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乾威,全國MPA教育指導委員會成員,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公共行政係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講授公共行政理論、比較行政等課程。在《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和美國齣版的《國際公共行政》等有影響的雜誌上發錶過學術論文,主編的著作有《當代中國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學》、《行政學導論》等,專著有《官僚政治》等。
邱柏生,1950年4月生於上海現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1生導師。長期從事馬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編《思想教育接受學》、《大學生人生道德引論》、《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等著作。同時從事公共管理學方麵的研究,側重於組織文化、組織行為問題等領域。
顧麗梅,女,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博士,師從竺乾威教授,畢業後留校任教,現主要研究領域為政府治理、公共政策等。齣版專著:《信息社會的政府治理》,主編教材:《西方國傢政治製度》,參與瞭《公共行政學》、《當代中國行政製度》等MPA教材的編寫工作,並在《國外社會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國傢行政學院學報》等核心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近300篇。
復旦版MPA係列教材引入瞭國外先進的公共管理理念,同時反映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與趨勢。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原MPA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 夏書章
復旦版MPA係列是麵嚮實踐、麵嚮世界的探索性教材。
——復旦大學首席教授 曹沛霖
前言
緒論
一、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
二、組織行為學的理論基礎
三、研究組織行為學的意義
四、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方法
思考題
第一篇 個體行為
第一章 知覺與個體行為
一、知覺概述
(一)知覺的概念
(二)影響知覺的主客觀因素
二、社會知覺
(一)社會知覺及其內涵
(二)知覺誤差
三、個體的知覺類型與行為方式
(一)知覺分類
(二)知覺類型對行為方式的影響
思考題
案例討論
第二章 個性心理與管理
一、個性概述
(一)個性的結構及特點
(二)個性差異的根源
二、能力與管理
(一)能力類型及個體差異
(二)能力的管理學意義
三、性格與管理
(一)性格的特徵與類型
(二)性格的管理學意義
四、氣質與管理
(一)氣質的類型及特點
(二)氣質的管理學意義
思考題
案例討論
第三章 個性傾嚮性與行為
一、需要與動機概述
(一)需要的分類與層次
(二)動機與行為
二、態度與價值觀
(一)態度概述
(二)工作態度與工作績效
(三)價值觀與人的行為
三、個性差異與行為管理
(一)個性差異與人性假設
(二)個性差異管理
思考題
第二篇 團體行為
第四章 群體的一般理論
一、群體概述
(一)群體的概念
(二)群體維度的發展階段
二、影響群體行為績效的主要因素
(一)群體的規模和群體內的人際關係
(二)群體的士氣與凝聚力
(三)群體的行為規範、壓力與從眾行為
三、非正式群體
(一)非正式群體及其特徵
(二)非正式群體的功能
思考題
第五章 團隊建設
一、團隊概述
(一)團隊的涵義與特徵
(二)團隊結構與類型
(三)團隊的目標、過程和作用
二、團隊的建設和管理
(一)團隊的建設
(二)團隊的領導和管理
三、團隊的發展及其文化
(一)團隊的生命周期
(二)團隊文化
(三)走齣團隊的誤區
思考題
第六章 群體溝通
一、群體溝通概述
(一)群體溝通的含義
(二)群體溝通的網絡
二、群體溝通中的心理分析
(一)群體溝通中的相互作用分析
(二)個人間信息交流格調的模型
三、群體溝通的障礙及其對策
(一)群體溝通的障礙
(二)群體溝通的改善
思考題
案例討論
第七章 群體衝突
一、衝突概述
(一)衝突的含義
(二)衝突的來源
二、衝突的層次與過程
(一)衝突的層次
(二)衝突的過程
三、衝突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預防和引發衝突的基本策略
(二)談判的基本策略
思考題
案例討論
第三篇 組織行為
第八章 領導
一、領導概述
(一)領導的本質
(二)領導的基礎與功能
(三)領導集體
(四)領導效率
二、領導與決策
(一)決策思維
(二)群體決策
三、領導理論
(一)傳統的領導模型
(二)偶然性領導模型
(三)最新的領導行為模型
思考題
第九章 激勵
一、激勵概述
(一)激勵的含義、原則及一般模式
(二)激勵理論
二、激勵理論的應用
(一)目標管理
(二)工作設計和職業生涯設計
(三)有效的奬懲體係
思考題
案例討論
第十章 權力與政治
一、權力概述
(一)權力的含義
(二)權力的基礎
二、權力的行使
(一)權力行使的條件
(二)權力行使的原則
(三)權力行使的技巧
三、政治
(一)權力與政治
(二)政治行為
(三)對政治行為的道德製約
思考題
第四篇 組織發展
第十一章 組織設計
一、組織概述
(一)組織的含義及其分類
(二)組織的結構與功能
二、組織的一般理論
(一)傳統組織理論
(二)行為科學組織理論
(三)係統學派組織理論和權變理論
(四)組織理論的新發展
三、組織設計
(一)組織設計過程
(二)影響組織設計的因素
思考題
案例討論
第十二章 組織文化
一、組織文化概述
(一)組織文化的含義、特點與功能
(二)組織文化的類型
二、組織文化理論
(一)7S框架
(二)卓越企業文化論
(三)美國企業精神
(四)Z理論
三、組織文化的發展
(一)組織文化的塑造機製
(二)組織文化的發展階段與層次
思考題
第十三章 組織變革
一、組織變革概述
(一)組織變革的動力
(二)組織變革的阻力
二、組織變革的模式
(一)組織變革的係統模式
(二)組織變革的過程模式
(三)組織變革的成長模式
(四)組織變革的綜閤模式
三、組織變革的方法
(一)以人和文化為重點的方法
(二)以任務和技術為重點的方法
(三)以結構和戰略為重點的方法
思考題
案例討論
主要參考書目
(二)知覺誤差
在對自我、他人以及群體進行感知並進而形成相關知覺的過程中,由於知覺主體自身諸多主觀因素的介入,緻使所形成的社會知覺往往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誤差。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錶明,這些誤差是人們在社會知覺的過程中,因受到某些特殊知覺規律的影響而形成的特殊反應,主要錶現為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光環效應和定型效應。
(1)首因效應。首因即首次的或最先的印象,首因效應則是指最先形成的印象對人們社會知覺的形成所産生的重要影響。在日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狀況,當某人給其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時,這一良好印象將主導人們今後的知覺,即便日後齣現瞭不盡如人意的事情,人們也常常傾嚮於從好處著眼為其辯護開脫,而假使當初形成的是惡劣的第一印象,此人便往往陷入“跳進黃河洗不清”的尷尬境地。之所以會有此錶現,正是因為存在著首因效應,它錶明人們在進行社會知覺的過程中,往往錶現齣這樣一種傾嚮,即:當人們僅僅隻獲取瞭有關他人的少量信息時,就力圖對此人的另外一些未知特徵進行推理和判斷,以便形成有關他人的統一印象。
(2)近因效應。近因即最後的印象,近因效應則是指最後的印象對於人們社會知覺的形成所具有的影響,它錶明在形成社會知覺過程中,最後給人留下的印象通常最為深刻。既然既存在著首因效應,又存在著近因效應,我們就不得不麵對這樣一個問題,即: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各自在何種條件下發揮作用?在一般條件下,兩種效應各自在何種條件下發揮主導作用,要取決於知覺主體的價值選擇和價值評價;至於在一些具體條件下,比如:當有關同一知覺客體的兩種信息連續被人感知時,首因效應將發揮主導作用,也就是說,人們往往傾嚮於相信前一個信息,並對其印象深刻,而當上述兩種信息持續地被人感知時,發揮主導作用的則往往是近因效應。
……
《組織行為學》是管理學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已有的《MPA係列(公共管理碩士)係列·組織行為學》教材多偏嚮於企業管理方麵的論述。本書作為MPA教材,力圖反映公共管理方麵的內容,進行更具普適性的闡述。當然,這一努力還非常不夠。
本書由我們確定框架,參與本書寫作的作者分彆是邱柏生(緒論)、鬍位鈞(第一章)、李春成(第二章)、劉彩虹(第三章)、尹鋼(第四章)、王石泉(第五章)、陳紅(第六章)、何俊誌(第七章)、趙永紅和顧麗梅(第八章)、李琳(第九章)、竺乾威(第十章)、陶國宏(第十一章)、鄒珊珊(第十二章)、劉聖中(第十三章)。本書是集體閤作的結果,我們對參與的各位作者錶示感謝。對於本書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的預期,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我迷茫時指引方嚮,在我睏惑時釋疑解惑。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組織”的“行為”,更是關於“人”的“行為”在組織中的映射。我一直覺得,一個公司能夠取得成功,除瞭産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它內部的人是如何運作的。這本書對此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它分析瞭激勵機製如何影響員工的績效,從金錢奬勵到非物質激勵,從內在動機到外在驅動,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領導力”的章節,它並沒有將領導力神化,而是將其分解為一係列可學習、可培養的特質和技能。書中對不同領導風格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並為如何提升自己的領導能力提供瞭寶貴的思路。此外,書中關於“組織變革”的章節也極具啓發性,它揭示瞭變革過程中人們的抵觸心理,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引導變革,從而減少阻力,實現平穩過渡。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和科學的方式,為我揭示瞭組織內部運作的奧秘。我一直對“權力和政治”在組織中的作用感到好奇,這本書對此進行瞭非常坦誠和細緻的分析,讓我明白瞭權力是如何分配的,以及權力鬥爭如何影響著組織的決策和發展。它並沒有迴避這些“陰暗麵”,而是將其置於科學的框架下進行解析,讓我能夠更理性地看待這些現象。此外,書中關於“組織學習”的章節也讓我大開眼界。它闡述瞭組織如何通過經驗積纍和知識傳播來不斷進步,以及如何建立一個能夠持續學習和創新的組織。我從中認識到,一個組織如果不能不斷學習和適應,就注定會被時代淘汰。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參考書,它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組織行為的強大工具,也讓我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規劃。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神奇瞭!我一直對人類在工作場所的行為感到好奇,這本書就像是一扇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覺得,一個人之所以能做好一份工作,不僅僅是技術技能,更多的是內在的驅動力、與同事的互動方式、以及身處一個團隊時的化學反應。這本書深入淺齣地剖析瞭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因素,讓我對“為什麼有些人能成為領導者,而有些人隻能做追隨者”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沒有用晦澀難懂的理論來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比如一個新員工如何融入團隊、一個項目團隊如何剋服分歧、一個管理者如何激勵士氣等等,來闡述各種組織行為學原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衝突管理的章節,它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技巧,讓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不再感到束手無策。這本書不僅解答瞭我長久以來的睏惑,更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更好地與他人閤作,共同創造價值。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職場生態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自信地去麵對未來的挑戰。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讀物,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瞭我們每天身處的職場環境。我一直以為,職場中的人際關係是簡單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其背後隱藏著錯綜復雜的心理學和社會學原理。書中關於“溝通”的討論,遠不止於語言的傳遞,更包括瞭非語言信號、傾聽技巧以及如何避免溝通障礙。我意識到,很多工作中的誤會和衝突,都源於溝通不暢,而這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方法論來改善這一點。另外,關於“團隊閤作”的章節,讓我看到瞭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如何在一個團隊中發揮各自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一個高效協作的團隊。它強調瞭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尊重和責任感的重要性。這本書不僅給我帶來瞭知識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自己在組織中的行為模式有瞭更深刻的洞察,並開始有意識地去調整和優化,以期更好地融入團隊,實現個人和集體的共同目標。
評分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待並不高,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充斥著各種術語和理論模型。然而,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竟然如此流暢,甚至可以說是引人入勝。作者巧妙地將復雜的心理學和社會學概念,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和貼近實際的例子呈現在我麵前。比如,書中關於“群體動力學”的分析,讓我瞬間理解瞭為什麼有時候在團隊裏,少數人的意見會被淹沒,而有時候又會齣現“從眾效應”。它解釋瞭群體決策的優劣,以及如何避免“群體思維”帶來的盲目性。另外,關於“組織文化”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以為組織文化隻是公司牆上掛著的那些標語,但這本書告訴我,它其實是滲透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從領導者的行為方式到員工的著裝,再到工作中的溝通模式,都無不體現著組織的靈魂。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強大的組織文化能夠凝聚人心,提升效率,而一個糟糕的文化則可能成為發展的阻礙。
評分haikeyihaikeyi
評分好。。。。。。。。。。
評分學習用書,不得不買。質量還不錯。印刷很整潔
評分收到貨後,翻瞭翻,紙張很好,質量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正版書!!送貨很快,正趕上用
評分還可以,指定用書,講解詳細
評分書很好,好評!
評分很不錯(以下為瞭湊字數)
評分非常不錯,很有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