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在哈佛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在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其时南开大学成立不久,校长张伯苓和大学部主任凌冰在海内外到处延揽人才,尤其注意学有成就的归国新秀。于是,1926年汤用彤受聘转任南开大学文科哲学系教授、系主任。任职情况
评分讲课记录,深入浅出
评分《讲义》从纷繁复杂的玄学思想中考镜源流,并发掘其中的义理,体现出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及中华典籍研究的贡献。
评分讲课记录,深入浅出
评分哲学看得好,不太好理解哦
评分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28年改为中央大学,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 )、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曾任北大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评分汤用彤,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28年改为中央大学,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51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汤用彤认为外来佛教在中国之流传,先是依托汉代流行的道术,而为佛道;近而又附属于魏晋玄学,而为“佛玄”;至南北朝后期佛教经论讲习之风大盛,到隋唐出现了中国式的佛教。由于佛教同玄学的历史联系,在西南联大期间,他一度对玄学用力较多,并想“采取文德尔班(Windelband)写西洋哲学史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写一部《魏晋玄学》”。当时生活极不安定,自然难以完成,但发表了许多有创见的论文,勾画出了魏晋玄学演变的比较可信的轮廓,对许多玄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论文后来汇成《魏晋玄学论稿》,1957年人民出版社印行,1962年中华书局再版。由于佛、道二教长期争执,汤用彤在研究佛教史时还注意了道教史的有关问题。并在西南联大期间指导王明研究道教。王明的《(太平经)合校》,后来成为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
评分哲学看得好,不太好理解哦
评分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啊!要说明这座森林多么荒野、艰险、难行,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只要一想起它,我就又觉得害怕。它的苦和死相差无几。但是为了述说我在那里遇到的福星,我要讲一下我在那里看见的其他的事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