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方,是指中國漢朝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後世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所記載之方劑。乃是相對於宋、元以後齣現的時方而言的。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62首,共計約269方,用藥264味。後世醫傢稱《傷寒雜病論》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贊譽張仲景為“醫聖”。古令中外的中醫學傢常以經方作為母方,依辨證論治的原則而化裁齣一係列的方劑。經方的特點可概括為“普、簡、廉、效”。
經方是“醫方之祖”,《國醫大師經方驗案精選》一書記載瞭國醫大師們運用經方治病活人的經典驗案。這些案例體現瞭國醫大師們臨證思辨的特點,以及他們使用經方治病的靈活性及有效性。從這些案例中讀者可以學習到國醫大師們識病辨證,據證選方;抓主癥,兼辨病機,對癥用方;從副證,兼求病本;識病機,擴大應用;抓主方,析類方等等辨病識證的用方思路,以啓迪讀者,學好經方、用好經方,更好地提高臨床療效。
內頁插圖
目錄
班秀文——中醫婦科一代宗師
一、桂枝湯(眩暈、産後自汗、經行感冒、妊娠嘔吐)
二、桂枝加附子湯(産後自汗、痹證)
三、桂枝茯苓丸(瘢瘕)
四、小柴鬍湯(經行發熱)
五、桃核承氣湯(産後惡露不絕)
六、茵陳五苓散(帶下病)
七、當歸四逆湯(産後頭暈身痛)
八、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經行腹痛)
九、真武湯(眩暈)
十、附子湯(帶下病、經行浮腫、月經先後不定期、陽虛帶下)
十一、芍藥甘草湯(外陰瘙癢癥、陰吹)
十二、黃連阿膠湯(不寐)
十三、吳茱萸湯(經行浮腫)
十四、腎氣丸(産後小便不通)
十五、當歸生薑羊肉湯(産後腹痛)
十六、膠艾湯(崩漏)
十七、枳實芍藥散(産後腹痛)
十八、當歸芍藥散(妊娠水腫、瘢瘕、外陰瘙癢癥)
鄧鐵濤——為中醫奔走呐喊
一、桂枝湯(不寐、陽虛惡寒證)
二、桂枝甘草湯(心悸水腫)
三、炙甘草湯(心悸)
四、桂枝茯苓丸(瘢瘕)
五、黃芪桂枝五物湯(痿證)
六、柴鬍桂枝乾薑湯(鼓脹)
七、射乾麻黃湯(喘證)
八、半夏瀉心湯(嘔吐)
九、四逆散(胃脘痛)
十、黃連阿膠湯(自汗)
十一、吳茱萸湯(嘔吐)
十二、豬膚湯(手足皸裂癥)
十三、白頭翁湯(痢疾)
十四、大黃牡丹湯(腸癰、腸癰)
十五、甘麥大棗湯(髒躁、自汗、妊娠頭痛、痹證、不寐、不寐)
方和謙——法宗傷寒經方新用
桔梗湯(皮膚瘙癢癥、咳嗽)
郭子光——傷寒達人奇癥剋星
一、桂枝湯(感冒)
二、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咳嗽)
三、桂枝甘草湯(心悸)
四、炙甘草湯(心悸)
五、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咳嗽)
六、小青龍湯(哮證)
七、麻黃附子細辛湯(心悸、心悸)
八、小青龍加石膏湯(喘證)
九、柴鬍桂枝湯(感冒)
十、桃核承氣湯(淋證)
十一、白虎湯(發熱)
十二、四逆散(腰痛)
十三、真武湯(水腫心悸)
十四、防己地黃湯(心悸水腫)
何任——金匱研究第一人
一、炙甘草湯(心悸)
二、桂枝茯苓丸(瘢瘕)
三、甘草瀉心湯(狐惑病)
四、瀉心湯(■)
五、黃連湯(脅痛、脅痛、脅痛)
六、芍藥甘草湯(腹痛)
七、半夏厚樸湯(癭瘤、癭瘤、癭瘤、癭瘤、血瘤、瘰癘)
八、百閤地黃湯(音啞)
九、侯氏黑散(痿證)
十、甘草乾薑茯苓白術湯(腰痛)
十一、烏頭赤石脂丸(胃脘痛)
十二、枳術湯(胃痛)
十三、半夏麻黃丸(心悸)
十四、竹皮大丸(産後發熱)
十四、甘麥大棗湯(失眠)
李輔仁——京城禦醫安老扶康
小柴鬍湯(外感發熱)
李濟仁——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
一、黃芪桂枝五物湯(痹證)
二、黃芪建中湯(胃脘痛)
李玉奇——以癰論治脾胃名傢
小柴鬍湯(噎膈)
李振華一脾胃病國手
一、小柴鬍湯(感冒發熱)
二、鏇覆代赭湯(嘔吐)
路誌正——雜病聖手
一、小建中湯(陰吹)
二、桂枝甘草湯(水腫)
三、桂枝茯苓丸(積聚)
四、桂枝芍藥知母湯(燥痹)
五、黃芪桂枝五物湯(産後身痛)
六、麻黃附子細辛湯(喉喑、寒痹)
七、麻黃加術湯(著痹)
八、小柴鬍湯(黃疸、胸痹)
九、小承氣湯(眩暈頭痛)
十、生薑瀉心湯(痢疾)
十一、甘草瀉心湯(狐惑病)
十二、半夏瀉心湯(痞證、狐惑病)
十三、大黃黃連瀉心湯(鼻衄)
十四、附子瀉心湯(胃痞證)
十五、竹葉石膏湯(口腔潰瘍、閉經)
十六、白虎加桂枝湯(痹證)
十七、茯苓四逆湯(嘔吐)
十八、當歸四逆湯(痛經)
十九、真武湯(腎心痛、心悸水腫)
二十、附子湯(石淋)
二十一、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眩暈、眩暈)
二十二、茵陳蒿湯(口瘡)
二十三、防己黃芪湯(閉經)
二十四、腎氣丸(産後腰髀痹)
二十五、甘草乾薑茯苓白術湯(腎著)
二十六、甘麥大棗湯(髒躁)
二十七、溫經湯(閉經、痛經)
裘沛然——鴻儒大醫
一、炙甘草湯(心悸)
二、麻黃湯(感冒發熱)
三、麻黃附子細辛湯(感冒)
四、附子瀉心湯(胃痛)
五、真武湯(眩暈)
六、附子湯(痹證)
七、黃連阿膠湯(咳嗽)
八、桃花湯(痢疾)
九、牡蠣澤瀉散(水腫)
任繼學——中醫急癥開拓者
一、桂枝湯(風溫)
二、小柴鬍湯(不寐)
三、柴鬍桂枝湯(感冒)
四、大承氣湯(便秘)
五、厚樸三物湯(産後便秘、産後乳癰並發腸結)
六、附子瀉心湯(脅痛)
王綿之——方劑學大傢
白頭翁湯(中毒性痢疾)
徐景藩——衷中參西創新脾胃學科
一、四逆散(胃脘痛)
二、小半夏湯(嘔吐)
三、蜀漆散(瘧疾)
顔德馨——衡法之父
一、黃芪建中湯(胃脘痛)
二、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喘證)
三、小青龍湯(喘證、咳嗽)
四、麻黃附子細辛湯(胸痹、胸痹、水腫心悸)
五、柴鬍桂枝湯(感冒)
六、抵當湯(肺脹)
七、十棗湯(懸飲)
八、白虎加入參湯(風溫發熱)
九、通脈四逆湯(心悸)
十、附子湯(胃脘痛、胸痹)
十一、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胸痹水腫)
十二、小半夏加茯苓湯(嘔吐)
十三、風飲湯(中風)
十四、腎氣丸(吐血)
十五、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痹)
十六、黃土湯(便血)
十七、溫經湯(不孕癥)
顔正華——奠基中藥學科
一、大承氣湯(便秘)
二、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腸鳴呃逆、胃下垂)
張琪——腎病大傢
一、桂枝加黃芪湯(水腫)
二、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水腫)
三、小柴鬍湯(低熱)
四、大柴鬍湯(脅痛便秘)
五、柴鬍加龍骨牡蠣湯(不寐)
六、桃核承氣湯(腰痛)
七、甘草瀉心湯(胃脘痛)
八、烏梅丸(便血)
九、牡蠣澤瀉散(水腫)
十、鱉甲煎丸(鼓脹)
十一、瓜蔞瞿麥丸(水腫)
張燦王甲——學貫古今儒雅大醫
一、桂枝湯(感冒)
二、桂枝加附子湯(感冒)
三、小建中湯(胃脘痛、胃脘痛、瀉泄、腹痛、腹痛)
四、桂枝茯苓丸(閉經、功能性子宮齣血、月經先後不定期)
五、桂枝芍藥知母湯(濕熱痹)
六、黃芪桂枝五物湯(痹證)
七、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感冒)
八、葛根黃芩黃連湯(泄瀉)
九、小柴鬍湯(感冒、産後發熱、胃痛、脅痛、脅痛、脅痛、黃疸)
十、柴鬍桂枝湯(發熱)
十一、柴鬍加龍骨牡蠣湯(發熱便秘)
十二、小承氣湯
十三、白虎湯(麵部皮疹瘙癢)
十四、五苓散(腹脹、水腫)
十五、豬苓湯(癃閉)
十六、當歸四逆湯(壞疽)
十七、黃連阿膠湯(不寐)
十八、白頭翁湯(痢疾)
十九、膠艾湯(胎漏)
二十一、當歸芍藥散(痛經)
張鏡人——滬上中醫旗幟
一、竹葉石膏湯(風溫)
二、瓜蔞薤白半夏湯(胸痹)
張學文——中醫急癥高手
麻黃附子細辛湯(感冒)
周仲瑛——構建中醫內科學體係
一、桂枝湯(風疹)
二、桂枝加附子湯(風疹)
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心悸、心悸、陽痿)
四、小青龍湯(哮喘、咳嗽、鼓脹)
五、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哮喘肺脹)
六、小柴鬍湯(陰道癌)
七、大柴鬍湯(膽囊癌)
八、柴鬍桂枝乾薑湯(發熱)
九、桃核承氣湯(發熱)
十、抵當湯(腰痛、類中風、骨腫瘤並發便秘)
十一、半夏瀉心湯(胃脘痛)
十二、鏇覆代赭湯(膀胱癌術後、賁門癌)
十三、白虎加入參湯(産後發熱)
十四、當歸四逆湯(痹證)
十五、己椒藶黃丸(食道癌閤並胸腔積液)
硃良春——神仙手眼菩薩心腸
一、小建中湯(黃疸心悸)
二、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心悸水腫)
三、桂枝芍藥知母湯(痹證)
四、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發熱)
五、理中丸(便秘)
六、防己地黃湯(痹證)
七、酸棗仁湯(失眠)
八、黃土湯(便血)
九、甘麥大棗湯(髒躁)
病癥索引
方劑索引
精彩書摘
病機是圍繞少陰心腎虛損為基礎,但氣虛氣滯、陽虛寒凝、血虛精虧等病機常相互兼見。少陰心腎之虛,必及太陰脾肺之運,痰瘀阻滯當由此而生。少陰陽虛,進而太陽禦邪乏力,勢必還易復感外邪,使脈氣愈加難以恢復。說明形成本病的病機既有氣虛陽損,又有陰虛血弱,終緻陽虛不運,血虛失養,復因寒凝、痰阻、瘀滯等,造成復雜的病機結果。因有形之陰不能速生,無形之陽所當急固,故郭老指齣,本病治療始終要以益氣溫通為基礎,但臨床又要根據病變之標本緩急,在益氣溫通的基礎上可分作三步治療程序,循序漸進,方能收到更為滿意之療效。
第一步——益氣溫通提速法:本法常用於治療的第一階段,本階段以病人的心率每分鍾在50次以下為標誌。脈可呈遲、緩、澀、結、代等象,常有心慌、氣短、心悸、胸悶或痛、頭暈目眩,甚或暈僕、麵白無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等錶現。病機雖復雜,但總以陽虛寒凝,心氣推動無力最為突齣,故治療首當提高心跳速率。提速的關鍵在於辛通陽氣,溫化寒凝。處方常重用麻附細辛湯加味。振奮少陰陽氣非大辛大熱之附子莫屬,細辛溫散少陰之寒,配麻黃更具辛熱透散寒凝之功。再加入黃芪、紅參、羌活、桂枝等以增強益氣溫心、化瘀通脈之力,使臨床收到更好療效。
……
前言/序言
《古本傷寒論》:溯源中醫智慧,探究經方奧秘 《古本傷寒論》,這部中醫經典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浩瀚的醫學星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傷寒雜病辨證論治的醫學文獻,更是中華民族數韆年醫學智慧的結晶,是無數醫傢辨證施治、救死扶傷的實踐經驗的凝練。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重返張仲景的時代,深入探究經方醫學的本源與精髓。 一、 溯源經典,傳承中醫之根基 《傷寒論》的價值,在於其“經方”的係統性與科學性。經方,即張仲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提齣的方劑,它們曆經韆年的臨床實踐檢驗,療效確切,安全性高,構成瞭中醫方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旨在迴歸《傷寒論》的原貌,剝離曆代傳抄、注疏過程中可能産生的偏差,力求呈現一個更接近張仲景原著的風貌。我們將從《傷寒論》的成書背景、作者張仲景的醫學思想、以及經方的形成機製等方麵進行梳理,幫助讀者理解經方並非隨意組閤的藥物,而是蘊含著深刻的辨證體係和嚴謹的組方原則。 二、 辨證論治,經方的核心靈魂 《傷寒論》的偉大之處,在於其創立的“辨證論治”體係。它將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以及人體對外邪的反應,歸納為“六經”八綱等辨證框架,並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病機,提齣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藥。本書將重點闡述《傷寒論》中獨特的辨證思維模式,例如“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等六經辨證的精髓,以及“錶證”、“裏證”、“虛證”、“實證”等八綱辨證的運用。我們將深入剖析其辨證的依據,如脈象、舌象、癥候等,以及如何通過這些信息,洞察疾病的本質。 三、 理法方藥,經方運用的完整鏈條 本書將詳細解讀《傷寒論》中經典的方劑,深入剖析其組方理念,即“法隨證立,方從法齣”的邏輯。每一首經方,都並非簡單的藥物堆砌,而是根據特定的病機(“理”),遵循特定的治療原則(“法”),而形成的精妙組閤(“方”)。我們將一一列舉《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如小柴鬍湯、桂枝湯、麻黃湯、白虎湯、承氣湯等,並對其藥物組成、配伍意圖、功用主治、煎服方法以及禁忌等進行詳盡的講解。在此過程中,我們將強調“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理念,以及根據病情的演變,對經方進行加減變化的原則。 四、 經方證治,臨床實踐的智慧結晶 《傷寒論》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臨床療效上。本書將通過對《傷寒論》原著中記載的經典病案進行解讀,展現張仲景如何運用經方,精準地辨證,並製定齣恰當的治療方案。我們將分析這些病案的典型癥候,以及張仲景是如何通過望聞問切,得齣辨證結論,並最終選擇閤適的經方。此外,本書還將結閤曆代醫傢對《傷寒論》的注釋和臨床經驗,對經方的現代應用進行探討,例如在內科、婦科、兒科等領域的應用,以及結閤現代醫學對經方的認識等。 五、 經方之美,中醫文化的深厚底蘊 《傷寒論》不僅是一部醫學著作,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蘊含的辯證思維、整體觀念、以及對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都深深地反映瞭中華民族獨特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內涵。本書將帶領讀者感受經方醫學的“大道至簡”,體會中醫“天人閤一”的和諧理念,以及中醫“治未病”的深遠智慧。我們希望通過對《傷寒論》的深入解讀,讓讀者不僅掌握一門實用的醫學技術,更能領略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和發揚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閱讀本書,您將: 係統地掌握經方醫學的理論基礎與核心思想。 深入理解《傷寒論》的辨證論治體係,學會精準辨證。 熟練掌握曆代經典經方的組方原理、功用主治及臨床應用。 通過對經典病案的解讀,領略名醫的臨床智慧。 深刻體會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華民族的醫學智慧。 《古本傷寒論》,是每一位中醫從業者和對中醫感興趣的讀者不可錯過的入門與進階之作。它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中醫智慧殿堂的大門,讓您在探尋古老醫學的道路上,收獲知識,啓迪靈感,最終達到“上醫治未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