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画家》曾获“惠特布莱德文学奖”,是石黑一雄早期的一部名作。
战后日本百废待兴。画家小野看似闲云野鹤的晚年生活却潜伏着一股心灵暗流。为了给小女出嫁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他重拾记忆,故友往事如浮世绘般一一串联,展现了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浮世画家》曾获“惠特布莱德文学奖”,是石黒一雄早期的一部名作。战后日本百废待兴,人们积极投身于重建未来中,画家小野看似闲云野鹤的晚年生活却潜伏着一股心灵暗流。为了给小女顺利出嫁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他开始重访故友,重温往事,让记忆回到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那段时期。他频频遭遇与青年一代在思想、世界观上的矛盾和冲突,对曾经笃信和引以为豪的信念与业绩产生了困惑和犹疑,在正视与反思、肯定与否认间备受煎熬。作品以浮世绘般的手法将人物与情节一一串联起来,不见硝烟地把战争、军国主义思潮对普通人、对艺术家人性的摧残委婉展现出来。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日裔英国小说家,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1989年获得“布克奖”,与奈保尔、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被英国皇室授勋为文学骑士,并获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2017年,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为“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的虚幻联系之下的深渊。”
石黑一雄文体以细腻优美著称,几乎每部小说都被提名或得奖,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八种语言。
虽然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的文化背景,但石黑一雄却是极为少数的、不专以移民或是国族认同作为小说题材的亚裔作家之一。他致力于写出一本对于生活在任何一个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都能够产生意义的小说。于是,石黑一雄的每一本小说几乎都在开创一个新的格局,横跨了欧洲的贵族文化、现代中国、日本,乃至于1990年代晚期的英国生物科技实验,而屡屡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
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
——瑞典学院
一部温柔、动人的悲喜剧。作者展现了一段文化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完整、自成一格,犹如亨利·詹姆斯的《华盛顿广场》一般。
——《伦敦书评》
一九四八年十月
如果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你走过那座在当地仍被称为“犹疑桥”的小木桥,爬上陡峭的小路,走不了多远,就能在两棵银杏树的树梢间看见我家宅子的屋顶。即使在山上没有占据这样显眼的位置,它在周围的房屋间也显得鹤立鸡群,因此,你顺着小路走上来时,会纳闷这宅子的主人会是怎样的富翁。
其实我不是富翁,而且从来没有富过。宅子之所以看上去这样壮观,是因为它是我的前任房主建造的,而他不是别人,正是杉村明。当然啦,你也许刚来到这个城市,还不熟悉杉村明这个名字。凡是二战前住在这里的人,只要一跟他们提起杉村明,他们就会告诉你,三十多年前,杉村无疑是城里最受尊敬、最德高望重的人之一。
你得知了这点,再来到山顶,站在那里看着精美的雪松大门,围墙里大片的庭园,琉璃瓦的屋顶,还有那些美不胜收的雕梁画栋,你会疑惑我这个人何德何能,竟能拥有这样的房产。事实上,我买这座房宅出价低廉——当时甚至不到房产的真正价值的一半。由于那个时候杉村家人发起了一种十分奇特——有人会说是愚蠢——的程序,才使我得以购得这座豪宅。
说起来约莫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当时,我的情况每个月都有起色,妻子开始催促我物色一个新居。她以她惯常的远见,振振有词地阐述拥有一_座跟我们地位相称的房屋有多重要——不是出于虚荣,而是考虑到孩子们将来的婚配。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但是我们的长女节子只有十四五岁,我就没有着急物色。不过,有一年左右,每当我听说有合适的房子出售,都会记得去打听打听。记得是我的一个学生来告诉我,说杉村明去世一年之后,他的宅子准备出售。购买这样一座豪宅对我来说是天方夜谭,我以为这个建议是出于我的学生一向对我的过度敬重。不过我还是去打听了,结果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答复。
一天下午,两位仪态高傲、白发苍苍的女士前来拜访,她们就是杉村明的女儿。当我表示得到这样一个显赫家庭的关注,感到受宠若惊时,那位姐姐冷冷地告诉我,她们这么做不只是出于礼节。前几个月里,许多人都来打听她们先父的宅子,家人最后决定全部回绝,只留下四个候选人。这四个人是家庭成员根据其品行和成就,严格挑选出来的。
“父亲建造的房产必须传给一个他认可和赞赏的人,”她继续说道,“这对我们来说是第一要紧的。当然啦,情形所迫,我们也不得不从经济上来考虑,但这绝对是第二位的。因此,我们定了一个价钱。”
说到这里,一直没有开口的妹妹递给我一个信封,她们神情凝重地注视着我把它打开。里面只有一张纸,上面用毛笔典雅地写着一个数字。我刚想表达对这么低廉的价格的惊讶,却从她们脸上的表情看出,进一步谈论价钱问题会引起反感。姐姐只是说道:“这不是为了让你们互相竞价。我们并不指望得到超过规定价钱的数额。从现在起,它们打算要做的是进行一场信誉拍卖。”
她解释说,她们亲自前来,是代表杉村家族正式请我接受——当然啦,跟另外三位候选人一起——对我的背景和信誉的细致调查。然后从中挑出一个合适的买主。
这是一个奇怪的程序,但我觉得没理由反对。其实,这跟男婚女嫁要走的程序差不多。而且,能被这个古老而保守的家庭认为是一个有资格的候选人,我感到有点受宠若惊。我表示愿意接受调查,并向她们表达了我的谢意,这时,妹妹第一次跟我说话了,她说:“小野先生,父亲是个文化人。他对艺术家非常尊重。实际上,他知道您的作品。”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自己也做了些调查,发现妹妹的话果然不假。杉村明确实可算是热衷艺术,曾无数次出资赞助画展。我还听到一些有趣的传言:杉村家族很大一部分人根本不同意出售房宅,曾有过一些激烈的争论。最后,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变卖房产。交易过程中这些古怪的手续,实际上是那些不愿房产转到外人手中的人所做的一种妥协。这些安排有些专横,这是无需否认的。但在我来说,我愿意体谅一个拥有这样辉煌历史的家族的情感。但妻子对调查一事很不以为然。
“她们以为自己是谁?”她不满地说。“应该告诉她们,我们不想再跟她们发生任何关系。”
“可是有什么害处呢?”我说。“我们没有什么不愿意让她们发现的。不错,我家境不殷实,但这点杉村家的人肯定已经知道了,而她们仍然把我们看作有资格的候选人。就让她们调查去吧,她们只会发现对我们有利的东西。”我还刻意加了一句:“实际上,她们所做的事,就跟我们要跟她们联姻差不多。我们必须慢慢习惯这类事情。”
而且,“信誉拍卖”—一用那位姐姐的话——的想法确实值得赞许。我奇怪为什么我们没有用这种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样的竞争要值得称道得多,它用以评判的不是某人的钱包大小,而是他的道德操守和成就。我仍然记得,当我得知杉村一家——经过最为周密彻底的调查之后——认为我最有资格买下他们如此珍视的那座房子时,我内心深处曾感到多么满足。毫无疑问,这座房子也值得我们忍受一些麻烦,它外表壮观、盛气凌人,里面却是精心挑选的色彩柔和的天然木料,我们住在里面之后才发现,这座房子特别有助于放松心情,安享宁静。
然而,在交易期间,杉村一家的专横显而易见,有些家庭成员毫不掩饰他们对我们的敌意,换了一个不太善解人意的买主,准会觉得受到冒犯,放弃这笔买卖。即使到了后来,我有时还会碰到杉村家的一些人,他们不是礼貌地跟我寒暄,而是站在大街上盘问我那所宅子的状况,以及我对它做了什么改造。
……
初读之下,我差点被那种略显古板的叙事腔调劝退,但很快,我便沉浸在了那种独特的语境之中。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克制”,作者似乎永远留着一口气,从不把话说满,把所有的重量都压在了人物那些微妙的肢体语言和未说出口的沉默里。整个故事构建了一个精致而又摇摇欲坠的内心世界,探讨的无疑是身份的重塑与历史的重负。读者仿佛化身为一个局外人,被邀请进入一个私人化的历史现场,去拼凑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碎片。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境的,那些关于光影、关于室内陈设的描述,无一不是人物内心深处矛盾和不安的具象化体现。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畅快小说,更像是一壶需要小口慢饮的陈年老茶,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回甘,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切换得非常自然,时而贴近,时而疏远,这种距离感恰到好处地保持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它探讨的核心命题非常深刻——历史是如何被书写和被遗忘的?而我们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主人公那种近乎固执地想要维护自己叙事完整性的努力,让人既感到悲哀又深表同情。作者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答案或明确的道德审判,他只是冷静地铺陈事实,让读者自己去面对和消化其中的复杂性。整本书读下来,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的重量感”,仿佛你肩上也被放上了一块沉甸甸的过去。它强迫你去思考,如果你的记忆与世界的既定记录相悖时,你会如何自处?这种对内在真实性的拷问,是这本书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评分这本小说带给我一种奇异的疏离感,那种感觉就像是隔着一层薄薄的毛玻璃在观察一个逝去的时代。作者对时间和记忆的把握简直是鬼斧神工,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都充满了未尽之言和言外之意。我尤其欣赏他处理人物内心挣扎的方式,那种压抑在表面之下,却不断翻涌的情感暗流,真实得让人心痛。主人公那些对往昔的追忆,与其说是回忆,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构建和不断的修正,他试图在那些斑驳的片段中,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站得住脚的解释。然而,真相往往是残酷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暧昧不清的,这才是最贴近人性的地方。全书的节奏舒缓而绵长,像一首低回的挽歌,没有激烈的冲突,却在平静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读完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惆怅感久久不能散去,让人忍不住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或者被刻意遗忘的细节。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费脑子”的,它要求你必须全神贯注,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暗示和潜台词。作者的笔法极其细腻,他构建的那个特定时空背景,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舞台,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塑造力的角色,它无形中压制着每一个角色的选择与自由。关于“艺术”与“责任”的探讨在这里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如何与社会期待和个人良知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在主人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似乎永远在走钢丝,试图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维持平衡。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层层递进,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对人物的判断,直到最后一页,你或许仍然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这正是其高明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温度”,冰冷但又充满了人性的微光,它不是那种直抒胸臆的文学,而是极其内敛和诗意的。我被作者对于“失落感”的描绘深深打动,那是一种宏大历史变迁下,个体记忆如何被消解、如何努力抓住不放的挣扎。小说中的对话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重要的信息点都是在看似平淡的寒暄中被传递出来的,这种“说而不说”的艺术,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张力。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旧时代某种优雅而又僵硬的礼仪规范,正是这种规范,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紧紧地裹挟和束缚。读完后,我花了好长时间才从那种特定的氛围中抽离出来,它像一个梦境,精致得让人不忍心去戳破。
评分物流超快,从下单到收货不到24小时,包装结实,值得一看,非常愉悦的购物体验。
评分买《京味儿》之前在网上闲逛,突然看到三联这么一本书,挺薄的,结果一查,美食书,嗨,倒胃口。
评分石黑一雄擅长运用零星的回忆编织故事,他认为通过这样一个过滤器,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生活。在《上海孤儿》中你大概就可以领略到他这一“娴熟的技巧”。但我有时担心的是,频繁使用这样的技巧会不会助长作家在叙述上的惰性。对于场景、事件地转换、过渡对很多作家来说有时要煞费苦心,比如福楼拜(见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解读)。但在这本书里,石黑一雄却能以“至于这之后发生了什么,我记不清楚了,我只记得……”搪塞而过。如此也许给叙事带来一定自由度,但会不会因此也给叙事的肌理造成伤害呢?
评分爱好阅读的人会放下手机享受纸质图书带来的快乐,火车上,飞机上,床上,炕上
评分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写传统日本的力作。
评分好评,诺奖新贵,凑个热闹。
评分撵着我们要去拍毕业照的点看完了,索性没有一路饿到学校,明明吃过午饭还是觉得饿得慌。一睁开眼,嗨,满大街的的沙县馄饨……沙县离此地不过百里,为甚除了馄饨就是拌面,除了拌面就是馄饨。
评分书挺好的,印刷也很好,物流很快,没有压到,期待内容
评分这本一本关于自省的小说,但不是什么声泪俱下的检讨,或深刻剖析的自白,仍然是一种素净淡雅的感觉。作为叙述者的小野,曾是一名为军国主义服务的知名画家,现在退隐了,最大的希望是女儿能够找到好婆家。在叙述的过程中,小野不断离题。在我看来,这种离题有其象征意义。对小野而言,对于过去,想要彻底遗忘是不可能的,全盘去否定似乎也不行。在某种程度上看,离题是因为不敢真正地面对。关于过去,小野对外的表态是,“当时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做事,现在坦然承认做错了”,似乎是两全了。但他对内的表态则是,“比起因为缺乏勇气或意志力,从来不敢尝试自己相信的东西,凭着一腔热血去做事,肯定更值得称道”,又往回拉了几分。我认为,其实小野纠结到最后都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凭什么如此相信自己的内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