从宋代至今,真正意义上的斫琴专业书籍,由于历史、社会、人文等等方面原因并没有问世过。《斫琴法式》填补了空白。
《斫琴法式》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琴式、选材、斫琴工具、斫琴、髹漆、制弦、上弦定音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介绍。该书分为乾坤二集。
朱慧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古琴先后师从中国琴会秘书长杨青、会长李祥霆、广陵琴派琴家刘扬、中国艺术研究院吴钊等著名琴家。师古不泥,博采众长,经过不断的习练感悟,创造性地将太极“刚柔相济、动静相合” 的形态与太极内力的“以意领气、气随意走”等精髓融入古琴技法,形成取法自然、刚柔相济、以气贯指、动静相合的独特风格。
序
乾集
第一章 琴的各部名称
第二章 各种琴式
第三章 选 材
第四章 斫琴工具
第五章 伏羲式琴的斫制
坤集
第一章 仲尼式琴的斫制
第二章 髹 漆
第三章 丝弦制作
第四章 上弦法
后记
18.上腰部宽约为十六厘米,下腰宽约为十五厘米,通常上下相差一厘米。
19.尾部约为十五点五厘米。
20.用笔依次画出声池、轸池、岳山的位置,岳山线距离琴头部九厘米。
……
《斫琴法式》一书的成稿得益于我随南北多位恩师习琴时幸识的斫琴名家的悉心指教。
慧鹏习练琴学时,喜好研阅相关史学典籍。通过对古今琴学典籍的研习,发现斫琴工艺远在唐宋就达到了十分精湛的程度,而在斫琴理论方面,唐代《琴记》、宋代《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等书,都不同程度的对斫琴工艺进行了详述。但在宋代之后斫琴方面的专业书籍由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原因却鲜有问世。
由于古代条件所限,斫琴著作在文字、图像上并未能详尽的记录斫琴过程,这也令我萌生借用当今科技,以影像技术来记录斫琴工艺的想法。针对历代斫琴理论和当代斫琴的发展现状,在走访当代南北方斫琴名家时,发现南北方斫琴的方法略有不同,斫琴风格也因地域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别。为了能够详尽记录和展现南北方斫琴特点,本书有幸请到当代有近六十年斫琴经验的北方著名斫琴家孙庆堂先生和南方斫琴家陶贵宝先生分别做斫制演示。
与孙庆堂先生相识,承蒙其徒吴振宇先生的介绍。第一次去先生府上拜见,我特意带了一块上等的明代杉木琴材请先生代斫,先生见到这块琴材后很是喜悦,说要用他最好的辅料来与其相配,并表示此料是他自斫琴以来着实罕见的好料,我见先生如此欣然,不由的对先生产生敬服之意。当此材成琴后,画家杨彦先生闻我抚琴,又亲笔提写了他自己的堂号相赠,刻于此琴取名“度一”。
陶贵宝先生是经恩师广陵派琴家刘扬先生介绍相识,恩师家中有一张元代朱致远斫的仲尼式琴,陶贵宝先生曾照此仿制多张,其音古雅清润,恩师及诸多琴友都甚是喜爱。为撰本书,我也特意请陶贵宝先生依元代朱致远所斫仲尼式琴为样板,演示传统斫琴工艺。
丝弦制作名师潘国辉先生是经恩师吴钊介绍相识,我抚琴时所用丝弦也为潘先生提供。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我冒昧提出请求,希望先生为本书做丝弦制作演示,先生爽然应允,并为本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丝弦制作资料。
在详尽记录诸先生工艺演示的同时,我又查阅和借鉴了古代斫琴理论,并吸收了其它斫琴师的斫制经验,分析提炼后融入本书。
《斫琴法式》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琴式、选材、斫琴工具、斫琴、髹漆、制弦、上弦定音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介绍。该书分为乾坤二集。
乾集中名称示意图部分主要通过对伏羲式琴各部名称的标识,让大家能够详细了解琴的基本构造。琴式部分例举了各式经典名琴的图像资料及相关尺寸数据,同时也把我创制的新琴式——“剑式”列入其中。选材部分实地拍摄了不同琴材的图像资料,并介绍了选择琴材的注意事项及琴材类别。斫琴工具部分主要介绍各种工具在斫琴时的用途,其中记录了一部分现在大家较少使用的传统斫琴工具,如武钻、搜弓子、螃等。斫制伏羲式部分对整个斫制工艺以文配图的形式进行了详述,特别是琴槽腹各部分不同的尺寸数据,孙庆堂先生也为本书提供的极为详尽。
坤集中斫制仲尼式部分以元代朱致远所斫仲尼式琴为样本,由陶贵宝先生做斫制演示。该部分详述了仲尼式的传统斫制工艺,体现了南方地区有别于北方的传统斫琴方法。髹漆部分在记录当代琴髹漆的工艺时,发现南北许多琴髹漆的术语与当地语言习惯有很大联系,不适合用于书面用语。而古代的文献资料对这方面阐述很少,描述较为零落,难以统一。对此,我又查阅古今与髹漆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髹漆方法,但与琴髹漆有联系的知识却涉猎不多。故而,髹漆部分我以当代现存的琴传统髹漆工艺为基础,借鉴明代黄成著的《髹饰录》及现代介绍传统髹漆方法的相关书籍,重新规整了琴髹漆的工艺程序,并对琴髹漆的专业术语进行了统一。丝弦制作部分以介绍潘国辉先生的丝弦制作工艺为主,同时我又根据丝弦品质特性、抚琴手感及弦对音质产生的作用,将上好丝弦的特性总结为“六品”,并在文中一一详述。上弦法部分主要演示了上弦的程序及上丝弦与钢弦时的注意事项。定音调弦法部分对传统和现代两种不同的定音调弦方法进行详解。介绍了丝弦及钢弦的定音调弦,同时也给琴学入门者推荐了简单易行的方法,以便快速掌握定音调弦法。
《斫琴法式》一书愿是慧鹏抛砖引玉之举,谨此希望有更多的琴家名匠及琴学友人,投身于中华琴学乃至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初次接触《斫琴法式》,我的想象里,它应该是一本散发着墨香,充满古典意境的书,大概会描绘一幅文人雅士抚琴、品茗、论道的画面。然而,当翻开书页,我被作者那严谨、细致的笔触,瞬间拉回到了一个“手工艺”的世界。这完全不是我预期的那种“轻松阅读”的体验。 书中对于制作古琴的“原材料”的介绍,就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木材的种类,更是深入到木材的“产地”、“纹理”、“密度”等细节,仿佛在进行一场关于木材学的专业讲座。随后,就是“制作工艺”的详细描述,从琴体的“砍削”、“刨平”,到“胶合”、“打磨”,再到“上漆”,每一个步骤都描述得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让我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古老的“车间”之中。 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书中对于古琴“形制”的分析。作者不仅介绍了“仲尼式”、“伏羲式”等常见的琴形,还细致地剖析了它们在“琴面弧度”、“面板厚度”,甚至是最细微的“琴轸”和“足”的设计差异。我看着那些复杂的图示,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学习一项古老的“建筑学”,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工匠的智慧。 而关于古琴“音色”的解读,更是让我感到“烧脑”。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声音的“美妙”,而是试图从“物理学”和“声学”的角度,去分析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泛音区”、“中音区”、“低音区”来构建出音乐的层次。这让我明白,原来古琴的声音,是如此的复杂和富有内涵。 书中对一些“名琴”的介绍,没有那种传奇色彩的叙述,而是更侧重于对其“物质属性”的考证。作者会从琴的“年代”、“材质”、“制作工艺”,甚至是流传过程中一些模糊的文献记载,来推测这把琴的真实价值。这让我意识到,古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声音,更在于它的“历史”和“工艺”。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古琴修复”的章节,虽然也充斥着技术性的描述,但却让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延续。看到那些经历沧桑的古琴,如何被匠人们小心翼翼地修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让我觉得,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需要被珍视和传承的“文化符号”。 《斫琴法式》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重”和“厚实”。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的“学术专著”。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学者式的严谨和客观,但也因此,少了一些“感性”的温暖。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去寻找,这本书中是否有一些更“人性化”的内容,能够让我这个初学者有所感悟。当我读到关于“琴徽”的绘制和考究时,我感觉自己似乎触碰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但这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我依然在“知识的海洋”中挣扎。 说实话,《斫琴法式》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和“启发”。它让我看到了古琴背后,原来隐藏着如此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虽然充满挑战,但无疑让我对古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它“硬核”的另一面。
评分当我拿到《斫琴法式》这本书时,我内心期待的是一场关于古琴音乐的“诗意漫游”,希望能从中找到弹奏古琴的技巧,感受古琴的魅力。然而,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次严谨的“工艺解构”,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古老而精密的“制造车间”,而非一个浪漫的音乐殿堂。 书中对于制作古琴所需的“木材”的讲解,就足以让我目瞪口呆。作者不仅详细分析了木材的“声学特性”、“密度”、“硬度”,甚至是对“湿度”的敏感度,以及它们对琴音产生的“化学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一把好的古琴,在选材上就有着如此严苛的要求,仿佛在为一座宏伟的建筑选择最合适的砖石。紧接着,就是“制作工艺”的详尽描述,从琴体“烘干”的周期,到“胶合”的精度,再到“打磨”的细腻程度,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致的精准,仿佛我能亲眼看到工匠们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 令我感到“敬畏”的是,书中对于古琴“形制”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琴的整体造型,更是深入到“面板的弧度”、“底板的厚度”,甚至是最细微的“琴轸”和“岳山”的材质与结构。我看着那些复杂的图示和严谨的描述,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学习一项古老的“建筑艺术”,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智慧。 而关于古琴“音色”的解读,更是让我感到“云里雾里”。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形容声音的“高远”,而是试图从“物理学”和“声学”的角度,去分析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泛音区”、“中音区”、“低音区”来构建出音乐的层次。这让我明白,原来古琴的声音,是如此的复杂和富有内涵。 书中对一些“名琴”的介绍,没有那种传奇故事,而是更侧重于对其“物质属性”的考证。作者会从琴的“年代”、“材质”、“制作工艺”,甚至是流传过程中一些模糊的文献记载,来推测这把琴的真实价值。这让我意识到,古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声音,更在于它的“历史”和“工艺”。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古琴修复”的章节,虽然也充斥着技术性的描述,但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延续。看到那些经历沧桑的古琴,如何被匠人们小心翼翼地修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让我觉得,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需要被珍视和传承的“文化符号”。 《斫琴法式》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技术”和“严谨”。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的“技术手册”。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严密的逻辑和精准的数据,但也因此,少了一些“艺术”的想象空间。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去寻找,这本书中是否有一些更“艺术化”的内容,能够让我这个初学者有所共鸣。当我读到关于“琴弦”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时,我感觉自己似乎触碰到了古人对“声音”的极致追求,但这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我依然在“知识的海洋”中挣扎。 说实话,《斫琴法式》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冲击”和“敬畏”。它让我看到了古琴背后,原来隐藏着如此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虽然充满挑战,但无疑让我对古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它“科学”的另一面。
评分当我拿到《斫琴法式》这本书时,我脑海里勾勒的是一幅诗意盎然的画面,以为它会是一本带领我走进古琴音乐世界的“导览图”。然而,展现在我眼前的,却是比我想象中更加“深奥”和“专业”的内容,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关于音乐的书,而是在研究一项精密的“工程学”。 书中关于古琴“木材选择”的部分,就足以让我目瞪口呆。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木材的“纹理”、“密度”、“含水率”,以及它们对琴音产生的“声学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原来选择木材,对于斫琴来说,是如此关键的第一步,仿佛在为一栋精密建筑选择最合适的基石。随后,就是“制作工艺”的详尽描述,从琴体的“烘干”、“刨削”,到“胶合”、“打磨”,再到“上漆”,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致的精准,仿佛我能亲眼看到工匠们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 令我感到“敬畏”的是,书中对于古琴“形制”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琴的整体造型,更是深入到“面板的弧度”、“底板的厚度”,甚至是最细微的“琴轸”和“岳山”的材质与结构。我看着那些复杂的图示和严谨的描述,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学习一项古老的“建筑艺术”,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智慧。 而关于古琴“音色”的解读,更是让我感到“云里雾里”。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形容声音的“高远”,而是试图从“物理学”和“声学”的角度,去分析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泛音区”、“中音区”、“低音区”来构建出音乐的层次。这让我明白,原来古琴的声音,是如此的复杂和富有内涵。 书中对一些“名琴”的介绍,没有那种传奇故事,而是更侧重于对其“物质属性”的考证。作者会从琴的“年代”、“材质”、“制作工艺”,甚至是流传过程中一些模糊的文献记载,来推测这把琴的真实价值。这让我意识到,古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声音,更在于它的“历史”和“工艺”。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古琴修复”的章节,虽然也充斥着技术性的描述,但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延续。看到那些经历沧桑的古琴,如何被匠人们小心翼翼地修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让我觉得,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需要被珍视和传承的“文化符号”。 《斫琴法式》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技术”和“严谨”。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的“技术手册”。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严密的逻辑和精准的数据,但也因此,少了一些“艺术”的想象空间。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去寻找,这本书中是否有一些更“艺术化”的内容,能够让我这个初学者有所共鸣。当我读到关于“琴弦”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时,我感觉自己似乎触碰到了古人对“声音”的极致追求,但这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我依然在“知识的海洋”中挣扎。 说实话,《斫琴法式》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冲击”和“敬畏”。它让我看到了古琴背后,原来隐藏着如此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虽然充满挑战,但无疑让我对古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它“科学”的另一面。
评分我当初拿到《斫琴法式》这本书的时候,是满怀着对传统音乐和古典美学的憧憬。脑子里勾勒的是一副文人墨客围坐品茶、抚琴的画面,以为这本书会是一场优雅的听觉和视觉盛宴的序曲。然而,当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却是一种近似于“工程学”的严谨和细致,让我瞬间从诗意的想象跌落到了现实的“车间”。 书中对于古琴制作的工艺流程,描述得细致入微,仿佛我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木工作坊。从选材、烘干、刨削,到胶合、打磨、上漆,每一个步骤都被作者用精确的语言一一呈现。我努力辨认着那些专业术语,比如“阴干”、“阳干”、“胎体”等等,试图理解它们背后的含义。那些关于木材纹理、密度、含水率的讨论,更是让我觉得,这哪里是写书,简直是在写一份“古琴制造手册”。 随后,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琴在“形制”上的差异,更是给我上了一课。作者详细介绍了“仲尼式”、“伏羲式”、“连珠式”等等各种琴的造型特点,以及它们在结构上的细微差别。我看着那些图示,努力去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但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这些差异就像是大海中的一粒沙,难以区分。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只有对古琴有着极深的了解,才能真正理解书中内容。 书中对于古琴“音色”的分析,让我感到尤其的“烧脑”。作者用了很多形容词来描述古琴的声音,比如“清、微、淡、远”,但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分析了这些音色是如何由制作工艺、材料以及弹奏方式共同决定的。我试图去想象,当他说到“韵”、“散”、“泛”、“按”的时候,脑海里却是一片空白。我只能理解,原来古琴的音色,并非一成不变,它充满了变化和层次。 书中对一些古代名琴的介绍,虽然名字听起来很有历史感,但作者的切入点依然是“技术性”的。他不会去讲那些传奇故事,而是会从琴的材质、工艺、甚至是一些模糊的文献记载,来推测这把琴的真实面貌。我期待的是听到一些关于“弹奏者”的故事,而这本书,则是在努力还原“琴本身”的真相。 让我感到格外“震撼”的是,这本书作者对于古琴制作的“精益求精”。他对于每一个细节的苛刻要求,对于每一个工艺流程的精准把控,都让我看到了匠人精神的极致体现。我甚至觉得,这已经不是一般的乐器制作,而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 在阅读过程中,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对于“古琴的哲学内涵”。他如何将一些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融入到对古琴的阐述中。但这些理论性的探讨,在缺乏具体实践的支撑下,对我来说,更像是“形而上学”,难以领会。 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沉重”和“厚实”。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娱乐读物,而是一本需要你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的书。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学术的严谨,但也少了一些“温度”。 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这本书中,能够让我这个初学者有所“共鸣”的部分。当我看到关于“琴徽”的绘制和考究时,我感觉自己似乎触碰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但这仅仅是一个微小的点。 总的来说,《斫琴法式》这本书,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读者呈现了古琴制作的方方面面。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弹奏,而是让你从“根源”上理解古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无疑让我对古琴的认识,从“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斫琴法式》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带着几分好奇又带着几分忐忑的。我对古琴的了解,大概也就是从一些文艺作品里零星得知的,比如那“高山流水”的典故,还有古装剧里那些文人雅士抚琴吟诗的场景。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期待的是一本能让我这个完全的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了解古琴基本知识的读物。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远比我想象的要“深邃”得多。 一开始,作者就用一种极其严谨的学术口吻,从古琴的历史渊源、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以及各种古琴的形制差异讲起。我努力跟上他的思路,试图理解那些我从未接触过的术语,比如“龙池”、“凤沼”、“雁足”等等。那些关于木材选择、工艺流程的描述,简直像是在听一场关于精密制造的讲座,对于一个只知道“琴是一种乐器”的普通读者来说,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拿错了书,这究竟是讲弹琴的,还是讲如何造琴的? 然后,书中对于古琴的音色美学,更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当然,对我而言更像是“深入又令人困惑”)的探讨。作者分析了不同琴材、不同制作工艺对音色的影响,比如“斫”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斫琴的工艺,这让我意识到,古琴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声音。他用了很多比喻,试图描绘出古琴那“韵”、“静”、“清”、“远”的特质,但我总感觉自己隔着一层纱,虽然能隐约看到一些轮廓,但始终无法真正触碰到它的精髓。我甚至开始反思,是不是我这种浮躁的心态,根本就不适合去理解古琴这样一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乐器? 书中对于历代名琴的介绍,虽然名字听起来很有吸引力,比如“焦尾”、“峄山”等等,但作者的分析角度依然是技术性的。他会从琴的年代、材质、工艺、甚至演奏家的评价等多个维度去解读一把琴的价值,而我更想知道的是,这些琴的音色到底是怎么样的?弹奏起来是什么感觉?听起来又是什么意境?这些感性的、体验性的东西,在这本书里似乎被大大压缩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峻的、理性的剖析。 我承认,作者在古琴领域的知识储备是惊人的,他对于各种细节的考究,对于历史的梳理,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功底。但作为一名初学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而不是直接把我扔进了一个知识的海洋。书中那些关于古琴制作的图解,虽然详细,但我看着那些精密的工具和复杂的步骤,只会感到一阵晕眩。我甚至怀疑,这本书是不是更适合那些有志于学习斫琴技艺,或者古琴收藏家、研究者来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能与书产生连接的点。当我读到书中关于古琴修复的部分,看到那些历经沧桑的古琴如何被小心翼翼地修复,重获新生时,我还是有了一丝共鸣。这似乎暗示着,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和文化,需要被珍视和传承的艺术品。但即使是修复,作者的描述也依然是专业化的,涉及到了大量的化学、物理知识,这让我再次感到无所适从。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我可以用“沉重”和“厚重”来形容。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细细体会的工具书或参考书。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对于“道”在古琴中的体现,他如何将一些哲学思想融入到对古琴的阐述中。但我总觉得,在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支撑下,这些关于“道”的探讨,对我来说更像是“空中楼阁”,难以落地。 我不得不承认,《斫琴法式》这本书,它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来自于作者对于古琴这个领域深度的挖掘和极致的钻研。它让我看到了古琴背后所蕴含的,远超我最初想象的复杂性和精致性。我意识到,原来斫琴,不仅仅是简单的木匠活,而是融合了工艺、美学、哲学,甚至是历史的综合艺术。 或许,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对古琴认知的浅薄,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曾窥探过的,更为宏大和精深的领域。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弹琴”,而是用一种近乎苛刻的方式,让我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古琴”。这种认识,虽然让我感到一丝压力,但同时也激起了我更强的学习欲望。 总的来说,《斫琴法式》这本书,它是一部关于古琴的“硬核”科普,或者说,是一本关于古琴“内涵”的深度解析。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古琴的浓厚兴趣,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启发。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它更像是一次“启蒙”,虽然有些艰涩,但无疑让我对古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想要真正理解古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斫琴法式》这本书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那种悠扬的古琴声,以及一幅幅文人雅士弹琴作画的画面。我期待着它能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娓娓道来古琴的韵味和弹奏的技巧。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却是一次“硬核”的技艺探索,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误闯进了一个古老而精密的“工匠学堂”。 书中对于制作古琴的“材料学”的讲解,就足以让我叹为观止。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木材的“声学特性”、“密度”、“硬度”,甚至是对“湿度”的敏感度,以及它们对琴音产生的“化学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一把好的古琴,在选材上就有着如此严苛的要求,仿佛在为一座宏伟的建筑选择最合适的砖石。紧接着,就是“制作工艺”的详尽描述,从琴体“烘干”的周期,到“胶合”的精度,再到“打磨”的细腻程度,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致的精准,仿佛我能亲眼看到工匠们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 令我感到“敬畏”的是,书中对于古琴“形制”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琴的整体造型,更是深入到“面板的弧度”、“底板的厚度”,甚至是最细微的“琴轸”和“岳山”的材质与结构。我看着那些复杂的图示和严谨的描述,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学习一项古老的“建筑艺术”,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智慧。 而关于古琴“音色”的解读,更是让我感到“云里雾里”。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形容声音的“高远”,而是试图从“物理学”和“声学”的角度,去分析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泛音区”、“中音区”、“低音区”来构建出音乐的层次。这让我明白,原来古琴的声音,是如此的复杂和富有内涵。 书中对一些“名琴”的介绍,没有那种传奇故事,而是更侧重于对其“物质属性”的考证。作者会从琴的“年代”、“材质”、“制作工艺”,甚至是流传过程中一些模糊的文献记载,来推测这把琴的真实价值。这让我意识到,古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声音,更在于它的“历史”和“工艺”。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古琴修复”的章节,虽然也充斥着技术性的描述,但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延续。看到那些经历沧桑的古琴,如何被匠人们小心翼翼地修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让我觉得,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需要被珍视和传承的“文化符号”。 《斫琴法式》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技术”和“严谨”。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的“技术手册”。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严密的逻辑和精准的数据,但也因此,少了一些“艺术”的想象空间。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去寻找,这本书中是否有一些更“艺术化”的内容,能够让我这个初学者有所共鸣。当我读到关于“琴弦”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时,我感觉自己似乎触碰到了古人对“声音”的极致追求,但这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我依然在“知识的海洋”中挣扎。 说实话,《斫琴法式》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冲击”和“敬畏”。它让我看到了古琴背后,原来隐藏着如此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虽然充满挑战,但无疑让我对古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它“科学”的另一面。
评分当我拿到《斫琴法式》这本书时,我满心期待着能有一场关于古琴音乐的浪漫之旅。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却是一次严谨而精密的“科学考察”。作者的文字,没有我预期的那种婉转抒情,而是充满了“数据”、“测量”和“工艺”的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一间现代化的实验室,而非一个古老的琴房。 书中对制作古琴所用“木材”的分析,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材料学”的讲座。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木材的“声学特性”、“密度”、“硬度”,甚至是对“湿度”的敏感度。这让我意识到,原来选择木材,是斫琴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卡。紧接着,便是“制作工艺”的精细描绘,从琴体“烘干”的周期,到“胶合”的精度,再到“打磨”的细腻程度,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致的精准。 令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书中对于古琴“形制”的解析。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琴的整体轮廓,更是深入到“面板的弧度”、“底板的厚度”,甚至是最细微的“琴弦的张力”和“岳山的材质”等细节。我看着那些精密的图纸和数值,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学习一项古老的“工程学”,每一个数据都蕴含着工匠的智慧。 而关于古琴“音色”的探讨,更是让我感到“晕头转向”。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声音的“清雅”,而是试图从“物理学”和“声学”的角度,去分析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泛音区”、“中音区”、“低音区”来构建出音乐的层次。这让我明白,原来古琴的声音,是如此的复杂和富有内涵。 书中对一些“名琴”的介绍,没有那种传奇故事,而是更侧重于对其“物质属性”的考证。作者会从琴的“年代”、“材质”、“制作工艺”,甚至是流传过程中一些模糊的文献记载,来推测这把琴的真实价值。这让我意识到,古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声音,更在于它的“历史”和“工艺”。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古琴修复”的章节,虽然也充斥着技术性的描述,但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延续。看到那些经历沧桑的古琴,如何被匠人们小心翼翼地修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让我觉得,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需要被珍视和传承的“文化符号”。 《斫琴法式》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科学”和“严谨”。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的“技术手册”。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严密的逻辑和精准的数据,但也因此,少了一些“艺术”的想象空间。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去寻找,这本书中是否有一些更“艺术化”的内容,能够让我这个初学者有所共鸣。当我读到关于“琴弦”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时,我感觉自己似乎触碰到了古人对“声音”的极致追求,但这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我依然在“知识的海洋”中挣扎。 说实话,《斫琴法式》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冲击”和“敬畏”。它让我看到了古琴背后,原来隐藏着如此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虽然充满挑战,但无疑让我对古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它“科学”的另一面。
评分我当初拿到《斫琴法式》这本书,是带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浪漫想象,以为它会是一本教我如何弹奏出优美旋律的“入门手册”。然而,当书页翻开,迎接我的,却是比我预想中更加“专业”和“技术化”的内容,简直就像是进入了一间古老的“工匠坊”,让我这个门外汉感到一丝不知所措。 书中关于制作古琴的“材料学”部分,就足够我花费一番功夫去理解。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木材的种类,更是详细阐述了木材的“含水率”、“密度”、“纹理”等关键因素,以及它们对琴音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制作一把好的古琴,对原材料的要求,竟如此之高。紧接着,就是“工艺流程”的详细介绍,从琴体的“烘干”、“粘合”,到“打磨”、“上漆”,每一个步骤都描述得细致入微,仿佛我能亲眼看到工匠们一丝不苟地操作。 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书中对于古琴“形制”的分析,竟然像是在进行一场“建筑设计”的讲解。作者不仅介绍了“仲尼式”、“伏羲式”等常见的琴形,还细致地剖析了它们在“面板弧度”、“底板结构”,甚至是最细微的“岳山”、“承露”等部位的设计差异。我看着那些复杂的图示和严谨的描述,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学习一项古老的“工程学”。 而关于古琴“音色”的解读,更是让我脑海里充满了问号。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声音的“高雅”,而是试图从“声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泛音区”、“中音区”、“低音区”来构建出音乐的层次。这让我明白,原来古琴的声音,是如此的复杂和富有内涵。 书中对一些“名琴”的介绍,没有那种戏剧化的故事,而是更侧重于对其“物质属性”的考证。作者会从琴的“年代”、“材质”、“制作工艺”,甚至是流传过程中一些模糊的文献记载,来推测这把琴的真实价值。这让我意识到,古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声音,更在于它的“历史”和“工艺”。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古琴修复”的章节,虽然也充斥着技术性的描述,但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延续。看到那些经历沧桑的古琴,如何被匠人们小心翼翼地修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让我觉得,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需要被珍视和传承的“文化符号”。 《斫琴法式》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和“严谨”。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的“学术专著”。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学者式的冷静和客观,但也因此,少了一些“感性”的温暖。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去寻找,这本书中是否有一些更“人性化”的内容,能够让我这个初学者有所感悟。当我读到关于“琴徽”的绘制和考究时,我感觉自己似乎触碰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但这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我依然在“知识的海洋”中挣扎。 说实话,《斫琴法式》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和“启发”。它让我看到了古琴背后,原来隐藏着如此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虽然充满挑战,但无疑让我对古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它“硬核”的另一面。
评分拿到《斫琴法式》这本书,我最初的设想是,它应该是一本充满古典韵味,讲述如何弹奏出天籁之音的指南。然而,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映入眼帘的,却是比我想象中更加“硬核”的内容,简直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古老而精密的“制造车间”。作者的叙述,不像是在描绘音乐的意境,更像是在拆解一件精密的机械。 书中的一部分,详细地阐述了制作古琴所需的各种材料,不仅是木材的种类、产地,连木材的“年轮”、“密度”都一一被提及。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制作一把好的古琴,对于材料的选择,竟然有着如此严苛的要求。然后,就是工艺流程,从琴体的“烘干”、“粘合”,到“打磨”、“上漆”,每一个步骤都描述得极其具体,仿佛我能亲眼看到工匠们一丝不苟地工作。 更让我感到“头疼”的是,书中对于古琴“形制”的介绍,简直像是在上一堂“建筑学”课程。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琴,在面板、底板、琴头的造型,甚至是最细微的“承露”、“岳山”等部位的设计差异。我看着那些复杂的图纸和严谨的描述,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学习一项古老的建筑技艺,每一个线条,每一个弧度,似乎都蕴含着深厚的道理。 而关于古琴“音色”的探讨,更是让我脑海里充满了问号。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声音,而是试图从“物理”和“美学”的角度,去解析古琴的“韵”、“清”、“静”、“远”。他分析了“散音”、“泛音”、“按音”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泛音区”、“中音区”、“低音区”来构建音乐的层次。这让我觉得,原来古琴的声音,是如此的复杂和富有内涵。 书中对一些“名琴”的介绍,没有那种戏剧化的叙述,而是更侧重于对其“物质属性”的考证。作者会从琴的年代、材质、制作工艺,甚至是流传过程中的各种记载,来推测这把琴的真实价值。这让我明白,对于古琴来说,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声音,更在于它的“历史”和“工艺”。 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古琴修复”的部分,虽然也涉及到了技术细节,但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看到那些濒临损坏的古琴,如何被匠人们小心翼翼地修复,重新焕发出光彩,这让我觉得,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需要被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遗产”。 《斫琴法式》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和“严谨”。它不像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部“古琴制作的百科全书”,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消化。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学者式的冷静和客观,但也因此,少了一些“感性”的色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去寻找,这本书中是否有一些更“接地气”的内容,能够让我这个初学者有所收获。当我读到关于“琴面弧度”的测量方法时,我感觉自己似乎找到了一点点线索,但紧随其后的,却是更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几何学原理”,我再次感到无力。 说实话,《斫琴法式》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和“启发”。它让我看到了古琴背后,原来隐藏着如此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虽然充满挑战,但无疑让我对古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它“硬核”的另一面。
评分第一次翻开《斫琴法式》,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那种慢悠悠的、充满诗意的画面,以为它会是那种手把手教你如何拨弦、如何感受“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细腻读物。结果,这本书就像一股湍急的河流,劈头盖脸地就将我卷入了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世界。作者的文字,不像是在对一个初学者说话,更像是在跟一位同领域的专家交流,各种专业术语、历史典故、工艺细节,如同密集的子弹一样向我射来,我几乎招架不住。 我努力辨认那些关于古琴形制的描述,什么“面板”、“底板”、“琴弦”、“轸”等等,每一个词都让我感到陌生。书中对于不同年代、不同流派的古琴,在细节上的差异,也讲得极其细致,比如木材的种类、纹理,甚至是如何固定琴弦的槽口,都一一被点明。我只能一边查阅着网络上的图片,一边努力将那些文字与实物联系起来,但即便如此,依然感觉云里雾里。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我连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都有所欠缺,才会对这些基础的介绍感到如此困难。 然后,书中对于古琴音色的分析,简直是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深渊。作者不厌其烦地分析了“散音”、“泛音”、“按音”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组合成一首曲子的。更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他甚至可以从音色中分析出琴的“年代感”和“地域性”。我试图去想象,当他描述“清越”、“沉郁”、“苍劲”的时候,我脑海里却一片空白,完全无法将这些形容词与具体的听觉感受联系起来。我只能理解,原来古琴的音色,远非我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承载着制作者的心血,也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书中对于一些古代名琴的介绍,虽然名字听起来很有传奇色彩,但作者的分析角度依然是学术化的。他会从琴的材质、工艺、修复历史,甚至是文献记载的真伪去考量一把琴的价值。我期待的是听到一些关于这些名琴“弹奏故事”或者“背后传说”,然而,这本书更侧重于挖掘它们“物理属性”的价值。这让我意识到,我对于古琴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表面,而这本书,则是在试图揭示它“骨子里”的秘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作者,他对古琴的研究,简直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他对每一个制作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极致的探究,仿佛在解剖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我看着那些关于木材处理、漆面工艺、乃至琴轸制作的详细描述,简直比我当初学习手工课还要复杂得多。我甚至产生了“退缩”的念头,觉得这根本不是我这种普通人能够企及的领域。 书中关于古琴修复的章节,虽然也涉及到了技术层面的描述,但让我感受到了一丝“生命”的力量。那些濒临衰败的古琴,通过精心的修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让我觉得,古琴不仅仅是冰冷的乐器,更是有“生命”的艺术品。然而,即便是在修复的描述中,作者也依然是专业化的,他用了很多我完全不理解的化学和材料学的名词,这让我再次感到,自己在这本书面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白”。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密集”和“严谨”。它不是一本可以让你在午后阳光下随意翻阅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坐下来,拿出纸笔,甚至是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有所收获的书。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学者式的审慎和严谨,每一个论断都似乎有据可循,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 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切入点,能够让我这个新手也能有所收获。当我读到关于古琴“琴面弧度”的测量方法时,我感觉自己似乎抓住了一点点线索,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关于“度量衡”和“几何学”的讨论,我再次被淹没了。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古琴的制作,是一门需要高度的数学和物理知识的学问。 说实话,《斫琴法式》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压力”和“敬畏”。它让我看到了古琴这个领域,背后隐藏着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之前对古琴的理解,简直是“管中窥豹”,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大象”的真实模样。 总而言之,《斫琴法式》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琴知之甚少的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次“智识的冲击”。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弹奏上的指导,而是将我置于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去认识古琴的“本体”。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无疑打开了我对古琴认知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它背后那令人惊叹的工艺和文化深度。
评分不想说啥了,此书较一般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一直想买!
评分《斫琴法式》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琴式、选材、斫琴工具、斫琴、髹漆、制弦、上弦定音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介绍。该书分为乾坤二集。
评分还没开始用,应该不错吧。
评分乾集中名称示意图部分主要通过对伏羲式琴各部名称的标识,让大家能够详细了解琴的基本构造。琴式部分例举了各式经典名琴的图像资料及相关尺寸数据,同时也把我创制的新琴式——“剑式”列入其中。选材部分实地拍摄了不同琴材的图像资料,并介绍了选择琴材的注意事项及琴材类别。斫琴工具部分主要介绍各种工具在斫琴时的用途,其中记录了一部分现在大家较少使用的传统斫琴工具,如武钻、搜弓子、螃等。斫制伏羲式部分对整个斫制工艺以文配图的形式进行了详述,特别是琴槽腹各部分不同的尺寸数据,孙庆堂先生也为本书提供的极为详尽。
评分DIY古琴的好收,值得购买。
评分京东自营的东西还是好,送货速度又快,值得信赖
评分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很好的斫琴教材
评分慧鹏习练琴学时,喜好研阅相关史学典籍。通过对古今琴学典籍的研习,发现斫琴工艺远在唐宋就达到了十分精湛的程度,而在斫琴理论方面,唐代《琴记》、宋代《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等书,都不同程度的对斫琴工艺进行了详述。但在宋代之后斫琴方面的专业书籍由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原因却鲜有问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