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習慣在練習時使用多種工具輔助,比如錄音軟件和節拍器,但很多時候,樂譜本身的“節奏感”纔是最關鍵的。這本《李斯特練習麯(OP.1)》在處理那些極高速的琶音和連續的八度跳躍時,其物理設計上似乎就考慮到瞭“速度”的流動性。內頁的留白恰到好處,避免瞭在快速閱讀時産生視覺上的擁擠感。更重要的是,它將那些看似無序的技術難點,通過閤理的行文分割,將它們組織成一個個可以被“消化”的單元。我發現,當我按照這本書的段落劃分來攻剋難關時,那種“似乎永遠彈不完”的挫敗感明顯降低瞭。這說明編輯者在編排時,並非隻是簡單地將樂譜從頭到尾排列,而是融入瞭有效的學習路徑設計,讓技術訓練的過程變得更為科學和有條理。
評分坦白說,初學者在麵對李斯特的“練習麯”時,往往會感到一種近乎絕望的壓迫感,而這本書的齣版,仿佛為我們指明瞭一條清晰的路徑。我之所以給予高度評價,是因為它的編輯團隊顯然對鋼琴演奏的實際睏難有著深刻的洞察。不同於某些僅僅是印刷原版樂譜的版本,這裏的編輯符號和指法提示顯得格外精準和富有啓發性。例如,在一些被公認為“魔鬼般”的段落,編輯者會用非常簡潔的中文或英文注釋,提示一個更符閤人體工學的運指角度,或者建議一個臨時的、更具支撐性的觸鍵位置。這些細微的“秘訣”往往是資深教師纔會點撥的要點,如今卻能直接在譜子上找到,極大地縮短瞭摸索的時間。它不僅僅是“李斯特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你身旁,隨時準備提供最及時的幫助和糾正。
評分這本《李斯特練習麯(OP.1)(中外文對照)》的封麵設計得頗具古典韻味,深邃的墨綠色背景上,燙金的字體散發著低調的奢華感。初次翻開,映入眼簾的是嚴謹的排版和清晰的印刷質量,這對於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加分項。我特彆欣賞它采用的中外文對照形式,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李斯特創作背景和術語原意的演奏者而言,這種雙語對照的編排方式提供瞭極大的便利。不僅僅是麯譜的呈現,更重要的是,它在細節處理上體現瞭對原著的尊重。紙張的質感厚實而不失韌性,翻頁時沒有一般廉價樂譜容易齣現的撕裂感,這使得在長時間的練習過程中,雙手可以更專注於指法的推敲而非工具的損耗。即便是像我這樣經常需要攜帶樂譜外齣排練的音樂工作者,也對其耐用性感到滿意。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從視覺到觸感都令人愉悅,並且在實用性上毫不妥協的專業樂譜。
評分購買這套書之前,我曾對比過市麵上幾傢知名的齣版社版本,坦率地說,價格因素曾讓我猶豫。然而,使用一段時間後,我深切體會到,這是一筆非常值得的投資,尤其對於緻力於提升自己演奏水平的鋼琴愛好者或專業學生。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音符,它提供的是一套經過精心打磨、適配現代演奏習慣的“工具箱”。我特彆欣賞它在練習麯的開頭部分,對每個練習麯所要攻剋的特定技術難點進行的簡要概述,盡管篇幅很短,但直擊要害。這種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的敘事方式,避免瞭在進入復雜技術訓練前不必要的繁文縟節,讓我的練習效率得到瞭顯著提升。高質量的印刷、嚴謹的對照翻譯,以及對演奏細節的深度關注,共同鑄就瞭這本樂譜不可替代的價值。
評分對於我這種研究音樂史和演奏實踐的學者來說,樂譜的學術嚴謹性是衡量其價值的首要標準。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極其齣色,它似乎竭力還原瞭李斯特創作這些練習麯時的初衷和環境。中外文對照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體現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演奏傳統的理解與整閤。比如,對於某些曆史遺留的、在德語或法語版本中約定俗成的演奏術語,本書都提供瞭最貼切的中文闡釋,避免瞭因直譯而産生的歧義,保證瞭演奏者對音樂錶情的準確把握。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本普通的練習教材,更像是一份具有文獻價值的演奏參考指南。每當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練習瞭多年的樂句時,總能因為對照的注釋而獲得新的理解,這纔是真正有深度的音樂齣版物所應具備的品質。
評分去年是李斯特年,原始版本的李斯特隻齣瞭這一本練習麯,但願今年會有其它的李斯特作品吧。維也納原始版真的很不錯。學專業的人必備。美中不足就是書有磨損。
評分學音樂必備教材,一直信賴京東!
評分正版!好書!
評分穆索爾斯基的晚年生活極度貧睏,甚至一度成為街頭的流浪漢,此時,他對生活完全失去瞭希望,終日與酒和麻醉劑為伴。1881年3月28日,穆索爾斯基因癲癇病復發在彼得堡逝世,終年42歲。
評分學音樂必備教材,一直信賴京東!
評分第二幅畫《古堡》。中世紀的古城堡前,一個遊吟詩人在夜幕中唱著他那純樸憂傷而又動人的歌。中音薩剋斯管前情地吟唱著,淒美而靚麗。加瞭弱音器的弦樂使這首悲歌風味的抒情田園詩充滿瞭平靜地沉思冥想的氛圍。淡淡的哀愁絲絲縷縷,不絕於耳。
評分第二幅畫《古堡》。中世紀的古城堡前,一個遊吟詩人在夜幕中唱著他那純樸憂傷而又動人的歌。中音薩剋斯管前情地吟唱著,淒美而靚麗。加瞭弱音器的弦樂使這首悲歌風味的抒情田園詩充滿瞭平靜地沉思冥想的氛圍。淡淡的哀愁絲絲縷縷,不絕於耳。
評分阿諾德?勛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是奧地利作麯傢、理論傢和音樂教育傢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傢是世界音樂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建立瞭無調性音樂的新秩序開闢瞭20世紀“作麯新律法”①確立瞭古典十二音體係並最終完成瞭“浪漫主義嚮20世紀現代音樂的曆史性過渡”②。 勛伯格一生作品的數量並不宏富但它們在世界音樂舞颱上卻占據著極其偉大的地位屢屢為大師們演繹。“他的有調性作品達到瞭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頂峰無調性和序列作品則成為20世紀現代音樂極具創造性的精品。”③《鋼琴組麯》Op.25是勛伯格經過多年摸索後第一次從頭至尾地使用十二音技法創作的鋼琴獨奏作品正是這部作品嚮世界宣告瞭他已經創立瞭一種新的體係和技術為作麯史竪起瞭一塊裏程碑。一位勛伯格鋼琴作品權威詮釋者、加拿大鋼琴傢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曾經這樣評價“在本世紀最初四分之一年代裏我敢說還沒有另一首鋼琴獨奏作品可以與它相媲美。”④ 國內外不乏對勛伯格及其作品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大部分涉及作麯傢的音樂思想、作品的作麯技法等方麵如2004年上海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周焰的論文《阿諾爾德?勛伯格的音樂思想研究》、中央音樂學院作麯係博士姚恒璐的文章——《勛伯格關於主題動機的作麯技法理論》、《Music Analysis》Volume24Nos1-2March-July2005:《Schoenberg and the ‘Moment of German Music》Julian horton等。有關《鋼琴組麯》Op.25的研究成果並不多見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趙曉生的文章《浪漫、自由、組織一個創造者的不安靈魂——勛伯格鋼琴小品析》一文對Op.25進行瞭部分分析而專門研究《鋼琴組麯》Op.25的成果甚少中央音樂學院作麯係碩士研究生謝福源的論文《四組序列的配套性原則——析勛伯格的lt鋼琴組麯gtOp.25之吉格舞麯》對吉格舞麯所使用的序列及特點、作品的結構原則、序列的具體用法及其變化結閤譜例進行瞭研究但以上這些均不是針對實踐演奏處理所展開的研究。 武漢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楊蕾 勛伯格〈〈鋼琴組麯〉〉Op。25的藝術特徵與演奏研究 ——以〈〈前奏麯〉〉、〈〈加沃特舞麯〉〉、〈〈風笛舞麯〉〉為例 4鑒於此本文擬以勛伯格《鋼琴組麯》Op.25的前三樂章——《前奏麯》、《加沃特舞麯》、《風笛舞麯》為研究對象通過收集、整理、分析相關資料包括各類文字資料、樂譜資料、音像資料走訪相關專傢學者親身學習演奏並總結演奏經驗的方法將前三樂章結閤其藝術特徵進行具體的演奏處理分析。筆者之所以選擇前三樂章為例其原因在於以下三點 1、要想演奏好一部作品首先要仔細研讀作品中齣現的各種標記。《鋼琴組麯》Op.25的樂譜上注有大量的演奏標記其中既包含速度標記、力度標記、錶情術語而更多的是用來錶示觸鍵方式以獲得某種特定音色效果的演奏標記。這些主要的演奏標記絕大部分已在前三樂章中得以初現隻有如下標記齣現在後三首中1subito突然地2innig內在地3martellato短促而堅決4stacc斷開地5espress有錶現力地6calando漸安靜7ohne ritardando不要漸慢8nochmals anschlagenaber:p再演奏一次、更加弱9、 這兩組演奏標記是、、的疊加使用在前三首樂麯中它們都已經齣現而且這種記號疊加的方式之前也已使用 如、但在此筆者還是要對其加以解釋因為、是勛伯格在樂譜扉頁上專門附有注釋的標記——強調並需持續延留⑤ ——盡可能持續並且以微小的間隔時間與相鄰的音符分開⑥ 2、《鋼琴組麯》Op.25由前奏麯 Pr?ludium、加沃特舞麯Gavotte、風笛舞麯Musette、間奏麯Intermezzo、小步舞麯Menuett和吉格舞麯Gigue 六個樂章組成。其間第二、三樂章和第五、六樂章都采用舞麯形式寫成而第一、第四樂章則用非舞麯形式創作。這樣看來整套作品也就自然地形成瞭前後兩個部分各部分均包含一首非舞麯樂章與兩首舞麯樂章 鑒於以上分組在本文中筆者抽取完整包含“一首非舞麯樂章與兩首舞麯樂章”的前一部分作為研究對象 3、《鋼琴組麯》Op.25被認為是一部“從各個角度看都是最全麵的傑作”⑦武漢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楊蕾 勛伯格〈〈鋼琴組麯〉〉Op。25的藝術特徵與演奏研究 ——以〈〈前奏麯〉〉、〈〈加沃特舞麯〉〉、〈〈風笛舞麯〉〉為例 5整部作品內容充實博大精深。從作麯技法上看它完全使用瞭新的“十二音序列”寫作從音響上看它拋棄瞭傳統的調性及和聲等長期形成的音樂語言使其在音響效果上與調性音樂形成瞭很大懸殊産生瞭特殊的音響色彩再加之織體運用多樣、節奏對位復雜、音色變化細膩這些都增大瞭分析、理解、演奏這部作品的睏難。為瞭慎重起見筆者選擇瞭作品中的前三樂章為例以便能夠更集中、更深入且細緻地展開分析與研究。 希望通過筆者的此項研究能對相應類似的情況作齣指導並把對勛伯格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麵。 第一章 《鋼琴組麯》Op.25藝術特徵 《鋼琴組麯》Op.25之所以有它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源於其特殊的藝術特徵——新舊融閤這也是這部作品最寶貴的藝術價值所在。
評分這一樂麯的齣版是在作者逝世後五年(1886年) 在裏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努力下纔得以完成的。很多作麯傢對於這一鋼琴組麯的管弦樂編麯有濃厚的興趣,但是現在一般隻演奏拉威爾改編的管弦樂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