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也要打假:朱穆之政论杂文选

道理也要打假:朱穆之政论杂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穆之 著
图书标签:
  • 朱穆之
  • 政论
  • 杂文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近代史
  • 文学
  • 评论
  • 时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161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87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道理也要打假:朱穆之政论杂文选》所收入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朱穆之写的政论,其中许多篇是针对社会上错误的思潮和观点而发的。品读这些政论,可以发现它有三大鲜明的特色,即批判的风格,辩证的观点,平实的文风。
   一、朱穆之的政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的、批判的风格。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战斗的、批判的。《共产党宣言))批判了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潮,在批判中阐明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的基本纲领。《资本论》另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书名本身就说明了其批判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创立的,在斗争中发展的。

作者简介

朱穆之,1916年12月生,江苏省江阴县人。1936年加入“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连任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35年,朱穆之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一二·九”抗日爱国民主运动,是北大学生会三主席之一、北平东城区近20所大、中学游行队伍总领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朱穆之流亡南京办报。1938年进入华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至1942年,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先后担任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太行第六军分区政委,后又到地方做党的宣传、政治工作。
1946年以后直到1977年,朱穆之长期在新华通讯社总社工作,先后任解放区部主任、副总编辑、副社长、社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朱穆之被打倒受迫害,1972年复出,因同“四人帮”斗争,1976年春,再次被打倒。
1976年l0月,粉碎“四人帮”后,朱穆之任中央宣传口负责人之一。1978年,中央宣传部恢复后,朱穆之任副部长,主管部内日常工作。1982年至1986年,朱穆之任文化部部长。从1980年中央成立中央对外宣传小组起,至1992年底离休,朱穆之一直担任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1991年4月至1992年底,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1993年,中国人权研究会成立后,朱穆之任会长,2000年10月起,改任名誉会长。在任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期间,朱穆之还是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顾问;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朱穆之并曾任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还曾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韩友好协会会长。
朱穆之曾出版《关于新闻工作》、《改革,才能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朱穆之论对外宣传》、《朱穆之论人权》和《风云激荡七十年》等著作。

目录

朱穆之政论的特色(代序)
第一部分 论中国发展道路
1·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几点思考
2·立于不败之地
3·邓小平的讲话为什么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4·理论务虚会揭开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序幕
5·道理也要打假
6·关于普世价值
7·逆历史潮流大复辟
8·《普世价值:求同存异,同舟共济》批注
9·民主个人主义者的自供
1 0·关于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
1 1·中国模式
1 2·关于西藏的改革
13·和谐与斗争
14·是前进还是倒退
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 6·栽花和除草
1 7·不要把孩子泼掉
18·好为中国算命者可以休矣
19·柳暗花明又一村
20·可悲的背弃
21·一瓢冷水
22·关于苏联的崩溃
23·从《大国悲剧》看苏联瓦解

第二部分 论人权
24·《话说人权》开篇
25·《中国人权理论和实践研究》序
26·同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
27·如何确保中国公民的人权
28·与德国客人谈人权
29·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密不可分
30·生存权不只是发展经济
31·稳定与民主
32·谈谈言论自由
33·中国监狱人权保障
34·世界金融危机与对外人权斗争
35·地震震跨了对中国的污蔑
36·民主调包术可以休矣
37·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
38·关于所谓“三代人权”的提法
39·所谓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40·资本主义扼杀民主
41·西方民主日薄西山
42·传媒和人权
……
第三部分 论中美关系
第四部分 论对外宣传
第五部分 文化杂谈
第六部分 编后新作

精彩书摘

这就是说,作为改革开放指导思想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错误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也是错误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是普世价值。那么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是怎么来的呢?不就是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吗!文章说,阻碍改革全面深入发展的原因是因为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时代的意识形态,真是如此,那也应该是像经济方面一样,切实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以改革,怎么因此而要改弦易辙,另辟蹊径,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无论是在经济上,或者在政治、文化和社会上,无论在综合国力、人民生活上,或者在国际地位和影响上,比之新中国成立前,比之改革开放前,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和改善。现在也正在继续发展向前。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是正确的。改革的确还须全面深入发展,那应该是坚持原来的指导思想和方向,克服新困难,解决新问题,继续前进。抛弃已被实践证明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那岂不是要中国又回到改革开放前、回到旧中国?
文章说,“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是一百多年前由洋务运动肇始的民主革命的继续。”·
这真是异想天开。三十年来明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成了是继续由清王朝洋务肇始的民主革命了呢?按照文章的说法,三十年来政治上完全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那更不是什么继续百多年前由洋务运动肇始的民主革命。奇怪的逻辑。
文章说,“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三次以暴力斗争为主要形式的民主革命,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都出现了专制势力的复辟。”
这和西方反对中国的舆论完全一致,“现在中国实行的是专制”。但是实行“专制”,中国居然有今天这样长期持续快速的发展,西方的一些舆论也认为难以解释。事实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按照民主的本意,人民当家作主,真正遵照并逐步实现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人民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有着无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取得今天的成果。只是一些人认为只有资产阶级民主才是民主,而否认社会主义民主,并把它说做是“专制”。
文章说,“改革开放就是要摆脱专制主义的羁绊,回到民主革命的道路上来。”这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改革开放就是要从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为资产阶级民主。文章还引用一位教授的话,“我们在九十年代做的工作大体上是继续做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的未竞事业。”这又是惊人之笔!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和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后,只落得退回到一百多年前西太后时期。而继续做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的未竞事业,那不就是君主立宪吗?

前言/序言





道理也要打假:朱穆之政论杂文选 编者语 “道理也要打假”——这不仅仅是本书书名的振聋发聩,更是朱穆之先生一生追求的学术精神与政治品格的凝练。在信息洪流奔涌,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尤为怀念那些敢于直面现实,用犀利笔触剖析时弊,为我们拨开迷雾,直抵事物本质的思想者。朱穆之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深刻铭记的先行者。 本书选录的朱穆之先生政论杂文,并非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也不是对抽象理论的空洞阐释。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面貌,反映出思想的碰撞,更揭示了社会进步的艰难与可能。先生的文章,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根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为利刃,以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为情感底色,在看似寻常的议题中,发掘出不寻常的深刻。他笔下的“道理”,并非高高在上的绝对真理,而是需要经受检验,甚至被“打假”的社会观念、政策主张、以及形形色色的论调。 翻阅本书,读者会惊喜地发现,朱穆之先生的文章,跨越了党派、意识形态的藩篱,直指人心,直击问题。他对于公平正义的呼唤,对于民主法治的期盼,对于实事求是的坚持,穿越时空,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先生的文章,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迷雾,只有坦诚的思考,赤裸的逻辑,以及饱含温度的人文关怀。他不是高居庙堂的评论家,而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思考者,他的杂文,既有政治的高度,更有生活的质感。 为何我们在此刻,需要重温朱穆之先生的政论杂文?或许是因为,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与先生当年相似的困境。某些被奉为圭臬的“道理”,可能早已陈旧,甚至沦为阻碍进步的绊脚石;某些看似合理的解释,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偏颇与谬误;某些被刻意回避的问题,可能依然在暗流涌动,侵蚀着社会的肌体。此时此刻,正是需要朱穆之先生那种“打假”的精神,去审视、去辨析、去澄清,为我们寻找前行的方向。 本书的选编,力求全面而深刻地展现朱穆之先生思想的广度与深度。我们精心遴选了先生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代表性作品,力求勾勒出先生思想演变的轨迹,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问题的持续关注。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到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讨,再到对社会公平与伦理道德的审视,先生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图景的宝贵视角。 阅读朱穆之先生的文章,或许会带来一些“不适”,因为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不愿面对的真相。但正是这种“不适”,才可能激发更深刻的反思,才可能催生更积极的改变。他不是一个善于提供“心灵鸡汤”的作者,而是一个鼓励你独立思考,勇敢质疑的良师益友。他告诉我们,道理不是天经地义的,它需要我们用理智去审视,用实践去检验,用真诚去捍卫。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一位杰出思想家及其作品的致敬,更是对一种宝贵精神的传承。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杂文,能够让更多读者认识朱穆之先生,理解他的思想,并从中获得启发。愿“道理也要打假”的精神,能够在这个时代继续传播,激励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良知,追求真理。 本书旨在呈现朱穆之先生的政论杂文精粹。 内容梗概(非本书具体内容,而是对本书风格与精神的描绘,不包含书中具体观点与案例) 朱穆之先生的政论杂文,犹如一股清流,在喧嚣浮躁的时代激荡着理性与深刻。他的笔触,不拘泥于宏大的叙事,也不囿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对社会现实的细致观察与冷静思考。先生的文章,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打假”的精神。这种“打假”,并非简单的揭露丑闻或批判错误,而是一种对“道理”本身的审视与解构。在先生的眼中,许多被人们习以为常、奉为圭臬的“道理”,并非如其表面那般坚固可靠,它们可能经过时间的冲刷而失色,可能被功利的目的所扭曲,甚至可能在历史的进程中,已经成为阻碍前进的陈规。 先生的杂文,如同庖丁解牛,以其精湛的技艺,层层剥离事物表象,直指其内在的肌理。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巧妙地将其与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政治运作、乃至历史发展规律联系起来。比如,一篇看似在谈论某种社会风气,先生却能从中洞察出背后权力结构的变化;一篇讨论文化现象的文章,他却能挖掘出其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的博弈。他的视野广阔,思维敏捷,总能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的时代脉搏。 在先生的笔下,“道理”这个概念,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认为,道理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它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需要与时俱进地接受检验。因此,当一些“道理”开始变得僵化,变得脱离实际,甚至成为某些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时,就必然需要“打假”。这种“打假”,是一种对思想的解放,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是对个体理性的唤醒。先生的杂文,便是这场“打假”行动的有力武器。 阅读先生的文章,你会感受到一种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忧患。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人民福祉的殷切期盼,渗透在字里行间。他关心改革的走向,关注社会公平的实现,期盼民主法治的健全。他的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了疗救,为了推动积极的变革。他所追求的,是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更加理性,更加充满活力。 先生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有力,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精炼的概括,以及恰到好处的讽刺,让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引人深思。他的杂文,读起来引人入胜,仿佛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却又句句击中要害。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批评者,而是一个和你一样,在思考,在探索,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行者。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更在于其精神的启发性。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接触各种各样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辨别真伪,区分良莠,显得尤为重要。朱穆之先生“道理也要打假”的精神,正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他教导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要敢于质疑,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鼓励我们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不被潮流所裹挟,不被虚妄的言论所蒙蔽。 先生的杂文,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让我们看到,一个健康的社会,离不开对各种“道理”的持续审视与检验。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进步,源于对陈旧观念的突破,对不合理现状的挑战。他激励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去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 阅读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朱穆之先生的文字,更是与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进行精神对话。你会被他的智慧所折服,会被他的勇气所感动,更会被他的思想所启发。你将从中学会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如何更明智地做出判断,如何更坚定地追求真理。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朱穆之先生的思想世界,感受他那份对道理的“较真”精神。 本书所传达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知识与思想的生命力。 朱穆之先生的政论杂文,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生长、不断演变的思想活水。他深谙“文死谏,武死战”的古训,更懂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要求。他撰写的每一篇杂文,都凝聚着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 先生的文章,往往从看似微小的社会现象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他敢于挑战那些被普遍接受,却可能已经不再适用的“道理”。他认为,即便是被奉为“圭臬”的道理,也需要经受时代的拷问,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如果一个“道理”已经不能指导实践,不能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它就亟需被“打假”。 这种“打假”的精神,体现了朱穆之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和担当意识。他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博取眼球,而是出于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他用他的笔,为我们剖析那些潜藏在社会肌体中的“病灶”,并试图提出“药方”。 先生的文章,不乏犀利的批判,但他的批判,始终带着建设性的力量。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叛者”,而是一个深刻的“改良者”。他希望通过他的文字,能够引发公众的思考,能够促进社会的反思,能够推动积极的变革。他相信,只有不断地审视、质疑、修正,社会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才能不断地向前迈进。 本书的选编,旨在全面呈现朱穆之先生思想的系统性与独特性。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将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朱穆之先生的学术思考与人文情怀。他对于公平正义的呼唤,对于民主法治的期盼,对于实事求是的坚持,都将在其杂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生的文章,语言风格朴实而有力,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他善于将宏大的政治议题,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得他的文章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现实的温度。他提出的观点,往往独辟蹊径,引人深思,能够启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去认识世界。 本书是一次对朱穆之先生思想遗产的梳理与呈现,更是对一种独立思考、勇于担当精神的致敬。 通过阅读这些杂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轨迹,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与思考。我们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学习如何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加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去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书的核心信息,在于倡导一种对“道理”保持警惕与批判的态度。 朱穆之先生的政论杂文,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或是对政治思潮的梳理,而是一种对“道理”本身的深刻追问。在先生看来,道理并非天然存在,也非一成不变,它们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基于认识和实践所形成的观念、理论、甚至是某些被广泛接受的社会规范。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条件的变迁,许多曾经被认为是“道理”的东西,可能已经不再适用,甚至可能成为阻碍进步的枷锁。 先生之所以倡导“道理也要打假”,是因为他敏锐地观察到,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鱼龙混杂,真理与谬误并存,甚至一些虚假的“道理”披着光鲜的外衣,误导公众,阻碍改革。他认为,对于这些“道理”,我们不能盲目信从,不能全盘接受,而是需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用实践的检验去辨别,用理性的思考去判断。 他的杂文,就像一把把锋利的解剖刀,能够精准地剖析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道理”背后隐藏的逻辑缺陷、事实谬误,甚至是功利目的。他关注的,不仅仅是现象,更是现象背后的本质;他批判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问题,更是滋生问题的土壤。 先生的批判,不是为了虚无的否定,而是为了确立更加健康、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道理”。他呼唤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理性分析、并能真正服务于人民福祉的“新道理”。这种“新道理”,需要经过充分的讨论,广泛的共识,以及实践的检验。 本书选编的朱穆之先生政论杂文,正是他一生践行这种“打假”精神的生动体现。 通过这些杂文,我们可以看到先生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剖析。他关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各种新问题,审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复杂性,反思社会公平与伦理道德的演变。他笔下的每一个议题,都与当时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都蕴含着他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切忧思。 先生的文章,语言风格朴实而深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善于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核心,并以独到的视角,提出引人深思的观点。阅读他的文章,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你会被他的洞察力所折服,被他的理性所启发。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道理”的范式,倡导了一种独立思考、勇于求真的精神。 在今天,当我们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和观点时,朱穆之先生“道理也要打假”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潮流所裹挟,而是要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用自己的良知去衡量。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朱穆之先生一位杰出思想家及其作品的纪念,更是对一种宝贵精神的传承。它鼓励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永不止步,敢于质疑,勇于担当,为构建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本书的出现,是对“道理”本身的一次郑重其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些杂文的生命力似乎超越了写作时的具体时空背景。很多我们现在依然在讨论的困境和争论,似乎都能在朱穆之的笔下找到最早的源头或最精准的预言。这说明作者的洞察力已经触及到人类社会运行的一些底层逻辑,这些逻辑是具有永恒性的。读起来,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旧作”,而更像是一位前辈智者在与当代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用他那犀利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触,指点迷津。这种穿越时间的共鸣感,是许多时效性强的评论文章所无法企及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政论的选集,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保持思想独立性和批判精神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即便是最光鲜亮丽的“道理”,也需要经历“打假”的洗礼才能显露真容。

评分

这本《道理也要打假:朱穆之政论杂文选》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犀利和不容小觑的劲头,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样一番“打假”的犀利言辞,能让作者如此自信地将“道理”也置于审视之下。光是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和论调的时代里,有人敢于拿起手术刀,剖析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理”,就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畅快。我猜想,这些政论杂文一定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饱含着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逻辑的执着追求。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理论堡垒,在朱穆之的笔下,会不会像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我更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精辟的语言抽丝剥茧,直指核心。这种“打假”精神,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深厚的学养和洞察力,能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本质的真伪,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智慧。这本书,或许更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接受任何一种“定论”之前,都应该保持一份审慎的怀疑和批判性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选材似乎也经过了精心考量,每一篇文章之间的跳跃感,反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你可以从一篇对权力制衡的严肃讨论,无缝衔接到对某种社会心态的辛辣讽刺,这种张弛有度的切换,恰恰反映了“政论杂文”所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它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不同角度下的社会现实。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忧患意识,那不是一种廉价的愤世嫉俗,而是一种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责任感。他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希望通过揭示“假象”,促成某种良性的改变。这种“为政之思”,即使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是极具启发性的,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和价值判断。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清醒地活着的指南。

评分

读完几篇后,我开始对作者的“杂文”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是长篇大论的学术论证,也不是矫揉造作的文学抒情,而是在最日常、最容易被忽视的社会现象中,挖掘出最深刻的哲学意涵。比如,他可能会从一个看似鸡毛蒜皮的政策变动中,推导出关于宏观权力分配的某种必然趋势,这种跨越维度的分析能力,堪称一绝。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将历史典故和现代语境巧妙融合的叙事手法,使得那些陈旧的教训在当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警示意义。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教你如何用更刁钻的角度去看待被定义好的世界。这种对既定框架的挑战,正是优秀政论杂文的价值所在,它逼迫读者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我们宁愿视而不见的问题。这本书,绝对是那种会让你在深夜里辗转反侧,不断回味其中精妙论断的类型。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扉页,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但很快,这种感觉就被行文间那种毫不留情的批判精神所取代。朱穆之的文字,绝不是那种温吞水式的评论,它更像是一把淬火的宝剑,每一篇文章都锋芒毕露,直插时弊的痛点。我特别留意到那些关于社会治理和人性剖析的篇章,那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透彻理解,简直令人不寒而栗。他似乎有一种穿透迷雾的能力,能看到那些隐藏在光鲜说辞之下的真实意图和逻辑漏洞。这种文风,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作者本人正坐在你面前,用最直接、最不加修饰的语言与你进行一场关于“是与非”的严肃辩论。我敢说,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其内心必然是燃烧着一团对真理的执着火焰的,否则,是无法抵御那种随波逐流的诱惑的。这种对“假道理”的毫不留情,实际上是对“真知灼见”的最高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