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人物碑传集

辛亥人物碑传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卞孝萱,唐文权 编
图书标签:
  • 辛亥革命
  • 人物传记
  • 历史
  • 近代史
  • 传记
  • 历史人物
  • 中国近代史
  • 革命史
  • 文化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08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130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3
字数:6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辛亥碑传集》与《民国碑传集》即将刊行问世,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与民国史的同行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缪荃孙所辑《续碑传集》,共86卷,为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人物传记,收入1111人,作者凡259名。清末人物生存者,未有碑传,民国以后死者,子孙本于传统习惯,请文人作传,当有搜聚之必要。闵尔昌遂编《碑传集补》60卷,又卷末1卷,以清末人物为主,并补前集所遗漏者,共800余人。钱书规模大体仿自杜大硅。缪荃孙收聚碑传,历时30年(1881-1910)始成。闵尔昌拾遗搜补,亦近10年。缪是有名学者,交游甚广,向人征求碑传,亦有靳而不予者。个人限于见闻,搜集资料,实非易事。

目录

新版说明(卞岐)
序言(章开沅)
编辑说明(唐文权)
辛亥人物碑传集卷一
孙文
孙逸仙先生传略(蔡元培)
宋教仁
宋教仁传(夏敬观)
胡汉民
祭胡汉民文(林森)
陶成章
陶焕卿先生行述(魏兰)
黄兴
勋一位前陆军部总长黄君墓志铭(章炳麟)
章炳麟
余杭章先生墓志铭(汪东)
蔡元培
蔡元培传(夏敬观)
黎元洪
大总统黎公碑(章炳麟)

辛亥人物碑传集卷二
马君武
国立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先生碑铭(居正)
邓松盛
邓上将荫南先生墓表(胡汉民)
何天炯
晓柳何君墓志铭(胡汉民)
邹容
赠大将军邹君墓表(章炳麟)
张恭
张同伯先生传(陈去病)
张继
故国史馆馆长沧县张公墓志铭(汪东)
陈范原
陈蜕庵先生传(柳弃疾)
陈家鼎
陈家鼎传略(居正等)
陈黻宸
-陈先生墓表(马叙伦)
秦力山
秦力山传(章炳麟)
龚未生
龚未生事略(章炳麟)
景耀月
景公讳耀月事略(居正等)
谢良牧
谢良牧先生墓铭(居正)
谭人凤
前长江巡阅使谭君墓志铭(章炳麟)
辛亥人物碑传集卷三
辛亥人物碑传集卷四

精彩书摘

孙武自湖北、焦达峰自湖南、张百祥自四川皆来会,闻孙公设南部同盟会,专力广东,经略不远,皆不悦。以君楚士,欲与规长江上游,君与兴力解之,卒不应。归相延设共进会,与孙公分。其后君与教仁亦分,设中部同盟会云。会丹徒赵声以标统处广州。赵声者,军中言光复有显名者也。君潜往为计事,事觉,声亡抵香港。居一岁所,与兴谋集敢死士发难广州,以新军防营应之。事即成,兴率一军人广西,声率一军人江西,以湖南属君。议既定,君潜入长沙,部署稍就,复赴香港,兴遽起袭两广督部,败走。诸兴、声所为,广东人胡汉民及弟衍鸾辄挠之,以至于败。声发病死,君始识广东人不足与,北归到夏口,遇焦达峰,及子二式,中部同盟会始成。
初,武、达峰及胡瑛,蒋翊武第八镇所隶蔡济民、吴醒汉等,皆有部曲,聚于武昌,不相摄。君年长,能断大事。修髯精羿,行止有威重,声亢阆如急弦,诸豪杰皆严惮君:君辩走诸部调之,得相应。复下说九江、江宁诸军,令奉约束,于是有武昌倡义之事。事起,孙、黄在海外,皆出不意。君方以病卧上海,亟抵武昌。达峰亦定长沙,君亲往湖南镇抚。湖南将吏有异言。达峰死,君愤甚,遽返武昌。‘是时黄兴来守汉阳,汉阳陷。兴与都督黎公谋东行,且移军械九江。君诘兴日:“公不留武昌待援,将何之?”兴谬日:“仆赴广东,以机关铳来御寇耳。”君日:“广东水陆军,李准、龙济光主之。安得机关铳与公?无已,则往上海,谋速取江宁为根本,军械当以其半授我。”兴日:“持械安往?”君日:“持以守岳州。”兴笑日:“人皆向外走,公独向内走耶?”君怒骂兴日:“洪杨之役,武昌尝三陷三复,非湖南谁为援者?今江宁、成都皆未下,湖北失,不守岳州,湖南相继失;两广、云贵亦不支,九江尚足恃乎?公往广东,且为虏矣。”兴卒去,黎公亦趣葛店,以君为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当是时,微君武昌几殆。事稍定,黎公返,君亦以议和代表东下矣。
民国元年,任川粤汉铁路督办,已又任长江巡阅使,予陆军上将衔。明年,宋教仁被杀,江苏、安徽、江西、广东、湖南皆起兵讨袁氏,旋悉败退,君里居,吏踪迹至君家,君已去。初,清安徽巡抚朱家宝,云南人也,武昌兵起,下江清吏皆慑伏,独家宝拒命。云南系其家属,君驰书释之,故家宝德君。
……
《盛世华章:明清宫廷艺术撷英》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明清两代宫廷艺术的鸿篇巨制,旨在全面梳理和解读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独特审美取向、工艺成就及其背后的政治与文化意涵。全书共分十二章,结构严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旨在为艺术史研究者、博物馆工作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帝王气象与空间营造 (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紫禁城的礼制与空间秩序 本章聚焦于明清两朝的皇宫——紫禁城的规划与建筑哲学。详细剖析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内容涵盖了中轴线的绝对权威性、前朝后寝的空间布局、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等级标识,以及内廷各宫(乾清宫、坤宁宫、东西六宫)的生活功能分区。特别通过对建筑构件,如台基、斗栱、梁枋上的彩绘图案进行细致的解读,揭示了龙凤、祥云、神兽等元素在巩固皇权合法性方面的象征意义。本章还考察了清代对明代宫殿的修缮与改建,以凸显满族统治者在继承汉制基础上的文化融合与再创造。 第二章:皇家园林的“虽为人造,宛若天成” 本章专注于明清两代帝王营建的离宫别苑,如北京的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承德避暑山庄等。深入探讨了皇家园林艺术的理论基础,即“师法自然”与“移步换景”的造园手法。章节详细比较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巧含蓄与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阐释了帝王如何通过对山水形制的掌控,来展现其“德被四方”的政治理想。重点分析了避暑山庄中“三十六景”的文化地理意涵,即通过模仿全国名胜,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一览江山”的文化抱负。 第三章:宫廷绘画与文治教化 本章梳理了明清宫廷画院的组织结构、画家选拔标准及其服务内容。探讨了宫廷画派(如明代“院体”和清代“南巡图”的创作群体)的艺术风格特点,即工整细腻、色彩浓丽、主题宏大。重点分析了描绘帝王生活、祭祀典礼、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巨幅画作,揭示了这些艺术品在官方意识形态宣传和历史记录方面的核心作用。同时,对焦廷锡、董邦达等代表性宫廷画家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进行了专题研究。 第二部分:工艺的巅峰与物质的奢华 (第四章至第七章) 第四章:明清官窑的盛衰与技术革新 本书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景德镇御窑厂在明清两代的技术飞跃。详细阐述了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的成熟,成化斗彩的横空出世,以及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粉彩、珐琅彩的精细工艺。本章通过对不同时期典型器型(如梅瓶、玉壶春瓶、朝冠耳瓶)的造型分析,结合化学釉料的演变,阐释了宫廷对色彩、纹饰(如海水江崖纹、八宝纹)的严苛要求如何推动了制瓷技术的不断突破。同时也讨论了清代中后期,官窑因过度迎合帝王审美而导致艺术创造力受限的现象。 第五章:皇家服饰与织绣的“天衣无缝” 本章专注于明清帝后、王公贵族的服饰制度。详细解读了朝服、吉服、常服的形制差异,以及十二章纹(如日、月、星辰、山、龙、火、宗彝、黼、黻、虫、华虫、黼黻)所蕴含的政治哲学。在织绣工艺方面,重点分析了缂丝(“织中之圣”)和刺绣(如苏绣、湘绣的宫廷应用)的繁复技术,以及如何利用金银线、孔雀毛等珍稀材料,展现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 第六章:玉器的温润与权力的沉淀 本章探讨了自新石器时代延续而来的玉文化在明清宫廷中的极致体现。介绍了和田玉料的采办与运输,以及“相玉”、“治玉”的专业流程。重点分析了乾隆皇帝对玉器的狂热收藏与鉴赏,对大型玉山子、玉鼎、玉如意等陈设器的工艺细节进行剖析,揭示了玉器如何从礼器转变为文玩、赏玩的中心载体,映照出盛世的富庶与帝王的个人情趣。 第七章:金银器与珐琅工艺的辉煌交响 本章侧重于金属工艺,特别是宫廷使用的金银餐具、祭祀用器及装饰品。详细介绍了錾金、鎏金、镂空、打金等高超技法。同时,对清代铜胎掐丝珐琅和洋彩珐琅工艺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对比中西方珐琅技术的交流与本土化,说明宫廷工匠如何吸收外来技术,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绚烂、纹饰繁复的宫廷用器。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表达 (第八章至第十二章) 第八章:文房清玩与案头风雅 本章关注明清文人与宫廷贵族在书房、静室中的陈设艺术。涵盖了笔墨纸砚的定制、古玩鉴赏(如端砚、澄泥砚、徽墨)、以及香道具(香炉、香盒)的制作工艺。探讨了家具艺术,特别是黄花梨、紫檀木家具的结构设计与雕刻技法,如何将实用功能与审美情趣完美结合。 第九章:戏曲、音乐与宫廷节庆 本章剖析了明清两代宫廷对戏曲艺术的扶持与控制。介绍了南戏、昆曲在宫廷中的地位,以及清代“升平署”的职能。通过对戏服、戏台布景的描述,展示了宫廷演出的宏大场面。同时,分析了重大节庆(如春节、万寿节)的礼仪流程和相关的艺术展示,这些活动是宫廷政治美学的集中体现。 第十章:宫廷肖像画的政治肖像学 本章专门研究清代皇帝、后妃、王公大臣的肖像画风格。讨论了清初受西方透视法影响的肖像画(如郎世宁作品),与传统中国肖像画在神态刻画、服饰细节处理上的异同。分析了这些肖像画如何服务于皇室的谱系记载和权力传承的合法化叙事。 第十一章:佛教与道教在宫廷中的艺术体现 本章考察了明清宫廷对宗教的资助与利用。描述了宫廷佛堂、道观的建筑风格、供奉的佛像、菩萨像的塑造特点。重点研究了唐卡、泥塑、以及用于宫廷法事的法器工艺,揭示了宗教艺术如何被纳入皇权体系,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第十二章:工艺的转型与晚清的变局 本章作为总结,分析了清代中后期,随着西方文化与技术的涌入,宫廷工艺在技术、材质、审美趣味上所发生的变化。探讨了“海作”现象(吸收西方工艺)对传统工匠体系的冲击,以及晚清时期,宫廷艺术逐渐从服务于皇权象征,向世俗化、商品化转型的趋势。本书最终强调了明清宫廷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中无可替代的巅峰地位及其深远的文化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辛亥人物碑传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从个体生命的视角,去展现历史的洪流。每一篇传记,都像是一颗璀璨的宝石,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芒。我最欣赏书中的一种叙事方式,就是将人物的个人情感、家庭生活与革命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某位革命家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流露出的对亲人的思念,与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反差让我更能体会到革命者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牺牲。还有一些人物,他们并非是革命的直接参与者,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却对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共同推动的,每一个微小的努力,都可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境,以及他们最终留下的宝贵遗产。

评分

《辛亥人物碑传集》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的革命者。书中的许多人物,在我之前对辛亥革命的认知中,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几个模糊的名字,但这本书将他们一个个从尘封的岁月里唤醒。我看到了他们年轻时的热血与理想,看到了他们在革命道路上的艰难跋涉,也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从容与坚定。让我尤其难以忘怀的是,书中对于某些人物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非凡胆识和战略眼光。例如,某位革命家在危急关头,如何凭借过人的智慧化解了一场可能导致革命失败的危机;另一位革命家,又是如何在众叛亲离的境况下,依然坚守初心,继续为革命奔走呼号。这些鲜活的细节,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让遥远的历史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精神力量,至今仍能触动人心,激荡灵魂。

评分

翻开《辛亥人物碑传集》,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书中的每一个名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一个燃烧着理想的灵魂。我尤其对书中几位辛亥革命的女性先驱印象深刻。她们打破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枷锁,在男权社会中发出了独立自主的呐喊。她们的故事,充满了勇气、智慧和牺牲。有的为了革命,甘愿牺牲个人幸福,甚至生命;有的则用她们的笔杆子,唤醒了沉睡的民众,为革命摇旗呐喊。书中的笔触细腻,将她们的风采勾勒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力量的觉醒,也感受到了她们为国家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她们的经历,不仅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财富。我能想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们需要有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能在重重阻碍下,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这本书让我对辛亥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男人之间的政治博弈,更是无数普通人,包括女性,共同谱写的历史篇章。

评分

我一直对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充满好奇,而《辛亥人物碑传集》则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革命家个人的传记,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政治格局以及人民生活变迁的缩影。书中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辛亥人物都有所涉猎,从那些引领风潮的知识分子,到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士兵,再到那些在幕后默默支持革命的商人,他们的故事共同织就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旧时代的腐朽与没落,也看到了新思想的萌芽与生长。尤其令我感慨的是,书中对一些人物性格中的矛盾与挣扎的刻画,这使得他们更加真实,更加 relatable。他们不是完美无瑕的神,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凡人,正是这种真实,才更显其伟大。通过他们的经历,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辛亥革命的复杂性,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必须承认,《辛亥人物碑传集》彻底改变了我对辛亥革命的刻板印象。在此之前,我总觉得那是一场发生在少数精英手中的政治运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革命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身影,是他们前赴后继的努力。我读到一位出身贫寒的革命者,如何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聪慧的头脑,一步步走向革命前沿;也看到一位曾经的官僚,如何幡然醒悟,转而投身革命,用自己的余生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书中对细节的描绘非常生动,仿佛能闻到战场上的硝烟味,能听到集会上激昂的演讲声。最令我感动的是,书中有许多篇幅讲述了革命者们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条件都无法比拟的,也是它最终引领中国走向新生的关键。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理想、勇气和信念的赞歌,它让我对“民族复兴”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辛亥人物碑传集》内容简介:《辛亥碑传集》与《民国碑传集》即将刊行问世,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与民国史的同行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缪荃孙所辑《续碑传集》,共86卷,为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人物传记,收入1111人,作者凡259名。清末人物生存者,未有碑传,民国以后死者,子孙本于传统习惯,请文人作传,当有搜聚之必要。闵尔昌遂编《碑传集补》60卷,又卷末1卷,以清末人物为主,并补前集所遗漏者,共800余人。钱书规模大体仿自杜大硅。缪荃孙收聚碑传,历时30年(1881-1910)始成。闵尔昌拾遗搜补,亦近10年。缪是有名学者,交游甚广,向人征求碑传,亦有靳而不予者。个人限于见闻,搜集资料,实非易事。

评分

很好的资料,留着备查,也可翻看。

评分

《辛亥人物碑传集》内容简介:《辛亥碑传集》与《民国碑传集》即将刊行问世,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与民国史的同行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缪荃孙所辑《续碑传集》,共86卷,为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人物传记,收入1111人,作者凡259名。清末人物生存者,未有碑传,民国以后死者,子孙本于传统习惯,请文人作传,当有搜聚之必要。闵尔昌遂编《碑传集补》60卷,又卷末1卷,以清末人物为主,并补前集所遗漏者,共800余人。钱书规模大体仿自杜大硅。缪荃孙收聚碑传,历时30年(1881-1910)始成。闵尔昌拾遗搜补,亦近10年。缪是有名学者,交游甚广,向人征求碑传,亦有靳而不予者。个人限于见闻,搜集资料,实非易事。

评分

《辛亥人物碑传集》内容简介:《辛亥碑传集》与《民国碑传集》即将刊行问世,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与民国史的同行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缪荃孙所辑《续碑传集》,共86卷,为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人物传记,收入1111人,作者凡259名。清末人物生存者,未有碑传,民国以后死者,子孙本于传统习惯,请文人作传,当有搜聚之必要。闵尔昌遂编《碑传集补》60卷,又卷末1卷,以清末人物为主,并补前集所遗漏者,共800余人。钱书规模大体仿自杜大硅。缪荃孙收聚碑传,历时30年(1881-1910)始成。闵尔昌拾遗搜补,亦近10年。缪是有名学者,交游甚广,向人征求碑传,亦有靳而不予者。个人限于见闻,搜集资料,实非易事。

评分

《辛亥碑传集》与《民国碑传集》即将刊行问世,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与民国史的同行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缪荃孙所辑《续碑传集》,共86卷,为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人物传记,收入1111人,作者凡259名。清末人物生存者,未有碑传,民国以后死者,子孙本于传统习惯,请文人作传,当有搜聚之必要。闵尔昌遂编《碑传集补》60卷,又卷末1卷,以清末人物为主,并补前集所遗漏者,共800余人。钱书规模大体仿自杜大硅。缪荃孙收聚碑传,历时30年(1881-1910)始成。闵尔昌拾遗搜补,亦近10年。缪是有名学者,交游甚广,向人征求碑传,亦有靳而不予者。个人限于见闻,搜集资料,实非易事。

评分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评分

书还不错。买来放着先

评分

很好的资料,留着备查,也可翻看。

评分

《辛亥人物碑传集》内容简介:《辛亥碑传集》与《民国碑传集》即将刊行问世,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与民国史的同行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缪荃孙所辑《续碑传集》,共86卷,为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人物传记,收入1111人,作者凡259名。清末人物生存者,未有碑传,民国以后死者,子孙本于传统习惯,请文人作传,当有搜聚之必要。闵尔昌遂编《碑传集补》60卷,又卷末1卷,以清末人物为主,并补前集所遗漏者,共800余人。钱书规模大体仿自杜大硅。缪荃孙收聚碑传,历时30年(1881-1910)始成。闵尔昌拾遗搜补,亦近10年。缪是有名学者,交游甚广,向人征求碑传,亦有靳而不予者。个人限于见闻,搜集资料,实非易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