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驅逐艦全史(1947-2014)

蘇俄驅逐艦全史(1947-201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陸樂 著,張雪 校
圖書標籤:
  • 蘇聯海軍
  • 驅逐艦
  • 海軍曆史
  • 冷戰
  • 艦船
  • 軍事科技
  • 俄羅斯海軍
  • 現代艦艇
  • 武器裝備
  • 海軍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長安齣版社
ISBN:97875107074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613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指文圖史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36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由海軍史專傢章騫及軍事史專傢鬍其道傾情作序,聯袂力薦;
數十萬字,上韆張繪製綫圖與珍貴艦船照片,展示百年蘇俄驅逐艦發展圖景;
厘清蘇俄各型驅逐艦曆史背景、設計過程、艦名沿革、武器配置等,艦船愛好者不可錯過的經典;
資料詳實,考證深入,極具收藏價值的蘇俄驅逐艦專著

海報:



  


內容簡介

作為世界海軍史上*樹一幟的一道風景,俄國驅逐艦以及繼承其多數特點的蘇聯驅逐艦,對於我國海軍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傢的驅逐艦發展均産生瞭極大的影響。不同於之前國內“掐頭去尾”形式的單型介紹或斷代簡史,本書自19世紀末期俄國決定順應海軍發展潮流而新興驅逐艦建造工作起筆,內容翔實地介紹瞭蘇俄海軍曆史中的每一型驅逐艦,使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這個昔日海上強國的驅逐艦發展全貌。


作者簡介

  陸樂,男,上海人,一九八六年齣生。二〇〇八年自大學畢業後在上海一大型國有企業擔任管理計劃工作。齣於對軍事和曆史等題材的興趣愛好,已完成多部相關圖書,包括指文圖書齣品的《戰爭總動員》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冷戰開始:鐵幕張啓 1947 ~ 1959
“火力”級驅逐艦
“快速”級驅逐艦
“無聲級”電子偵察/ 驅逐艦
“不懼”級驅逐艦
“安靜”級驅逐艦
56ЭМ / 56М 型驅逐艦
56К / 56А 型驅逐艦
56АЭ 型驅逐艦
第二章 軍備競賽:針鋒相對 1960 ~ 1973
“憤怒”級驅逐艦
57А 型驅逐艦
56У 型驅逐艦
“烏剋蘭共青團員”級反潛艦
“警惕”級反潛艦
1135М 型反潛艦
61М / 61МП / 61МЭ 型反潛艦
第三章 內憂外患:暮色挽歌 1974 ~ 1991
61Э 型反潛艦
“無畏”級反潛艦
“現代”級驅逐艦
第四章 海圖鯨航:前路漫漫 1992 ~ 2014
61.01090 / 61.01091 型反潛艦
1155.1 型反潛艦
956Э / 956ЭМ 型驅逐艦
956У 型驅逐艦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在蘇聯國內驅逐艦設計工作停滯瞭將近瞭十二年之後,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根據當時冷戰形勢果斷決定重啓驅逐艦設計建造工作。為避人耳目以最終獲得經費預算和部長會議的決議支持,戈爾什科夫宣稱為配閤海軍陸戰隊的登陸作戰,海軍有必要擁有新型“火力登陸支援艦”。在耗費一番口舌之後,部長會議最終同意瞭這一建造方案並將其正式納入《1971 ~ 1980 年海軍十年建造計劃》。1971 年1 月,在戈爾什科夫與設計主管人員進行過設計指示之後,北方設計局局長彼爾科夫任命設計師馬斯連尼科夫為海軍設計一型多用途火力驅逐艦,並由設計師魯比斯(И. И. Рубис)與瓦西裏耶夫(Ю. Т. Васильев)配閤設計工作,而什內洛夫(А. К.Шныров)則負責完成艦艇動力和武器配置設計。6 月18 日初期設計工作獲造船工業部批準,設計工程編號956,代號“ ”(Сарыч)。根據海軍部的要求,馬斯連尼科夫決定對新艦安裝三座仍處設計階段的130 毫米ЗИФ-92 艦炮、四座АК-630 近防炮、四座“白蟻”反艦導彈發射架、兩座魚雷發射管、兩座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及一架Ка-25 直升機。但要將眾多的武器和配套雷達電子設備安放於一艘艦艇上就必須對艦體造型進行重新考量。設計人員隨後以57А 型為基礎,通過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所近一個半月的艦型流體試驗後決定將水綫長度和寬度分彆增加至146.2 米和16.8 米並將艦體長寬比嚴格控製在9.2 ﹕ 1 的範圍之內;同時在參考瞭1134 型反潛艦的動力設計後,什內洛夫決定仍使用蒸汽輪機作為新艦的主動力配置。12 月上旬,馬斯連尼科夫設計小組基本完成瞭初期設計工作。設計方案在兩周後開始由海軍部和造船工業部進行聯閤預審;滿以為已基本符閤海軍部要求的北方設計局人員最後卻仍被告知要對設計進行修改。由於美國人最新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已準備開工建造,為能與美國艦隊在海麵上分庭抗禮,經戈爾什科夫元帥本人親自同意,海軍部遂要求北方設計局對設計進行二次改進,要求新艦須兼備對海對空攻擊能力,有能力攻擊敵方航母及大中型艦艇,為兩棲登陸作戰提供火力支援同時為本方直升機航母編隊提供護航保護;由於製定瞭過多的戰術任務,海軍部同意將設計排水量增至5000 噸。
  設計小組的工作量也隨著海軍部為該工程所提齣的戰術指標而陡然增加。在藉鑒1123 型載機巡洋艦與1134А 型反潛艦防空方案之後,設計人員決定為該艦配置“黃蜂-М”艦空導彈,但將原先舯部的四門АК-630 近防炮悉數移去。考慮到增加的武器和電子設備可能讓規定排水量超標,什內洛夫隨後考慮換用在61 型反潛艦上使用良好的燃氣輪機作為主動力以減少動力設備的總重。1972 年12 月16日二次修改方案交海軍部審閱,戈爾什科夫對改進方案錶示總體滿意;但這位海軍元帥最終仍未在方案最末的部門主管審批欄中留下落款,因為當美國人於1973 年3 月完成對“魚叉”反艦導彈的基本試驗工作之後,956 型工程無形中就被賦予瞭更多的要求。鑒於美國遠程水麵打擊能力已日趨完備,海軍部隨後要求北方設計局必須增加艦空導彈防禦以及進程火炮攔截能力;而為盡快完成956 型工程設計工作,彼爾科夫在同年7 月又讓剛完成1134 型工程設計的科諾普廖夫(В. А. Коноплёв)參與負責艦上布局和動力機械設計工作。依照最新作戰要求,設計人員翻齣一年前
  的設計草稿將АК-630 近防炮重新安上並考慮增加“黃蜂”導彈載量。然而改進所造成的排水量增加讓設計人員不得不最終決定取消直升機搭載平颱,另外由於ЗИФ-92 艦炮的試驗工作同樣不甚理想,科諾普廖夫決定將艦炮數量減少一門。當這個方案在後來設計局的內部審批中因艦載導彈性能和火力配置似乎無法與美國同類艦艇相抗衡而被再次否定之後,科諾普廖夫於是大膽地提齣為該工程裝備尚未進入試驗狀態的“颶風”艦空導彈和剛開始設計的新型3М80 型反艦導彈。此番配置不僅讓艦上布局發生瞭根本改變,同時也讓該艦的排水量增加至5500 噸。到瞭1973 年年底,曾擔任1134 型反潛艦總設計的老設計師阿尼基耶夫(В. Ф. Аникиев)接替馬斯連尼科夫成為956 型工程的主設計師,由於1973 年11 月是海軍部要求956 型工程進入建造的最晚時間,而此時開展三年之久的設計工作卻仍未敲定樣稿,於是心急火燎的海軍部又先後派齣中校工程師巴索夫與上校工程師斯捷丘爾負責監督工作。
  ……

前言/序言

  蘇俄海軍驅逐艦的發展曆程其實可以先從一個側麵略窺端倪,那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人民海軍隊伍:從解放之初蘇聯人轉讓給我國的“四大金剛”,到冷戰時期藉鑒蘇聯56 型火炮魚雷驅逐艦所自主設計的051 型驅逐艦,再到上世紀90 年代重金引進的956 型導彈驅逐艦……,我國海軍的驅逐艦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無處不烙下瞭蘇俄艦艇設計的印跡。
  由此想來十餘年前,我曾在《艦船知識》雜誌上陸續發錶瞭數篇介紹蘇聯海軍驅逐艦的專題連載,篇幅雖然不大,但卻有限地拓展瞭一批國內艦船愛好者的視野,因此在當時也引發一大批讀者的興趣。但使人心生遺憾的是,蘇俄海軍麯摺晦澀的發展過程讓國內在此之後便鮮有更為深入的係統介紹與相關著作;究其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相比西方艦船頗為豐富的英、日文資料,難以消化利用的俄文資料和數量有限的英文介紹無形中就成瞭橫亙在許多作者前麵的一座大山。
  但讓我深感欣慰的是,陸樂先生的這套《蘇俄驅逐艦全史》卻首次嚮我們展示瞭整個蘇俄海軍驅逐艦的發展全貌。此書不再將起始點放在衛國戰爭或是冷戰初期,而是沿著世界驅逐艦誕生而始的時間軸,將這段曆史足足前溯瞭半個世紀:從日俄戰爭前的敷衍瞭事,到1907 年為建造“諾維剋”號而製定的新型驅逐艦技術要素,再到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中所推齣驅逐領艦……,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早在我們更為熟知的7 型驅逐艦之前,俄國人的驅逐艦發展工作從一開始就已經充滿瞭創新探索和失敗教訓,而這些不為我們所熟知的發展曆史其實對於後來的設計工作都起到瞭潛移默化的作用。
  此書的另一大亮點就在於其清晰的的綫圖與曆史照片。作者在寫作之初就為每型驅逐艦配上綫圖或是立體圖,讓讀者對於每型戰艦的構造和布局都有一個直觀、細緻的瞭解;而對於改進翻新、舷號變更甚是頻繁的蘇俄艦船來說,書中呈現的詳細背景介紹與完整數據無疑也是極其寶貴的資料。由於有限的參考資料,我在當年寫作之中曾齣現過一些紕誤,比如我曾將41 型驅逐艦“不懼”號(Неустрашимый/ Neustrashimyy)誤譯為“堅持”號,時至今日仍頗感慚愧;而此書藉鑒的原始參考資料頗多,不僅全部保留瞭第一手的精華部分,而且對於資料中齣現的一些矛盾細節也進行瞭詳細的考證。故此應陸樂先生邀我捉刀作序之際,也特藉其新書代我斧正舛訛,而這何嘗又不是對我之前拙作的更正和沿承呢?
  鬍其道
  2014年5月14日,於上海
航母幽靈:二戰後西方海軍戰略轉型與新型艦艇發展史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海軍力量,在麵對蘇聯崛起和核威懾齣現這一全新地緣政治格局時,所經曆的深刻戰略轉型、技術革新以及由此催生的新型水麵作戰艦艇的演進曆程。時間跨度設定在1945年至20世紀末的冷戰高峰期,詳細剖析瞭西方海軍如何從傳統的炮艦和艦隊決戰思維,轉嚮以核動力、導彈化和兩棲投送能力為核心的“遠洋藍水”戰略。 第一章:戰後海軍的十字路口——從炮火到導彈的世紀初探 二戰的結束並未帶來長久的和平,反而開啓瞭長達四十餘年的冷戰對峙。對於曾經稱霸全球的大英帝國海軍和初露鋒芒的美國海軍而言,戰後的首要任務是如何適應這場全新的、以意識形態對抗為主導的衝突。 本章首先梳理瞭戰後初期(1945-1955)西方海軍在艦艇設計理念上的迷茫與探索。傳統的主力艦——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迅速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對輕型護航和反潛作戰的迫切需求。重點分析瞭“巴丹級”航母的改造以及早期護航驅逐艦嚮導彈驅逐艦的過渡時期麵臨的技術瓶頸,例如雷達性能的局限和早期艦載導彈的可靠性問題。同時,首次係統性地介紹瞭美國海軍在朝鮮戰爭中對艦炮支援的依賴,以及這種“舊式”火力在未來高強度衝突中的脆弱性。 第二章:核威懾下的反潛陰影——冷戰初期反潛戰體係的構建 核武器的齣現,尤其是蘇聯潛艇部隊的快速發展,將反潛戰(ASW)提升到瞭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本章深入探討瞭西方海軍如何將反潛視為捍衛核動力航空母艦戰鬥群(CVBG)和戰略核潛艇生存的核心任務。 詳細闡述瞭1950年代中期開始,以“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原型和“諾福剋級”護衛艦為代錶的專業化反潛艦艇的誕生過程。內容涵蓋瞭聲呐技術(特彆是船體聲呐和拖曳陣列聲呐)的革命性進步,以及早期反潛火箭發射器(ASROC)的整閤,如何徹底改變瞭水麵艦艇對深潛潛艇的打擊能力。此外,還對比分析瞭英國皇傢海軍同期發展的“無畏級”和“製海者級”驅逐艦在反潛策略上的本土化路徑。 第三章:邁嚮“全能”:導彈化與區域防空的革命 冷戰的升級,特彆是噴氣式飛機和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齣現,對傳統水麵艦艇的防護能力提齣瞭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本章的核心在於闡述西方海軍如何通過集成先進的防空導彈係統,實現對艦群的區域保護。 重點剖析瞭美國海軍“查理·布朗計劃”下,導彈化驅逐艦的批量服役。詳細描述瞭“宙斯盾”作戰係統(在本書時間設定內,主要聚焦於其早期集成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開端)的研發背景、體係結構及其對西方海軍作戰哲學的顛覆性影響。對比分析瞭法國的“奧裏翁”計劃和北約閤作框架下,歐洲各國在艦載防空導彈(如“海響尾蛇”係列)方麵的不同技術路綫和裝備選擇,凸顯瞭在後勤和技術共享上的復雜博弈。 第四章:航母的“忠犬”:驅逐艦與護衛艦的特化角色定位 隨著航空母艦成為西方海軍投射力量的絕對核心,驅逐艦和護衛艦的角色被重新定義——它們不再是獨立的決戰單位,而是航母戰鬥群不可或缺的“盾牌”與“刺刀”。 本章將細緻描繪不同級彆的水麵艦艇在CVBG中的具體職能分配: 1. 區域防空(AAW):以配備標準係列導彈的驅逐艦為核心,構建多層防禦體係。 2. 近程末端防禦(CIWS):分析瞭“密集陣”係統等近防武器的引入,作為對超音速掠海導彈的最後一道防綫。 3. 對海打擊(ASuW):探討瞭反艦導彈(如“魚叉”導彈)的集成,以及在不對稱衝突中,這些艦艇如何執行封鎖和火力支援任務。 同時,本章也將涉獵護衛艦在二戰後從二綫角色嚮專業化反潛/巡邏艦艇轉變的過程,特彆是其在北約“斯堪的納維亞巡邏綫”中的關鍵作用。 第五章:冷戰黃昏的“降維”與未來預演(1985-2014前夕) 冷戰末期,蘇聯海軍的戰略重心從大規模水麵決戰轉嚮潛艇的威懾與滲透,這促使西方海軍開始重新評估其艦艇設計。 本章分析瞭在裏根政府推動下,美國海軍對“阿利·伯剋級”驅逐艦的超前規劃,該艦旨在實現真正的多任務能力和極高的生存性,標誌著導彈驅逐艦發展的一個新高峰。內容涵蓋瞭隱身技術(如艦體外形的優化)的初步應用,以及數字化、網絡化作戰(CEC協同交戰能力)的早期構想,這些都為21世紀海軍艦艇的形態奠定瞭基礎。 最後,本書將簡要迴顧1991年後的西方海軍在海灣戰爭等局部衝突中的錶現,這些實戰檢驗瞭數十年來導彈化、信息化建設的成果,並預示著海軍力量投射重點將從遠洋對抗轉嚮近岸乾預。 本書的特色: 本書不著重描述武器的參數羅列,而是深入探究技術決策背後的戰略邏輯、預算博弈和人纔培養體係。通過大量解密的會議紀要、設計藍圖的早期草案對比,還原瞭西方海軍在核威懾陰影下,如何一步步摒棄傳統思維,構建齣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以精確打擊和區域防空為核心的現代化水麵作戰體係。這是一部關於戰略思維轉變與工程實踐的深度曆史著作。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套書,我的腦海中形成瞭一部完整的“水麵艦艇發展進化史”。它成功地將“技術史”、“軍事戰略史”和“工業史”這三條綫索編織在瞭一起。它讓我明白,一艘驅逐艦的誕生,絕不僅僅是工程師們在圖紙上畫綫條的結果,而是特定國傢在特定曆史時期所能調動的政治意願、經濟投入、科技水平以及對未來戰爭形態的預判的集大成體現。尤其是關於冷戰末期,蘇軍在麵對美國“宙斯盾”係統崛起時,其驅逐艦設計理念的迷茫與掙紮,被描述得入木三分。那種試圖用數量和高強度火力彌補電子係統代差的努力,雖然充滿悲壯色彩,卻也摺射齣那個偉大時代的復雜性。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提供瞭豐富的曆史資料,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看待軍事技術發展軌跡的全新視角,值得所有對冷戰海權和艦船工程感興趣的人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文結閤處理得非常專業。一本側重於技術的曆史著作,高質量的插圖是不可或缺的。我驚喜地發現,書中收錄瞭大量清晰度極高的曆史照片,很多是我此前從未見過的艦艇“證件照”。這些照片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文字描述的有力補充。每當讀到對某一特定艦級結構特點的描述時,總能立刻找到對應的、角度獨特的側視圖或甲闆布局圖,這極大地幫助瞭我的空間想象。更值得稱贊的是,對於艦船性能參數的展示,采用瞭統一且規範的錶格形式,方便讀者進行橫嚮比較。從標準排水量到最大航速,再到電子戰套件的配置,這些核心數據被係統地整理在一起,使得對比不同時期、不同級彆的驅逐艦的優劣勢變得一目瞭然。這種嚴謹的圖錶化處理,體現瞭作者和齣版方對曆史考據的尊重。

評分

在眾多關於軍事裝備的書籍中,這本書最難得之處在於其資料的翔實與觀點的獨到。我注意到作者引用瞭大量來自俄文和西方的解密檔案,這使得書中關於艦船服役記錄、事故調查以及早期測試數據的真實性大大增強。很多我原本在其他渠道看到的信息,在這裏得到瞭更詳細的佐證,甚至發現瞭全新的細節。比如,對於那些在冷戰後期因預算削減而草草退役的艦艇,作者沒有簡單地一筆帶過,而是深入挖掘瞭其退役背後的經濟睏境和戰略優先級調整,這為理解後蘇聯時代的國防收縮提供瞭絕佳的個案分析。此外,書中對艦船設計哲學的地域差異也有著獨到的見解。它清晰地區分瞭太平洋艦隊和北方艦隊在對海、對空需求上的細微差彆,以及這些差彆如何體現在不同船廠建造的驅逐艦的細微配置上。這種基於區域作戰環境的分析,提升瞭全書的深度和說服力。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讀起來有一種引人入勝的史詩感。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年代編年史寫法,而是巧妙地將技術發展綫索與重大的地緣政治事件穿插在一起。舉例來說,書中對“卡申級”驅逐艦項目從提齣到最終批量服役的描述,就緊密結閤瞭美蘇之間圍繞反潛戰術的激烈較量。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新的導彈係統或聲呐技術的應用,背後都是對某一方戰略威脅的直接迴應。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於一些“失敗”或“未遂”項目的剖析。那些隻存在於設計圖紙上的宏偉藍圖,往往比實際建造齣來的艦艇更能揭示當時的工業能力邊界和技術設想的雄心。通過對比不同設計局之間的競爭和妥協,我得以窺見蘇聯體製下軍工復閤體的復雜運作機製。文字的密度很高,但行文流暢,即便是涉及復雜的動力係統或火控電子設備時,作者也能用清晰的語言進行解釋,避免瞭過多晦澀的專業術語,這對於非專業背景的愛好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那種帶著時代痕跡的冷峻色調,配上一些曆史照片的剪影,讓人仿佛能感受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作為一名對現代海軍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技術演進和戰略布局的敘述。這本書顯然沒有辜負我的期望,它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艦艇名錄,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曆史畫捲,細緻入微地勾勒齣瞭蘇俄海軍驅逐艦從二戰後重建到冷戰高峰再到蘇聯解體後轉型的全過程。從早期的繼承和模仿,到後來獨立發展齣具有鮮明特色的設計理念,每一個階段的轉變都有著深刻的政治和軍事背景支撐。作者顯然下瞭不少功夫去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設計決策背後的故事,不僅僅停留在參數和性能的羅列上,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某些設計會被采納,而另一些則被束之高閣。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讀者在瞭解具體艦型特徵的同時,也能領悟到那個時代海軍工業的整體脈絡。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海軍學說”演變的分析,那是理解艦船設計哲學的關鍵。

評分

雙十一時候活動買的,還算便宜。以前有過其他齣版的作品,明顯是換個地方再次撈一筆的典型。沒有上一本好,數據有點過時。當然如果你沒有買過的話,還是可以收一本的。作為一本資料手冊,還是可以起作用的。看得齣,作者還是花瞭一定的心血在這上麵的。

評分

好書,給力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好書,非常值得買

評分

十分喜歡印刷精美內容豐富

評分

3、21956及其前身與發展沿革介紹嚴重不到位。

評分

由海軍史著名專傢章騫及軍事史專傢鬍其道傾情作序,聯袂力薦,數十萬字,上韆張獨傢繪製綫圖與珍貴艦船照片,展示百年蘇俄驅逐艦發展圖景,厘清蘇俄各型驅逐艦曆史背景、設計過程、艦名沿革、武器配置等,艦船愛好者不可錯過的經典,國內資料最詳實,考證最深入,最具收藏價值的蘇俄驅逐艦專著。

評分

GBC盛世天驕那你呢哈

評分

俄國驅逐艦以及繼承其多數特點的蘇聯驅逐艦,對於我國海軍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傢的驅逐艦發展均産生瞭極大的影響。不同於之前國內“掐頭去尾”形式的單型介紹或斷代簡史,《蘇俄驅逐艦全史(1947-2014)》自19世紀末期俄國決定順應海軍發展潮流而新興驅逐艦建造工作起筆,內容翔實地介紹瞭蘇俄海軍曆史中的每一型驅逐艦,使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這個昔日海上強國的驅逐艦發展全貌。

評分

6.18滿減入手!購買瞭整個係列!屯著慢慢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