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第5捲)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第5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承略,劉心明 編
圖書標籤:
  • 史學
  • 經學
  • 文史
  • 輯佚
  • 史料
  • 古籍
  • 中華文化
  • 史考
  • 文獻
  • 編纂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272366
版次:1
商品編碼:10921891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6
字數:2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第5捲)》收錄二十五史中的藝文誌或經籍誌及其在宋代至民國間的考證、注釋與補遣之作,收錄清代至民國間補撰的各朝藝文誌或經籍誌,收錄宋、明、清三朝的國史藝文誌或經籍誌,共計83種,每一種都作瞭標點、校勘,大緻根據時代和篇幅分為27捲30冊。這是史誌目錄首次大規模的匯輯和整理,顯示瞭各代藏書與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瞭中國古代文獻典籍的傢底,反映瞭各個時代各種學術的興起、發展與演變,體現瞭中圖古代思想、文化與科技的繁榮,為貫通考察典籍的成害,著者、捲帙、真僞、流傳等情況,提供瞭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據。

目錄

前漢書藝文誌注
前漢書藝文誌注
漢書藝文誌約說
漢書藝文誌約說叔目
漢書藝文誌約說捲一
漢書藝文誌約說捲二
漢書藝文誌約說捲三
漢書藝文誌約說捲四
漢書藝文誌約說捲五
漢書藝文誌約說捲六
附錄 章學誠《校譬通義》論讀《藝文誌》法
附錄 孫德謙《漢書藝文誌舉例》
漢誌藝文略
漢書藝文誌校補存遣
漢書藝文誌箋
漢書藝文誌諸子略考釋
漢書藝文誌方技補注
白敘
漢書藝文誌方技補注捲上
漢書藝文誌方技補注捲下

精彩書摘

《論語》文,亦見《中庸》。杞、宋二國,夏、殷之後。包鹹雲:“徵,成也。獻,賢也。孔子言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中庸》鄭注“徵”或為“證”,訓為證驗。謂雖能言之,而文獻不足,究無證驗。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曆數,藉朝聘以正禮樂。師古曰:“仍亦因也。”姚明輝曰:“人道,五倫達道。興,成也。立功、成罰,謂褒、貶之。假、藉,皆藉也。立功、成罰、定曆數、①正禮樂,皆所以撥亂反正,此言孔子據史事作《春鞦》。《史記》引孔子曰:‘吾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又謂:‘孔子作《春鞦》,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又曰:‘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鞦》。’皆以魯文獻徵之也。”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傅,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姚明�笤唬骸耙猓�弟子之意。真,左氏與孔子觀史所據論撰也。自孔子作《春鞦》後,弟子所傳口授之義為今文傢,丘明所傳本事為古文傢。古文傢以今文傢為空言說經,今文傢則斥古學無師傅,故下文復言‘事實皆形於傳,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是即古學無師傅之故。”案《儒林傅》,漢張蒼、賈誼、張敞皆傳《左氏》,是非絕無師傅也。《春鞦》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寅,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榖梁》、鄒、夾之傅。四傢之中,《公羊》、《榖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口說,今文傢所重也。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雲:“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即斥今文傢也。鄒、夾亦傳口說今文傢也。“鄒”,《後漢,範升傳》作“駿”,蓋齊之諸騶也。案,漢儒今、古之訟,盛於丙漢,班氏於《春鞦》五傢,力崇《左氏》之事實,譏四傢之口說。雖其書多本劉歆,半為歆語,要亦南生於東京,①是非漸明,私黨漸絀,故能昭晰公允如是耳。不然,王莽、劉歆所以立之古文已見黜於建武之世,班氏猶為此言,何哉?”
……

前言/序言


漢代經典與學脈流變:一部涵蓋先秦至魏晉的文獻學考察 《秦漢典籍流變考》 本書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中國秦漢時期典籍整理、流傳與學術思想演變的專著。它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細的文獻考據手法,係統梳理瞭自先秦諸子百傢至魏晉玄學興起這一關鍵曆史階段,核心文獻的編纂、散佚、重構及其對後世思想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全書旨在重建漢代“獨尊儒術”背景下,官方與民間對古代典籍的不同態度與實踐,並探討其背後復雜的政治權力與學術權力運作機製。 第一部分:先秦遺存與秦火餘燼——典籍的初步整閤 本書的開篇著力於探討秦代“焚書坑儒”對中國早期文獻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以及漢代初年“求書”活動的艱難與意義。我們詳細考察瞭伏生口傳與壁藏的《尚書》在西漢早期的不同版本係統——河內學與魯學之間的差異與融閤過程。此外,對《春鞦》三傳(公羊、榖梁、左氏)的早期流傳情況進行瞭細緻的比對,尤其是左丘明《左傳》在漢代初期的學術地位,如何從“雜說”逐漸被推崇為儒傢“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背後涉及瞭政治閤法性的爭奪。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先秦諸子學說的保存,本書采用瞭“碎片化重構”的研究路徑。通過對齣土文獻(如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與傳世文獻的交叉印證,我們試圖還原齣失傳的墨傢、道傢、名傢著作的原始麵貌,並分析漢代學者如劉嚮、揚雄在整理和批判性繼承這些學派思想時所采取的策略。這部分內容著重展示瞭漢初學術的多元性,以及儒傢如何逐步確立其主導地位。 第二部分:漢代經學之鼎盛與分化——學派的定型與詮釋之爭 秦漢之際,經學成為士人入仕與錶達政治主張的核心載體。《秦漢典籍流變考》用大量篇幅剖析瞭漢代經學的兩大主流支係: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今文經學方麵,我們聚焦於前、後西漢的董仲舒學派,分析瞭他們如何將讖緯神學融入儒學體係,建構起天人感應的宇宙觀,以支持君權神授的理論。書中細緻梳理瞭不同今文經學派係(如夏侯氏、梁丘氏、費氏、酉陽氏)在《尚書》、《禮記》、《春鞦》解讀上的細微差彆,這些差彆往往反映瞭朝廷內部不同政治集團的意識形態立場。我們尤其關注瞭光武中興後,今文經學在經師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古文經學方麵,則側重於對楚辭、戰國古文的整理。揚雄的《太玄》、《法言》被視為對《易經》和孔子思想的補充與修正,本書探討瞭揚雄如何在遵循古文體例的同時,試圖糾正當時過於迷信的讖緯之風。此外,許慎的《說文解字》的齣現,標誌著訓詁學和文字學的成熟,我們將其置於整個漢代經學詮釋的脈絡中,分析其對“正名”思想的實踐意義。 第三部分:史學典籍的獨立與融閤——《史記》與漢代史官傳統 本書的第三部分專門探討瞭史學典籍的整理與發展,重點考察瞭司馬遷《史記》的地位及其對後世史官的影響。我們對比瞭《史記》與早期史書(如《國語》、《戰國策》)在體例上的繼承與創新,並分析瞭漢武帝時期官方對史官著作的管理製度。 隨後,我們轉嚮東漢,詳細考察瞭班固《漢書》的編纂過程,尤其關注瞭“閨秀”學者班昭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對《漢書》體例的完善所做齣的貢獻。通過對比《史記》的“全史”觀念與《漢書》的“斷代史”框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兩漢史學思想在認識曆史規律上的深刻演變。此外,本書還考察瞭其他重要的地方誌與雜傳,如王充《論衡》中對當時流行的巫術、讖緯、宿命論的駁斥,展現瞭漢代思想界的批判精神。 第四部分:佛教東傳與本土思想的交鋒——魏晉的學術轉嚮 進入魏晉時期,隨著玄學(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哲學思潮)的興起和佛教的正式東傳,漢代的經學霸權開始瓦解。《秦漢典籍流變考》的最後部分,集中分析瞭這一重大轉摺點。 我們考察瞭何晏、王弼等人對《老子》、《周易》的重新詮釋,即“以玄釋經”,如何削弱瞭儒傢經典的政治教化功能。同時,本書深入研究瞭早期漢譯佛經的本土化問題,例如如何利用道傢術語(如“有”、“無”、“道”)來對應佛教的“空”、“涅槃”,這極大地影響瞭早期佛學術語的構建。 最終,本書總結瞭魏晉士人對漢代典籍整理的“祛魅”過程:即從漢代追求“天人閤一”的宏大敘事,轉嚮對個體生命體驗、認識論、本體論的追問。這一過程不僅是文獻流傳的終結,更是中國哲學思想範式轉變的關鍵樞紐。 本書以嚴謹的考據和貫穿始終的文獻學視角,為研究者提供瞭一部全麵、深入、具有啓發性的秦漢至魏晉文獻學通史性著作。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嚮來認為,優秀的史學著作應當具備“可讀性”和“學術性”的雙重標準。這部書顯然在這兩者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點。它的語言風格沉穩大氣,但又不失靈動,某些關鍵的論斷處,筆鋒犀利,直指核心。例如在處理某一朝代更迭前後,官方史料與民間記載的差異性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老辣,既尊重瞭史料本身的曆史局限性,又通過自己的“考補”工作,填補瞭空白。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思考作者的論點,感覺自己仿佛也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學術對話。

評分

這部厚重的典籍光是擺在書架上,就透著一股曆史的沉澱感,裝幀考究,印刷精良,讓人愛不釋手。初翻閱時,我主要是被它宏大的選題所吸引——“二十五史”作為一個斷代史體係的龐大工程,其間的文獻脈絡和版本流變,嚮來是治史者頭疼的難題。這本書顯然是想在“考補”和“萃編”上下大工夫,試圖將散佚的、易被忽略的文獻點滴匯聚起來,形成一個更完整的圖景。我特彆關注它的“考”字,這暗示著嚴謹的文獻比對和考證工作,絕非簡單的輯錄,而是帶有鮮明的學術立場和深入的辨析。

評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古代典籍整理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匯集瞭多少新發現的材料,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新的整理和研究範式。它展示瞭如何運用現代的文獻學工具,去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已經定論的史料體係。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未來“二十五史”的研究提供瞭一個新的參照係。它的分捲裝幀也便於攜帶和查閱,即便是篇幅巨大,也能通過精確的索引和目錄體係快速定位所需內容。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學術力作,它成功地將繁復的考據工作轉化為一種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

評分

與其他同類文獻相比,這部“萃編”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對某些特定斷代史中“藝文”部分的關注深度。許多綜閤性的史學著作往往將藝文誌部分視為附庸,匆匆帶過,但這裏顯然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去挖掘和辨析。我發現書中對一些早期文獻的流傳路徑有著獨到的見解,尤其是在討論某些孤本或殘本的源流時,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旁徵博引,讓人不得不佩服其紮實的學問功底。它不僅僅是羅列文獻條目,更是在重構曆史的文獻生態,這對於理解古代知識分子的思想傳承路徑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的字體選擇和版式設計,體現齣一種古典與現代審美的微妙平衡。雖然是學術專著,但閱讀體驗卻齣乎意料地流暢。我通常更偏愛那些能提供清晰脈絡梳理的工具書,而這部書似乎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沒有將零碎的史料一股腦堆砌,而是通過精心的結構安排,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到復雜的史料海洋之中。這種編排的匠心,對於一個非科班齣身、但對古代文獻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它不要求讀者事先掌握所有背景知識,而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將知識點嵌入到考證的論述中。

評分

這套書對我來說,非常有用。

評分

作為匯編型書,收集還是比較齊備的,點校質量還有待閱讀中慢慢檢驗。

評分

這套書將曆代正史中的目錄標點校勘,對於我們瞭解目錄學有重要作用,值得學術愛好者閱讀珍藏~~~~

評分

這套書,很有用,不用翻二十五史補編瞭

評分

更有趣的是另一個有名的傳說故事。舜年輕時候傢庭不和,他的父親瞽叟,與弟弟象同謀,想要殺死舜。他們讓舜去修補倉庫的屋頂,然後瞽叟在下麵防火燒倉庫。幸好舜之前聽從瞭妻子的建議,穿上瞭鳥的衣服,從火裏飛瞭齣來。(一說是舜用鬥笠當翅膀,飛瞭齣來)劉毓慶先生認為,這個故事的原型應該是“火中生鳳”,也就是舜代錶的圖騰就是鳳凰。舜的子孫所在的方國,“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這句話也可以看齣來舜不僅僅是鳳凰的化身,還在樂教上有重要的貢獻。

評分

的評價將幫助其他客戶瞭解這本書並作齣購買決定。

評分

所以說很值

評分

還行吧,匯集一起,省卻翻檢之勞。

評分

非常好的書,內容自然不必說,又是點斷、又是匯編,功德無量。隻是書有些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