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手册(第2版)

养鸭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永生 著
图书标签:
  • 养鸭
  • 鸭养殖
  • 家禽养殖
  • 农业技术
  • 畜牧业
  • 养殖技术
  • 鸭业
  • 第二版
  • 实用手册
  • 入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668712
版次:2
商品编码:107332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指定用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6-01
页数:3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养鸭手册(第2版)》是对鸭的品种、遗传、繁育、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新方式、方法做了详尽的介绍。对养鸭专业户和集约化养鸭场来说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而又实用的参考书。但养鸭生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作者简介

岳永生,男,1947年12月出生,山东省鄄城县人,教授,系主任,联邦德国DSE会员,中国动物遗传育种协会理事,山东动物遗传繁育协会理事,泰安市政府水产顾问团团长。
主要技术成果: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水产养殖领域的研究。“九五”以来的主要课题有:泰山螭霖鱼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泰山螭霖鱼的转基因研究等。泰山螭霖鱼的资源保护与开发获山东省教育厅二等奖,泰山螭霖鱼的转基因研究被全国知名专家评为国内领先水平。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泰山螭霖鱼肌肉品质的研究》、《泰山螭霖鱼的饵料配方研究》、《肌肉品质初论》等80余篇。出版的专著有:《生物统计学》、《养鱼手册》、《泰山螭霖鱼》等专著10余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鸭的体型外貌、生理及生活习性
一、鸭的体型外貌
二、鸭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第二章 鸭的品种及选育
一、鸭的品种
二、鸭的生产性能测定及选种标准
三、鸭的育种方法

第三章 鸭的繁育技术
一、鸭的繁育方法
二、鸭的配种方法
三、鸭蛋的形成和构造
四、鸭蛋的孵化
五、鸭胚胎的检查及后期管理

第四章 鸭的营养与饲料
一、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二、鸭的营养需要
三、鸭的饲料
四、鸭的饲养标准及日粮配方

第五章 鸭场建设
一、场址的选择
二、鸭场的布局
三、鸭舍建筑
四、养鸭工具
五、鸭舍环境卫生的控制

第六章 肉用鸭的饲养管理
一、雏鸭的饲养管理
二、肉用仔鸭中雏的饲养管理
三、肉用商品大鸭的饲养管理
四、种用育成肉鸭的饲养管理
五、种鸭的饲养管理
六、几个重要肉鸭的饲养管理
七、“稻鸭共作”生产新技术

第七章 蛋用鸭的饲养管理
一、雏鸭的饲养管理
二、青年鸭的饲养管理
三、产蛋鸭和种鸭的饲养管理

第八章 鸭病防治
一、鸭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鸭的疾病与防治

第九章 鸭的主要产品加工
一、鸭肉的加工
二、鸭蛋的加工
三、鸭内脏的加工
四、鸭羽的加工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4.耐寒性成鸭的大部分体表覆盖正羽,非常致密且多绒毛,保温性能很好,对寒冷有较强的抵抗力。严冬季节鸭还常在水中嬉戏、觅食。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表明,鸭脚骨髓的凝固点很低。所以,鸭长期站在冰冷的水中仍然能保持脚内体液流畅而脚蹼不会冻伤,故鸭在严寒冬季,即使在0℃左右的低温下,仍能在水中活动。只要饲料好,圈舍干燥,有充足的饮水,仍然能维持正常体重和产蛋。
5.畏热性因鸭羽毛致密,保暖性能好,散热难,加之鸭无汗腺排汗散热,所以,在炎热的夏季,鸭经常泡在水中或呆在树阴下,觅食时间减少,采食量下降,产蛋量也有所下降。因此,在集约化养鸭场,多采用搭凉棚或遮荫网来防暑降温。当气温超过25℃时散热较困难,但鸭像鸡一样有许多气囊,可用来加强和改善呼吸过程进行散热,还可进入水中,通过传导散热,因而鸭的抗暑能力稍强于鸡。
6.生活规律性鸭有较好的条件反射能力,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和自然条件进行训练,形成鸭群各自的生活规律。如觅食、戏水、休息、交配和产蛋都具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放牧饲养,一般是上午以觅食为主,间以浮游和休息;中午以浮游、休息为主,间以觅食;下午则以休息居多,间以觅食。

前言/序言

  为了促进我国养鸭业的发展,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适应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原《养鸭手册》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养鸭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本地养鸭生产的最近实践经验,删去了传统的鸭孵化技术,注意了鸭的疾病防治中禁用和限用的药物,补充了大量无公害养殖新技术,因而本书是养鸭新技术、新经验的汇编。
  我国养鸭业居世界养鸭业的前列,养殖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饲养数量巨大。既有传统的养殖方式,又有现代生产技术,且还有不断出现的新的无公害养殖技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降雨量、生产习惯等的不同,各地的养鸭方式多种多样,新的方式、方法不断出现,如稻鸭共作、蛋鸭的集约化笼养等。
  本书对鸭的品种、遗传、繁育、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新方式、方法做了详尽的介绍。对养鸭专业户和集约化养鸭场来说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而又实用的参考书。但养鸭生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本书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不仅可供养鸭专业户和集约化养鸭场使用,亦可作为教学、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
《鱼类养殖技术实践指南(第二版)》 前言 随着全球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鱼类养殖业作为重要的食品供应渠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疾病威胁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帮助广大养殖者应对这些挑战,提升养殖效益,我们精心编纂了这本《鱼类养殖技术实践指南(第二版)》。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广大养殖者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我们力求本书内容详实、技术实用、易于理解,能够为从业者提供科学、系统、可靠的指导。 第一章 鱼类养殖基础 本章旨在为初学者和有经验的养殖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从鱼类养殖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剖析鱼类养殖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1.1 鱼类养殖概述 1.1.1 鱼类养殖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介绍人工条件下对鱼类进行培育、繁殖和生产的活动,并根据养殖对象(经济鱼类、观赏鱼等)、养殖模式(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半咸水养殖)、养殖方式(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进行分类阐述。 1.1.2 鱼类养殖的重要性与发展前景: 分析鱼类养殖在全球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展望未来行业在科技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品牌化建设等方面的潜力。 1.1.3 影响鱼类养殖的关键因素: 概述水质、饵料、鱼种、病害、技术、市场等对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1.2 鱼类生物学基础 1.2.1 鱼类生理特点: 介绍鱼类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生殖等基本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与养殖环境的相互关系。 1.2.2 鱼类的生长发育规律: 探讨鱼类从幼体到成鱼的生长曲线、营养需求变化、性成熟过程等,为科学投喂和管理提供依据。 1.2.3 鱼类行为学: 分析鱼类摄食行为、活动规律、社群关系、应激反应等,指导养殖者如何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减少应激,提高生长效率。 1.2.4 常见经济鱼类的种类与特性: 重点介绍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罗非鱼、加州鲈鱼、鳜鱼、虹鳟、石斑鱼、大黄鱼、对虾等在我国普遍养殖的重点鱼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周期、适宜养殖条件等。 1.3 养殖模式与场地选择 1.3.1 传统养殖模式: 详细介绍池塘养殖(包括精养池塘、粗养池塘)、河湖网箱养殖的特点、优缺点、适用范围及管理要点。 1.3.2 现代集约化养殖模式: 深入分析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深远海网箱养殖等新兴模式的原理、技术优势、投资成本、环境效益和管理要求。 1.3.3 养殖场地选择原则: 指导养殖者根据养殖品种、当地气候、水源、土壤、交通、市场等因素,科学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并进行系统的评估。 1.3.4 养殖设施与设备: 介绍池塘建设、网箱制作、增氧设备、投喂设备、检测仪器等基本设施和设备的选择、安装与维护。 第二章 鱼种培育与放养管理 优质的鱼种是成功养殖的前提,本章将详细阐述鱼种的培育、选择、消毒以及放养密度和时间的控制。 2.1 鱼种来源与选择 2.1.1 鱼种的种类与规格: 区分亲本、苗种、鱼种等概念,介绍不同养殖阶段对鱼种规格的要求。 2.1.2 鱼种的质量标准: 明确健康、活力强、体型好、无病无伤、无畸形等鱼种质量判断标准。 2.1.3 鱼种的来源选择: 强调选择信誉良好的繁育场,避免购买病鱼和受污染鱼种,以及了解鱼种的亲缘关系和抗病性。 2.2 鱼种的暂养与消毒 2.2.1 鱼种暂养技术: 介绍暂养池的准备、水质管理、溶氧补充、投喂管理等,确保鱼种在转运或放养前的健康状态。 2.2.2 鱼种消毒方法: 系统介绍常用的鱼种消毒剂(如食盐、高锰酸钾、二氧化氯、漂白粉、过氧化氢等)的种类、浓度、作用时间、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及物理消毒(如紫外线消毒)的应用。 2.3 放养密度与时间 2.3.1 放养密度的确定: 详细分析养殖品种、养殖模式、水体环境、管理水平、预期产量等因素对放养密度的影响,提供不同养殖模式下常见鱼类的参考放养密度。 2.3.2 放养时间的掌握: 阐述水温、气候、病害发生规律等因素对选择最佳放养时间的影响,强调避免在极端天气或病害高发期放养。 2.3.3 混养技术的应用: 介绍不同食性、生活水层、生长速度的鱼类混养的原理、优点(提高水体利用率、减少病害传播、降低饵料消耗等)和搭配模式,以及混养鱼种的选择。 第三章 养殖水质调控 水质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生命线,本章将深入探讨水质的关键指标及其调控技术。 3.1 水质的关键指标 3.1.1 溶解氧(DO): 解释溶解氧对鱼类呼吸的重要性,分析影响溶解氧的因素(温度、水体交换、藻类光合作用、有机物分解等),以及理想的溶解氧范围。 3.1.2 温度: 阐述水温对鱼类摄食、生长、代谢、免疫和病害的影响,介绍不同鱼类的适宜温度范围。 3.1.3 pH值: 讲解pH值对水生生物和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pH值波动可能带来的危害。 3.1.4 氨氮(NH3-N)与亚硝酸盐(NO2-N): 详细阐述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来源(主要是鱼类排泄物和残饵分解),及其对鱼类的毒性,并指出其危害性。 3.1.5 浊度与透明度: 分析浊度与透明度对水体光照、藻类生长、鱼类摄食的影响。 3.1.6 总碱度与硬度: 介绍总碱度和硬度对水体pH值稳定性和鱼类生理功能的作用。 3.1.7 水色: 讲解不同水色(如蓝绿、淡绿、褐色、灰白色等)所代表的水质状况,以及其对鱼类养殖的影响。 3.2 水质调控技术 3.2.1 增氧技术: 详细介绍机械增氧(叶轮式、鼓风式、射流式等)、生物增氧(种植水草、养殖藻类)、化学增氧(过氧化钙、过氧化氢等)的原理、设备选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2.2 调控pH值: 介绍使用石灰(生石灰、熟石灰)调节pH值的方法、用量和时机,以及其他碱性物质的应用。 3.2.3 降低氨氮与亚硝酸盐: 讲解通过换水、投喂易消化饵料、使用沸石、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来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原理和实践。 3.2.4 调控水体透明度: 介绍通过控制饵料投喂量、增加水体交换、使用净水剂(如聚合氯化铝)等方法来调节水体透明度。 3.2.5 培藻与控藻技术: 讲解如何通过施肥、补充营养等方法培育适宜的藻类,以及如何通过控制饵料、增加水体交换、使用生物或化学方法来控制有害藻类过度繁殖。 3.2.6 净化水质的微生物技术: 详细介绍益生菌(如EM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在降解有机物、转化有害物质、抑制病原菌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投加方法和时机。 3.2.7 养殖水体净化设备: 介绍曝气增氧设备、过滤设备、杀菌消毒设备(如紫外线杀菌器、臭氧发生器)、循环水处理系统等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第四章 科学投喂与营养管理 科学合理的投喂是提高养殖效益、保证鱼类健康生长的关键,本章将重点介绍饵料的选择、投喂策略和营养需求。 4.1 饵料的选择与制作 4.1.1 饵料的种类: 区分天然饵料(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小型鱼虾等)与配合饲料(干粉料、颗粒料、软颗粒料等),分析其营养价值、适口性、消化率和成本。 4.1.2 配合饲料的配方设计: 介绍不同生长阶段鱼类的营养需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及优质配合饲料的原料选择、配方组成、生产工艺等。 4.1.3 饵料的质量鉴别: 指导养殖者如何从色泽、气味、质地、营养成分标识等方面判断饵料的质量,避免使用变质或劣质饵料。 4.1.4 活饵与冻饵的保存与使用: 介绍活饵(如红虫、丰年虫)和冻饵(如小杂鱼、虾)的暂养、处理和消毒方法,以及在不同养殖阶段的使用技巧。 4.2 投喂策略与管理 4.2.1 投喂量与投喂次数: 阐述根据鱼类规格、生长阶段、水温、摄食情况、天气等因素科学确定投喂量和投喂次数的方法,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浪费和污染。 4.2.2 投喂方法: 介绍定点投喂、定时投喂、巡塘观察投喂等方法,以及如何根据鱼类的摄食反应调整投喂量。 4.2.3 投喂时间的优化: 探讨不同季节、不同水温下最佳的投喂时间,以及避免在高温、低氧或下雨等不利天气下投喂。 4.2.4 诱食剂与免疫增强剂的应用: 介绍诱食剂(如氨基酸、维生素、某些植物提取物等)在提高饵料适口性、促进鱼类摄食方面的作用,以及免疫增强剂(如β-葡聚糖、维生素C、大蒜素等)在提升鱼类免疫力、抗病能力方面的应用。 4.2.5 投喂设备的使用: 介绍自动投喂机、投喂船等现代化投喂设备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技巧。 4.3 鱼类营养需求与营养代谢 4.3.1 关键营养素的作用: 详细阐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在鱼类生长、发育、繁殖、免疫等方面的作用。 4.3.2 能量代谢: 介绍鱼类摄食、消化、吸收、同化和利用能量的过程,以及能量的转化与储存。 4.3.3 蛋白质与氨基酸需求: 深入探讨不同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差异,以及蛋白质利用效率。 4.3.4 脂肪与脂肪酸需求: 分析脂肪作为能量储备和必需脂肪酸来源的重要性,以及对鱼类生长和健康的影响。 4.3.5 维生素与矿物质需求: 阐述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鱼类体内生理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缺乏或过量可能导致的疾病。 4.3.6 免疫营养: 介绍营养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营养来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第五章 鱼病防治与健康管理 鱼病是养殖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本章将系统介绍常见鱼病的诊断、防治及预防措施。 5.1 常见鱼病类型与症状 5.1.1 病毒性疾病: 重点介绍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V)、虹鳟出血病(VHS)、鳗鲡疱疹病毒病(EHV)等常见病毒病的病原、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 5.1.2 细菌性疾病: 详细阐述嗜水气单胞菌病、鳗鲡弧菌病、链球菌病、柱状细胞病等常见细菌病的病原、感染途径、症状表现、病变特征及诊断技术。 5.1.3 真菌性疾病: 介绍水霉病、鳃霉病等常见真菌病的发生条件、感染症状和治疗方法。 5.1.4 寄生虫性疾病: 重点介绍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三代虫病、中华鳋病等体表和鳃部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症状、诊断和防治。 5.1.5 非致病性疾病(如缺氧、营养不良、中毒等): 阐述水质恶化、饵料不当、化学品中毒等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 5.2 鱼病诊断技术 5.2.1 临床诊断: 介绍观察鱼体外部症状(体表、眼、鳃、鳍、肛门等)、行为异常、食欲减退等方法。 5.2.2 实验室诊断: 讲解病原分离与鉴定(细菌培养、病毒接种、PCR检测等)、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测等方法。 5.2.3 现场快速诊断: 介绍一些简易的现场诊断方法,如镜检体表寄生虫、鳃部检查等。 5.3 鱼病防治策略 5.3.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强调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体系,从源头控制病原,创造不利于病原生存的环境。 5.3.2 药物防治: 抗菌药物: 介绍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抗菌谱、用法、用量、用药途径(内服、药浴、浸泡)及注意事项,强调合理用药,避免产生耐药性。 抗病毒药物: 介绍一些具有抑制病毒活性的药物或生物制剂,以及其使用局限性。 杀虫剂与杀菌剂: 介绍各类杀虫剂、杀菌剂的种类、性能、毒性及安全使用方法。 药物选择与停药期: 强调选择高效、低毒、广谱或特效药物,并严格遵守停药期规定,确保产品安全。 5.3.3 生物防治: 介绍益生菌、噬菌体、拮抗微生物等在抑制病原菌、净化水环境方面的应用。 5.3.4 免疫防治: 介绍疫苗接种在预防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方面的作用、疫苗的种类、接种技术及注意事项。 5.3.5 物理化学防治: 介绍消毒剂(如漂白粉、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等)、中草药、盐、小苏打等在环境消毒、水质改良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5.4 养殖环境健康管理 5.4.1 疫病监测与预警: 建立日常的疫病监测制度,定期采集样品送检,及时发现疫情苗头。 5.4.2 隔离与消毒: 做好新购鱼种的隔离观察,对进出养殖场的人员、车辆、工具进行消毒。 5.4.3 废弃物处理: 科学处理养殖废弃物,防止病原扩散。 5.4.4 淘汰病弱鱼: 及时淘汰病弱、生长不良的鱼,减少病原传播。 第六章 养殖生产管理与效益分析 本章将聚焦于日常生产管理流程、成本控制、技术改进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 6.1 日常生产管理 6.1.1 生产记录: 强调建立详细的生产日志,记录放养、投喂、水质、天气、病害、用药、产量等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6.1.2 巡塘管理: 介绍巡塘的目的(观察鱼情、水情、设备运行情况)、巡塘方法和注意事项。 6.1.3 捕捞与销售: 介绍不同捕捞方式(拉网、围网、下药捕捞等)的选择,以及捕捞前后的注意事项,并指导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销售。 6.2 成本核算与效益分析 6.2.1 养殖成本构成: 详细分析鱼种、饲料、药物、人工、水电、设备折旧、场地租金、管理费用等主要成本项。 6.2.2 产量与产值估算: 介绍根据养殖密度、成活率、平均体重、市场价格等因素估算产量和产值的方法。 6.2.3 利润核算: 计算养殖的纯利润,分析盈亏平衡点。 6.2.4 经济效益提升途径: 探讨通过提高成活率、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饵料成本、选择高附加值品种、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来增加经济效益。 6.3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6.3.1 绿色养殖理念: 倡导生态友好型养殖模式,减少化学品使用,保护水体环境。 6.3.2 智能化养殖: 介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水质监测、自动化投喂、精准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6.3.3 品种改良与选育: 探讨通过杂交、育种等技术培育抗病、生长快、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 6.3.4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介绍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沼气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附录 常见鱼类养殖技术参数参考表 常用渔药使用指南 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 常用检测仪器操作说明 结语 《鱼类养殖技术实践指南(第二版)》的出版,是我们致力于服务广大养殖者的又一次努力。我们深信,通过科学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结合勤奋的实践,一定能够实现养殖业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水产品。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在鱼类养殖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是无可挑剔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度极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对于那些追求“仪式感”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值得摆在书架上的精品。但如果抛开这些外在的包装,深入探究其内核,就会发现内容结构存在明显的逻辑断裂。它似乎试图涵盖从孵化到屠宰的整个产业链,但每个环节的论述都浅尝辄止,缺乏深度。举个例子,在谈到“疾病防控”这一至关重要的章节时,它罗列了一长串的常见病名,仿佛是一份目录清单,然后便草草收场,没有提供任何关于“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或“抗生素的合理轮换使用方案”的深入分析。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老一辈养殖户口耳相传的经验总结,那些关于“气味判断疾病初期征兆”的微妙技巧,但这些充满实践智慧的内容,在这本书里是寻觅不得的。它更像是对现有教科书知识的简单整理和美化,缺乏一线工作者血与汗凝结而成的真知灼见。阅读体验是流畅的,但收获是肤浅的,读完后我仍然需要回到网络论坛去搜索那些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所谓的“养鸭权威指南”,说实话,读完之后感觉就像是买了一本精美的画册,封面设计确实是下了功夫,色彩搭配明快,鸭子的各种姿态拍得栩栩如生,光是看着那些圆润的羽毛和憨态可掬的眼神,心情都会跟着好起来。然而,如果你是真心想从中获取一些实用的养殖技术,比如如何精确配比饲料以达到最佳的产蛋率,或者面对罕见的鸭瘟病毒时,最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隔离流程,那么你可能会感到深深的失望。书里花了好大的篇幅去描绘不同品种鸭子的历史渊源和外貌特征,比如柯尔鸭的体型比例,北京鸭的生长曲线——这些信息对于一个想要开一家小规模生态鸭场的新手来说,实用价值几乎为零。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业余爱好者或纯粹的鸭子发烧友的收藏品,而不是一本面向生产者的操作手册。我试着去寻找关于“冬季保温”的关键技术点,比如不同气候带下的热力学计算和通风系统的设计参数,结果发现内容极其泛泛,只提到了“保持干燥和温暖”,完全没有提供任何可量化的指标或具体的工程建议。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在欣赏一场视觉盛宴,而关于“如何让我的鸭子活得更健康、赚更多的钱”的核心诉求,则被完全忽视了。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明显偏高,这也许反映了其精美的印刷工艺和装帧成本,但从内容含金量来看,这个价格显然是不匹配的。作为一本“手册”,它最核心的功能——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步骤指南——在这里是严重缺位的。比如,在涉及到“人工授精”的技术环节时,书中仅仅用寥寥数语描述了工具的准备和基本操作流程,完全没有深入到最容易出错的关键点,例如精液的采集标准、最佳的输送角度或者如何判断母鸭的排卵周期等决定成败的细节。对我这样的实践者而言,这种“只告诉你做什么,但不告诉你怎么做好”的叙述方式,是极其令人沮丧的。它更像是一份知识的“目录”,而不是知识的“载体”。我需要的是那种可以被我用沾着泥土的手翻阅、可以被我用记号笔涂画重点的实用工具书,而不是一本需要小心翼翼捧着、生怕弄脏了精美纸张的“艺术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看起来很专业”的书,但一旦投入实际操作,其指导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可以说是极其的“散文化”和“哲学化”,它更像是一篇关于“人与水禽和谐共生”的散文集,而不是一本技术指南。作者似乎更关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意境”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具体的生产指标。例如,书中用了大段的篇幅来描述清晨雾气中鸭群觅食的宁静画面,以及阳光穿透竹林洒在水面上的光影效果,这些描述固然富有诗意,但对于一个正在为如何降低出栏成本而焦头烂额的养殖户来说,这些文字的价值,可能还不如一张详细的成本分析表格来得实在。我翻阅了关于“饲料转化率”的部分,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不同蛋白质来源的消化吸收效率对比,或者如何通过添加益生菌来优化肠道菌群的详细实验数据支持。结果,我只读到了一句类似“用最好的饲料喂养它们,它们自然会以最好的状态回报你”的箴言。这种过于浪漫化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工具属性几乎完全丧失了,它更适合在咖啡馆的背景音乐中翻阅,而不是在鸭舍的泥泞中作为参考资料。

评分

从图书编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版式设计是相当考究的,留白恰到好处,字体选择也偏向于典雅风格,整体给人一种高端、学术的气质。然而,这种对形式的过度追求,似乎牺牲了内容的系统性和检索的便捷性。比如,我试图快速查找关于“不同季节的育雏温度梯度图表”,却发现这些关键数据点散落在不同的章节中,彼此之间缺乏明确的索引或交叉引用。整本书的逻辑组织仿佛是按照作者灵感的迸发顺序排列,而非按照养殖生产的自然流程来构建。更令人困惑的是,它引用的许多外部资料似乎年代久远,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饲料添加剂和疫苗技术领域,信息更新得非常滞后。读起来总有一种“时间停滞”的感觉,仿佛是十年前的知识被重新包装上市。如果你需要了解最新的生物安全标准或最新的欧盟进口要求,这本书完全无法提供任何帮助,它停留在了一个非常基础的、几乎是常识性的层面,却用极其正式的篇幅来包装这些内容,让人感觉被“标题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