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第25辑)

历史地理(第25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地理
  • 地理学
  • 历史学
  • 区域研究
  • 文化地理
  • 地图学
  • 中国历史
  • 人文地理
  • 历史文化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987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6375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5-13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地理》每年一辑,此为第二十五辑,是历史地理类论文集,作者以年轻教师和研究者为主体,论文以历史行政区划为主要研究内容,并涉及文化地区地理等等,论文行文流畅、结构合理、论证严密、论据翔实。

目录

《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上篇)
《水经注》所载鲁阳关水及相关地理考述
清代陕西兴安府雨涝灾害的消极影响与积极应对——兼及区域人地互动的重新审视
1902年广西霍乱大流行探析
隋唐之际北方割据政权政区简论
五代时期幽州卢龙节度使辖区沿革考述
清康熙六年前守巡道制度的变迁
清代府县级行政单位划等问题的再审视——以乾嘉时期浙江省县级单位划等情况的讨论为例
1542-2001年青浦县界变迁
清代上海县以下区划的空间结构试探——基于上海道契档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界”的动与静:清至民国时期蒙陕边界的形成过程研究
春秋成国地望考析——兼论杜注“东平刚父县西南有成成成郕乡”说
西汉东海郡的辖域变迁与城邑分布
论西汉帝都长安的形制规划与都城理念
明辽海卫初设时间及地望考
经典的屈从:北岳移祀的知识史考察
试论历史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扩展及其寺院空间分布
明清时期黄河流域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地域差异
浙江方言分布的历史人文背景——兼论语言底层与南方方言区的形成
宋代吴淞江流域农田景观变化与诗学意象的转型
清代至民国前期浙西山村的水利与社会
防潮与引潮:明清以来滨海平原区海塘、水系和水洞的关系
瓷商之路:跋徽州商编路程《水陆平安》抄本
北宋华北战区引兵就粮的地理表现
清代民国西北牧区的商业变革与内地商人
20世纪初青岛与日本、朝鲜间的轮船航线
龟山楚王墓塞石刻铭与秦地所谓“百二”形胜
略论《蜀鉴》的历史军事地理价值
清代河南赋税数据库建立方法研究
宣统人口普查“地理调查表”甘肃分村户口数据分析
问题讨论 五尺道是石牛道吗——与《五尺道即石牛道考》一文商榷
地图史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山东、直隶、盛京海疆图》发微
耶鲁藏清代航海图北洋部分考释及其航线研究
书评 海野-隆遗作《地图文化史上的广舆图》
学术动态 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补白 《水经·涑水注》张泽得名蒲坂考

精彩书摘

一、清朝初年的宗藩贡赐贸易与边境互市贸易
自先秦时代开始,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政权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政权,就处在一种长期而频繁的对抗状态之中。直到明代后期“俺答封贡”(1571年)之后,双方间的激烈冲突才基本停止。
民族之间长期政治对立的经济结果,就是两大区域之间贸易上的相互隔绝。所以,即便在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地和西北牧区的商品交流,也只是从前朝延续下来的宗藩贡赐贸易和边境互市贸易,牧区内部的商业封闭性依然浓厚。天山以北的准噶尔人游牧区,“全境不乏泉甘土肥、宜种五谷之处,然不尚田作,惟以畜牧为业,择丰草绿缛处所驻牙而游牧焉,各有分地。问富强者,数牲畜多寡以对。饥食其肉,渴饮其酪,寒衣其皮,驰驱资其用,无一事不取给于牲畜”。外蒙古地区的喀尔喀牧民“不谙播种,不食五谷,毡房为家,游牧为业,分布散处。人户殷繁,牲畜遍满山谷。富者驼马以千计,牛羊以万计,即赤贫之家,亦有羊数十只,以为糊口之资。冬则食肉,夏则食乳。以牛、羊、马乳为酒,以粪代薪,器具用木。至代烟、砖茶,尤为要需,家家时不可少。男女皆一律冠履皮靴、皮帽,冬用皮裘,夏着布衣,富者间或亦用细缎。不使钱文,鲜需银两。至日用诸物,均向商民以牲畜皮张易换”。甘青牧区的“番族,依深山而居,不植五谷,惟事畜牧,磨面和乳以为食,果其腹者,畜类也”。牧区内部交换的稀疏,使牧民之间极少通过定期的集市进行商品买卖,只有在节日期间或者庙会之上,才会相互易换彼此所需的物品。
据杜佑《通典》卷74考证,宗藩关系之下的贡赐贸易,自周代就产生了。当时各地诸侯和藩属,都有定期向天子朝觐和贡奉方物的义务;周天子为了笼络他们,则在以礼相待的同时,还进行薄来厚往的物品回赐,以示怀柔远人的圣心。后来历代中原王朝均大体承了这一做法,并把它变成具有一定贸易功能的政治活动。藩属的朝贡使团在完成宫廷之间物品交换的同时,允许其成员和随使团行动的商队,在指定的线路和地点从事经贸活动。清朝初年,天山以北的卫拉特蒙古准尔部、外蒙地区的喀尔喀蒙古各部、青海地区的和硕特部等蒙古王公,均与清朝中央政府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贡赐贸易关系。如噶尔丹在建立准噶尔汗国后,“贡使往来进一步频繁,几乎每年都有商队进入北京,有时甚至一年数起。其中既有噶尔丹直接派遣的商队,也有由其属下各台吉遣发而来的商队。进贡商队规模大小不一,少的数十人,多的数百人、千余人或数千人不等”;而“按照清朝政府规定,凡贡使进京纳贡,其所带货物分别于两地进行交易。毛皮细软便于驼载者随贡使进京易换,牛、羊、马、驼、葡萄、硇砂、羚羊角及普通的毛皮等物,则留于沿途出售”。沿途贸易的地点,或在归化城和张家口,或在肃州(今酒泉市)与哈密。贡使到北京以后,在会同馆设立3-5天的临时集市,由户部派专人购买。沿途贸易分为官换和民换两种,前者由官府用库银和库藏绸缎、茶叶、布匹等相兑换,后者由政府指定的富商大贾包揽贸易,严防内地官民套购。
边境互市贸易,一般认为最晚始自汉代,到唐宋代以后,发展成为以茶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民族间贸易形式。清沿明旧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陕甘建立了西宁、洮州、河州、庄浪、甘州5个茶马司,掌管相关贸易事务。茶马贸易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式停罢。不过贸易内容上来看,茶马贸易并不完全等同于边境互市贸易,因为茶马贸易的主要内容,是用内地的茶叶交换牧区的马匹,并且仅限于陕甘五地进行。而内地与蒙古间的互市贸易,却在张家口、归化、肃州、巴里坤、乌鲁木齐、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北方广大地区同时进行着;并且这些地点相互交换的商品,既有内地产的丝绸、布匹、日用品等,也有牧区产的药材、牛羊、皮张等,远非茶马贸易可比。
……

前言/序言


《全球史学新视野: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叙事与区域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代历史学界前沿的多个重要议题与研究成果,致力于在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既有的历史地理学范式进行深刻反思与拓展。全书分为“宏大叙事与微观转向”、“跨区域连接与物质文化研究”、“环境史与技术变革”三个核心板块,旨在探讨全球化进程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历史地理空间的认知,以及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复杂性的历史叙事。 第一部分:宏大叙事与微观转向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群体深入剖析了“全球史”这一概念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传统上以西方为中心的宏大历史框架正在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多中心、多路径的比较历史研究。 地方的全球性与全球的地方性: 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考察特定地方的历史事件和物质遗存,来揭示更宏大的全球力量是如何渗透和塑造地方图景的。例如,通过对19世纪末东南亚某一港口城市贸易记录的精细梳理,揭示了跨洋贸易网络中权力结构和劳工迁移的复杂互动,而非简单地将该地视为全球市场的附属品。研究强调,每一个“地方”都是全球历史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其内部的张力与演变,是理解全球模式的关键。 身份的流动性与空间政治: 考察了民族国家边界的形成与固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族裔群体、迁徙社群的“空间感”如何被建构、抵抗和重塑。重点分析了近代以来对“疆域”和“领土”的地理学定义如何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并探讨了在非国家行为体(如宗教网络、商业联盟)的活动空间中,对传统“地理政治”概念的修正与挑战。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和非官方档案,力求还原历史主体在特定空间中的能动性。 历史时空观的重构: 本部分对传统线性史观提出了质疑,转而关注“时间深层化”与“空间异质性”的并置。通过对气候变迁记录、农业周期和庆典仪式的交叉分析,构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同一地理空间中体验到的多重时间结构。这不仅是史学方法的革新,更是对传统“历史地理”中以线性时间划分区域进步程度的根本性反思。 第二部分:跨区域连接与物质文化研究 本部分将研究的焦点投向了连接不同文明和区域的物质载体——从贸易路线到技术传播,再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流转。 “丝绸之路”的新解读:技术、信仰与物质的复合体: 摒弃了将丝绸之路单纯视为商品交换通道的传统观点,本章侧重于技术知识、宗教符号和生活习俗是如何通过这些通道进行“嫁接”和“再创造”的。研究以具体的中亚佛教艺术品和波斯玻璃工艺品为例,分析了材料来源地、制造技术和最终消费市场的地理跨度,揭示了文化意义是如何在跨越地理障碍的过程中不断被“翻译”和“编码”的。 水域的历史地理:河流、海洋与生态边界: 本章探讨了水系在塑造区域联系与冲突中的核心作用。研究超越了对河流的单一经济或军事用途的考察,深入分析了不同社会对水域的“文化想象”和“治理实践”。例如,对比了欧洲莱茵河的航运管理与中国长江的水利工程,探讨了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人类如何与水体建立权力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定义了区域的政治边界和文化认同。 基础设施的考古学与社会空间: 关注铁路、运河、电报线的铺设如何物理性地重塑了既有的社会和经济地理。本研究并非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描述,而是细致考察了这些新“线性空间”对沿线聚落结构、人口流动和权力中心转移的具体影响,强调了基础设施本身作为一种“空间政治工具”的角色。 第三部分:环境史与技术变革 环境史与技术史的视角,为理解历史地理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维度,强调了人类与非人类因素的复杂耦合。 气候波动与区域社会韧性: 通过对中世纪晚期欧洲和东亚特定区域的农业记录和灾害报告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气候波动如何触发了区域社会内部的脆弱性,以及不同社会采取的适应策略。研究强调,对环境冲击的反应,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受到当地现存的土地制度、社会组织和技术储备的制约,展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制约与互动。 技术移植的地理悖论: 分析了关键技术(如冶金术、灌溉系统)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断裂”与“变异”。技术并非简单地从A地复制到B地,其适应性往往取决于目标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结构和既有的技术知识体系。本部分挑战了技术进步的普遍性叙事,主张技术传播是一个高度地理化的选择性过程。 人造景观的权力运作: 考察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造工程(如殖民地的种植园、近代都市的公园设计)如何成为权力实践的物质体现。通过对地貌改造的分析,揭示了殖民者或统治者如何试图通过重塑自然景观来确立其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与空间上的控制力。这些“人造地理”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产物,更是社会等级和权力关系的具象化表现。 总结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超越传统的以区域为单元的描述性历史地理,进入一个以“连接性”、“物质性”和“环境性”为核心的动态研究领域。它邀请读者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历史地理学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全球化挑战,并为理解人类社会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深刻的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其五: 《历史地理(第25辑)》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审视历史的全新角度。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意识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如果从地理的角度去审视,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例如,书中对于某些军事冲突的发生地点、战略布局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让我对战争的成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地形的险峻、水源的远近、气候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作者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能够将那些散落在史料中的地理信息巧妙地整合起来,构建出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论证。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在阅读历史时,多一份对“空间”的思考,去理解地理环境如何“框定”了历史的可能性,又如何“催生”了历史的走向。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离不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离不开我们头顶的这片天空。

评分

其三: 我一直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它的地理环境入手。《历史地理(第25辑)》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书中对于不同地域自然风貌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民俗风情、社会结构甚至思维方式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读到了关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地理隔绝与交流如何塑造了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性,也读到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上的天然差异。作者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地理环境与人文特质之间的内在逻辑。这种联系,常常是潜移默化的,不易察觉,但一旦被揭示出来,便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多文化现象,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脚下的土地。这本书让我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更加珍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多样性。

评分

其二: 作为一个对古代城市规划颇有兴趣的读者,我发现《历史地理(第25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城市选址、布局、功能划分的详细分析,简直是打开了我想象的大门。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创造出如此宜居且富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书中对一些著名古都的兴衰历史的梳理,更是让我看到了地理因素在城市命运中的决定性作用。例如,某个城市因为靠近重要的交通枢纽而繁荣,又因为河流改道而衰落,这些生动的例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问题时,那种兼顾宏观与微观的态度。既有对整个王朝时期城市格局的整体把握,又不乏对某个具体城市某条街道、某个建筑遗址的深入挖掘。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让那些沉寂在历史尘埃中的城市重新焕发了生机。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在解读一张古老的地图,每一条线,每一个点,都蕴含着一段鲜活的故事。

评分

其四: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古代交通和贸易路线的研究。《历史地理(第25辑)》在这方面的内容,无疑是让我欣喜若狂的。书中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重要交通网络的形成、发展以及其对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产生的深远影响的详尽阐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不仅勾勒出了这些路线的大致走向,更深入地探讨了影响这些路线形成的地理因素,例如山脉的隘口、河流的渡口、绿洲的分布等等。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商旅们跋山涉水,将商品和思想运往遥远的他乡。书中对这些交通路线沿线城市和聚落的变迁与兴衰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古代的繁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这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连。读罢此书,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史和对外交流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评分

其一: 翻开这本《历史地理(第25辑)》,一股厚重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知道,它并非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承载着严谨的考证和深邃的思考。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着它,沉浸在那些穿越时空的叙述中。那些关于古代疆域变迁的论述,如同一幅幅动态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展开,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帝国的兴衰,民族的迁徙,以及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作者对于史料的细致解读,那种“毫厘不爽”的钻研精神,着实令人钦佩。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博学的长者进行思想的对话,他耐心而细致地引导我,剥开层层迷雾,直抵历史的肌理。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区域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当地历史进程的章节,让我对“地缘政治”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水系的流淌、山脉的阻隔、气候的变化,这些看似自然的因素,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记。我喜欢它那种旁征博引、论证严密的风格,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地理,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