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规划教材:园林病虫害防治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规划教材:园林病虫害防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佘德松,李艳杰 编
图书标签:
  • 园林病虫害防治
  • 园林专业
  • 高职高专
  • 规划教材
  • 十二五教材
  • 病虫害防治
  • 园艺
  • 农业
  • 植物保护
  • 园林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180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56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页数:3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规划教材:园林病虫害防治》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园林类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材共6章。第1-4章为基础部分,分别介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鉴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第5、6两章为应用部分,分别介绍了园林植物常见害虫和常见病害的防治。《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规划教材:园林病虫害防治》在结构上,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将实训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内容选择上,以点带面,突出了当前园林生产上常见的病虫害问题。
本教材语言简洁,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林业技术和农业技术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园林、景观、观赏园艺、林业等相关行业的科研、生产工作者使用与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0.1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
0.2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0.3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特殊性
0.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概况
0.5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学习方法
本章小结与习题
第1章 一园林昆虫鉴别
1.1 昆虫的特征
1.1.1 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1.1.2 昆虫纲的特征
1.1.3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实验实训1双目实体显微镜的使用与昆虫特征的观察
1.2 昆虫体躯的构造
1.2.1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1.2.2 昆虫的头部
实验实训2昆虫头部的构造及附肢附器类型观察
1.2.3 昆虫的胸部
实验实训3昆虫胸部的构造及附肢附器类型观察
1.2.4 昆虫的腹部
实验实训4昆虫腹部的构造及附肢附器类型观察
1.3 昆虫的变态与昆虫的各虫态
1.3.1 变态及其类型
1.3.2 昆虫的各虫态
实验实训5昆虫的变态及各虫态类型观察
1.4 园林昆虫主要类群
1.4.1 昆虫分类基本知识
1.4.2 园林昆虫主要科
实验实训6等翅目、直翅目主要科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实训7同翅目、半翅目主要科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实训8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主要科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实训9鳞翅目主要科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实训10双翅目、膜翅目主要科形态特征观察
本章小结与习题

第2章 园林植物病害鉴别
2.1 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2.1.1 园林植物病害的含义
2.1.2 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
2.1.3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因素
2.1.4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
实验实训11园林植物病害常见症状类型观察
2.2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原
2.2.1 营养失调
2.2.2 土壤水分失调
2.2.3 温度不适宜
2.2.4 光照不适宜及通风不良
2.2.5 士壤酸碱度不适宜
2.2.6 药害和有毒物质的污染
实验实训12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2.3 园林植物病原真菌
2.3.1 真菌的一般形态
实验实训13显微镜使用及园林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
2.3.2 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生活史
……
第3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测报
第4章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第5章 常见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
第6章 常见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土壤中水分过多,俗称涝害,造成氧气供应不足,使植物的根部处于窒息状态。最后导致根部变色或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落叶、落花等症状。木本植物中,悬铃木、合欢、女贞、青桐、板栗、核桃等树木易受涝害。如女贞受水淹后,蒸腾作用立刻下降,12天后植株便死亡,而枫杨、杨树、柳树、乌桕等树木及火炬松的幼苗对水涝有很强的耐力和抗性。
空气湿度过低的现象通常是暂时的,很少直接引起病害。但如果与大风、高温结合起来,会导致植株大量失水,造成叶片焦枯、果实萎缩或暂时或永久性的植株萎蔫,如干热风。
所以,出现水分失调现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量灌水,注意及时排水。浇灌时尽量采用滴灌或沟灌,避免喷淋和大水漫灌。
2.2.3 温度不适宜
温度是植物生理生化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它们各自的最低、最适和最高的温度,超出了它们的适应范围,植物代谢过程将受到阻碍,就可能发生病理变化而发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不适宜的温度包括高温、低温、变温三个方面的变化。
高温可使植物的茎、叶、果受到伤害,通称为灼伤。在自然条件下,高温往往与强光照相结合,所以高温灼伤一般都是表现在植物器官的向阳面。在苗圃,夏季的高温常使土壤袁面温度过高,而引起幼苗茎基部灼伤。如银杏苗木茎基部受到灼伤后,茎腐病菌便趁机而人,因而夏季高温造成银杏苗木茎基腐病严重。在荫处,当气温超过32℃时,新移栽的铁杉、紫藤和绣球花等花木,也容易受到高温的伤害。预防苗木的灼伤可采取适时的遮荫和灌溉以降低土壤温度。
低温的影响主要是冷害和冻害,多数发生在秋季的早霜、春季的晚霜季节。冷害也称寒害,是指O℃以上的低温所致的病害。喜温植物当气温低于10℃时,就会出现冷害,其最常见的症状是变色、坏死、表面斑点等。如木本植物出现的芽枯、顶枯。冻害是0℃以下的低温所致的病害。冻害的症状主要是幼茎或幼叶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的病斑,之后组织逐渐死亡,严重时整株植物变黑,枯干死亡。而冬季的反常低温对一些长绿观赏植物及落叶花灌木等未充分木质化的嫩梢、叶片同样引起冻害。针叶树受冻害,一般表现为针叶先端枯死并呈红褐色。
低温还能引起苗木冻拔害,尤以新栽植的苗木易受其害,其原因是土壤中的水分结冰,冰柱体积不断增大,将表层土壤抬起,苗木则不能随之复位,如经数次冻拔,苗木则可被拔出而与土壤分离遭受损害。这在我国南北地势较高的山区都有发生。
剧烈的变温对植物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高、低温昀影响更大。如昼夜温差过大,可以使木本植物的枝干发生灼伤或冻裂,这种症状多见于树木的向阳面。如龟背竹插条上盆后不久,若从16℃条件下转到35℃的温度48小时,会导致新生出的叶片变黑并腐烂,这是由于快速升温造成的,对这种快速升温敏感的植物还有喜林芋、橡皮树和香龙血树等盆栽植物。
……

前言/序言


园林病虫害防治——科学认知与综合治理 前言 园林作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改善和人们休闲游憩的重要载体,其健康与活力直接关系到城市景观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园林植物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病虫害威胁。这些病虫害不仅会损害植物的观赏价值,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掌握科学的园林病虫害防治知识,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对于保障园林健康、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书旨在系统阐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并重点介绍当前主流的、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和理念。本书内容力求深入浅出,既能满足专业学习者的理论需求,也能为园林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导。我们将从病虫害的类型、诊断方法入手,逐步深入到综合防治的策略与实践,最终达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绿色环保,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一部分:园林病虫害的认识与诊断 第一章 园林植物病害的概述 本章将介绍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将探讨引起病害的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并分析它们在园林环境中的传播途径和侵染方式。此外,还将介绍非侵染性病害,如生理性病害、环境胁迫性病害等,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园林植物病害的复杂性。 1.1 什么是园林植物病害? 病害的定义与特征。 病害对园林植物造成的危害,包括观赏性下降、生长衰退、甚至死亡。 病害与虫害的区别与联系。 1.2 园林植物病害的分类 按病原体分类: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等。 按危害部位分类:叶部病害、茎部病害、根部病害、果实病害等。 按病害发生时期分类:苗期病害、生长期病害、贮藏期病害等。 非侵染性病害的认识(如肥害、药害、冻害、缺素症等)。 1.3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病原体的生存与传播:休眠体、孢子、菌丝的传播方式。 侵染过程:附着、穿透、定殖。 环境因素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条件、通风状况等。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品种选择、植株健康状况。 1.4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 症状学诊断:观察病斑的形态、颜色、大小、发展过程等。 病原学诊断:分离、培养、鉴定病原体。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简介。 常用诊断工具和方法介绍。 第二章 园林植物虫害的概述 本章将聚焦于园林植物上常见的害虫种类,包括刺吸式口器害虫、咀嚼式口器害虫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的害虫。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害虫的为害方式、生活史特点,并阐述环境因素与害虫发生世代数、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 2.1 什么是园林植物虫害? 害虫的定义与特征。 害虫对园林植物造成的危害,包括啃食、吸食、寄生、传毒等。 害虫与天敌的关系。 2.2 园林植物虫害的分类 按口器分类:刺吸式口器(如蚜虫、蚧壳虫、叶蝉)、咀嚼式口器(如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成虫/幼虫)。 按形态分类:若虫、成虫、幼虫。 按危害部位分类:叶食性害虫、枝干害虫、根部害虫、花果害虫。 其他类型害虫:螨类、线虫(作为害虫)。 2.3 园林植物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害虫的繁殖与传播:卵、幼虫、蛹、成虫的生命周期。 为害特点:食性、活动规律。 环境因素对害虫发生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风力、食物来源。 寄主植物的抗虫性:品种抗性、植株生长状况。 天敌在害虫种群调控中的作用。 2.4 园林植物虫害的诊断 观察害虫的形态、数量、分布。 识别害虫的为害症状(如咬痕、落叶、排泄物、蜕皮等)。 对害虫进行采集、鉴定。 了解害虫的生活史,预判其发生高峰期。 第二部分: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第三章 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理念 本章将系统介绍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IPM)的理念和原则。我们将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并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多种防治手段的有机结合,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3.1 什么是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IPM)? IPM的定义、目标和基本原则。 IPM与传统化学防治的对比。 IPM在园林管理中的重要性:经济性、生态性、可持续性。 3.2 IPM的基本组成部分 预防措施:选择抗性品种、改善栽培管理、加强检疫。 监测与预警: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预测和预报。 文化技术防治:调整种植密度、修剪、肥水管理。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 物理防治:诱捕、隔离、机械防治。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抗性管理: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3.3 IPM的实施策略 基于风险评估的防治决策。 多因素整合的防治方案。 持续改进和评估。 第四章 园林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措施 本章将详细介绍通过优化栽培管理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方法。这些措施看似基础,却是实现有效防治的基石,能够显著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并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4.1 选育与推广抗性品种 抗病虫品种的特点及选择标准。 引进和选育适合当地环境的抗性品种。 不同园林用途植物的抗性品种介绍。 4.2 科学的栽培管理 土壤管理: 土壤改良、合理施肥(氮磷钾比例、微量元素补充)、有机肥的应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水分管理: 合理灌溉,避免过度或不足,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光照管理: 确保植物获得充足的光照,改善通风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种植密度与布局: 合理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保证空气流通,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修剪管理: 及时清除病枝、病叶,改善通风透光,萌发力强的枝条更容易受到病虫害侵扰,需注意管理。 病残体清除与处理: 及时清除落叶、枯枝、病果等,并进行集中处理,减少病原体和虫源。 4.3 园林检疫与植物检疫 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与预警。 引进苗木、种子的检疫要求。 疫情报告制度。 第五章 园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本章将深入探讨生物防治在园林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利用生物制剂和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强调其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特点。 5.1 生物防治的原理与优势 生物防治的定义和作用机制。 与化学防治相比的优势: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影响小、不易产生抗性。 5.2 天敌的保护与利用 捕食性天敌: 瓢虫、草蛉、食蚜蝇、捕食螨等,介绍其捕食对象和应用方法。 寄生性天敌: 寄生蜂、寄生蝇等,介绍其寄生规律和释放技术。 保护天敌的措施: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供栖息地、种植蜜源植物。 5.3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真菌类生物农药: 如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等,介绍其作用靶标和使用方法。 细菌类生物农药: 如 Bt。 病毒类生物农药: 如鳞翅目害虫的核多角体病毒。 植物源农药: 如印楝素、除虫菊酯等,及其作用机制。 5.4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结合 如何实现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增效。 选择性化学农药的应用。 第六章 园林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措施 本章将介绍利用物理方法来控制病虫害的策略,这些方法通常具有无污染、易于操作的特点,能有效辅助其他防治手段。 6.1 诱捕技术 色光诱杀: 利用特定颜色(如黄色、蓝色)的诱虫灯吸引害虫。 性诱剂诱杀: 利用昆虫的性信息素吸引同种异性害虫,用于监测和诱杀。 食诱剂诱杀: 利用食物的气味吸引害虫。 风动诱杀: 利用风的流动方向诱捕害虫。 6.2 机械防治 人工捕捉: 适用于害虫数量少、分布集中的情况。 工具辅助: 使用剪刀、铲子等工具清除病虫枝、病虫叶。 物理隔离: 使用防虫网、防虫膜等阻隔害虫。 6.3 温度处理 高温处理: 用于杀灭种子、种苗或土壤中的病原体和害虫。 低温处理: 用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6.4 阻隔与清除 清除枯枝落叶、杂草,减少病虫越冬场所。 修剪病虫枝。 第七章 园林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措施 本章将深入探讨化学防治在园林病虫害管理中的作用,重点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化学农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7.1 化学农药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杀菌剂: 保护剂、治疗剂、内吸剂等。 杀虫剂: 触杀剂、胃毒剂、熏蒸剂、内吸剂等。 杀螨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某些病虫害防治中的辅助作用)。 7.2 化学农药的选择原则 高效性: 针对目标病虫害,选择高效药剂。 低毒、低残留: 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的农药。 选择性: 尽量选择对非靶标生物(如天敌)影响小的农药。 作用方式: 考虑药剂的保护、治疗、内吸等作用。 经济性。 7.3 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 准确的用药时机: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适期。 合理的用药剂量: 严格按照说明使用,避免过量或不足。 科学的施药方法: 喷雾、灌根、涂抹等。 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 混合用药: 合理配伍,扩大防治谱,提高药效。 7.4 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与环境保护 安全防护: 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 储存与运输: 规范储存,避免污染。 废弃物处理: 妥善处理农药包装和残液。 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土壤、水源、空气和有益生物的影响。 第八章 常见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实例 本章将精选几种在园林中普遍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病虫害,详细阐述其发生特点、危害以及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提供可操作的案例分析。 8.1 常见病害防治实例 月季白粉病: 症状、发生规律、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如使用三唑类杀菌剂、代森锰锌等)。 国槐、杨树等树木的溃疡病: 症状、发生规律、农业防治(修剪、清园)、化学防治(如刮除病皮、涂抹药剂,或喷洒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 草坪的锈病、叶斑病: 症状、发生原因、农业防治(改善通风、避免过度灌溉)、化学防治(如使用三唑类、甲霜灵等)。 观赏竹类白盾蚧: 症状、发生规律、农业防治(刮除)、物理防治(人工清除)、生物防治(引入捕食性天敌)、化学防治(如使用蚧必治、阿维菌素等)。 8.2 常见虫害防治实例 蚜虫(如绿蚜、桃蚜): 症状(卷叶、排泄蜜露)、发生规律、农业防治(及时修剪)、生物防治(保护瓢虫、草蛉)、化学防治(如使用菊酯类、吡虫啉、啶虫脒等)。 蚧壳虫(如吹绵蚧、介壳虫): 症状(附着枝叶、吸食汁液)、发生规律、农业防治(刮除、修剪)、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化学防治(如喷洒矿物油、蚧死净、毒死蜱等)。 红蜘蛛(螨类): 症状(叶片失绿、出现细小白点)、发生规律(高温干燥)、农业防治(增加空气湿度、喷水)、生物防治(引入捕食螨)、化学防治(如使用阿维菌素、哒螨灵、噻螨酮等)。 草坪地下害虫(如地老虎、金针虫): 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农业防治(土壤深耕、清除杂草)、化学防治(如使用毒死蜱、辛硫磷等灌根或拌种)。 第九章 园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与管理体系建设 本章将重点阐述建立有效的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这些体系融入到园林日常管理中,实现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防控。 9.1 园林病虫害监测的重要性与方法 监测的目的:了解病虫害发生种类、数量、分布、发生趋势。 监测的内容:植物健康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环境因子。 监测方法:目视检查、诱捕器监测、统计调查。 监测记录与分析。 9.2 病虫害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预警系统的组成:监测数据、模型预测、信息发布。 病虫害预测与预报技术简介。 利用预警信息指导防治决策。 9.3 园林病虫害管理体系的构成 制度建设:制定病虫害管理规程、应急预案。 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技术推广与应用:将先进的防治技术纳入日常管理。 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9.4 绿色园林建设与病虫害可持续管理 绿色园林的理念与目标。 可持续病虫害管理的关键要素。 案例分析:成功构建绿色园林病虫害管理体系的经验。 结论 园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深刻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掌握科学的防治技术,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园林日常管理中。本书所介绍的综合防治理念,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的协同应用,才能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保障园林健康、美观,并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我们期望本书能够成为园林专业学生、研究人员、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得力助手,帮助大家更好地认知和应对园林病虫害的挑战,为建设更美好的绿色家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此处应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本书不包含此部分内容) 附录 (此处可列出常用的园林病虫害图谱、防治用药剂名录等,本书不包含此部分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规划教材,其内容的更新迭代速度是衡量其是否符合时代要求的关键指标。我对这本书中对化学防治部分的论述感到有些担忧。虽然书中强调了“减量化”和“精准施药”的原则,但在具体农药品种的选择和推荐上,我感觉信息略显陈旧。很多被列为“主力推荐”的化学药剂,在近几年随着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已经在许多城市管理部门的采购名录中被悄然限制或淘汰了。对于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的小分子药剂、生物源农药(如基于RNA干扰技术的产品)的介绍,笔墨非常有限,甚至有些语焉不详。这意味着,如果完全依赖这本书的推荐进行采购和施药决策,可能会导致操作上的滞后甚至合规性风险。园林病虫害的病原体和害虫本身也在不断进化出抗药性,教材应当紧跟前沿的抗性管理策略。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建立在十年前行业标准之上的经典参考书,它在系统性上无可挑剔,但在“前瞻性”和“时效性”上,显得力不从心,对于指导当下的绿色养护工作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的专业和严谨,那种深沉的绿色调,配上精致的植物插图纹理,让人立刻感受到这是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来翻阅的,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常见园林植物病害的经典识别图谱和防治理论的系统梳理。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管理策略和政策导向,对于我这种一线操作人员急需的,比如某种特定真菌在不同气候带下的显微镜下形态特征,或者最新的、针对性极强的生物防治技术细则,书中着墨不多。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例如某一大型城市公园在特定年份爆发的毁灭性病虫害是如何被成功控制的,其中涉及的化学药剂的替代方案、剂量控制的精确标准,这些实操层面的干货是我的主要诉求。书中的章节结构显得有些过于理论化,大量的篇幅被用来阐述“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农业”的大背景,这些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急需解决眼前棘手虫害问题的园林技术人员来说,阅读体验略显冗长和空泛。我希望教材能更接地气一些,把理论紧密地结合到实际的土壤环境、气候微域差异中去,提供一套可复制、可量化的操作流程,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整体而言,它的理论框架是扎实的,但对于解决实际操作中的“疑难杂症”来说,感觉还是欠缺那么一点“临门一脚”的实战经验传授。

评分

翻阅此书,我立刻注意到了它在体系构建上的宏大叙事。它试图将病虫害防治置于整个园林生态系统的宏观视角下进行审视,这无疑是提升认知层次的有效途径。然而,这种高度的抽象性在具体应用层面带来了明显的困扰。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但对于如何在城市绿化带这种碎片化、受干扰严重的生境中,有效建立和维持一个稳定、足够密度的天敌种群,缺乏具体的空间规划和管理策略指导。我们都知道,在现实操作中,环境的复杂性远超理论模型,土壤的酸化、光照的不足、外来物种的干扰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生物防治的效果。这本书给出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理想化的,缺乏针对性补救措施的探讨。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不同“微气候区”或“绿地类型”(如屋顶花园、街道隔离带、大型公园中心区)的差异化防治手册,而不是一套普适性的理论框架。这种缺乏“场景化”解决方案的描述,使得读者在面对具体现场问题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将书中的高深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现场行动方案。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在于建立理念,而非提供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力求客观中立,但整体阅读体验偏向于学术论文的摘要汇编,而非为专业技术人员设计的实用指南。它在深入阐述病虫害的发生机制时,常常采用复杂的因果链条和大量的学术术语堆砌,使得本该直观易懂的生物学过程变得晦涩难懂。例如,在讲解植物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时,书中几乎没有配图或图示来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信号通路,这对于需要快速记忆和理解关键知识点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我更倾向于那种逻辑清晰、结构分明的“问题—原因—解决方案”的模块化叙事结构。这本书更侧重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对“怎么办”的描述则显得过于笼统。如果能增加大量的“疑难解答”或“常见误区澄清”的附录章节,针对读者在实际操作中最常遇到的困惑进行细致的拆解和说明,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立刻提升一个档次。目前的版本,更适合作为园林病理学、昆虫学的入门理论背景材料,但作为一本专业的“防治”教材,它在操作指南和案例指导的深度上,未能完全满足我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坦白讲,是那种非常典型的教材风格——清晰、规整,但缺乏活力。对于一个希望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一点阅读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教材的视觉呈现显得有些过于“严肃”。我本来以为在“园林病虫害防治”这个主题下,可以设计更多彩色的病虫害高清照片对比图,或者至少用一些信息图表来直观展示不同农药的作用机制和环境残留差异。结果,书中大量的篇幅依赖于文字描述,且很多描述性的文字显得比较晦涩,专业术语的解释不够及时和充分,导致我在理解一些复杂的病理过程时,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其他工具书来辅助理解。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对于新兴的病虫害监测技术,比如利用无人机遥感、AI图像识别等高科技手段在病虫害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与当前行业快速迭代的步伐有些脱节。我期望一本“十二五”规划教材能展现出对未来趋势的预见性,但这本书更像是对过去几十年成熟技术的总结与梳理。如果能增加一些互动性的学习模块或自我测试题库,帮助读者巩固知识点,而非仅仅是单向的知识灌输,那么它的学习价值会大大提升。目前的呈现方式,更像是一份需要被反复研读和消化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能够激发学习热情的专业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