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完全超出我的预期,充满了惊喜和启发。《芥子园画传:竹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画竹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欣赏竹子的艺术指南。我原本以为,画谱无非就是一些技巧的堆砌,但这本书的作者,却在每一笔每一划中,都融入了对竹子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书中对不同竹姿的描绘,如“雨后风来”、“春日新竹”等等,不仅仅是形似,更捕捉到了竹子在那一刻的情态,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的沙沙声,感受到雨滴落在竹竿上的清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笔势”的论述感到着迷,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层面的运用,更是将书画的笔法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韵生动”紧密结合。这种将艺术创作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饱学之士对话,他用画笔和文字,向我展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诗意盎然的竹的世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艺术的热情被点燃,也对未来的创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芥子园画传:竹谱》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竹子艺术理解的一扇新窗户!在此之前,我对竹子更多的是一种笼统的认知,知道它挺拔、四季常青,但在国画领域,它的表现力竟如此丰富和细腻,我之前是完全没有想到的。翻开书,我首先被那些精美的线描所吸引,每一笔都仿佛带着风的律动,勾勒出竹竿的挺拔、竹叶的舒展,以及竹节的疏密。书中的讲解,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姿态的竹子,无论是迎风摇曳、雨打芭蕉,还是静卧石侧、竹影婆娑,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关于“节”的论述,作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如何通过对竹节的处理来表现竹的生命力和生长过程,这让我对“竹节”二字有了全新的感受,不再只是物理上的连接,而是承载着时间与力量的象征。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不同季节、不同光线下竹子的变化,这让我意识到,画竹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久的观察和体悟。我迫不及待地想拿起笔,尝试临摹书中的范例,感受那种“胸有成竹”的意境。这不仅仅是一本画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妙世界,让我对自然万物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初次接触中国传统绘画的门外汉而言,《芥子园画传:竹谱》的出现,无异于一场及时雨。我之前对国画的印象,总觉得门槛很高,那些飘逸的线条,复杂的构图,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向我打开了这扇艺术的大门。它从最基础的笔法讲起,比如如何握笔,如何调墨,如何下笔,都讲解得非常到位。书中出现的每一个竹子的形态,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迷茫。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叶”的描绘,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竹叶的不同朝向、状态,用不同的笔触和墨色来表现,让那些看似简单的竹叶,立刻拥有了生命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病竹”的画法,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不完美”的竹子,在艺术家眼中,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这让我对艺术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不再局限于追求所谓的“完美”。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让我这个新手也能轻松理解,并跃跃欲试地拿起画笔。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国画中的“竹”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它代表着坚韧、正直、虚心等等美好的品质。而《芥子园画传:竹谱》这本书,恰恰将这种象征意义,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构图,完美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并非专业的画家,但这本书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轻松地进入创作的状态。书中对于不同竹子的描绘,如“老干新枝”、“盘根错节”,都展现了竹子在不同生命阶段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更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在讲解技法时,并没有脱离中国画的传统审美,而是巧妙地将古人的经验与现代人的视角相结合。读这本书,让我对“师古而不泥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竹石”的画法,如何在方寸之间,营造出刚柔并济、意境深远的画面,这让我领略到了中国画构图的智慧。整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质优良,印刷清晰,每一幅图都仿佛散发着墨香,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无疑是我在艺术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发现。
评分不得不说,《芥子园画传:竹谱》这本书的整体编排和内容深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偏爱那些能够表现自然意趣的作品。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它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描绘,而是从多个维度,系统地展现了中国画中“竹”这一元素的丰富内涵。从起笔、运笔,到墨色的浓淡干湿,书中都有极其细致的讲解,并且配合大量精美的范例,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技法的效果。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不仅教授了如何画出竹的形,更强调了如何画出竹的“神”。如何通过眼神去捕捉竹的生命力,如何通过笔触去传达竹的刚毅与柔韧,这些都得到了深刻的阐释。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绘画技巧,更是在学习一种观察世界、感悟生命的方式。那些关于竹子的诗词典故的引用,也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富有文化底蕴,使得笔墨与诗意完美融合。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绘画,并且对竹子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根下苔草泉石
评分龙孙脱颖
评分孟子
评分一笔偃月
评分一笔偃月
评分碑帖临习,就我的经验,可分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手到” 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在拳学中,“手到”是极关键的,在双方对搏时,一旦得机,须身快手到,才能中敌,不然战机即失。这说明了技术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者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关于“心到”的境界,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甚至过百遍。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难以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神韵。如果从创造动机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既然花了时间去临“二王”,为何连捕风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二字。以上疑问使得笔者开始想到关于临帖的“心到”问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还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则必须“心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就像六祖惠能之于达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那么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点,则须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会探求。具体到《兰亭序》则不能仅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应在充分了解魏晋社会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个性的基础上,熟读《兰亭》内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深味那魏晋时代士人独有的心灵“药酒”,试图让这酒的余味渗入你的历史悠思当中去。当你仿佛已听到王羲之等人对人生的咏叹时,或许你将不再处处拘泥于《兰亭》帖某笔某画的固定形态,而达到心手双畅的高境界。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会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性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
评分书籍很新,虽然商品信息介绍里是2012年1月01日第一版,但翻看了下后面发现拿到的已经是属于2012年7月第2次印刷了,因为没看过第一次的,所以不好对比做评价。但是整体看起来还是比较清晰不错的。 另外这个版本的序等文字解说都是直接排印的,没有复制原图,浙江版的是直接复制影印的,所以稍有遗憾。
评分画法源流
评分(99%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