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问世起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的必备参考书。引文多且精,比较忠实于各家思想,观点平正;关于先秦名家和宋明理学辨析尤精,并多有新义。陈寅恪先生评此书为:“取材严谨,持论精严,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陈寅恪评此书,赞为“取材谨严,持论精准”。《中国哲学史(上下)》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发前人所未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取材严谨,持论精严,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大概不会是夸张。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zui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陈来
《中国哲学史:上册)》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陈仲子
三、许行、陈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五、尹文、宋轻
六、彭蒙、田骈、慎到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二、老学与庄学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六、处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二、《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十一、《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十二、感觉与理智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变之哲学
四、何为幸福
五、自由与平等
六、死与不死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八、绝对的逍遥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三、论知识
四、论“辩”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学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七、礼论、乐论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二、法家之历史观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与韩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实
七、严赏罚
八、性恶
九、无为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六、关于孝之理论
七、《大学》
八、《中庸》
九、《礼运》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二、八卦及阴阳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五、易象与人事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一、儒家之六艺论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中国哲学史:下册)》
第二篇 经学时代
第一章 泛论经常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四、元、天、阴阳、五行
五、四时
六、人副天数
七、性情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十、灾异
十一、历史哲学
十二、《春秋》大义
第三章 两汉之际纬之象娄之学
一、纬与谶
二、所谓象数之学
三、阴阳之数
四、八卦方位
五、卦气
六、孟喜、京房
七、音律配卦
八、其他纬书
九、阴阳家与科学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一、“古学”与刘歆
二、扬雄
(一)《太玄》
(二)《法言》
三、王充
(一)自然主义
(二)对于当时一般人见解之批评
(三)王充对于历史之见解
(四)方法论
(五)性说
(六)对于命运之见解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一、玄学家与孔子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
三、阮籍、嵇康、刘伶
四、《列子》中之惟物论及机械论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一、向秀与郭象
二、“独化”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
五、“无为”
六、圣智
七、“逍遥”
八、“齐物”
九、“至人”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
二、佛家与道家
三、“六家七宗”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一、吉藏之二谛义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
(一)唯识教双离空有
(二)识之四分
(三)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
(四)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
(五)一切唯识
(六)三性、三无性、真如
(七)转识成智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
(一)“明缘起”
(二)“辨色空”
(三)“约三性”
(四)“显无相”
(五)“说无生”
(六)“论五教”
(七)“勒十玄”
(八)“括六相”
(九)“成菩提”
(十)“入涅檠”
(十一)主观的唯心论与客观的唯心论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
(一)真如、如来藏
(二)三性
(三)共相识与不共相识
(四)万法互摄
(五)止观
(六)诸佛染性
(七)觉与不觉
(八)天台宗与唯识宗及华严宗之比较
(九)湛然“无情有性”之说
二、慧能、神会、宗密
(一)慧能、神会与禅宗
(二)无念
(三)对于无念之另外解释
(四)宗密所述禅宗七家
(五)宗密和会“宗”“教”
(六)宗密所述之五教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一、韩愈
二、李翱
三、道学与佛学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
五、道教中之科学精神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书
一、周濂溪
(一)《太极图说》
(二)《太极图说》与《通书》
二、邵康节
(一)太极与八卦
(二)先天图及其他图
(三)特殊的事物之发生
(四)人与圣人
(五)世界年表
(六)政治哲学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一、张横渠
(一)气
(二)宇宙问事物所遵循之规律
(三)宇宙间之几种普遍的现象
(四)横渠所说之天文地理
(五)性说
(六)天人合一
(七)对于“二氏”之批评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
(一)天理
(二)对于佛氏之批评
(三)形上、形下
(四)气
(五)性
(六)阴阳、善恶之消长
(七)明道所说之修养方法
(八)伊川所说之修养方法
第十三章 朱子
一、理、太极
二、气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
四、人物之性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
六、政治哲学
七、对于佛家之评论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一、陆象山
二、杨慈湖
三、朱陆异同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
……
二
【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其所以能有此特殊之情形,必有其特殊之原因。[注]兹分述之。
【注】胡适之先生论老、孑L以前之时势,归结于:“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中国哲学史大纲》,页四二,此种形势在中国史中几于无代无之,对于古代哲学之发生,虽不必无关系,要不能引以说明古代哲学之特殊情形。梁任公先生所论是矣。然梁先生所举“当注意”各事,亦多为后世所通有者,兹均不及之。(参看《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辑,页十一、十六。)
自春秋迄汉初,在中国历史中,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抬制度,社会组织,及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盖上古为贵族政治,诸国有为周室所封者,有为本来固有者。国中之卿大夫亦皆公族,皆世其官;所谓庶人皆不能参与政权。《左传·昭七年》谓:“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有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古代政治上为贵族世官世禄之制,故社会组织上亦应有此种种阶级也。贵族政治破坏,上古之政治及社会制度起根本的变化。赵翼曰: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并而为七国,益务战争,肝脑涂地,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而兼并之力,尚在有国者。天方借其力以程混一,固不能一旦扫除之,使匹夫而有天下也。于是纵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使秦皇当日发政施仁,与民休息,则祸乱不兴,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惟其威虐毒痛,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竞奋。于是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然楚汉之际,六国各立后,尚有楚怀王心、赵王歇、魏王咎、魏王豹、韩王成、齐王田儋、田荣、田广、田安、田市等。即汉所封功臣,亦先裂地以王彭、韩等,继分国以侯绛、灌等。盖人情习见前世封建故事,不得而遽易之也。乃不数年而六国诸王皆败灭。汉所封异姓王八人,其七人亦皆败灭。则知人情犹狃于故见,而天意已另换新局,故除之易易耳。而是时尚有分封子弟诸国,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而成后世征辟选举科目杂流之天下矣,岂非天哉!(《廿二史札记》卷二,《广雅丛书》本,页九)
吾人对于赵翼所谓天意,虽不同意,然贵族政治之崩坏实当时大势之所趋。此在春秋之时已见其端,故宁戚以饭牛而得仕于齐,百里奚以奴隶而仕于秦;此庶人之升而为官者也。《诗》有黎侯之赋《式微》,《左传》谓:“栾,却,胥,原,狐,续,庆,伯,降为皂隶。”(昭三年,《左传》卷二十,《四部丛刊》本,页十六)孔子本宋之贵族,而“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此贵族之降而为民者也。如是阶级制度,遂渐消灭,至汉高遂以匹夫而为天子,此政治制度及社会组织之根本的变动也。
与贵族政治相连带之经济制度,即所谓井田制度。《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七年》芈尹无宇曰:“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左传》卷二十一,页十六)所谓王土王臣,在后世视之,只有政治的意义,然在上古封建制度下,实兼有经济的意义。上所述社会上之诸阶级,亦不只是政治的、社会的,而亦且是经济的也。盖在上古封建制度下,天子、诸侯及卿大夫,在政治上及经济上皆为人民之主。例如周以土地封其子弟为诸侯,即使其子弟为其地之君主兼地主也。诸侯再以其地分与其子弟,其子弟再分与庶人耕种之。庶人不能自有土地,故只能为其政治的经济的主人作农奴而已。《左传》、《国语》中所载当时之政治,皆不过有数几家贵族之活动;所谓人民者,但平时为贵族工作,战时为贵族拼命而已。王船山曰:
三代之国,幅员之狭,直今一县耳。仕者不出于百里之中,而卿大夫之子恒为士,故有世禄者有世田,即其所世营之业也。名为卿大夫,实则今乡里之豪族而已。世居其土,世勤其畴,世修其陂池,世治其助耕之氓。……(《读通鉴论》卷十九,《船山遗书》本页十六)
……
拿到这套《中国哲学史》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被其内容之丰富和体系之庞大所震撼。我一直对魏晋玄学特别感兴趣,想知道那个时代为什么会出现那样一种清谈之风,以及竹林七贤们是如何在乱世中寻找精神寄托的。书中对玄学的产生背景、主要流派以及代表人物的论述,让我对那个时期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及其与中国本土哲学的融合,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佛教的因果轮回、慈悲为怀等思想,如何与儒家的伦理道德、道家的清静无为相互激化或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化佛教,这其中的过程充满了趣味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理论堆砌,它更像是串联起中国千年哲学发展脉络的一条璀璨的星河,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学派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中国哲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和创新的生命力。
评分入手这套《中国哲学史》后,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是近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我一直觉得,在东西方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中国哲学家是如何在守旧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书中对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及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哲学思考,都做了详细的梳理。我特别好奇,在西方科学和民主思想涌入的冲击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重新审视和解读自己的传统哲学的,又是如何尝试将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探究这段波澜壮阔的哲学变革史。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理解近现代中国哲学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中国哲学家们所进行的艰辛探索,并从中获得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把这套《中国哲学史》搬回了家。以前总觉得哲学这东西高深莫测,离生活太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反而越来越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所吸引。这本书的装帧就很厚重,沉甸甸的,打开扉页,一股油墨香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思想碰撞、百家争鸣的年代。我尤其对先秦诸子的学说感到好奇,像是孔子的仁爱、孟子的义理、老子的道法自然,以及墨子的兼爱等等,这些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更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和价值观。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思考世界、人生和社会的,并从中汲取养分,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本书的篇幅看上去相当可观,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也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解决当下人生困境的启示。
评分这套《中国哲学史》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古圣先贤的对话。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不了解它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听说过“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这些说法,但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程朱和陆王之间的微妙差异,一直让我感到困惑。这本书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早期的人文精神,到后来的宇宙论、认识论、伦理学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想了解,为什么中国哲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会更加侧重于伦理道德和社会治理,而对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探讨相对较少。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探求的愿望,我期待着它能够揭开宋明理学的神秘面纱,让我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看到中国哲学对当下社会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
评分读完这套《中国哲学史》的开篇,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采用那种冰冷、疏离的学术语言,而是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讲述得如同娓娓道来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早期哲学思想的阐述,那些充满朴素智慧的格言警句,仿佛从远古的土地中生长出来,历久弥新。比如,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我一直觉得它是一种非常独特且充满东方韵味的哲学思想,这本书对它的起源和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这种思想是如何根植于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体悟之中的。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法家、名家等一些在主流论述中可能不太被关注的学派,这让我觉得内容更加全面和立体。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构建起一个清晰的中国哲学框架,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相互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印刷赏心悦目,翻开书有种淡淡清香味道。
评分和此卖家交流,*
评分读过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洋洋洒洒,实在过瘾。这套哲学史,更待焚香净手,细细来读。
评分粗略翻了一下,书质量不错,内容值得学习。
评分冯氏此书为哲学史必读之经典,虽然有瑕疵不足以掩盖其光芒
评分物美价廉,值得信赖,祝愿京东生意越来越红火
评分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
评分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学术研究必备
评分中国哲学 还是这套经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