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2卷)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2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承略,刘心明 编
图书标签:
  • 史学
  • 经学
  • 文籍
  • 史料
  • 辑佚
  • 善本
  • 古籍
  • 目录学
  • 中华古籍
  • 二十五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457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9625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字数:33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2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目录

汉书艺文志疏证
汉书艺文志疏证卷一
汉书艺文志疏证卷二
汉书艺文志疏证卷三
汉书艺文志拾补
汉书艺文志拾补例言
汉书艺文志拾补卷一
汉书艺文志拾补卷二
汉书艺文志拾补卷三
汉书艺文志拾补卷四
汉书艺文志拾补卷五
汉书艺文志拾补卷六

前言/序言


《古籍珍稀文献集成》 卷二·史部·方志别集 序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古籍是其璀璨的瑰宝。历代史家、文人雅士,或穷经皓首,或呕心沥血,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献。这些文献不仅是了解历史、文化、思想的钥匙,更是传承民族精神、汲取智慧精髓的源泉。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古籍或散佚,或湮没,或因版本舛误而难以准确传世。抢救、整理、校勘、汇编这些濒临失传的古籍,对于赓续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古籍珍稀文献集成》的编纂,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使命和文化自觉。本套丛书旨在搜集整理历代散见的、珍稀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古籍文献,通过严谨的校勘、详实的考证,以最接近原貌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其重现光彩,得以流传。 本书为《古籍珍稀文献集成》的第二卷,重点收录了史部中的方志及文人别集。方志,即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献类型,它详细记载了一个地区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物等方方面面,是研究地方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乃至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而文人别集,则汇集了历代文人的诗文、奏疏、书信、笔记等各类作品,是窥探个体生命体验、洞察时代风貌、理解文学艺术演变的生动载体。 卷二内容概述 本卷在史部之下,精选了数部具有代表性的方志和文人别集,力求在版本、内容、考订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一、精选方志 方志作为地方史的百科全书,其价值无需多言。然而,许多方志因流传久远,版本不一,甚至存在大量訛误。本卷所收录的方志,经过严格的遴选,均是历代文献中具有显著价值,且流传相对稀少,或因版本问题而需要重新校勘的版本。 《XX郡志(残本校注)》: 此书为XX郡在某个历史时期编纂的志书,虽然流传下来的仅为残本,但其中所载的关于该地区早期历史、行政区划、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内容,弥足珍贵。本卷以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版本为底本,结合其他零散资料,进行仔细校订,并对其中记载不清、史实存疑之处,附以详尽的考证说明。例如,对于其中记载的某个古战场遗址,我们将比对相关的考古发现和史书,力求还原其真实面貌。对于书中出现的地名变迁,也将追溯其源流,解释其演变过程。 《YY府续志(校勘本)》: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府志,记录了YY府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本卷采用多种版本进行校勘,旨在纠正原书中存在的文字错误、事实谬误以及内容脱漏。我们的校勘工作,不仅关注文字的准确性,更深入到对史料的辨析,力求使志书内容更加精准可信。例如,对于书中关于赋税制度的记载,我们将比对当时的国家律令,分析其在地方执行的具体情况,并指出可能存在的差异和问题。在人物部分,我们将根据其他史料,补充和核实人物生平的细节。 《ZZ州图经(辑佚汇编)》: 图经是一种带有图示的地理志,往往能提供比文字记载更直观的信息。ZZ州图经在历史上虽有记载,但完整流传下来的版本极其罕见。本卷整合了现有文献中所有关于ZZ州图经的零散记载、引用和佚文,进行辑佚汇编,并尽可能根据其记载的地理特征,推测其原貌。对于书中出现的古地图信息,我们将尝试与现存的古代地图进行比对,并分析其在地理认知上的历史变迁。 二、文人别集精萃 文人别集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本卷收录的别集,力求体现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人作品,展现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才华。 《XX先生诗文集(审订本)》: XX先生是明代一位在诗文创作上颇有建树的文人,其作品风格峭拔,思想深邃。本卷以现有较为可靠的版本为基础,进行审订和校注。审订工作不仅梳理了诗文的体例、用词,更对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人物关系进行考证,力求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其作品的内涵。例如,在解读其咏史诗时,我们将详细考证其所咏史实,指出其诗歌创作的意图和艺术手法。对于其散文中提及的社会现象,我们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YY学士奏议与书札(汇校本)》: YY学士是清代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兼学者,其奏议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焦点,而其书札则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个人的见解。本卷将其奏议与书札进行汇集,并进行校注,以期展现其作为政治家和文人的双重形象。奏议部分,我们将核对史书记载,分析其奏议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书札部分,我们将关注其文字风格、情感表达,并尝试解读其与友人交往的细节,窥探其生活情趣。 《ZZ居士笔记(校补本)》: ZZ居士是清代一位以笔记闻名的学者,其笔记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人物、事迹、考据、杂闻等,极具史料价值。本卷在已有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校补工作。校补之处,主要针对原书中可能存在的史料讹误、人物姓名混淆、事迹年代错乱等问题,进行细致的考订和修正。同时,我们还将对书中引用的其他文献进行追溯,以验证其资料的可靠性。例如,对于书中记载的某个古代发明,我们将查阅相关的科技史文献,核实其发明时间和发明人。 编纂特色与价值 本卷在编纂过程中,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力求达到最佳的学术和文献价值: 1. 版本至上,审慎校勘: 选用的底本均是经过历史检验、相对可靠的版本。校勘过程中,广泛参照海内孤本、善本,以及相关史料,力求纠正错讹,还原文献真貌。 2. 考证精当,释义详明: 对于文献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典章制度、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等,均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力求言之有据,释义准确。考证部分力求简洁明了,避免冗余。 3. 辑佚汇编,弥补缺憾: 对于流传为残本或散佚的文献,积极进行辑佚汇编,最大限度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完整的素材。 4. 图文并茂,辅助理解: 对于涉及地图、图像的文献,尽可能进行高清复原或扫描,并附以文字说明,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文献内容。 5. 装帧考究,便于阅读: 本书在设计上力求古朴典雅,采用高质量的纸张和印刷技术,保证阅读的舒适度和文献的保存性。 结语 《古籍珍稀文献集成》第二卷,特别是其中收录的方志与文人别集,是中华古代文献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卷的整理与出版,我们希望能够将这些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以最真实、最完整、最易读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无论是历史学研究者、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迪。 我们深知,古籍整理是一项浩繁而艰巨的任务,每一份成果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本卷的编纂,也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和支持。在此,我们向所有为本卷的诞生付出努力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期待,本卷的出版,能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持续编纂,为后人留下更多珍贵的文献财富,让中华文明之光,更加璀璨夺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作者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着我走进《二十五史》的文献世界,特别是那些关于“艺文经籍”的记载。他不仅仅是介绍,更是带着我一同去“考补”和“萃编”。 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对一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文献线索,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补证”。有时候,仅仅是一点零星的记载,在作者的笔下,就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文献形象,甚至推测出其内容梗概。这种“化零为整”的能力,令人赞叹。 而“萃编”的部分,更是将这种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作者将同一类文献、同一主题的资料,从不同的史书中提取出来,汇集一处,并加以分析。这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能够让我们更专注于文献本身的解读。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古籍评价的引用和梳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而是对这些评价进行了辨析,分析其来源和可信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论述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工具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严谨、细致、富有探索精神的学术方法。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献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初读此书,便被其中那份深厚的学养所折服。作者对《二十五史》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其中“艺文经籍”部分的精细梳理,都显示出其在相关领域浸淫多年的功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以“补”和“萃”为出发点,力图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信息,加以补充和提炼。 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文献的“补证”工作。在原文中可能只是寥寥数语提及的文献,作者却能通过多方查证,将其来龙去脉、主要内容,甚至相关评价都梳理清楚。这种“起死回生”般的考证,对于研究那些已经湮没的著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书中“萃编”的部分,更是匠心独运。将不同文献中关于同一主题、同一人物的记载,加以汇集和整理,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条目。这种“聚沙成塔”的方式,极大地便利了研究者,能够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并进行横向比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问题时,表现出的开放和包容。他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盲从于权威。这种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充满了活力,也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学术研究的宝贵助手,也是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宏大的视野和精湛的考证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文献的璀璨景象。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在浩瀚的史料遗迹中,细致地发掘、整理、修复那些珍贵的文化碎片。《二十五史》虽然是基础,但书中更聚焦于其中涉及的“艺文经籍”部分,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对每一条信息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考证。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文献“存疑”的处理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作者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列出不同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并给出自己的推测。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证更加严谨,也让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观点。 书中对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也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例如,在考证某个古籍的异文时,作者会详细列出不同抄本、刻本之间的区别,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这种精细的研究,对于理解文献的流传和演变至关重要。 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掌故和人物传记的介绍,使得冰冷的文献研究增添了不少人情味。这些内容并非主线,但却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细节的学术力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启发思考、引导研究的书籍,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学术史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所吸引。不同于当下许多学术著作的直白叙述,作者似乎有意为之,使得文字中带着一股文人特有的韵味。这种“古色古香”的表达方式,配合着书中严谨的学术内容,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读来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品味文字的魅力。 书中对一些史料的处理方式,也颇具匠心。在引用古籍原文时,作者非常细致地注明了出处,并且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错字、讹文,也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讨论某个古代著作的亡佚情况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描述,而是通过层层剥茧,追溯其流传的过程,甚至推测了其可能存在的残本信息。这种“寻踪觅迹”的研究方法,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汇集了多少珍贵的文献资料,更在于它展现了如何去理解、去解读这些文献。作者的分析并非生硬的堆砌,而是充满了洞见,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文献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 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那些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献典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初读之下,仿佛置身于一座浩瀚的书海,然而深入其中,却发现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细细梳理那些曾经闪耀又逐渐被遗忘的文献。作者的考证功夫令人惊叹,对于《二十五史》中提及的“艺文经籍”部分,不仅做了详尽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原本模糊不清、散佚不全的资料进行了大胆的补证与萃取。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传世文献的源流考索,往往能发人深省。比如,在梳理某位史学家著作的附录时,作者通过多方比对,提出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新观点,推翻了前人的一些定论。这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让我在阅读时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到了学术探索的乐趣。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旁征博引的能力。作者不仅立足于《二十五史》本身,还广泛涉猎了各类史料、笔记、方志,甚至出土文献,将原本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的文献图谱。这种“集腋成裘”的方式,使得原本难以寻觅的文献线索得以重见天日,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总而言之,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一部充满学术生命力的著作。它以精湛的考证技术,深厚的学养功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古代学术文献的窗口。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古代史学、文学、经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真想一口氣看完啊。

评分

中国诗经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史。

评分

为博士生开设《目录学与中国学术思想史》。

评分

1967年1月生,山东诸城人,文学博士。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

评分

繁体横排 适合阅读 纸张好 印刷清楚

评分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分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分

中国诗经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史。

评分

代表性论文有《刘向校书同僚学行考论》、《墨家学说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论毛诗序的写作年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