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經典叢書:曆史鏡像

人文經典叢書:曆史鏡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賢治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
  • 人文
  • 經典
  • 文化
  • 思想
  • 鑒古
  • 通今
  • 曆史學
  • 文史
  • 啓迪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花城齣版社
ISBN:9787536064256
版次:1
商品編碼:11070762
包裝:精裝裝
叢書名: 人文經典03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7-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文經典”叢書之一,精選中外曆史名篇的三五十篇,配以簡要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簡介、注釋、點評及插圖。小開本,精裝,以求典雅精緻,便於收藏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蘇聯]托洛茨基
十月革命1917年7一10月
[蘇聯]梅傑維德夫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皇族成員被處決1918年7月16日
[蘇聯]索羅金
死亡籠罩下的生活1919—1922年
[蘇聯]娜·曼德爾施塔姆
曼德爾施塔姆被捕1934年5月
[法國]羅曼·羅蘭
莫斯科日記1935年6—7月
[法國]紀德
訪蘇歸來1936年6月
[英國]奧威爾
西班牙內戰1937年
[奧地利]茨威格
希特勒的“新秩序”1938年3月
[波蘭]索菲婭·李特文斯卡
奧斯威辛:毒氣室1941年12月25日
[羅馬尼亞]查理·本德爾
伯剋諾集中營1944年8月
[捷剋]弗朗茨·布萊哈
達豪:活體醫學試驗1941—1945年
[德國]赫爾曼·格拉伯
納粹在烏剋蘭對猶太人的大屠殺1942年10月
[波蘭]威特林
卡廷慘案1940年4月
[美國]史密斯
處決納粹戰犯1946年10月16日
[中國]韋君宜
“搶救失足者”1942年
[蘇聯]達維特·加伊
剋裏姆林宮醫生案件1953年
[蘇聯]赫魯曉夫
斯大林之死1953年
[蘇聯]布爾拉茨基
第二十次代錶大會1956年
[美國]查爾斯·波倫
匈牙利革命1956年10月
[法國]讓一剋勞德·卡利耶爾
五月風暴1968年
[美國]尼剋鬆
水門事件1974年
[捷剋]哈維爾
七七憲章1977年
[波蘭]瓦文薩
團結工會1980年
[蘇聯]謝爾巴剋
切爾諾貝利核爆炸事件1986年4月26日
[美國]林頓·米勒
拆毀柏林牆1989年12月14日
[羅馬尼亞]西爾維烏·布魯坎
羅馬尼亞劇變內幕1989年
[蘇聯]索布恰剋
薩哈羅夫代錶的修正案1990年
[蘇聯]戈爾巴喬夫
蘇聯解體1991年

人文經典叢書:曆史鏡像(副冊) 一捲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一場重塑認知的曆史劇場 《人文經典叢書:曆史鏡像(副冊)》並非簡單地重復或概述《曆史鏡像》中探討的核心議題,而是作為一本獨立而深刻的補充讀物,旨在深入剖析那些在主冊中僅被提及、或因篇幅所限而未能詳盡展開的哲學思辨、文化現象及社會結構。本書緻力於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審視人類文明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呈現齣的“鏡像效應”——即過去如何以新的麵貌摺射於當下,以及我們在理解曆史時所麵臨的認知陷阱與倫理睏境。 本書結構分為“思辨的迴響”、“社會肌理的解構”、“文化範式的遷移”三大核心闆塊,共計十二章,每一章都力求在浩瀚的人文遺産中提煉齣具有當下指導意義的洞見。 第一部分:思辨的迴響——哲學與真理的邊界 本部分聚焦於那些構成西方乃至東方思想基石的哲學命題,它們在《曆史鏡像》中作為背景或引子齣現,此處則被提升至主體地位,進行細緻的描摹與批判性繼承。 第一章:柏拉圖“洞穴”的現代迴聲 本章著重探討柏拉圖洞穴寓言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具體投射。我們不再僅僅是觀看牆壁上的影子,而是主動參與到光影的製造與投射之中。本書將引入當代符號學和媒介理論,分析社交媒體、算法推薦機製如何構建齣一種“自我選擇的幻象之牆”。重點討論:技術如何使我們更容易陷入“擬像的舒適區”,以及逃離這種“洞穴”所需的認知勇氣。 第二章:尼采“永恒輪迴”的倫理重壓 《曆史鏡像》可能側重於尼采對虛無主義的批判,而本副冊則深入其“永恒輪迴”思想的實踐層麵。我們探討的不是形而上的宇宙循環,而是個體生命經驗的重負。如果你的每一個選擇都將被無限重復,那麼我們今天的“小惡”或“平庸之舉”將如何被永久地刻印在時間之河上?本章通過分析現代理性主義的疲憊,反思現代人對“意義建構”的倦怠感。 第三章:康德“知性範疇”的文化變異 康德的先驗哲學為我們理解經驗提供瞭框架。本章考察當人類經驗不再是統一的、可普遍化的(尤其在後殖民、全球化語境下),康德的“知性範疇”是否依然適用?我們通過對比不同文明對時間、因果、實體概念的理解,展示文化如何“扭麯”或“重塑”瞭人類的基本認知結構,從而挑戰瞭啓濛運動建立的普適性真理觀。 第四章: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去中心化敘事 相較於主冊可能側重的宏大曆史觀,本章采取一種“微觀”視角。如果“絕對精神”不再是一個單一的、自上而下的主體,那麼它是否分散到瞭無數個相互競爭、互不相容的敘事主體之中?本書嘗試描繪一個“多神論的辯證法”——即在後現代語境下,曆史的動力不再來源於單一主綫的揚棄,而是無數地方性“真理碎片”的碰撞與張力。 第二部分:社會肌理的解構——權力、結構與日常 本部分將理論的觸角伸嚮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的具體層麵,剖析那些在宏大曆史敘事下常被忽略的微觀權力關係。 第五章:福柯“全景敞視監獄”的數字升級 福柯的權力分析是重要的參照,本章著重分析“全景敞視主義”在物聯網(IoT)和大數據時代的演變。監獄的高牆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無形的、流動的、嵌入日常生活的監控機製。我們探討“自我規訓”的增強——個體如何主動上傳數據,以換取社會連結或便利,從而使“被觀看”成為一種主動參與的儀式。 第六章:韋伯“理性化鐵籠”的異化空間 韋伯關注的理性化,在本章中被放置於“效率至上”的資本邏輯下進行考察。重點分析“鐵籠”如何從官僚機構擴散到個人情感領域。例如,在績效考核、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的語境下,人類的內在生命如何被標準化、可量化,並最終服務於純粹的經濟目標,導緻主體性的深度喪失。 第七章:布迪厄“場域與慣習”的精英固化 本書將布迪厄的理論工具,用於細緻剖析當代精英階層的文化資本再生機製。重點分析“教育”這一本應是流動性的通道,如何通過特定的文化品味、言談舉止,轉化為新的、難以被外來者突破的壁壘。這不是關於財富的繼承,而是關於“如何做人”的知識與風格的繼承。 第八章:阿倫特“平庸之惡”的組織化路徑 本章超越瞭對納粹罪行的簡單迴顧,而是考察“平庸之惡”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通過跨國公司、技術官僚體係,實現其道德責任的層層剝離。我們分析現代組織結構如何巧妙地設計齣“責任真空區”,使得個體無需“作惡”的意圖,也能參與到造成巨大負麵後果的行為鏈條中。 第三部分:文化範式的遷移——藝術、記憶與身份重塑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文化領域,探討在曆史“鏡像”的不斷重疊下,藝術與記憶如何被重新編碼和使用。 第九章:現代主義的“斷裂美學”及其反思 如果《曆史鏡像》提到瞭現代主義對傳統的決裂,本章則反過來審視這種“斷裂”本身如何成為一種新的傳統。我們分析立體派、抽象錶現主義等運動中對“瞬間性”的追求,如何與當代碎片化、超文本式的閱讀體驗相互印證。並探討這種對連續性的拒絕,是否導緻瞭文化記憶的淺層化。 第十章:曆史的“去地方化”與“文化挪用”的倫理 在全球流動性增加的背景下,文化符號和藝術形式的跨地域傳播是必然趨勢。本章細緻區分瞭“欣賞、藉鑒”與“挪用、剝削”之間的界限。我們藉助後殖民理論,分析強勢文化如何輕易地“采集”弱勢文化中的元素,並將其重新包裝以適應主流市場的審美需求,而原初的文化意義被稀釋或抹去。 第十一章:集體記憶的“遺忘策略”與“修飾工程” 集體記憶並非客觀的記錄,而是政治操作的結果。本章專注於探討在國傢敘事建構過程中,那些被刻意壓抑、淡化或徹底“遺忘”的曆史片段。我們研究公共紀念碑、教科書修訂等具體手段,如何構成一個精密的“遺忘工具箱”,以確保當前的主體性敘事能夠保持其光潔無暇。 第十二章:後人類語境下“自我”的邊界消融 本書收尾部分展望未來。隨著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對“人”的定義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章討論,當“自我”不再被固定在生物肉身之內,而是可以被數字化、備份或增強時,曆史的“鏡像”是否還能指嚮任何一個可識彆的、擁有連續性的主體?這不僅是哲學問題,更是關於人類尊嚴最終歸屬的生存拷問。 總結 《人文經典叢書:曆史鏡像(副冊)》提供的是一把解剖刀,而非一份地圖。它不試圖給齣簡單的結論,而是鼓勵讀者在麵對復雜多變的現代性時,能夠更加警覺地審視自己所站立的文化地麵,以及那些在曆史的幽深之處投射過來的、形態各異的理性與非理性之光。閱讀本書,即是參與一場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如何成為我們”的深刻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我拜讀瞭一本側重於現代藝術史中“圖像的權力與凝視”的理論著作。這本書的切入點極為犀利,它沒有過多討論繪畫技巧或流派更迭,而是聚焦於藝術品背後的權力結構——誰在看,誰被觀看,以及這種“觀看”行為如何塑造瞭社會對美和標準的定義。作者大量運用福柯和拉康的理論工具,分析瞭文藝復興肖像畫中貴族對自身形象的建構,以及攝影術發明後,大眾如何被捲入無休止的自我物化(即“被凝視”的恐懼)。書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流行文化中的廣告圖像,論證瞭商業邏輯如何將身體異化為可消費的符號,這種分析角度讓我感到既清醒又略帶不安。這本書的學術性很強,充滿瞭復雜的理論術語,閱讀起來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其論證過程的嚴密性和對當代視覺文化的穿透力是無與倫比的。它讓我對每一次拿起手機拍照、每一次在商場駐足觀看廣告的行為,都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警惕感——原來,我們生活的世界,早已被無數精心設計的“圖像陷阱”所包圍。

評分

最近手邊放著一本專門探討古希臘城邦民主製度的興衰與悖論的學術專著,這簡直是一本“反直覺”的史學經典。我原以為我對雅典民主已經有瞭比較清晰的認識,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沒有將雅典民主神化,而是冷靜地揭示瞭其內在的脆弱性和排他性——比如,它建立在對奴隸和女性權利的係統性剝奪之上;再比如,它在麵對外部壓力和內部情緒波動時,決策的非理性和易變性。書中引用瞭大量伯裏剋利時代的演講片段和修昔底德的記錄,通過對比分析,作者展示瞭“多數人暴政”的幽靈是如何在最純粹的民主實踐中潛伏的。最讓我震撼的是關於“政治遺忘癥”的論述,即城邦在享受民主紅利時,如何逐漸喪失瞭對維護民主所必需的公民美德的記憶。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嚴謹而剋製的,邏輯鏈條環環相扣,讀起來需要高度的專注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你會被那種對曆史必然性的深刻洞察力所摺服。它讓我反思,當代社會對民主的理想化期待,是否也忽略瞭其固有的風險和維護成本。

評分

我花瞭數周時間沉浸在一本關於十九世紀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變遷史的著作中,這絕對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文學考古之旅。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巴爾紮剋、狄更斯、托爾斯泰等巨匠的作品,而是深挖瞭促使這些偉大作品誕生的社會土壤——工業革命帶來的階級固化、城市化的喧囂與個體情感的疏離。作者的敘事節奏像一部精心編排的話劇,從早期的浪漫主義餘暉寫起,逐步過渡到對社會百態的冷峻剖析,尤其是他對“平庸之惡”和“小人物悲劇”如何成為現實主義核心母題的分析,極其精闢。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小說結構時,采用的社會學視角,他將文學文本視為特定曆史時期的“活化石”,每一個人物的命運、每一段環境的描寫,都深深植根於當時的經濟結構和道德規範之中。讀完後,我迫不及待地重讀瞭《包法利夫人》,原本隻是感嘆其愛情的悲劇,現在卻看到瞭一個時代對女性自由的壓抑和資産階級道德的虛僞。這本書不僅是文學研究的佳作,更是理解近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絕佳入口。

評分

我剛剛結束瞭一次關於東方神秘主義傳統中“身體與意識連接”的哲學探秘。這本書的書寫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的哲學導論那樣按部就班,而是更像是一篇充滿意象和冥想的散文詩。作者巧妙地融閤瞭道傢、禪宗以及印度瑜伽傳統中關於生命能量(氣、脈輪、拙火)的論述,但其目的絕非宗教鼓吹,而是探究人類在突破日常感官局限時,意識所能達到的非綫性體驗。書中對“內觀”過程的描述極其生動,讓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能量的流轉與阻塞。它著重強調瞭語言的局限性,認為許多關於生命深層奧秘的體驗,是無法用邏輯和詞匯完全捕捉的,因此需要通過身體的修行來“體悟”。這種將“知”與“行”高度統一的敘事風格,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知識”邊界的認知。它提醒我們,理性思維固然重要,但人類經驗的完整性還包含著大量非邏輯的、直覺性的維度。對於長期被西方理性主義主導思維的人來說,閱讀此書如同在乾涸的心靈中注入瞭一股清泉。

評分

這次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古典哲學思辨的書籍,它對我理解人類文明的底層邏輯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這本書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引人入勝的方式,剖析瞭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先賢對真理、美德和正義的探討。特彆是書中對“洞穴寓言”的重新闡釋,讓我深思:我們日常所見的現實,究竟有多少是構建在未經審視的假設之上的?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將那些跨越韆年的思想火花,巧妙地嵌入到當代社會的種種現象中,無論是政治決策的偏差,還是個體價值的迷失,都能從古老的文本中找到源頭和反思的切入點。讀到後麵,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一個高處,俯瞰著人類知識體係的宏大架構,那種豁然開朗的暢快感,是久違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教會你如何提齣更深刻的問題,如何用一種審慎而批判的眼光去對待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對於任何渴望提升心智深度,不滿足於碎片化信息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精神洗禮。

評分

那你去過周莊嗎

評分

標題: 20世紀目擊記

評分

齣版社: 花城齣版社

評分

叢書: 林賢治編選人文經典

評分

在這套文叢各分冊的編選理念中非常鮮明地貫徹著這一核心價值,如《思想蹤跡》“意在凸顯思想的批判性和實踐性”;《曆史鏡像》強調其作者都是“曆史現場的見證者”;主要收入演說詞的《廣場鍾聲》強調的是“自由錶達政見的空間”;作為文學選本的《社會小說》、《文化隨筆》和《自由詩篇》更是集中體現瞭對人文主義傳統中的文學的巨大社會作用的高度褒揚。

評分

這套由花城齣版社齣版的“人文經典”叢書(林賢治編選)就是號稱“一個人的選本”,目前推齣的6冊分彆是《思想蹤跡》、《曆史鏡像》、《廣場鍾聲》、《社會小說》、《文化隨筆》、《自由詩篇》。從思想到文學,從社會到個人,這些選本的標題與副標題已經可以說明一切。“編者序”說:“要求入選作品關注人類生存的現實境遇,而以社會的根本改造為依歸。選文亦集中體現瞭作者們對人類的尊嚴、價值、命運的思考、追求和關切,對人類精神文化現象的珍視,對一種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這是“一個人的選本”的核心宗旨,它們體現瞭選編者的閱讀與選編的價值觀:以人類普世精神價值觀為指引,關注現實生活,相信通過塑造理想人格可以改變社會。

評分

值得傳看和推薦,看懂很多事

評分

常用的標簽(共18個) · · · · · ·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