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 (共2册)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 (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原文化
  • 城市研究
  • 都城史
  • 文化遗产
  • 文明起源
  • 历史地理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恒元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三联出版社
ISBN:9787108056832
商品编码:10874235745

具体描述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 版 次:1
  • 页 数:181
  • 字 数:73000
  • 印刷时间:2016-5-1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1
  • 包 装:精装
  • 丛书名:许宏作品集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8056832
  • 图书>历史>文物考古>考古理论
内容推荐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作者简介

许 宏  196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和中国古代城市考古研究,关注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 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和“解读早期中国”系列丛书。

目录

解 题 1

一 陶寺的兴衰 1

陶寺“革命”了? 3

都城与阴宅的排场 6

龙盘、鼍鼓和特磬 10

“革命”导致失忆? 13

“拿来主义”的硕果 16

大邑小国 18

小铜器的大问题 22

是字吗?什么字? 25

寻“夏墟”找到陶寺 27

禹都乎?尧都乎? 30

衰亡的谜团与意义 33

二 嵩山的动向 37

“地理王国”出中原 39

两大集团 42

林立的聚落群 45

扑朔迷离话城址 48

城邑分布有玄机 50

危险来自邻人? 52

近看大邑王城岗 55

“王城”是怎样造出的 58

大洪水,传说还是史实 60

大禹在哪儿治水? 63

“王城”下游有大邑 65

大邑瓦店的气派 67

方正城池的由来 69

“贵族社区”平粮台 72

不可小瞧古城寨 75

暴力:现象与动因 78

三 新砦的发轫 81

新砦的分量 83

众说纷纭话新砦 85

困惑与收获 87

从围垣到环壕 90

铜礼器的讯息 92

古书中“挖”出铜鬶 96

龙形象,权贵的秘符? 99

墨玉璋的来龙去脉 102

那年月,有国家吗? 105

逐鹿何以在中原 107

四 大邑二里头 111

山北的政治图景 113

二里头人从何而来? 115

此洛河非彼洛河 117

一水冲三都 119

“半岛”上的新居民 122

都邑大建设 124

走向全盛 129

持续辉煌与都邑终结 133

不堪重负的陶器 136

难哉,一刀断夏商 137

五 中原与中国 141

文化大扩张 143

二里头国家的“疆域” 145

“畿外”的殖民据点? 148

长江边的“飞地” 150

铜与盐,扩张的动因? 153

国家群与“国上之国” 155

软实力催生“中国”世界 158

余 论 162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解 题

“何以中国”,本来是拙著《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后一节的标题。它以设问的形式给了这本小书一个开放式的收束:

深入发掘“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环境与文化底蕴,无疑会更全面地澄清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轨迹。对中国历史的长程观察有助于了解早的“中国”何以诞生。

“何以中国”,本来是对原因的追问,按说回答也应是思辨性的、哲理性的讨论,但这本小书基本上是在叙述一个过程,讲一个故事——早的“中国”诞生的故事。显然,仅仅叙述过程,无法圆满回答“何以中国”的追问,但对过程的叙述或许比论理更能迫近答案。这本小书所做的就是这种“迫近”的尝试。

如果说《早的中国》写的是二里头王都这一个“点”,那么《何以中国》则试图讲述二里头这个早“中国”的由来。故可以认为,它是《早的中国》的姊妹篇。

自“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河南安阳殷墟以来,中国考古学参与古史建构的历史已近百年。通观上个世纪学术界对中国早期文明史的探索历程,由于丰富的文献材料及由此产生的史学传统,这一探索理所当然地以对具体国族、王朝的确认为中心。“证

经补史”情结与研究取向,基本上贯穿了学术史的始终。

在超脱了“证经补史”的理念和话语系统之后,古史建构仍被考古学者引为己任,这里的“史”开始被看作囊括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大历史。作为兄弟学科的文献史学和考古学,则更多地可以看作建构这一大的历史框架的途径和手段。解读文字诞生前后“文献不足征”时代的无字地书,进而构建出东亚大陆早期文明史

的框架,考古学的作用无可替代,已是不争的事实。考古人参与写史势所必然,但话语系统的转换却并非易事。本书就是这一路向上的一个尝试,试图夹叙夹议地勾画出那个时代的轮廓。

只能勾画一个轮廓,这主要是由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那就是,其以长时段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进程的宏观考察见长,而对精确年代和具体历史事件的把握则不是它的强项。受这些特性的影响,考古学角度的叙述与文献史学对历史时期的叙述相比肯定是粗线条的。由此,可以理解的是,公元前2000年这一时间点,上下浮动数十乃至上百年都是可能的。这个绝对年代只是一个约数,考古学观察到的与这个年代相关的现象只是考古学和年代学目前的认识。以耶稣诞辰为计数起点的这个时间整数,本不具有太多的历史意义。在本书中,它只是我们探究中国早期文明进程的一个切入点而已。

话虽如此,它又是一个颇具兴味的切入点。

按古典文献的说法,夏王朝是中国早的王朝,是破坏了原始民主制的世袭“家天下”的开端。一般认为,夏王朝始建于公元前21世纪,“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王朝建立的年代估定为公元前2070 年左右,也有学者推算夏王朝始年不早于公元前2000年。总之,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公元前2000年是一个便于记忆的年数。

但文献中的这些记述,却不易与具体的考古学现象相对应。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无法在缺乏当时文字材料的情况下,确证尧、舜、禹乃至夏王朝的真实存在,确认哪类考古学遗存属于这些国族或王朝。狭义的王统的话语系统和视角,也不足以涵盖勾勒出这段历史的波澜壮阔。在考古学上,那时仍处于“龙山时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一二百年时间里,也即在所谓的夏王朝前期,考古学上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依考古学的观察,这段历史还有重新叙述的必要。

但纷乱中又孕育着新的动向。大体在公元前2000 年前后,大河以东的晋南地区,辉煌一时的陶寺文化由盛转衰;几乎与此同时,大河之南的嵩山一带,在“逐鹿中原”的躁动中逐渐显现出区域整合的迹象,新砦集团开始“崭露头角”。显然,它的崛起,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地缘政治上,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洛阳地区成为中原王朝文明的发祥地。

鉴于此,公元前2000年,是中原文明史乃至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

  • 版 次:1
  • 页 数:249
  • 字 数:80000
  • 印刷时间:2016-5-1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1
  • 包 装:精装
  • 丛书名:许宏作品集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8055347
  • 图书>历史>文物考古>考古理论
内容推荐  

考古发现的遗迹,尤其是作为大型遗迹的都城遗址,相对于遗物来说,不是那么直观和易于观察,但它正是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有人说,从二里头国家(夏或商王朝)诞生到汉代的绝大部分都城是没有外城的,甚至说这一千多年是不设防的时代,您相信吗?本书许宏是继《何以中国》之后,从另一个角度对早期中国的解读,同时也是考古学者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历史、体现考古学家在古史构建中发挥作用的又一力作。如何观察古代都城在先秦时期的时代变迁,如果理解“大都无城”现象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文化内涵,我们跟随考古学家,从本书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许 宏  196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和中国古代城市考古研究,关注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 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和“解读早期中国”系列丛书。

目录

引 子 1

不是“无邑不城”吗? 3

不得不辨的城郭名实 6

城与城址 6

城市与都城 7

城与郭(小大城、内外城) 8

宫城与皇城 9

大家都曾怎么说 10

俞伟超:合东周两汉为一大阶段 11

徐苹芳:秦汉都城是划时代变革 12

杨宽:两汉都城无外郭城说 13

刘庆柱:秦汉都城形制滞后说 14

城郭形态千年观 15

文献的视角:大邑无城墉 18

一 魏晋以降 城郭里坊 23

魏晋至隋唐 25

宋元明清 29

二 秦汉京畿 帝国霸气 39

西汉长安:城郭之辩 41

是城还是郭 41

城外有无郭区 45

东西两市究何在 50

朝向与轴线 53

设计思想探源 58

秦都咸阳:有城还是无城 60

东汉洛阳:后的无郭之都 67

三 东周城郭 乱世独作 71

内城外郭话春秋 74

鲁都曲阜 75

齐都临淄 78

郑都新郑 81

城郭并立惟战国 85

齐都临淄 86

赵都邯郸 89

鲁都曲阜 94

韩都新郑 95

燕下都 100

东周王城与成周 108

楚都纪南城 115

西土模式看雍城 119

四 三代大都 王国孔武 123

春秋:“大都无城”的孑遗 125

东周王城 125

晋都新田 129

楚都纪南城 135

秦都雍城 137

西周:“守在四夷”的自信 140

周原 140

丰镐 147

洛邑 150

曲阜与临淄 153

殷墟:开启数百年“无城”时代 155

洹北城(方壕) 160

洹南大邑 164

二里岗:城郭“帝国”二百年 169

郑州城 173

小双桥 180

偃师城 184

周边城邑 191

二里头:“大都无城”的肇始 205

二里头 206

从围垣到环壕 211

余论:晚出的大中轴线 217

后 记 249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的学术力作。作者凭借丰富的考古发现与严谨的文献考证,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宏大的历史画卷。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中原大地并非一片蛮荒,而是孕育着早期文明的勃勃生机。本书聚焦于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等重要考古遗址,通过对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石器以及聚落遗址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经济生产的水平以及宗教信仰的早期形态。 书中详细探讨了聚落的演变,从分散的村落如何逐渐走向规模化的中心聚落,大型宫殿式建筑的出现,以及这些建筑在当时社会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作者还深入剖析了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例如权力中心的形成、社会分工的出现、以及统治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 在物质文化层面,本书对当时的农业技术、手工业发展,特别是陶器制作和青铜铸造的技术进步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些技术不仅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先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与改造能力。 此外,作者还将目光投向了精神文化领域。通过对墓葬制度、祭祀遗迹以及象征性器物的解读,力图还原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宇宙观和生死观。这些精神层面的探索,有助于我们理解早期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传承的脉络。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呈现了考古发现的“物”,更重要的是解读了这些“物”背后的“人”和“社会”。作者试图回答“何以中国”这一宏大命题,从一个具体的历史切片出发,追溯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今日之中国的深层根源。它是一次对中国早期文明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审视,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 本书是一部聚焦中国历代都城的独特发展模式与演变规律的开创性研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对古都的简单介绍,《大都无城》将焦点放在了中国古都“无城”或“以城制城”这一独特的空间组织形态上,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解读了中国古都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心理等多重维度。 “大都无城”并非指城市完全没有城墙,而是指相较于西方古典城市“围墙之内即全部”的严谨规划,中国古都的城市空间组织更加灵活和动态。本书认为,中国古都的“城”常常是一种层叠、嵌套、互相包含的结构,而非单一的封闭界限。这种结构体现在都城内部,如宫城、皇城、郭城,以及更外围的城市拓展和郊区发展,形成了一种“城中有城,城外有城”的动态平衡。 书中详细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多个著名都城的演变过程,例如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作者通过对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城市遗址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朝代都城选址的考量、规划的理念、以及随着朝代更迭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都城空间如何进行改造、扩建、甚至整体迁徙的动态过程。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描述了古都的空间形态,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形态背后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大都无城”的模式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观念、礼制思想以及军事战略紧密相关。例如,以皇权为中心,宫城和皇城往往成为都城的绝对核心,而外围的城市发展则更具弹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和社会需求。这种空间上的“无界”或“叠界”,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天下观”和“王畿”概念的延伸。 在经济层面,本书分析了都城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以及城市经济活动如何影响和塑造城市空间。同时,也探讨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集聚,如何推动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空间结构的复杂化。 此外,本书还将中国古都的空间演变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探讨了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对都城规划理念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城市建筑风格、城市景观的文化象征意义。 《大都无城》通过对中国古都这一独特现象的深度挖掘,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规律、政治文明形态以及文化心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城市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深刻洞察,揭示了中国古都“无形”之中的“大有”和“动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为什么”的探究,为什么中国形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文明?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如此悠久而又充满韧性?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仿佛直接点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个模糊而又关键的节点,是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曙光的时代。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为我揭示那个时期中原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组织、经济模式,以及最重要的,那个时期的人们所构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理区域的描绘,更是关于一个文明的溯源。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最前沿的考古成果,将那些沉默的遗迹转化为生动的叙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那里的气息,理解那里的人们。而《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具象化的城市空间,但“无城”二字,又赋予了其深刻的哲学内涵。我猜测,这本书将探讨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规律,分析它们为何兴起,为何衰落,以及是什么让一座都城能够成为“大都”。“无城”可能意味着,某些伟大的都城,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物理的城墙,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中心,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一个文明的灯塔。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阐释清楚,这种“无城”的特质,是如何在中国古代都城的演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以及它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那种水墨晕染的质感,仿佛将人一下子拉回了遥远的过去。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个孕育了无数神话和传说,却又逐渐勾勒出真实社会形态的时期。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个哲学命题,“何以中国”,这不仅仅是在询问“为什么是中国”,更是在探寻那股塑造了中华文明独特精神内核的源头活水。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是传说中的夏王朝,还是更早期的部落联盟?那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他们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又是什么样的?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为我徐徐展开一幅立体而生动的图景。不仅仅是王朝更迭的宏大叙事,我更关心的是生活在那个时代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信仰和习俗,他们如何与自然搏斗,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本书所描绘的,或许是中华文明最初的基因密码,是理解我们今天为何如此的基石。我想象着,作者笔下的中原,或许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纯粹的单一文化,而是充满着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复杂性恰恰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触碰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那份古老而又深邃的中国精神。

评分

这两本书的书名,就像两把钥匙,分别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两个重要切入点。首先,《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吸引了我,是因为我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充满了探索欲。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个既遥远又充满魅力的时代,是中华文明从混沌走向清晰的关键时期。我希望作者能够借由那个时期中原地区的景象,为我们揭示出中华文明最初的特质和发展脉络。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出现对当时社会结构、生活习俗、乃至精神信仰的深入剖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这两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而《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则将我的目光引向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但“无城”二字,却又让这个题目充满了挑战性和独特性。我猜测,作者将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城市地理和建筑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挖掘都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动态”演变,以及它们如何超越物质的城墙,形成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大都”影响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那些看似“无城”的都城,它们又是如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的。这两本书合在一起,仿佛构成了一幅从文明起源到城市演变的宏大画卷,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两本书的名字,每一句都充满了历史的厚度和哲学的光辉。《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让我对那段久远的历史产生无限的遐想。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传说中的夏朝,还是更早期的文明曙光?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用考古的证据,结合文献的解读,为我们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不仅仅是王朝的兴衰,更重要的是那个时期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社会结构,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如何奠定中国文明最初的基石的。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古老的中原,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理解那里的文化基因。而《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则是一个更为巧妙的命题。在中国,我们见证了无数辉煌的都城,但“无城”二字,又将我们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猜测,作者会探讨都城的形成、发展、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变迁,但他所关注的,并非仅仅是物理的城墙,而是都城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以及它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活力。也许,“无城”是指那些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强大凝聚力,是指那些精神上的中心,是指那些能够引领一个时代潮流的伟大城市。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为我解读清楚,这种“大都无城”的现象,是如何在中国古代都城的演变中体现出来的,它又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特点。

评分

“大都无城”,这四个字光是念出来,就带着一种令人回味的辩证意味。通常我们想到“都城”,脑海里浮现的是高大坚固的城墙,森严的宫殿,以及规整有序的城市格局。但“无城”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指那些历史上的大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坚不可摧的物质城墙,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非物质的“城”?或者,是指那些伟大都城的辉煌,并非仅仅建立在物理空间之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其所承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以至于“无形胜有形”?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迁,但并非以传统的城市规划史的视角,而是从一种更动态、更具哲学思辨的角度去解读。它或许会关注都城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替,分析那些曾经辉煌的都城,为何会衰落,又为何新的都城会崛起。而“动态”二字,则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是静态的描述,而是会展现都城作为生命体一样的演进过程,它们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如何调整自身的功能,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活力,或者最终走向消亡。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那些“无城”的都城,它们可能是在边疆之地,也可能是在经济重镇,但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却超越了传统的城池概念。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邀请。我尤其对《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这一部分感到强烈的好奇。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个中华文明的黎明时期,是传说与史实交织的年代。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描绘出那个时期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画卷。他们是如何居住的?他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他们的社会组织又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对自然有怎样的敬畏,对神灵有怎样的信仰?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王朝的更迭,而是那种关于人类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文化的故事。这对于理解中国文明的根基至关重要。而《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则将视角从宏观的历史溯源转向了具体的城市空间,但“无城”二字,却又充满了引人深思的辩证色彩。我猜测,作者将不仅仅是描述都城的建筑格局,而是会探讨都城作为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它可能会关注都城的选址、规划、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而“无城”的解读,或许指向的是那些超越物理城墙的强大影响力,那些能够吸引四方来朝、汇聚天下英才的城市,它们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早已构建起了一座无形的“大都”。我渴望通过这两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以及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独特性与智慧。

评分

仅从书名来看,这两本书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这个名字,直接触及了我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终极追问。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个被历史迷雾笼罩的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形成鲜明特色的关键时期。我渴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那个时代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图景,他们的社会结构,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如此深厚的文明底蕴的。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凭借扎实的考古研究和深厚的学识,为我描绘出一幅真实而立体的历史画卷,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来龙去脉。而《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这个题目则充满了智慧和辩证的意味。通常我们认为,都城都应有坚固的城墙,但“无城”二字,却暗示了作者将从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刻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都城。我猜测,这本书会探讨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规律,分析它们为何兴衰,又是什么让一座城市能够成为“大都”。“无城”可能意味着,那些伟大的都城,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物理的城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辐射着广阔的疆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阐释这种“大都无城”的现象,它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碎片化信息感到一丝遗憾,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从零散的史书中窥见一斑,却难以构建起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图景。这本书,尤其是这两册的合集,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能够帮助我填补这些空白,构建起更宏大历史叙事的工具。第一册,从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讲起,那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时期,是中华文明真正萌芽的时代。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将那些出土的陶器、青铜器,那些残缺的城址,那些难以解读的文字,串联成一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他会如何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体系,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相对原始的环境中,发展出高度的文明?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冰冷的考古数据,更是那种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比如人们的婚丧嫁娶,他们的节日庆典,他们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第二册,聚焦于“大都无城”,这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命题。它不仅仅是对都城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格局的探讨,更是一种对权力中心、文化高地、经济枢纽的理解。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分析那些伟大的都城,比如长安、洛阳、北京,它们为何能够成为“大都”,又为何在某种程度上“无城”。这里的“无城”,或许是指它们超越了物理的城墙界限,辐射着更广阔的区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它也可能是在强调,真正的伟大,并非体现在坚固的防御工事,而是体现在制度的完善、文化的繁荣、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强大吸引力。

评分

这两本书的名字,都带有强烈的历史厚度和哲学深度。《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这一册,直接点燃了我对中国文明源头的求知欲。公元前2000年,那是中华文明初露锋芒的时代,孕育了无数传说和故事,也奠定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基础。我期待作者能够以考古证据为基石,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还原那个时期中原地区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描绘出人们的居住环境、农耕方式、手工业发展,以及他们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信仰体系。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叙述,更是对“何以成为中国”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入追问。而《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则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古代那些伟大的都城,但“无城”二字,却让我看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我猜测,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都城建筑和格局的介绍,而是会探讨都城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动态”演变,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超越物质的城墙,形成对广阔区域的辐射和影响。我非常想了解,作者将如何解读那些“无城”的都城,它们又如何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本书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次从文明的起点到城市演变的深刻探索,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单单是书名就已经让我心潮澎湃。《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这不仅仅是在追溯一个地理区域的过去,更是在探问中华文明的根源所在。公元前2000年,那是一个充满未知与神秘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文化特质开始孕育的关键时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严谨的态度,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描绘出那个时代中原地区的社会图景,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我希望能够感受到那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气息,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原始基因。而《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这个题目则充满了一种辩证的美感。通常我们认为,都城就是坚固的城墙和宏伟的宫殿,但“无城”二字,却暗示着一种更深层次的解读。我猜测,作者会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都城的演变过程,分析它们为何兴盛,为何衰落,以及是什么让一座城市能够成为“大都”。“无城”可能意味着,某些伟大的都城,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物理的边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辐射着广阔的区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中心,一个文明的符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揭示这种“无城”的特质,它又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