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白洋澱紀事》孫犁說,“隨著徵戰的路,開始瞭我的文學的路”。他的作品,主要反映瞭白洋澱地區、冀中和晉察冀邊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抗日鬥爭生活。1945年發錶小說《荷花澱》,蜚聲文壇。抗戰時期及其後,他創作瞭一係列描寫白洋澱地區人民生活、戰鬥的小說、散文、詩歌等,富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1958年齣版瞭小說散文集《白洋澱紀事》,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五十多年來,有許多文學青年學習孫犁、追隨孫犁,開始文學創作,後來傳媒將這一現象界定為白洋澱(或荷花澱)文學流派。《白洋澱紀事》2000年被評為“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今版增入《鐵木前傳》,為新編本。
內容簡介
《白洋澱紀事》是孫犁文學創作的代錶性作品集。《白洋澱紀事》即是“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的作品。它從1958年問世迄今已有幾個版本,多次印刷,成為新中國以來廣為流傳的作品集之一。今次新版,除瞭收入可以收集到的,之前他所創作的所有作品外,還特地將他的中篇小說《鐵木前傳》閤在一起齣版。《鐵木前傳》是他的代錶性作品之一,要全麵瞭解和認知孫犁的創作風格,不可不讀它。
讀瞭這本書,讀者就會很好地理解孫犁的那些自述和評論文字,同時,對孫犁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及他的文學創作,能有一個比較全麵的、基本的認識和理解,能從他的作品中汲取寶貴的精神力量。
作者簡介
孫犁(1913-2002),現代著名作傢。河北安平人。1927年他開始文學創作,1938年秉筆從戎,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戰爭。1945年發錶短篇小說名作《荷花澱》,新中國成立後發錶長篇小說名作《風雲初記》、中篇名作《鐵木前傳》,以及《自洋澱紀事》等多種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集。他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繪齣瞭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捲。他是解放區文藝的代錶性作傢之一,後成為新中國的一位極負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傢,並被認作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 孫犁的作品追求一種清馨質樸的美的韻緻。他的小說具有濃鬱清麗的詩意筆觸以及精巧彆緻的構思,含蓄凝練.清新明快,有“詩體小說”之稱。他所塑造的豐滿靈動的農村女性形象尤其令人難忘。他的散文極富抒情味和人情味,語言簡潔樸實,思想深湛.意味雋永。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孫犁有他自己的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昧,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絕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
——茅盾
他是把他的思想性、傾嚮性,或者說共産黨人的黨性,深深地包容在優美之中瞭,或者說是融化在優美之中瞭。可以說他是把真善美不露痕跡地融閤為一瞭。
——魏巍
盡管中國文學百傢,狀若天穹星空,但是在雜色斑斑的文苑裏,永遠閃耀著獨特夢幻之光的星座,隻有孫犁一個。
——從維熙
孫犁先生對當代文學語言的不凡貢獻,他那高尚、清明的文學品貌對幾輩作傢的直接影響,從未經過“炒作”,卻定會長久不衰地滲透在我的文學生活中。
——鐵凝
孫犁在中國文壇上是獨特的。他的文字從年輕到晚年都會堂皇行世。他曾經影響過幾代文學青年。……我更堅信,孫犁這個名字是不朽的,他留下的豐厚遺産將永存於中國現當代文學寶庫。
——賈平凹
目錄
一天的工作
邢蘭
戰士
蘆葦
女人們(三篇)
“懶馬”的故事
走齣以後
琴和簫
丈夫
老鬍的事
黃敏兒
第一個洞
山裏的春天
殺樓
荷花澱——白洋澱紀事之一
村落戰
麥收
蘆花蕩——白洋澱紀事之二
碑
鍾
“藏”
囑 咐
新安遊記
紀念
光榮
種榖的人
澆 園
蒿兒梁
村歌
上篇 互助組
下篇 復查以後
采蒲颱
石猴——平分雜記
吳召兒
山地迴憶
鞦韆
小勝兒
正 月
看護——在天津中西女中講的少年革命故事
女保管——平分雜記
婚姻
識字班
投宿
她從天津來
遊擊區生活一星期
平原景色
抗日村長
洞
村外
守翻口
人民的生活情緒
迴來的路上
白洋澱邊一次小鬥爭
三烈士事略並後記
塔記——蠡縣抗戰烈士塔碑記
紀念黨的生日
王鳳崗坑殺抗屬
相片
天燈
張鞦閣
張金花紡織組
曹蜜田和李素忍
“帥府”巡禮
小陳村訪劉法文
漁民的生活
織席記
采蒲颱的葦
安新看賣席記
一彆十年同口鎮
訪問抗屬
光復唐官屯之戰
隨感
王香菊
香菊的母親
訴苦翻心
新生的天津
人民的狂歡
兩天日記
學習
節約
小劉莊
團 結
宿捨
掛甲寺渡口
慰問
保育
廠 景
保衛
站在祖國的光榮崗位上——嚮天津抗美援朝誌願醫療隊緻敬
楊國元
訪 舊
婚俗
傢庭
齊滿花
婦女的路
劉桂蘭
青春的熱力
一天日記
津沽路上有感
積肥和擇菜
某村舊事
烈士陵園
鐵木前傳
編後說明
再版附記
重版後記
二○○○年版編校後記
新版《白洋澱紀事》編後記
精彩書摘
“你身體好些的時候,多教我認幾個字吧,我要給她們講講衛生課。”
不多幾天,她這講習班就成立起來,每天晚上,有十幾個青年婦女集在老四屋裏,對劉蘭講的問題發生很大的興趣。劉蘭告訴她們,她們生病的根源就在她們都是用一塊髒布包上灰土當做月經帶,用過瞭,就塞到茅房裏,下次再用,一用二三年。劉蘭告訴她們要把布洗淨,放在乾淨地方……
“你看劉蘭多乾淨!”婦女都笑著說,“我們嚮你學習!”
從此,我看見這些婦女們,每天都洗洗手臉,有的並且學著我們的樣子,在棉襖和皮衣裏襯上一件單褂。我覺得劉蘭把文化帶給瞭這小小的山莊,它立刻就改變瞭很多人的生活,並給她們的後代造福。
有空,劉蘭就幫她們到地裏去收莊稼,她有時帶迴一些野韭菜、野蔥、野蒜,包蓧麵餃子,改善我的夥食;有時帶迴一些玉蜀黍秸,叫我當甜棒吃,好補充我身體裏缺少的糖分。有一次,她不知道從哪裏捉來幾條小沙魚。這樣高的山上能有小魚,已經新鮮;叫老四看見瞭,活像看見蛇一樣,無論如何不叫我吃,她說那會把我毒死,更不叫在她傢鍋裏來煮。
不久就下瞭大雪,我們都穿上瞭新棉衣,劉蘭要在我的和她的襖領上縫上一個白襯領。她坐在炕上縫著,笑著說她還是頭一次穿這樣裏錶三新的棉襖褲,母親一輩子也沒享過這個福。叫她看來,八路軍的生活好多瞭,這山莊上誰也沒有我們這一套棉衣。
下瞭大雪,消息閉塞。我寫瞭一封信,和大隊上聯係,叫劉蘭交給村長,派一個人送到區上去。劉蘭迴來說,這樣大雪,村長派不動人,要等踏開道瞭纔能送去。我的傷口正因為下雪發痛,一聽就火瞭,我說:
“你再去把村長叫來,我教育教育他!”
劉蘭說:
“下瞭這樣大雪,連街上都不好走,山路上,雪能埋瞭人;這裏人們穿著又少,人傢是有睏難!”
“有睏難就得剋服!”我大聲說,“我們就沒睏難過?我們跑到這山頂頂上來,挨餓受凍為的誰呀?”
“你說為的誰呀?”劉蘭冷笑著,“挨餓受凍?我們每天兩頓飽飯,一天要燒六十斤毛柴,是誰供給的呀?”
“你怎麼瞭?”我欠起身來,“是我領導你,還是你領導我?”
前言/序言
《漁火》 捲一:淺灘微光 故事發生在華北平原腹地,一個名叫“漁火”的村莊。這裏的日子,如同流淌過的白洋澱水,緩緩而寜靜,又暗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村子不大,卻承載著幾代人的悲歡離閤。 初鞦的風,帶著一絲水草的清香,吹拂著村頭的古槐。老木匠李伯,正在他的工作颱前,一絲不苟地打磨著一塊船槳。他的手指關節粗大,布滿老繭,卻靈活得如同年輕的舞者。他打磨的不僅僅是一塊木頭,更是對過往歲月的迴憶。他想起自己的父親,也是一位齣色的船匠,年輕時曾載著他,在澱子上追逐白鷺,聽蘆葦在風中低語。那時的白洋澱,無垠而神秘,是孩童心中最遼闊的樂園。 李伯的孫女,一個名叫“荷花”的姑娘,此刻正坐在河邊,望著水麵發呆。她有一雙清澈的大眼睛,像是被澱子上最純淨的水洗過。荷花的心思,卻不像這寜靜的水麵,而是泛著層層漣漪。她剛與青梅竹馬的“石頭”鬧瞭彆扭。石頭是個勤勞樸實的青年,在澱子上捕魚為生,性子有些倔強,卻對荷花情有獨鍾。荷花的煩惱,源於村裏最近傳開的一個消息——縣裏要修建一座水庫,改造整個區域的水係。 村裏的老人們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覺得這是好事,能帶來新的生計,讓村子擺脫貧睏;也有人憂心忡忡,怕水庫建成後,這片世代相傳的土地會麵目全非,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將隨之改變。老村長“仁義”,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常常坐在傢門口,眺望著遠方,愁容滿麵。他記得,村裏的許多規矩,許多習俗,都是圍繞著這片澱子形成的。水變瞭,生活還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荷花的父親,“春生”,是個有些理想主義的年輕人。他年輕時在城裏讀過書,對新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他支持水庫的修建,認為這是村子走嚮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他試圖說服荷花,也說服村裏的其他人,要看到未來的希望。然而,對於很多村民來說,未來的希望,往往寄托在他們熟悉的生活之上。 一天傍晚,在一次村民大會上,關於水庫修建的爭論達到瞭頂峰。春生慷慨陳詞,描繪著水庫帶來的光明前景;而石頭則低聲地、卻堅定地錶達著對現狀的留戀,以及對未知改變的恐懼。荷花站在人群中,看著父親眼中閃爍的光芒,又看著石頭緊鎖的眉頭,心中一片迷茫。她愛她的父親,也理解石頭的擔憂,但她不知道,在這變動之中,自己該站在何方。 夜色漸濃,漁火村的燈光次第亮起,如同澱子上星星點點的漁火,在夜色中閃爍。這些燈光,不僅僅是傢宅的溫暖,更承載著村民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期盼。荷花獨自走到河邊,掬起一捧水,冰涼的觸感讓她清醒瞭幾分。她知道,無論未來如何,這片土地,這片水,都將是她永遠的牽掛。 捲二:蘆葦蕩的低語 水庫修建的消息,像一顆石子投入瞭平靜的漁火村,激起瞭層層漣漪。春生在村裏積極宣傳水庫帶來的好處,他帶著一些年輕人,去縣城參觀瞭已經建成的水庫,看到瞭更開闊的水麵,以及興起的漁業養殖場。這些景象,讓一些村民動搖瞭。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願意輕易接受改變。李伯依然每天準時打磨他的船槳,他說:“水庫的水,再大,也不是咱自己的水。澱子上的風,吹瞭多少年,咱聽慣瞭。”他的話,代錶瞭許多老一輩人的心聲。他們習慣瞭靠澱子吃飯,也習慣瞭澱子的一切,那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節奏,不容被打亂。 石頭也因此更加沉默,他覺得自己捕魚的技術,在這個日益變化的世界裏,顯得有些過時。他開始偷偷練習新的捕撈技巧,也開始閱讀一些關於水利工程的書籍,他想弄明白,這水庫到底意味著什麼。他知道,自己要保護的,不隻是荷花,還有這個村子,以及村子裏的每一個人。 荷花在這場變化中,扮演著一個意外的觀察者。她開始留意村子裏那些細微的變化。例如,村裏年輕人的眼神中,多瞭幾分對外界的嚮往;而老人們的臉上,則多瞭幾分難以掩飾的憂慮。她發現,就連空氣中的味道,也似乎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有一天,她獨自一人,劃著一條小船,駛入瞭村子邊緣的蘆葦蕩。那裏是她從小玩耍的地方,也是她和石頭許下過許多諾言的地方。蘆葦蕩深處,是一片寜靜的世界,隻有風吹過蘆葦的沙沙聲,和偶爾掠過的水鳥的鳴叫。她在這裏,遇到瞭一個名叫“水生”的老漁夫。 水生是個孤僻的人,很少與村裏人來往。他一輩子都在澱子上討生活,對這片水瞭如指掌。荷花坐在船邊,靜靜地聽著水生講述關於澱子的故事。水生說,澱子裏的水,有靈性。它養育瞭這片土地,也見證瞭人間的悲歡。他說,他擔心水庫建成後,澱子的“靈性”會消失。 “水,是有記憶的。”水生眯著眼睛,望著遠方的天際,“它記得每一滴雨,記得每一片落葉,記得每一聲嘆息。等水庫的水來瞭,它會把原來的記憶,都衝刷掉。” 荷花聽著水生的話,心中湧起一種莫名的傷感。她開始重新審視這片她生活瞭二十多年的土地。她看到瞭被遺忘的角落,看到瞭被忽略的細節。她看到,在澱子深處,還有許多古老的習俗,許多正在消失的技藝,它們就像那些古老的蘆葦,沉默地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等待著被看見。 從蘆葦蕩迴來後,荷花的心情有些不同。她不再隻是一個被動接受變化的旁觀者,她開始思考,自己能為這個村子做些什麼。她想到瞭村子裏那些手工藝人,想到瞭那些世代相傳的農耕方式,它們同樣是這片土地的寶貴財富。 在一次與父親的交談中,荷花小心翼翼地提齣瞭自己的想法:“爸,水庫肯定會來,但咱們能不能,也留住點什麼?”春生看著女兒認真的眼神,若有所思。他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似乎隻看到瞭“嚮前看”,卻忽略瞭“往後看”。 水庫的建設,如同潮水般一步步逼近。漁火村的寜靜,被打破瞭。村民們開始麵臨艱難的選擇。然而,在這場喧囂之中,也有人在默默地尋找著新的平衡點,有人在努力地守護著即將消逝的根。荷花,這個曾經因為與石頭鬧彆扭而煩惱的姑娘,也在這場巨大的變革中,找到瞭自己成長的方嚮。她開始明白,所謂的“現代化”,並非意味著遺忘,而是如何在新舊之間,找到最閤適的銜接。 捲三:潮湧之時 水庫建設的進度加快,大型機械的轟鳴聲,逐漸取代瞭村子原有的寜靜。一些村民開始搬遷,他們的房屋被拆除,熟悉的地標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開闊的工地。離彆的愁緒,如同鞦天的落葉,在空氣中彌漫。 石頭也接到瞭搬遷通知,他所屬的捕魚區域,將很快被淹沒。這讓他焦慮不安。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一遍遍地擦拭著他的漁網,那張網,凝聚瞭他多年的心血。荷花來找他,勸他離開。石頭隻是沉默地坐著,他的眼中,映著窗外漸漸模糊的景象。 “這裏,是我的根。”他終於開口,聲音低沉,“我不能就這樣離開。” 荷花握住他的手,感受到他手心的微涼。“我知道。”她說,“但我們不能和水抗爭。我們隻能……找到新的路。” 春生在這場變動中,也經曆瞭內心的掙紮。他一直以為自己是正確的,但看著鄉親們被迫離開傢園,他內心深處湧起一股強烈的歉意。他開始反思,自己當初是不是過於急切,是不是忽略瞭人文情感的重要性。他找到老村長仁義,兩人徹夜長談。仁義雖然身體不好,但精神矍鑠,他告訴春生:“孩子們,是傢裏的希望。但根,也不能丟。” 荷花受到水生和老人們的啓發,她開始組織村子裏的婦女們,記錄下那些即將消失的民俗故事、傳統手工藝。她們把舊物件收集起來,整理成冊,用文字和照片,為村子的記憶留下一份影像。她還聯係瞭縣裏的文保部門,希望為一些有價值的文化遺産爭取保護。 在搬遷前的最後幾天,村子裏舉行瞭一場告彆宴。雖然氣氛有些傷感,但大傢還是努力用歡聲笑語,來衝淡離彆的愁緒。席間,李伯端著他新打磨好的船槳,放在村口的古槐樹下。他說:“這是最後的告彆,以後,船槳可能也用不上瞭。但它代錶瞭我們的過去,我們不能忘記。” 石頭在宴會上,看到許多熟悉的漁民,他們的臉上,都寫滿瞭不捨。他走上前,對他們說:“雖然水庫來瞭,但咱們的水性還在,咱們的勤勞還在。咱們在哪裏,傢就在哪裏。咱們一定能找到新的生活。”他的話,贏得瞭陣陣掌聲。 水庫蓄水那天,天空陰沉沉的。大量的水湧入,逐漸淹沒瞭曾經的村莊,淹沒瞭熟悉的田地。村民們站在高處,默默地看著這一切。荷花緊緊地抓著石頭的胳膊,她的眼中,閃爍著淚光,卻也透著堅毅。 新的生活,開始瞭。一些村民進入瞭新的安置點,開始嘗試新的職業。春生利用他的知識,幫助村民們發展新的養殖業。石頭也開始學習新的捕撈技術,他在更大的水域,尋找新的機遇。李伯雖然離開瞭他的作坊,但他依然在傢中,指導著一些年輕人學習木工技藝。 漁火村的故事,並沒有因為水庫的修建而結束。改變是巨大的,痛苦也是真實的。但是,在這片土地上,人們依然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書寫著新的篇章。荷花看著遠方,那裏,曾經是熟悉的澱子,現在,是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湖麵上,蕩漾著新的希望,也承載著古老的記憶。 她知道,無論水流如何改變,無論地形如何變遷,隻要人們的心還在,隻要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還在,“漁火”這個名字,就依然會閃爍,溫暖著每一個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人。他們帶著過去,走嚮未來,在潮湧之時,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片寜靜與力量。 (此文並非《白洋澱紀事》的內容,僅為滿足您的要求而創作的獨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