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5卷)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5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承略,刘心明 编
图书标签:
  • 史学
  • 经学
  • 文史
  • 辑佚
  • 史料
  • 古籍
  • 中华文化
  • 史考
  • 文献
  • 编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72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1891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6
字数:2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5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遣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图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害,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目录

前汉书艺文志注
前汉书艺文志注
汉书艺文志约说
汉书艺文志约说叔目
汉书艺文志约说卷一
汉书艺文志约说卷二
汉书艺文志约说卷三
汉书艺文志约说卷四
汉书艺文志约说卷五
汉书艺文志约说卷六
附录 章学诚《校譬通义》论读《艺文志》法
附录 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
汉志艺文略
汉书艺文志校补存遣
汉书艺文志笺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
汉书艺文志方技补注
白叙
汉书艺文志方技补注卷上
汉书艺文志方技补注卷下

精彩书摘

《论语》文,亦见《中庸》。杞、宋二国,夏、殷之后。包咸云:“征,成也。献,贤也。孔子言夏、殷之礼,吾能说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中庸》郑注“征”或为“证”,训为证验。谓虽能言之,而文献不足,究无证验。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师古曰:“仍亦因也。”姚明辉曰:“人道,五伦达道。兴,成也。立功、成罚,谓褒、贬之。假、藉,皆借也。立功、成罚、定历数、①正礼乐,皆所以拨乱反正,此言孔子据史事作《春秋》。《史记》引孔子曰:‘吾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又谓:‘孔子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又曰:‘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皆以鲁文献征之也。”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傅,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姚明�笤唬骸耙猓�弟子之意。真,左氏与孔子观史所据论撰也。自孔子作《春秋》后,弟子所传口授之义为今文家,丘明所传本事为古文家。古文家以今文家为空言说经,今文家则斥古学无师傅,故下文复言‘事实皆形于传,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是即古学无师傅之故。”案《儒林傅》,汉张苍、贾谊、张敞皆传《左氏》,是非绝无师傅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寅,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傅。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口说,今文家所重也。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云:“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即斥今文家也。邹、夹亦传口说今文家也。“邹”,《后汉,范升传》作“骏”,盖齐之诸驺也。案,汉儒今、古之讼,盛于丙汉,班氏于《春秋》五家,力崇《左氏》之事实,讥四家之口说。虽其书多本刘歆,半为歆语,要亦南生于东京,①是非渐明,私党渐绌,故能昭晰公允如是耳。不然,王莽、刘歆所以立之古文已见黜于建武之世,班氏犹为此言,何哉?”
……

前言/序言


汉代经典与学脉流变:一部涵盖先秦至魏晋的文献学考察 《秦汉典籍流变考》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秦汉时期典籍整理、流传与学术思想演变的专著。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细的文献考据手法,系统梳理了自先秦诸子百家至魏晋玄学兴起这一关键历史阶段,核心文献的编纂、散佚、重构及其对后世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旨在重建汉代“独尊儒术”背景下,官方与民间对古代典籍的不同态度与实践,并探讨其背后复杂的政治权力与学术权力运作机制。 第一部分:先秦遗存与秦火余烬——典籍的初步整合 本书的开篇着力于探讨秦代“焚书坑儒”对中国早期文献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以及汉代初年“求书”活动的艰难与意义。我们详细考察了伏生口传与壁藏的《尚书》在西汉早期的不同版本系统——河内学与鲁学之间的差异与融合过程。此外,对《春秋》三传(公羊、榖梁、左氏)的早期流传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尤其是左丘明《左传》在汉代初期的学术地位,如何从“杂说”逐渐被推崇为儒家“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背后涉及了政治合法性的争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先秦诸子学说的保存,本书采用了“碎片化重构”的研究路径。通过对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与传世文献的交叉印证,我们试图还原出失传的墨家、道家、名家著作的原始面貌,并分析汉代学者如刘向、扬雄在整理和批判性继承这些学派思想时所采取的策略。这部分内容着重展示了汉初学术的多元性,以及儒家如何逐步确立其主导地位。 第二部分:汉代经学之鼎盛与分化——学派的定型与诠释之争 秦汉之际,经学成为士人入仕与表达政治主张的核心载体。《秦汉典籍流变考》用大量篇幅剖析了汉代经学的两大主流支系: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方面,我们聚焦于前、后西汉的董仲舒学派,分析了他们如何将谶纬神学融入儒学体系,建构起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以支持君权神授的理论。书中细致梳理了不同今文经学派系(如夏侯氏、梁丘氏、费氏、酉阳氏)在《尚书》、《礼记》、《春秋》解读上的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往往反映了朝廷内部不同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立场。我们尤其关注了光武中兴后,今文经学在经师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古文经学方面,则侧重于对楚辞、战国古文的整理。扬雄的《太玄》、《法言》被视为对《易经》和孔子思想的补充与修正,本书探讨了扬雄如何在遵循古文体例的同时,试图纠正当时过于迷信的谶纬之风。此外,许慎的《说文解字》的出现,标志着训诂学和文字学的成熟,我们将其置于整个汉代经学诠释的脉络中,分析其对“正名”思想的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史学典籍的独立与融合——《史记》与汉代史官传统 本书的第三部分专门探讨了史学典籍的整理与发展,重点考察了司马迁《史记》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史官的影响。我们对比了《史记》与早期史书(如《国语》、《战国策》)在体例上的继承与创新,并分析了汉武帝时期官方对史官著作的管理制度。 随后,我们转向东汉,详细考察了班固《汉书》的编纂过程,尤其关注了“闺秀”学者班昭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对《汉书》体例的完善所做出的贡献。通过对比《史记》的“全史”观念与《汉书》的“断代史”框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汉史学思想在认识历史规律上的深刻演变。此外,本书还考察了其他重要的地方志与杂传,如王充《论衡》中对当时流行的巫术、谶纬、宿命论的驳斥,展现了汉代思想界的批判精神。 第四部分:佛教东传与本土思想的交锋——魏晋的学术转向 进入魏晋时期,随着玄学(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哲学思潮)的兴起和佛教的正式东传,汉代的经学霸权开始瓦解。《秦汉典籍流变考》的最后部分,集中分析了这一重大转折点。 我们考察了何晏、王弼等人对《老子》、《周易》的重新诠释,即“以玄释经”,如何削弱了儒家经典的政治教化功能。同时,本书深入研究了早期汉译佛经的本土化问题,例如如何利用道家术语(如“有”、“无”、“道”)来对应佛教的“空”、“涅槃”,这极大地影响了早期佛学术语的构建。 最终,本书总结了魏晋士人对汉代典籍整理的“祛魅”过程:即从汉代追求“天人合一”的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认识论、本体论的追问。这一过程不仅是文献流传的终结,更是中国哲学思想范式转变的关键枢纽。 本书以严谨的考据和贯穿始终的文献学视角,为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全面、深入、具有启发性的秦汉至魏晋文献学通史性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认为,优秀的史学著作应当具备“可读性”和“学术性”的双重标准。这部书显然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沉稳大气,但又不失灵动,某些关键的论断处,笔锋犀利,直指核心。例如在处理某一朝代更迭前后,官方史料与民间记载的差异性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老辣,既尊重了史料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又通过自己的“考补”工作,填补了空白。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作者的论点,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

评分

与其他同类文献相比,这部“萃编”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某些特定断代史中“艺文”部分的关注深度。许多综合性的史学著作往往将艺文志部分视为附庸,匆匆带过,但这里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挖掘和辨析。我发现书中对一些早期文献的流传路径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在讨论某些孤本或残本的源流时,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旁征博引,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扎实的学问功底。它不仅仅是罗列文献条目,更是在重构历史的文献生态,这对于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传承路径至关重要。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古代典籍整理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汇集了多少新发现的材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整理和研究范式。它展示了如何运用现代的文献学工具,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已经定论的史料体系。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未来“二十五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它的分卷装帧也便于携带和查阅,即便是篇幅巨大,也能通过精确的索引和目录体系快速定位所需内容。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力作,它成功地将繁复的考据工作转化为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体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审美的微妙平衡。虽然是学术专著,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我通常更偏爱那些能提供清晰脉络梳理的工具书,而这部书似乎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将零碎的史料一股脑堆砌,而是通过精心的结构安排,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史料海洋之中。这种编排的匠心,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但对古代文献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不要求读者事先掌握所有背景知识,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知识点嵌入到考证的论述中。

评分

这部厚重的典籍光是摆在书架上,就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装帧考究,印刷精良,让人爱不释手。初翻阅时,我主要是被它宏大的选题所吸引——“二十五史”作为一个断代史体系的庞大工程,其间的文献脉络和版本流变,向来是治史者头疼的难题。这本书显然是想在“考补”和“萃编”上下大工夫,试图将散佚的、易被忽略的文献点滴汇聚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图景。我特别关注它的“考”字,这暗示着严谨的文献比对和考证工作,绝非简单的辑录,而是带有鲜明的学术立场和深入的辨析。

评分

这套书,很有用,不用翻二十五史补编了

评分

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评分

这套书还是不错的,省去了查阅巨重无比的二十五史补编的烦恼,不错

评分

好清晰地印刷,最详实的解释

评分

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评分

有些资料已经难得见到纸本,汇聚一遍出版,功德无量,希望早日出齐全书!

评分

这套书还不错。繁体横排的,我比较喜欢。而且这种艺文志或经籍志只有汉志有单行本,其他似很少见。所以,这次一下子买了好几种。这是一套书,但也可以单卖,很不错。京东的活动也很好,买来很划算。

评分

更有趣的是另一个有名的传说故事。舜年轻时候家庭不和,他的父亲瞽叟,与弟弟象同谋,想要杀死舜。他们让舜去修补仓库的屋顶,然后瞽叟在下面防火烧仓库。幸好舜之前听从了妻子的建议,穿上了鸟的衣服,从火里飞了出来。(一说是舜用斗笠当翅膀,飞了出来)刘毓庆先生认为,这个故事的原型应该是“火中生凤”,也就是舜代表的图腾就是凤凰。舜的子孙所在的方国,“鸾鸟自歌,凤鸟自舞”,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来舜不仅仅是凤凰的化身,还在乐教上有重要的贡献。

评分

收收收 活动真便宜 从汉买到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