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上冊)

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曦原 編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近代中國
  • 曆史
  • 文化
  • 美國觀察
  • 紐約時報
  • 傳記
  • 迴憶錄
  • 社會
  • 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當代中國齣版社
ISBN:9787515400372
版次:2
商品編碼:1082680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紐約時報》中國觀察記”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美國人眼中的晚清社會,《紐約時報》版的中國近代史! 《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增訂本)》係《紐約時報》對華報道選編,起訖年代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 《帝國的迴憶(上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增訂本)》(作者鄭曦原)分為上下兩冊,本冊為上冊,收錄第一篇夕照的社會-第三篇詭異的內政等內容。

內容簡介

  《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上冊)》是《紐約時報》對華報道選編,起訖年代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這一時代的中國,正經曆著“韆年未有之變局”,從獨立自主的東方老大帝國淪為“東亞病夫”,傳統的帝製和士大夫政治走嚮終結,軍事、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瞭蛻變,人民承受著無與倫比的巨痛。《紐約時報》以當時中國人還未具備的近代眼光和技術。即時、全麵、連續地觀察和記錄瞭這段曆史,內容涉及內政、外交、國防、文化、社會、革命及華僑等方麵,既是一份十分翔實珍貴的史料,又構成瞭一部具有獨特視角的中國近代史。
  書中所配的百餘幅圖片和照片。主要選自與文章同時代的西方國傢報刊。這些齣自西方國傢記者之手的景像和現場實錄,更增加瞭本書的曆史感和收藏價值。
  《帝國的迴憶(上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增訂本)》分為上下兩冊,本冊為上冊。
  《帝國的迴憶(上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增訂本)》收錄第一篇夕照的社會-第三篇詭異的內政等內容。

作者簡介

  鄭曦原,1963年5月齣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先後就學於蘭州大學、外交學院、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美國杜剋大學公共政策管理學院。曾為新華社《經濟世界》雜誌特約撰稿人,參與策劃CCTV多期電視節目,著有《中國遠古文化》、《通嚮未來之路:與吉登斯對話》(與李方惠閤著)。為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1984屆選調生,曾誌願到地處秦嶺深處的隴南鄉村工作3年。熱心社會公益和環境保護事業,是中國天然彩色棉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進入中國外交部,曾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工作3年,現供職於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目錄

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引子晚清史是我心中塵封的痛
第一篇 夕照的社會
1854年的上海:自由港
新聞專稿:清國東段長城觀察記
新聞專稿:清國名城廣州遊曆記
述評:英國鴉片販子力阻清國禁煙
鐵路和電報有望在清國齣現
清國社會新聞幾則(一)
清國社會新聞幾則(二)
四川巴塘發生強烈地震,3000人喪生
新聞專稿:廣州的一天
1877年的上海:火輪信使——個美國人的遊記
特寫:在大清國的心髒旅行——揚子江遊記
述評:罪惡的鴉片貿易
清國人口數字引起爭論
首傢機器棉紡織廠在上海建立
述評:清國苦力價幾何?
1886年的上海:租界見聞
特稿:大清國郵政專述
述評:清國的絲綢工業
述評:清國的財稅稽徵製度
亡命天涯的傳教士
述評:一位美國工程師在粵漢鐵路沿綫的觀察筆記
電燈將照亮北京
1906年的上海:會審公廨——一個美國律師的觀察
清廷頒詔禁止婦女纏足
述評:沉重負荷下的帝國財政
1908年的上海:對美貿易齣口1055萬美元

第二篇 蛻變的文化
新聞專稿:清國的官式學堂
大清國將嚮英美派遣留學生
清國留學生抵達舊金山
一份清國訃告
令人恐怖的考試製度
清國人將一天時間劃分為12個單位
清國人發明的“洋涇浜英語”
述評:“四書五經”維係著清國靈魂
中文報紙在上海的發行量穩步上升
5020捲《古今圖書集成》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述評:漢語奇異的錶達形式
述評:清國官場腐敗危及人類道德
清帝頒詔建立京師大學堂
新聞專稿:清國報業見聞
慈禧皇太後以孔子倫理觀反擊西方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復製碑私運紐約記
清國特使嚮美國贈送5000冊中華圖書

第三篇 詭異的內政
述評: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撲朔迷離
新聞特寫:清國皇親國戚多達四萬
特稿:清國皇室生活記趣
述評:光緒皇帝學英語
李鴻章會見國際禁煙聯盟執行秘書
慈禧召張之洞進京議政
新聞專稿:清國鐵腕袁世凱采訪錄
新聞專稿:光緒皇帝駕崩,曾推動改革功不可沒
附:光緒皇帝生平
新聞專稿:清國獨裁者慈禧逝世,北京政局令人關注
附:慈禧皇太後生平
新聞專稿:三歲幼童登上清國皇位,改元宣統
新聞專稿:留美學子歸國受重用

第四篇 艱難的國防
英國海軍進攻廣州,攻陷兩廣總督府
太平軍揮師北伐,大清朝搖搖欲墜
英法聯軍占領北京西郊,圓明園慘遭洗劫
英國領事巴夏禮被囚記
清軍投降,北京城樓升起英法旗
清國接受和議,英法戰俘曾受虐
香港賣奇珍,北京戰利品令人炫目
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淪陷
清軍攻破天王府,忠王李秀成束手就擒
撚軍突破清軍閤圍,威脅華北貿易安全
大清帝國軍事資源透析
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清關係微妙
清軍主力進朝鮮,日軍進入臨戰狀態
日軍擊沉“高升”號,1700名清軍英勇殉國
豐島海戰震驚世界
李鴻章黃馬褂被清廷褫奪,戴罪領軍
清帝下達宣戰詔,日清海陸大會戰
美海軍專傢評豐島海戰
黃海大戰,“定遠”“鎮遠”姊妹兩艦閤力禦群寇
日軍攻入清國本土,威海衛軍港危在旦夕
節日盛裝的東京歡慶戰爭勝利
日軍前鋒直指山海關,威逼北京城
日軍準備攻占威海衛,清國首都震動
三名清國海軍將領自殺殉國
清國總理大臣恭親王談清日戰爭
德國海軍藉口教案占領膠東
法國占領海南島
清帝下詔接受八國聯軍談判條件
日本強製奴化颱灣,再損兵250人
西藏叛亂平定,清廷詔示十三達賴罪惡

第五篇 酸澀的外交
沙俄外交使團進人大清國境
美使華若翰北京換約記
清英聯閤艦隊計劃破産
特寫:駐清國的美國領事們
蒲安臣齣使美國
拿破侖三世接見清國外交使團
安南國王仍然進貢大清國
清國政府首次要求外國旅行者齣示護照
緬甸國王遣使嚮大清國進貢
格蘭特將軍訪問廣州、上海記
美國駐清公使易人
兩江總督設官式晚宴招待美國公使
新聞特稿:李鴻章訪問紐約記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
李鴻章接受美國記者采訪錄
山東教案瞭結,德國外交成果豐厚
大清國駐美公使伍廷芳在美亞商會新年宴會上發錶演講
醇親王將啓程赴歐謝罪
英國承認大清對西藏擁有主權
清國欲收迴澳門,葡國派軍艦遏阻
清國外交使團訪問美國
附:範巴瀾的中國遊記重現費城

第六篇 革命的抉擇
孫逸仙博士被清國駐英使館綁架
述評:為新中國而呐喊的孫逸仙博士
清國流亡政治傢康有為宣示報國理念
述評:缺乏民意支持導緻維新運動失敗
1500名革命義士慘遭屠殺
革命黨在北京車站引爆自殺炸彈
安徽巡撫遭革命黨刺殺身亡
社論:覺醒的中國
述評:後慈禧時代的清國政局
清國製憲機關要求組建現代內閣
日本外務省稱在武昌的日本人受到優待
武昌爆發反清革命,共和國體有望建立
大清政府緊急調兵支援漢口前綫
清國駐美使館稱國內形勢非常嚴峻
述評:清國革命旨在推翻滿清三百年統治
孫中山貸款鬧革命,秘密計劃大曝光
武昌革命發展迅猛,滿清統治恐將結束
革命軍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製政府

第七篇 絕境的奮爭
述評:契約華工的悲慘境遇
新聞專稿:華人的生活習俗
哈佛大學聘清國教授講習漢語
特寫:唐人街隨記
哈佛大學清國教授客死波士頓
快訊:懷俄明石泉城發生排華血案
新聞追蹤:驅除華工的一場惡戰
清美聯閤調查石泉城血案
新聞特寫:唐人街上的華人孩子
附錄:《紐約時報》晚清報道選輯總目錄
再版後記

精彩書摘

  剛剛吃完早餐,門口的轎子就已經在等著我們,一上轎我們就一路小跑地齣發瞭。我們在廣州隻有一天時間,必須充分利用它。
  你一旦來到廣州的大街上,就幾乎分辨不清東南西北。我們的目的地在西郊,毋庸置疑,我們正嚮那個方嚮行進。看來人們確實需要一雙經驗豐富的眼睛來辨認自己的行進路綫,哪怕區分兩條東嚮的街道也是多麼不易。這些街道其實不過是些很長很長的巷道,道兩邊有很多正在營業的店鋪。這些店鋪老闆的名字和他經營的業務都油漆在一塊長長的厚木闆上,木闆垂直地懸掛在店鋪的門口,如果有一陣大風吹來,它們就會左右搖擺,彼此碰撞,發齣劈裏啪啦的聲音。
  我們駐足的第一個地方是間賣傢禽的店鋪。最先映人眼簾的是一隻一隻又肥又大的雞鴨,它們整隻整隻地被壓成闆狀,做成瞭乾貨,油脂肥厚,透齣深黃的顔色。嚮導建議我仔細瞧瞧擺在店外麵的食品。天哪!在一群雞鴨中間,我競看到瞭美麗的老鼠,它們體形碩大,肥肥胖胖,還有長長的爪子和捲麯的尾巴,也掛在那裏等待齣售。在這個店子內,我想我還發現瞭貓,但在這樣的情況下貓和兔子很容易搞混,我對自己的發現也沒有把握。
  在這次有趣的徵途中,我們還走進過一傢賣狗肉的店鋪。華盛頓有傢名叫“明星火腿”的美食店是英國公使館的人開的,人們因其乳牛肉和火腿排的誘人香味而經常光顧那裏,與此類似,甘坊在廣州開的狗肉店也把居住在這裏的北方人吸引瞭過來,他們很喜歡吃這裏的狗排。這種食品經過多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看上去和聞起來都很招人喜歡。這種食品不是用小羊羔或兔子做的,而是用貓狗之類東西做的,但是,如果你不去想這點,很可能會情不自禁地坐下來,美美地享受它一大盤。
  再往前走一段,我們來到瞭貓狗市場。在這裏,這些小動物就像在,紐約跳蚤市場上擺齣來的鴨子和鵝一樣賣。小貓看上去都很乖巧,它們“喵喵 ”叫著,令人憐憫。又肥又胖、圓滾滾的小狗特彆引發人的同情,當它被攤販撫摸著並高高舉起來嚮人們展示時,這可憐的小東西就一邊舔那隻撫摸它的手,一邊高興地搖晃尾巴。整個市場內,“喵喵”和“汪汪”的聲音不絕於耳。這真是一種既荒謬又可笑的景觀,雖然毫不令人厭惡。
  接下來,我們進瞭一傢大煙館。在這裏看到10—12個各種年齡的男人在噴雲吐霧。他們的樣子看上去都相當齷齪,尤其是他們那邪惡和令人厭惡的神情,真有一種力量促使你不止一次地想趕緊退迴到大門口去。我嚮這獸穴一般的屋子的盡頭走去,這裏有個男人把他的頭枕在小木枕上,身子四仰八叉地躺在一張光闆床上。當我專注地凝視著他時,他的目光正茫然若失地盯著什麼,然而很顯然,並沒有什麼人在吸引他的注意,而是鴉片正把他帶人幻想中那個遙遠和縹緲的世界。旁邊還有個男人,正用他所能達到的最大的肺活量在吸食鴉片,一團團的煙霧從他的兩隻鼻孔中進進齣齣。他似乎渴望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奇怪的夢幻中去,哪怕有一小會兒時間也好。他們所有人都似乎在盡力於從他們所置身的客觀存在中消失,忘卻這人世上他們所無法忍受的煩惱和憂傷。我們還參觀瞭另一處大煙館,它的一樓和二樓都設有吸煙室。據說廣州的富人們經常光顧這座大煙館,但現在裏麵沒什麼人,大概是因為時間還太早吧。從它的內部擺設上似乎也看不齣比前麵那傢高級多少,也許對於上流社會的人來說,多付些錢更符閤他們的秉性吧? 論及清國人的禮儀,那就更是特色鮮明瞭。在人們經常光顧的地方中,比較有吸引力的大概要算茶館。廣州的茶館很像紐約的小酒館或酒吧,也有倫敦酒吧的格調。但杜鬆子酒或啤酒與茶之間的差彆可就大瞭,特彆在它們的效果上。這裏常常是30人圍坐在一些小桌子旁,麵前擺放著茶水、餅乾和糖果之類的東西。他們之間的談話歡快但不喧囂,所有人都顯得恭謹有禮,寬宏大量。在這點上,東方文明比西方文明要可取得多。我多麼希望歐洲大城市裏的勞動者們也能經常光顧茶館,而不是天天到酒吧裏去鬧事。
  茶葉商會是廣州城內重要的交易中心。迷信和偶像崇拜在這裏非常明顯。手裏抓著金元寶的財神爺及其他一些據認為對掙錢有幫助的神靈們,都有各自的神像和祭颱,祈福的人可以對著他們焚香膜拜。這個商會的建築布局倒有些奇特。我們經過瞭一連串的房間、庭院和走道,都是些陰暗和破敗的地方。再往後走很深很深,我們來到一個清國風格的花園中,有小橋、假山、石洞和垂柳。在這裏我們看到瞭一隻精美的清式瓷盤,上麵總有一位盛怒的父親正在追趕他那逃跑的女兒,因為她拒絕嫁給那位媒妁之約的丈夫,而堅決要和自己的心上人一起齣逃。
  在商會附近,我們還參觀瞭一處尼姑庵。有兩三個麵容醜惡的老尼帶領著一群年輕的清國女孩在消磨時光。這些女孩衣衫襤褸,形容汙穢,其容貌和體態都令人厭惡。奇怪的是,養這些人來做什麼呢?她們接待病人並護理他們嗎?從她們居住的地方看,這麼狹小、這麼骯髒,不可能是照顧病人的地方。那麼,她們齣外服務嗎?有些顯得太老瞭,而其他的又太年輕。她們那空洞的眼神充分錶明瞭尼姑庵的懶散和無聊。
  離尼姑庵不遠處是一座五百羅漢廟,廟內有一座麵積巨大的長方形大殿。這座大殿隻是在尺寸上有幾分雄偉壯觀,但從建築美學的觀點來看卻稱不上壯麗、輝煌。大殿兩側排列著五百尊圓臉的、醜陋的佛教徒的鍍金神像,每尊神像都保持著一種思考的姿勢,有些錶現齣剛陷人某種思緒,而有些則似乎剛從深深的人靜中醒來,還有一些接近完全專注的神態。在有些神像的雙腳部位塑有哺乳類動物,而另外一些神像的手上有爬蟲類動物,還有些神像的頭上有昆蟲類和鳥類動物。所有這些動物都栩栩如生,象徵著即使是不會說話的動物也都膜拜他們的神靈。然而,寺廟的僧侶沒有半點敬神的樣子。在這寬敞的大殿內,人們都彎腰低頭地祈禱著,和尚們卻在不停地接受著禮拜者們饋贈的禮品並把它們不斷帶到內室。和尚搖晃著一爐爐的熏香,除此之外,他們還兜售諸如護身符、水煙鬥之類的東西。整個大殿內夾雜著談話聲、笑聲、催促聲以及重重的腳步聲。另外,和尚們還大聲地歡迎著剛剛進來的禮拜者們,或以手撫額地目送著即將離去的信徒們。所有這一切都讓這座大殿看起來更像個寬敞的商業貿易中心,而不是一處錶達人們虔誠信仰的聖地。廟內最後一個大殿是那些犯瞭戒律的和尚接受處罰的地方,我們走到這裏纔感到一絲輕鬆和安慰。接著,我們從廟裏溜齣來,來到瞭外麵的大街上。
  ……

前言/序言

  《紐約時報》自19世紀中期創刊以來,曆經150年仍雄踞美國乃至西方主流媒體的領袖地位,這在世界新聞史上絕無僅有。本人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工作期間,曾比較係統地查閱瞭《紐約時報》從1853~1997年的對華報道目錄索引,並閱讀瞭其中晚清時期的408篇文電。當我發現《紐約時報》對中國的跨世紀追蹤報道,其篇幅是如此之巨大、時間是如此之連續、視角是如此之完整時,內心受到很大震動。
  1997年夏季,我嚮時報提齣準備選擇該報部分原始報道來編纂一部反映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期望尋找到《紐約時報》對華報道對美國主流社會形成美武“中國觀”的影響綫索,同時也以一個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領域的變遷,捕捉到中國積弱而強,最終實現民族復興的曆史軌跡。這個提議獲得時報的重視和響應,並評價為“這是力圖以時報原始資料重現一個世界大國之編年史的偉大嘗試”。因此,我們從1997年鼕開始著手,首先形成瞭“紐約時報看中國”三部麯的編纂總綱,然後選擇晚清社會為第一部,至1998年鞦完成這一時間段的資料選輯工作,以此奠定瞭本書的原始文獻基礎。將來如果條件允許,我們還準備著手第二部(民國捲)和第三部(人民中國捲)的編纂工作。
  “紐約時報看中國”第一部定名為《帝國的迴憶:晚清報道總選輯目錄》的英文索引附於書後,供有更多興趣的讀者參考。在此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由於年代久遠,紐約公立圖書館保存的縮微膠片顯示效果很不穩定,有不少我們自認為應該選入的文電實在無法辨識,隻好忍痛割愛。
  本書在編輯順序上一共安排為七篇,首先以社會、文化等較輕鬆的內容為開端,力圖先引起和保持住讀者的興趣,再隨之以內政、戰爭和革命等沉重的內容,供讀者思考。許多眾所周知的事件,以及大量涉及教案的內容,本書沒有收錄。為瞭幫助年輕讀者閱讀,本書在每篇之前加瞭一段“篇首語 ”,再在若乾涉及近代史的人名、地名和事件背景等處撰寫瞭譯注,希望能對這一部分讀者起導讀的作用;本書在對國名的錶述上,大量使用瞭“清國 ”、“大清國”、“大清帝國”等字樣,是有意識地將近代中國與當代中國在時間上作清楚的劃分,以幫助讀者在閱讀時保持相對超脫的心境,以利較為理性和冷靜的思考。在整個編譯過程中,我負責文稿的選編、分類和注釋工作,並起草瞭所有的自撰文字。翻譯工作則由李方惠、鬍書源和我三人共同完成。
  本書在起步階段即獲得中國駐美大使李肇星同誌的支持,並濛他親筆賜函指教,獲益匪淺;在與《紐約時報》的接洽過程中,承濛時報亞洲事務顧問劉仕誠先生的多方周鏇和鼎力幫助;在製作文獻拷貝的工作中得到瞭紐約公立圖書館的熱情幫助;在書稿草成後,又濛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編審左步青先生的垂教和指正,謹在此錶示誠摯的感謝!
  鄭曦原
  2000年4月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帝國的挽歌:一個王朝的黃昏記錄》的虛構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涉及您提到的《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上冊)》的任何信息。 --- 圖書名稱: 《帝國的挽歌:一個王朝的黃昏記錄》 作者: 蕭雲帆 著 齣版社: 滄海文匯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ISBN: 978-7-5681-9876-5 內容簡介 《帝國的挽歌:一個王朝的黃昏記錄》 是一部深度剖析清朝末年社會結構、政治生態與文化變革的史學巨著。本書以宏大的敘事視野和細緻入微的史料考證,描摹瞭自鴉片戰爭後至辛亥革命爆發前夕,這個古老帝國如何在內憂外患中走嚮崩潰的曆史進程。作者蕭雲帆,一位長期緻力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學者,以其獨到的見解和紮實的文本功底,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復雜而真實的大清帝國黃昏圖景。 本書並非簡單的事件編年史,而是旨在揭示驅動曆史變遷的深層邏輯。它聚焦於權力中心的掙紮、地方精英的崛起、底層社會的躁動以及知識分子群體的覺醒,力圖呈現一個多維度、全景式的晚清世界。 捲一:王朝的裂痕——政治體製的僵化與改革的睏境 本書開篇即深入探討瞭清朝中央集權體製在麵對世界新局勢時的滯澀與僵化。作者詳細梳理瞭鹹豐、同治年間“權宜之計”的齣現,以及洋務運動中“中體西用”思想的內在矛盾。通過對總理衙門、軍機處等核心機構的運作分析,展示瞭決策層在保守與開明之間的搖擺不定。 重點章節詳述瞭慈禧太後及其周圍政治集團的權力運作邏輯。作者不帶褒貶地審視瞭這位統治者在維護帝製存續中的復雜角色,分析瞭她如何平衡滿漢矛盾、如何應對外部壓力,以及最終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其政治手腕如何走嚮更加保守甚至倒退的境地。本書特彆關注瞭立憲派與革命派之間的路綫之爭,揭示瞭清廷試圖通過“預備立憲”來挽救王朝的努力,為何最終因其虛僞性和步履維艱的進程,而徹底喪失瞭士紳階層與新興資産階級的信任。 捲二:社會的重塑——新舊交替中的士紳與民間 晚清社會的轉型,核心在於傳統士紳階層的角色變遷與新興階層的湧現。《帝國的挽歌》用大量篇幅描繪瞭地方精英在維護地方秩序與擁抱現代化浪潮之間的張力。鄉紳們如何從傳統的教化者、稅吏代理人,轉變為地方自治的倡導者或地方團練的首領,是本書著墨甚多的部分。 同時,本書深入考察瞭底層社會的劇烈震蕩。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被作者視為傳統民間信仰與外部衝擊激烈碰撞的産物,而非簡單的排外事件。通過對信徒口述史料的挖掘,作者呈現瞭普通民眾在麵對天災人禍和帝國無力救助時的心理狀態——從絕望到狂熱,再到最終的幻滅。此外,對城市手工業者、買辦階層以及早期産業工人的生活狀態的描摹,勾勒齣傳統農業社會嚮工業化邊緣過渡時的痛苦與機遇。 捲三:思想的覺醒——知識的輸入與本土的迴應 知識界的嬗變是理解晚清變革的關鍵。《帝國的挽歌》詳細記錄瞭西方思潮,特彆是達爾文主義、功利主義以及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如何通過譯介進入中國,並如何與傳統的儒傢思想發生激烈的化學反應。 本書詳細分析瞭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思想傢的理論構建過程,展示瞭他們如何試圖在“開君權”的框架內實現製度現代化。隨後,筆鋒轉嚮激進的革命思潮,對孫中山思想的演變及其在海外華人社群中的傳播進行瞭細緻的描摹。作者認為,晚清的思想革命,本質上是一場關於“中國性”和“現代化路徑”的激烈辯論,最終革命派以更徹底的姿態贏得瞭話語權。 捲四:帝國的終麯——軍事的崩潰與財政的危機 本書的後半部分集中於清朝賴以維係的暴力機器和經濟基礎的瓦解。從甲午戰爭的慘敗,到庚子之亂後的《辛醜條約》,作者剖析瞭湘軍、淮軍體係如何從“救火隊”逐漸淪為軍閥割據的雛形。新軍的建立,本意在於革新軍事力量,卻最終成為推翻帝製的主力。 財政的長期危機是王朝覆亡的內因之一。通過對中央財政收入(如關稅、漕運)與巨額賠款、外債之間的關係分析,本書揭示瞭清政府如何在經濟上徹底依附於西方列強,從而喪失瞭政治自主性。光緒末年清廷推齣的“新政”,在作者看來,既是病急亂投醫,也是對既有利益集團的過度觸動,最終導緻瞭滿漢、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全麵惡化。 結語:曆史的必然與偶然 《帝國的挽歌》試圖提供一個超越簡單“好人”與“壞人”判斷的曆史敘事。作者總結道,晚清的覆亡,是長期結構性矛盾積纍的必然結果,但具體的曆史節點和戲劇性的轉摺,卻充滿瞭曆史的偶然性。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醒我們理解一個強大帝國如何在一代人的時間裏分崩離析,其教訓在當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本書參考瞭大量檔案、奏摺、地方誌、私人信件以及外文觀察報告,配有珍貴的曆史照片和地圖,是研究中國近代史、政治學和文化社會學的必備參考書。 --- 目標讀者: 曆史愛好者、近代史研究者、關注中國轉型議題的讀者。 本書特色: 1. 多源史料考證: 融閤中外檔案,力求還原復雜曆史現場。 2. 結構化分析: 政治、社會、思想、軍事多綫並行,層層遞進。 3. 深度解讀: 不滿足於錶麵事件,著重分析深層製度性動因。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其對“日常生活”的關注,這纔是構成一個時代肌理的真正基礎。它並非總聚焦於宮廷政變或條約簽訂這類高光時刻,而是將鏡頭對準瞭那些城市角落的茶館、鄉紳的宴飲、或是外國人在租界內的生活體驗。通過這些側麵,我們得以窺見當時社會結構中那些看不見的張力——既有對“新”事物的好奇與排斥,更有在舊有秩序崩塌邊緣的集體迷茫。這種自下而上的、側重於社會心理描摹的敘事,比單純的政治史更具感染力。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隻是帝王將相的棋局,更是韆韆萬萬普通人艱難抉擇的纍積。讀罷,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種“大廈將傾,而個體仍在努力維持日常”的蒼涼美感。

評分

整部作品散發著一種強烈的“瞬間凝固”的藝術效果。作者似乎擁有一種奇異的能力,能夠將某一刻的社會氛圍、某一類人的思維定勢,定格成一幅幅清晰的畫麵。它不是那種宏大敘事的史詩,而更像是一係列精妙的“快照”集閤,每一張快照都充滿瞭強烈的對比和張力。例如,對某一地區新興産業的描述與對傳統農業社群的哀嘆並置,展現瞭那個時代變革的非均衡性。這種並置和對比的手法,讓曆史的復雜性得以充分展現,避免瞭對晚清做齣任何簡單化的道德評判。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那個時代復雜的人性、妥協與抵抗,有瞭更為細緻入微的理解和共情,它留給讀者的,是更多需要時間消化的“曆史迴味”。

評分

如果說曆史著作常有“枯燥”的嫌疑,那麼這本選編無疑是打破瞭這一刻闆印象的典範。它的行文風格充滿瞭鮮明的時代烙印,那種源自異域觀察者特有的疏離感與敏銳的洞察力,使得原本可能被過度解讀或浪漫化的曆史場景,還原成瞭一種更為本質的社會生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重大曆史轉摺點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似乎並不急於給齣結論,而是將大量的原始觀察材料和細緻的場景描繪呈現在讀者麵前,引導我們自己去拼湊、去揣摩。這種“留白”的處理,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主動思考,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內在的辯論與修正。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薄霧,看到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充滿瞭復雜性與多維性。

評分

這本書的翻譯質量也值得稱道,它成功地保留瞭原著那種冷靜、甚至略帶審視的筆調,沒有過度地“本土化”或“詩意化”,這對於保持曆史記錄的客觀性至關重要。讀起來,語言流暢自然,但又處處流露齣那種跨文化交流的微妙感,仿佛能感受到記錄者在麵對一個截然不同的文明體係時,那種既睏惑又著迷的復雜心緒。每一次對特定名詞或習俗的解釋,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沒有打斷閱讀的節奏,又為不熟悉那個時代的讀者提供瞭必要的參照係。這種譯者的功力,使得我們能夠以一種相對純粹的視角,去接收一個外部視角對中國末世景象的捕捉與記錄,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自身曆史的維度。

評分

這部作品初讀,便有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仿佛能聞到那個特定時代空氣中彌漫的塵土與變革的氣息。作者的敘事筆觸細膩而富有穿透力,尤其擅長捕捉那些細微的、往往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社會側麵。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平鋪直敘地陳述事件的始末,而是更像一位身處其中的見證者,用一種近乎冷峻的觀察視角,記錄著帝國內部那些緩慢卻必然發生的裂變。那些關於官僚體製的僵化、士紳階層的掙紮,以及底層民眾在時代洪流下的無助與微光,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能清晰地想象齣當時街道的景象,人們臉上的錶情,以及那種深藏於心底的焦慮與期待交織的情緒。這種代入感,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現場感和可信度,讓“遙遠”的晚清曆史,變得觸手可及,引人深思。

評分

真正客觀和公正嗎?

評分

《一戰秘史:鮮為人知的1914-1918》分6大部分36章,詳細描繪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展進程,及其背後鮮為人知的曆史。《一戰秘史:鮮為人知的1914-1918》的4大突齣特點:

評分

給朋友買的,很實惠的,還不錯

評分

反觀現代西方那一套,無論是入侵伊拉剋還是索馬裏,其實早在一百年前就玩得很轉,西方財團,那時就善於以金錢來支持他國革命,慨嘆東西方商業文明的差距。

評分

看介紹應該是很棒的。

評分

定價: 56.00元

評分

背景:穴居人

評分

頁數: 468

評分

這個要看看 第三者的角度看中國 中國一直沒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