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

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樟华,毛策,姚成荣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学术史
  • 编年体
  • 中国学术
  • 清代
  • 史学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93923
商品编码:1072318915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俞樟华,毛策,姚成荣 著作 梅新林,俞樟华 主编 定  价:690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01日 页  数:2382 装  帧:精装 ISBN:9787561793923 《编年》举中国品质史学、文献学专家之力,凡二十八载,**次全面、详实、系统、深入地对原有的学术史进行历史还原和重建,由此而在中国学术、中国学术史、中国学术史研究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关键环节上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突破。
上卷
清世祖顺治元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南明福王弘光元年) 甲申 1644年
清顺治二年(南明唐王隆武元年) 乙酉 1645年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 鲁王监国元年 唐王绍武元年) 丙戌 1646年
清顺治四年(南明桂王永历元年 鲁王监国二年) 丁亥 1647年
清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 鲁王监国三年) 戊子 1648年
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 鲁王监国四年) 己丑 1649年
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 鲁王监国五年) 庚寅 1650年
清顺治八年(南明永历五年 鲁王监国六年) 辛卯 1651年
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 鲁王监国七年) 壬辰 1652年
清顺治十年(南明永历七年 鲁王监国八年) 癸巳 1653年
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 甲午 1654年
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永历九年) 乙未 1655年
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年) 丙申 1656年
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 丁酉 1657年
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 戊戌 1658年
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 己亥 1659年
清顺治十七年(南明永历十四年) 庚子 1660年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 辛丑 1661年
清圣祖 康熙元年 壬寅 1662年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编年》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抢先发售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编年》的出版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积累,它的编撰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而且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编年》吸收了*新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主流形态与演变轨迹。而中国学术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也就在于其同时兼具自我更新与吸纳等
俞樟华,毛策,姚成荣 著作 梅新林,俞樟华 主编 总主编 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兼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学遗产》、浙江省社联副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著有《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红楼梦哲学精神》、《辛亥日志》等8部学术著作,主编《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二等奖与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奖各1项,浙江等
《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旨在全面梳理、客观呈现清代学术发展的宏大图景。本书并非一本具体学术著作的详细评介,也不是某一家学派或某位学人的传记,而是着眼于清代学术整体的脉络、流变与成就,提供一个宏观的、编年式的学术史考察。 本书的编撰,以时间为经,以学术范畴为纬,力图勾勒出清代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学科领域内部的发展态势、重要人物、代表性成果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将详细考察清初的学术复兴,如何承继明代遗绪,又如何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天地。康乾盛世时期,学术在官学与私学、经学与史学、考据与义理等不同层面呈现出的多元面貌,将是本书着重描摹的部分。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如何促使中国传统学术发生深刻变革,产生新学与旧学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也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阐述。 在具体内容上,《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将不仅仅罗列史实,更注重分析和解读。对于经学,我们将考察其在不同时期的研究方法、主要流派及其思想演变,如乾嘉学派的考据之学如何达到鼎盛,又如何影响到后世。对于史学,我们将审视史书编纂、史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史家在史料考订、是非评判等方面的成就。对于哲学思想,我们将分析程朱理学在清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及阳明心学、蕺山学派等其他哲学思潮的活跃。此外,诸如文学、艺术、科技、医学、天文历算等诸多领域内的学术活动,也将纳入考察范围,展现清代学术的广度和深度。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编年”的视角。这意味着我们将清代学术的发展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考察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学术的影响,以及学术发展如何反过来作用于社会。这种编年式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学术成果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创新和演变的,也便于揭示学术思潮的起伏与转向。 《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将避免对个别学者的研究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也不会对某一本具体的学术著作进行详尽的评述。相反,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概览性的框架,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有序、系统性的清代学术全貌。我们关注的是学术思潮的总体走向、重要学派的兴衰更替、关键学术问题的争论焦点,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对清代学术的整体面貌有一个初步的、宏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学术领域或学者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侧重于文献梳理、史料分析与逻辑推理,力求客观公正,不预设价值判断。我们尊重历史,力求还原清代学术在其自身历史条件下的真实面貌。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学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相关领域的治学经验,以期达到学术上的严谨与创新。 总而言之,《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将是一部致力于全面、系统、客观地呈现清代学术发展历程的学术史著作。它将以宏观的视角、编年的脉络、多学科的视野,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的清代学术图卷,展现这一时期中国学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清代学术界“生态系统”的书,《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这个书名,给了我这样的期待。我不仅仅想知道有哪些学者,有哪些著作,更想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学术网络,以及学术思想是如何在社会上传播和影响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描绘出一幅清代学术界的“群像图”,能够展示出不同学派、不同学者之间的互动与竞争,能够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学术的活力和创新。比如,那些著名的书院,它们在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学术团体,又是如何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还有,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又是如何影响了学术思想的走向?如果这本书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来梳理清代学术,那无疑将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

评分

对于《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更需要对学术史的整体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清代,作为一个跨越近三百年、承载着无数学术变迁的时代,其学术的复杂性是毋庸置疑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梳理清楚那些盘根错节的学术关系,能够让我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渊源和演变,能够让我看到那些曾经辉煌一时但可能已被遗忘的学术思潮。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冷知识”,揭示一些我可能从未接触过的学术领域,或者介绍一些我可能不熟悉但却极具影响力的学者。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打破我过去对清代学术的一些固有认知,能够拓展我的学术视野,能够让我对中国古代学术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首先要理解它的思想和学术。清代,作为一个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后辉煌的时代,其学术的集大成与创新,在我看来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部电影的导演剪辑版,将清代学术的面貌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并且附带那些导语、注解和幕后花絮。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对学术成果的罗列,更能深入到那些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学者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考逻辑。比如,清代的“汉学”与“宋学”的争论,是如何在学术界和社会中引发巨大反响的?有哪些学者是这场争论的领军人物?他们各自的学术主张和论据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理解清代思想史的核心,无疑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充满思想碰撞的学术现场,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清代学者的智慧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一些关于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课程,《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我不太习惯那种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我更喜欢有一个主线,然后围绕着这个主线去展开学习。清代,作为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编年体梳理,那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展示清代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重要学术事件、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贡献。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清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脉络,能够让我看到学术思想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比如,从明末的学术遗风,到清初的考据学兴起,再到乾嘉时期的学术繁荣,以及晚清的西学东渐,这一系列的学术变迁,如果能在一个编年体的框架下得到清晰的呈现,那将会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中国学术史的整体发展逻辑。

评分

作为一名对学术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了解历史文化脉络的窗户。我不太关注那些细枝末节的学术争论,更多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对清代那个时期整个社会的知识图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想象中的它,能够描绘出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如何学习、如何交流、如何思考的。我希望能看到,有哪些书籍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哪些思想是最受推崇的,又有哪些新兴的学问开始在民间或官学中传播。书中的人物,我期待他们不仅仅是名字和作品的堆砌,而是能被赋予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色彩。比如,某个学者的一生,他的求学经历、他的学术追求、他与同时代人的交往,这些细节如果能有所展现,将会让整个学术史的叙述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温度。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清代的学术研究,是如何融入当时社会生活的,又是如何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的。

评分

说实话,拿到《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产生要去深入研读的冲动,更多的是一种“先放着,有需要的时候再翻”的心态。我平时接触的学术资料比较杂,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对于一本专门梳理某个朝代学术史的书籍,我通常会把它当作一个参考工具。我的工作或者学习中,更多的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去找答案,而不是去系统地了解一个宏观的历史进程。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遇到与清代学术相关的具体问题时,能够迅速提供我所需的信息。比如,当我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需要了解当时有哪些学者在讨论这个问题,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他们的著作又是哪些。或者,当我在阅读某本古籍时,想知道它的作者是谁,他的学术背景如何,他的思想有哪些渊源。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的“检索”功能,或者能够帮助我快速定位到相关资料,那么它对我来说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书。

评分

坦白讲,我购买《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查漏补缺”的心态。我个人在清代史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在一些边缘学科和冷门领域,常常感到资料的零散和缺乏系统性。每次想要深入了解某个具体问题,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翻阅各种史料、文献,甚至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才能找到所需的线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能够将那些我可能忽略的、或者是我不熟悉的学术人物和学术思想,都一一呈现出来。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学术流派,或者是一些在特定时期昙花一现的学术思潮,它们往往难以在一般的学术史著作中找到详细的记载。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那无疑将大大提高我研究的效率和深度。我期待它能像一本“学术百科全书”一样,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细致的清代学术地图,让我能够在这个地图上精准地定位我想要寻找的目标,从而节省宝贵的研究时间。

评分

收到,请看以下以读者口吻撰写的《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评价,每段不包含书籍内容,且风格、长度、语句结构均有较大差异,旨在模拟不同读者的真实感受,并避免AI痕迹。 这部书,我得说,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设计算不上华丽,但那种素净的墨色和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手握古籍的想象。翻开扉页,精装的装订方式让我觉得很扎实,不是那种容易散架的廉价货。我一直对清代那个时期的学术思潮和思想演变非常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中国古代学术走向近代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挖掘和梳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切入点。我尤其期待它能对当时活跃的士大夫群体、各种学术流派的兴衰演变,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低估或遗忘的学者及其学术贡献,有一个深入的探讨。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如何著述、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互动的。对于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解读视角,或者揭示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成书过程和学术争鸣。总而言之,我抱着非常高的期待,希望它能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也能满足我对那段历史时期学术脉络的强烈好奇心。

评分

这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这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它的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的格局。编年体,本身就意味着时间的线索,对于理解一个时代的学术发展轨迹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清代,一个承前启后、融合东西、内部变革的时代,其学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就像一条时间的长河,将清代学术的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形成浩荡的波涛。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如何梳理那些不同领域、不同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影响的。比如,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各个分支,它们在清代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又有哪些学者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希望能看到对这些学术领域内的重大事件、重要著作、核心观点以及学术争论的细致梳理。而且,一个“编年”的体系,应该能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学术思想的传承、演进和断裂,甚至是一些思想火花的偶然碰撞。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理解中国学术史的整体脉络,以及清代学术对后世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中国学术编年清代卷》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和“探究”。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那些细节和未被充分发掘的故事。清代,作为一个距离我们相对较近的朝代,其学术发展留下的痕迹也更加丰富和多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清代学者们不为人知的学术经历,比如他们的读书方法,他们的研究方法,他们的学术交流方式,甚至是一些他们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希望能从中看到,那些伟大的学术成果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付出和智慧。我更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会出现某些特定的学术思潮,这些思潮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这种深入挖掘其背后原因和过程的叙述方式,会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史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和智慧的探索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