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病虫害防治丛书:牛病防治图册

农业病虫害防治丛书:牛病防治图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大木 著
图书标签:
  • 牛病防治
  • 畜牧兽医
  • 农业科技
  • 病虫害防治
  • 图册
  • 养殖技术
  • 健康养殖
  • 疾病诊断
  • 实用手册
  • 农业生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750129
版次:2
商品编码:1076953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业病虫害防治丛书:牛病防治图册》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多次印刷,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再版。本书收集整理了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共69例,为了将这项实用技术普及到每一个养牛农户,作者力求文字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每个病例都配以彩图和简要文字对照说明,直观形象,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本书适合广大养牛农户和基层畜牧兽医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校的教材以及畜牧兽医院校师生的参考资料。

目录

一、牛病防治基本知识
1.加强饲养管理
2.坚持自繁自养
3.建立防疫卫生制度
4.防疫注射和预防驱虫
5.预防中毒
6.牛病的诊断
7.处理和治疗病牛
8.认真做好消毒工作
二、传染病
1.口蹄疫
2.狂犬病
3.牛白血病
4.牛流行性感冒
5.恶性卡他热
6.结核病
7.牛脑炎
8.钩端螺旋体病
9.放线菌病
10.李氏杆菌病
11.牛肺疫
12.气肿疽
13.出血性败血病
14.炭疽病
15.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16.布氏杆菌病
17.副结核病
18.破伤风
19.钱癣
三、寄生虫病
1.血吸虫病
2.肝片吸虫病
3.前后盘吸虫病
4.腹腔吸虫病
5.胰阔盘吸虫病
6.绦虫病
7.囊虫病
8.棘球蚴病
9.脑包虫病
10.消化道线虫病
11.肺丝虫病
12.捻转胃虫病
13.眼虫病
14.牛弓首蛔虫病
15.牛钩虫病
16.焦虫病
17.锥虫病
18.毛滴虫病
19.牛蜱病
20.牛虱病
21.牛皮蝇幼虫病
22.疥癣病
四、普通病
1.鼻出血
2.瘤胃积食
3.瘤胃臌气
4.重瓣胃阻塞
5.真胃变位
6.纤维蛋白膜性肠炎
7.胃肠炎
8.肺炎
9.创伤性心包炎
10.慢性血尿病
11.乳房炎
12.子宫脱出
13.直肠脱出
14.软骨症
15.佝偻病
16.产后瘫痪
17.腕前黏液囊炎
18.氟化物中毒
19.钼中毒
20.烂甘薯中毒
21.霉稻草中毒
22.豁鼻修补
23.桡神经麻痹
24.疝病
25.脱膊
26.髌骨脱臼
27.骨折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集萃》 一、引言:穿越时空的艺术殿堂 本书《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集萃》是一部集大成的建筑史画卷,它以精美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世界。从巍峨的宫殿庙宇,到精巧的园林民居,再到雄浑的防御工事,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这不仅仅是一部建筑图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一次对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深刻体悟。 二、卷首语:古建之美,历史之魂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以独特的东方美学,诉说着千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从夯土台基到飞檐斗拱,从雕梁画栋到亭台楼阁,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处设计都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本书的编撰,旨在梳理和呈现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珍视这份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三、目录概览:架构精严,内容丰富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力求全面覆盖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历史溯源与发展脉络 史前建筑遗迹与萌芽 夏商周:早期夯土建筑与礼制初显 秦汉:统一的建筑风格与宏大叙事 魏晋南北朝:佛教建筑的兴盛与多元风格融合 隋唐:辉煌的都城建设与成熟的建筑体系 宋元:精细化与写意化的建筑特征 明清:等级森严的宫廷建筑与地域性民居的繁荣 第二章:宫廷建筑:皇权至上的宏伟殿堂 紫禁城:中华帝国心脏的壮丽缩影 北京故宫:明清皇权象征的建筑奇迹 沈阳故宫:满汉融合的独特风格 各地行宫与离宫:帝王巡游的休憩之所 宫廷建筑的选址、布局与功能分析 第三章:宗教建筑:信仰与艺术的交融 佛教建筑:佛寺、佛塔、石窟寺的演变与成就 山西应县木塔:世界最高木塔的结构之美 莫高窟: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千年佛雕艺术的集大成者 五台山佛光寺:唐代木构建筑的珍贵实例 道教建筑:宫观、道院的神秘氛围 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的特色风格 第四章:陵墓建筑:生者世界的永恒镜像 帝王陵墓:从秦始皇陵到清东陵、清西陵 贵族墓葬:汉代画像石墓、唐代壁画墓 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制与丧葬文化 第五章:坛庙建筑:祭祀天地,沟通神明 祭天建筑:天坛的圜丘、祈年殿 祭地建筑:地坛的方泽坛 宗庙建筑:太庙、孔庙的尊崇与庄严 第六章:园林建筑:意境深远的东方画卷 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的宏大气魄 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的婉约与精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 江南园林:山水意境与诗情画意的结合 北方园林:大气磅礴与自然融合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榭、桥、廊、假山、水系等元素分析 第七章:民居建筑:地域风情与生活智慧 北方民居:四合院的规整与内敛 江南民居:白墙黛瓦的诗意栖居 徽派民居:马头墙与雕刻艺术的魅力 客家围屋:坚固的防御与家族的凝聚 西南民居:吊脚楼、竹楼的适应性设计 特色民居:窑洞、土楼、蒙古包的生存智慧 第八章:防御工事:守护家园的坚固屏障 长城: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城墙与城门:古代城市的生命线 关隘与堡垒:边疆的军事要塞 第九章:桥梁建筑:跨越山河的艺术杰作 赵州桥: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 卢沟桥:狮子雕刻的精美艺术 各类桥梁的结构与美学 第十章:建筑构件与装饰艺术:细节之处见匠心 斗拱:承重与装饰的完美结合 屋顶:庑殿、歇山、攒尖等形制分析 梁架结构:榫卯的智慧 门窗、栏杆、雀替等装饰构件 彩画、雕刻、琉璃瓦等装饰手法 第十一章:建筑材料与施工技艺:千年传承的工艺 木材、石材、砖瓦、土等常用材料 古代建筑的测绘、放线、夯筑、砌筑、木作、装修等工艺流程 榫卯结构的精妙设计 第十二章:建筑理论与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周礼·考工记》、《营造法式》等重要建筑典籍 风水理论在建筑选址与布局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对称平衡等哲学观念的体现 第十三章: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比较研究 南北方建筑风格的差异与融合 汉族建筑与少数民族建筑的互动 第十四章:近现代的保护与传承 古建筑的调查、测绘与研究 抢救性保护与修缮的实践 古建筑的活化利用与文化传承 第十五章:建筑摄影艺术:捕捉永恒之美 本书摄影作品的拍摄理念与技巧 如何用镜头语言解读建筑之美 第十六章:附录:术语解释与延伸阅读 四、章节内容亮点:精选案例,深入浅出 宫廷建筑: 我们将重点解析故宫的宏伟布局,分析其如何通过对称、色彩、体量来体现皇权至上。从太和殿的至尊气势,到养心殿的日常起居,事无巨细,皆有展现。 宗教建筑: 莫高窟的壁画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佛教经典的图解;应县木塔不仅是木构建筑的奇迹,更是历史的见证。本书将从结构、艺术、历史等多方面剖析这些宗教瑰宝。 园林建筑: 苏州园林的“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在本书中将通过精美的意境图和对园林中叠石、理水、植物、建筑的细致解读,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步移景异”的妙趣。 民居建筑: 从北京四合院的等级森严,到徽派民居的粉墙黛瓦,再到福建土楼的坚固防御,本书将呈现中国各地人民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居住智慧,探讨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在民居中的投射。 防御工事: 长城的雄姿,不仅在于其绵延万里,更在于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至关重要的战略角色。本书将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呈现长城的军事价值与文化意义。 五、图片鉴赏:高清细节,震撼视觉 本书收录了大量由资深摄影师拍摄的高清图片,涵盖了宏伟的全景、精美的局部、生动的细节。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力求在视觉上给予读者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从斗拱的层叠交错,到石雕的精巧细致,再到彩画的绚丽多彩,都将以无可挑剔的清晰度呈现在读者眼前。 六、文字解读:权威考证,深入解析 本书的文字部分由多位建筑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联袂撰写。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更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建筑知识和历史背景娓娓道来。本书力求做到: 史料翔实: 引用大量一手史料和考古发现,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分析深入: 深入剖析建筑的结构、功能、美学、文化内涵,揭示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历史意义。 语言生动: 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建筑之美跃然纸上。 七、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代建筑感兴趣的读者,包括: 建筑从业者: 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等,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了解传统建筑的精髓。 历史文化爱好者: 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艺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 学生群体: 建筑学、历史学、艺术史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读物。 普通大众: 任何希望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拓宽视野的读者。 八、结语:传承与展望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集萃》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图书,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关注和热爱,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中国古建之美的最佳伴侣,引领您领略那穿越千年的辉煌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册子抱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图文并茂的“花架子”,真正有干货的不多。然而,当我翻开这本图册时,我立刻意识到我可能低估了它的价值。它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在知识传授上的“人性化”。它没有堆砌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拉丁学名和复杂的生化反应机制,而是将复杂的病理过程,转化成了清晰的视觉叙事。比如,在讲解呼吸系统疾病时,它不仅展示了患病牛的典型姿态——那种张口、伸颈的痛苦样子,还细致地描绘了肺部病变在不同阶段的组织切片图,虽然是图册,但医学细节毫不含糊。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品种牛在抗病性上的差异也做了简要的说明,这对于我这种混养多种牛的农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误判了病情,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某些症状在特定品种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诊断手册,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牛体健康百科全书,每次翻阅,总能发现一些我之前忽略的细节,让人忍不住想立即投入实践去验证。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成本效益的人。对于任何工具性的投资,我都要求它能带来最大的回报。这本《牛病防治图册》无疑是我近年来在农场管理上做的最值得的一笔投资。在它之前,我每次遇到牛只出现不明原因的跛行或者产后不适,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联系昂贵的兽医,光是出诊费和诊断费就够让我肉痛一阵子了。自从有了这本图册,很多常见的小毛病,比如蹄部感染、乳房炎的早期迹象,我都能自己通过对比图册上的病变照片,提前进行干预和基础处理。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缩短了诊断和治疗的响应时间,避免了小病拖成大病。图册中的药物推荐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它列出了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剂量以及休药期,这对于确保我们生产的牛奶符合安全标准至关重要。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健康保障,这对于任何追求效率的现代农场主来说,都是无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评分

我最近在和周边几个养殖户交流,发现大家对牛只的“亚健康”状态往往缺乏警惕。我们总盯着那些明显的发烧、腹泻,却忽略了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这种潜伏期的问题。这本书最震撼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那些“模糊地带”的深入剖析。它花了好大的篇幅来讨论营养代谢性疾病,比如酮病、脂肪肝,这些都是在牛群规模化生产中非常隐蔽的“隐形杀手”。图册中展示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趋势图,虽然是图示,但其专业深度完全不输给学术期刊。它没有满足于只给出“症状-治疗”的简单对应,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管理逻辑,比如不同季节的饲料配方调整对预防这些疾病的重要性。它真正做到了将前沿的动物营养学知识与实际的临床防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对牛病防治的认识,已经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迈进了一大步。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科学的疾病管理思维模式。

评分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农场主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为我家那几头牛的健康问题操碎了心,尤其是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皮肤病和消化不良,真让人头疼。我之前买过好几本号称“全方位指南”的书,结果翻开来全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看得我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可这本书不一样,它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兽医坐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里面的插图太精美了,那种写实的绘画风格,让你一眼就能分辨出牛身上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比如,有几页专门讲解了反刍障碍的,从轻微的气胀到严重的瘤胃酸中毒,每一种症状的细微差别都描述得清清楚楚,配上的图示,连牛的表情和姿态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它在“预防胜于治疗”这一块的强调,它不只是告诉我病了怎么办,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通过日常饲喂管理、环境控制,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对于那些复杂的寄生虫问题,它用流程图和对比表格的方式呈现,让你能迅速锁定问题,然后按部就班地采取措施。这本书的实用性,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现在感觉自己对牛群的健康管理信心倍增,再也不会因为一点小毛病就手忙脚乱了。

评分

我是一名畜牧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正在准备考取职业资格证,手里攒了一堆参考书,但大多都偏向理论深度,实操性不强。直到我接触到这本图册,我才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严谨,它仿佛遵循着牛一生的生命周期来组织内容:从初生犊的免疫程序,到青年期的生长发育监测,再到成年种畜的繁殖健康管理,最后是屠宰前的健康评估标准。每一部分的切换都非常自然流畅。我特别喜欢它关于“紧急情况处理”的章节,比如严重的创伤、中毒反应,它用时间轴的方式,精确到分钟地告诉读者在不同时间点应该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包括正确的保定方法和药物注射部位的指导。这对于经验尚浅的我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图册的纸张质量也非常好,是那种耐脏、可以经常翻阅的类型,这说明编纂者深知这本书的使用场景——它注定是要在牛舍、在泥地里,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被频繁使用的工具书,而不是放在书架上落灰的摆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