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流派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坦白说,《吕氏春秋》在我的印象中,总是被定位在“杂家”这个略显模糊的标签下。然而,读完这个修订本,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展现出的那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气魄,简直令人叹服。书中对农耕、礼仪、兵法、阴阳五行等各种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整合,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智慧高度。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个严密的、服务于“法治天下”的理论框架。特别欣赏它在“审分量”和“贵忠义”方面的论述,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充满了实践指导的价值。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做得相当考究,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句话。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文献的可靠性和注释的准确性。这本修订版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可以看到编者在注释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深入挖掘了词语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引申义和引申义。有些地方的考证细节,即便是对照其他一些严肃的学术刊物,也毫不逊色。更重要的是,它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做到了语言的现代化,避免了那种生硬的、让人出戏的“翻译腔”。读起来感觉非常流畅,仿佛作者就在你身边,为你娓娓道来当年吕不韦门客们的奇思妙想。这本书让我对“大秦一统”背后的思想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和军事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文化和哲学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汲取,不如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我特别喜欢其中那些充满生活哲理的小故事和比喻。《贵生》、《论要》、《察微》,这些篇章读来,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它所倡导的“人皆有才,要善用之”、“物各有宜,不可强求”的理念,在如今这个强调个体价值的时代,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教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位置。对于那些追求内心平静和处世智慧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文字的韵律感也很好,即使是严肃的理论阐述,读起来也有一种古典的节奏美。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好几本关于先秦思想的书籍,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化,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这本《博雅文渊阁: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保持了文本的严肃性,又通过现代的译注,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梳理一下核心观点,往往能发现自己过去思维中的盲区。尤其是关于“道法自然”与“人事变迁”的辩证关系,阐述得非常精妙,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洞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其价值远超其定价。
评分这本《博雅文渊阁: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我拿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断断续续读了好几遍。说实话,初看时觉得有些晦涩,毕竟是先秦时期的文献,文字的隔阂感是很强的。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那种独特的思想魅力所吸引。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叙事,更像是一部哲学体系的构建。书中对于“时”的把握,那种顺应天道、把握时机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它强调的“贵义不贵言”的处世哲学,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处事方式。译注的版本非常贴心,对于那些拗口的古文提供了现代的解读,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原著的风采。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指导人生、洞察世事的宝典。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那种感觉是其他很多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觉得还是蛮不错的,值得购买
评分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评分展開書卷,內容翔實,論述精當,值得一買。
评分很不错,挺好看的。内容很吸引
评分注释得非常详细,阅读《吕氏春秋》非常适合的一个版本。
评分原本用繁体字,翻译和注释用简体字 是不是好些
评分《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评分很好的书,内容详实,装订精美,值得一读。
评分1.对《吕氏春秋》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研究的整体意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