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系列丛书:播音主持艺术语音发声》共分三章,分别就普通话语音及播音的发声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书后还附有普通话语音结构关系示意图以普通话声韵配合表。
作者简介
吴弘毅,北京人,1946年生,副教授,现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系播音发声教研室主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中文专修科播音班67届毕业生。先后在青海省刚察县广播站、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26年,有较丰富的播音、主持工作实践经验。1994年调入北京广播学院从事语言、发声教学。主编《实用播音教程》第一册(语音与发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普通话语音
第一节 什么是普通话
第二节 普通话语音基本概念
第三节 声母
第四节 韵母
第五节 声调
第六节 普通话音节结构与声母韵母拼合关系
第七节 语流音变
第三章 播音发声
第一节 播音发声的特点
第二节 发音器官
第三节 呼吸控制
第四节 口腔控制
第五节 喉部控制与共鸣调节
第六节 声音的弹性及情声气结合
第七节 综合训练
附录1.普通话语音结构关系示意图
附录2.普通话声韵配合表
精彩书摘
播音发声中对音量大小的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对于每个播音员、主持人来说,由于节目的不同,稿件体裁的不同,甚至播音员精神状态、身体状况的不同,音量大小总有变化。要根据每个人的声音条件和用声习惯来确定。但是,使用比生活语言发声音量稍大些的音量,则有利于驾驭自己的声音。音量过大需要增大用气量,加大发声器官的紧张度。音量过小对比度就差,吸气声及背景杂音容易混入。
同时,播音发声音量变化的幅度要掌握好,变化幅度过大会影响声音的清晰度。但是有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语言太平淡,表现力差,则也应该考虑是否音量变化的幅度太小所导致的。
总之,播音发声中对音量的控制应该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来。作为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色彩的一种手段,在配合音长以及音高的变化时,体现出语言的变化,增加有声语言的表现力。
从发声的角度我们还应注意到:
1.音量太大,消耗能量就太多,就需要加大呼出气,流的流量,提高流速。习惯大音量播音、主持的人往往会觉得“费气”。
2.语音中音高和音量往往有连带关系。一般来说发高音时,音量往往也加大,听起来也会更响亮些。
3.-个声音在刚出现的瞬间会形成大脑皮质的兴奋点,当这个声音延伸下去,大脑皮质的兴奋将减退,兴奋转移至新出现的声刺激。同样的音高、同样的音强、‘同样的声音节奏的延续都将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减退。要注意在播音、主持过程中,不要使受众感觉是“老和尚念经”,听一会儿就要睡着了。这样会直接影响语言表达。
播音发声对于音长有特殊的要求。首先,由于播音与主持发声是属于语速比较快的一种言语表现形式,相对来说每个音节、每个音素所占的时值就短了。尽管在音节中,由于汉语普通话中没有长元音、短元音的区分,音长并不起辨义的作用,但是,从播音发声的角度讲,我们应当注意音长在语流中与音高、音强以及音色在区分词义、明确语句目的或表现情感的分寸时一起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没有一定的音长,在语流中就无法展现音高、音强和音色的变化。
……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系列丛书:播音主持艺术语音发声 内容概述: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系列丛书:播音主持艺术语音发声》是一部深度探讨播音主持专业语音发声技巧与艺术的专著。本书旨在为广大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以及相关专业从业者提供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语音发声训练方法。全书内容聚焦于播音主持工作对语音的独特要求,从生理基础、发声原理到实际训练,层层深入,力求帮助读者建立正确、健康、富有表现力的声音,从而更好地完成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与主持任务。 第一章:语音发声的生理基础与科学原理 本章将从人体发声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入手,详细介绍声带、共鸣腔(咽腔、口腔、鼻腔)等在语音产生中的作用。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解析声波的形成、传递与共鸣过程,阐述气息如何成为声音的动力,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调动和控制这些生理机制。 人体发声器官的精细解剖: 深入解析声带的形态、振动原理,以及其与气息、共鸣腔的协同工作。我们将介绍呼吸肌群(膈肌、肋间肌等)的运动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主动控制气息来获得稳定、充足的声源。 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阐述声带振动产生基频,以及共鸣腔如何放大和修饰声波,形成我们所听到的不同音质。我们将探讨共鸣的类型(胸腔共鸣、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其对声音色彩的影响。 发声的物理学原理: 引入声学和物理学的相关概念,解释声音的响度、音高、音色等物理属性,以及这些属性与发声器官功能的关系。 声音的健康与保护: 强调科学发声对于保护嗓音的重要性,介绍常见嗓音问题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为长期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从业者提供基础的嗓音保健指导。 第二章:气息的训练与控制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源泉,本章将系统讲解气息的吸入、储存与吐息训练方法,强调“用气”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帮助读者掌握稳定、自如、富有弹性的气息运用技巧。 呼吸的类型与选择: 详细对比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的生理机制和优缺点,重点推荐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中最为适用的腹式呼吸(或称横膈膜呼吸),并提供具体的练习方法。 气息的吸入与储存: 教授如何进行深沉、平稳、有效的吸气,如何建立“气库”,为声音的输出做好充足准备。我们将讲解“提气”、“收腹”等关键动作,以确保气息的稳定。 气息的吐息与运用: 重点训练气息的匀速、匀质、有力的吐息,以及如何根据语言内容和情感需求,灵活调整气息的强度和长度。我们将介绍“轻吐”、“重吐”、“断吐”等技巧。 气息与声音的协同: 探讨气息如何与发声器官协同工作,实现声音的有力、稳定与持久。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气息练习,帮助读者建立“气息支撑声音”的感知。 不同语境下的气息运用: 分析在长句播报、快速语流、情境对话等不同播音主持场景下,气息运用的侧重点和技巧。 第三章:声区的开发与运用 本章将深入探讨人声的各个声区(胸声区、混声区、头声区),并教授如何科学地开发和运用这些声区,以获得更宽广的音域、更丰富的音色变化和更具表现力的声音。 声区的生理界定: 解释不同声区在声带振动模式、共鸣腔使用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声音特点。 胸声区的训练: 重点训练声音的厚度、力度和磁性,以及如何在保证气息支持的前提下,扩展胸声区的音域。 头声区的训练: 教授如何打开咽腔、运用头腔共鸣,获得明亮、清澈、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我们将讲解“哼鸣”、“哨音”等辅助练习。 混声区的探索与融合: 这是播音主持中最具挑战性也最能体现声音艺术性的区域。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平滑过渡胸声与头声,建立流畅、自然的混声,获得饱满而富有弹性的声音。 声区的统一与协调: 强调避免声音的“断层”或“破音”,训练声音在各个声区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使声音整体连贯、圆润。 基于声区的声音塑形: 如何根据播音主持的对象、内容和风格,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声区,塑造具有个性和感染力的声音形象。 第四章:共鸣腔的优化与拓展 共鸣腔是声音的“扩音器”和“调音师”,本章将详细阐述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腔的训练方法,旨在拓展共鸣空间,优化声音的色彩和质感,使声音更加丰满、圆润、悦耳。 咽腔的打开与放松: 教授如何通过“打哈欠”的动作、放松舌根、抬高软腭等方法,打开咽腔,增加声音的纵深感和穿透力。 口腔的形状与共鸣: 探讨口腔的形状(如打开幅度、唇形、舌位)对声音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训练实现口腔的充分共鸣,获得饱满、清晰的元音。 鼻腔共鸣的运用: 科学分析鼻腔共鸣在声音中的作用,教授如何通过轻微的鼻腔共鸣,增加声音的金属感和亮度,但要避免过度使用导致声音“鼻音”过重。 综合共鸣的训练: 引导读者将咽腔、口腔、鼻腔的共鸣结合起来,实现声音的全面发展,形成丰富、立体的声音效果。 共鸣与咬字、吐字的关系: 阐述清晰的咬字、吐字如何依赖于共鸣腔的有效运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共鸣来提升吐字的清晰度和圆润度。 第五章:咬字、吐字与语音清晰度 本章专注于播音主持中至关重要的“咬字”和“吐字”训练,强调语音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清晰度,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实现字正腔圆、出口成珠的效果。 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 回顾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发音规范,明确播音主持的语音标准。 常用字、易错字的辨音与正音: 针对播音主持中常见的易错字、多音字,提供系统的辨音、正音练习方法。 吐字归音的训练: 强调声母的到位、韵母的饱满、声调的准确。我们将教授“送气”、“不送气”、“塞音”、“擦音”等不同声母的发音技巧,以及如何使韵母发音充分、圆润。 吐字的技巧: 训练“咬准”、“吐准”、“送准”的吐字过程,以及如何实现“轻快”、“清晰”、“有力”的吐字效果。 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连接: 训练声音在句子中的自然流畅连接,避免生硬的停顿和断裂,使语言听起来更加连贯。 语音清晰度与理解力: 探讨清晰的语音如何直接影响听众对信息的理解,并通过练习提升语言的辨识度。 第六章:语调、节奏与播音主持的表现力 本章将目光从单纯的发声转向语音的艺术化处理,重点训练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快慢变化,以及如何将声音的技巧与情感、内容相结合,赋予播音主持工作强大的表现力。 语调的构成与功能: 分析单句语调、复句语调、特殊句式语调的特点,以及语调在传达情感、强调重点、引导听众方面的作用。 语调的训练方法: 教授如何通过气息的微调、共鸣的变化、声带的松紧控制,实现丰富、自然的语调起伏。 节奏的控制与变化: 探讨语言的快慢、停顿、连读等节奏因素,以及如何根据内容调整节奏,使语言富有张力与吸引力。 情感的融入与声音的表达: 引导读者如何在声音中注入真实的情感,通过声音的变化传递喜怒哀乐,打动听众。 播音主持的风格化声音: 鼓励读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探索和形成自己独特的声音风格,使声音更具辨识度和个性。 模拟与实践: 提供不同类型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片段,进行模仿练习,将所学技巧融会贯通。 第七章:播音主持的嗓音保健与特殊训练 本章是理论与实践的升华,将针对播音主持职业的特殊性,提供系统的嗓音保健指导,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训练方法。 科学的嗓音日常保养: 介绍生活中的嗓音护理习惯,如饮食、作息、避免刺激等。 常见嗓音问题的应对: 针对声音疲劳、嘶哑、紧绷等常见问题,提供有效的缓解和恢复方法。 环境因素对嗓音的影响: 分析干燥、嘈杂等环境对嗓音的影响,并提供应对策略。 赛前、节目前的声音准备: 教授如何进行有效的“热嗓”练习,为重要播出做好充分准备。 特殊情况下的声音调整: 如长时间播出后的嗓音疲劳,或者情绪波动对声音的影响,提供临场调整的技巧。 长效的嗓音训练计划: 建议读者建立科学、持续的嗓音训练体系,保持声音的最佳状态。 本书特点: 系统性强: 全面覆盖语音发声的各个环节,从生理基础到艺术表现,层层递进。 科学性高: 理论讲解基于声学、生理学原理,训练方法科学有效。 实践性突出: 提供大量易于操作的练习方法和模拟训练,便于读者掌握和运用。 针对性强: 紧密结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职业特点和需求,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语音问题。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力求以清晰、生动的语言,让读者理解和掌握。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系列丛书:播音主持艺术语音发声》是每一位致力于播音主持事业的从业者和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实践,相信读者能够掌握一副健康、有力、富于表现力的好声音,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天地里,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