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性——美国心理学会儿童心理学家撰写,专业插画家绘图,心理学背景和翻译水平兼备的妈妈们担任翻译。书后附有“写给父母和老师的话”,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孩子的种种表现,帮助家长理解孩子,指导孩子克服种种情绪障碍,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2.实用性——给父母们补充相关儿童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孩子相处,解决育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
3.趣味性——绘本故事的表现形式容易被孩子接受,生动、有趣的故事场景,将成长的道理蕴涵其中。亲子共读的形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快乐阅读。
4.安全环保——采用可持续认证森林环保纸,大豆油墨环保印刷,亚光铜保护孩子视力,圆角设计翻页不伤手。入选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优秀少儿读物绿色印刷示范项目。
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第1辑):关怀成长中的心灵(套装共3册),包括:《爸爸妈妈,快回来吧!》,《让孩子学会说“不”》,《有时我会害怕》三本书。
《爸爸妈妈,快回来吧!》:在父母出门期间,泰勒得去他很好的朋友辛迪家住几天。他们一起玩爱的游戏,泰勒还很喜欢辛迪浴缸里的帆船和睡前的那杯热可可。但有时他非常想念自己家和爸爸妈妈。通过大家的帮助,泰勒找到如何克服“相思”感受的方法。当爸爸妈妈回家时,泰勒感受到了那份伴随成长而来的自豪和快乐。
《让孩子学会说“不”》:看似无关痛痒的挠痒痒逗乐事实上会给孩子造成相当的困扰。挠痒痒可能会造成孩子身体上的疼痛和刺激过度,并引发愤怒、失控、怨恨、被侵犯等不良情绪。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即孩子对令人感觉不愉快的触碰可以说“不”,哪怕这些触碰仅仅是无害的挠痒痒,即便这种行为是来自亲密的家人。
《有时我会害怕》:小孩子可能会对很多东西感到害怕,这很正常。但这些恐惧几乎要超出了小孩子的承受范围!这本书将赋予小孩子力量!作者用小孩子的语言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恐惧,并解释了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小孩子可以按照本书提供的简单易学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恐惧感,并最终回到快乐的时光。
黛博拉.帕珀斯(Debra Pappas),博士,心理学和社会学双学位。她曾多年服务于公共精神卫生机构,现正致力于为美国家庭医生学会开发一项特别计划。她与两个十几岁的儿子住在密苏里州靠近堪萨斯市的利峰(Lee’s Summit)。本书是她首次为儿童撰写的图书。
玛西.阿博夫(Marcie Aboff),是多部儿童图书和故事的作者,居住在新泽西。
简.阿农吉亚塔(Jane Annunziata),临床心理学博士,执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麦克莱恩的一家私人诊所的临床心理学医生,专长是为儿童与家庭提供治疗。
《爸爸妈妈,快回来吧!》
《让孩子学会说“不”》
《有时我会害怕》
写给父母的话
简.阿农吉亚塔 心理学博士
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喜爱,对拥有健康情感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过《让孩子学会说“不”》一书展示了一些看似无害的肢体接触是如何给孩子造成困扰的。
本书也给父母提供了一个情节并不恐怖的故事,用以教他们的孩子了解身体的私密性和孩子们可以对任何令他们感觉不愉快的触碰说不。
从孩子们的角度看问题
● 生理不适 挠痒痒和其他不恰当的触碰会引起生理不适。对有些孩子来说偶尔几秒钟的挠痒痒是可以接受的,很多孩子对此却无法承受。不喜欢被挠痒痒的小孩子应该得到尊重。
● 情感不适 挠痒痒让孩子感到无助和失控。孩子会感觉实在受不了挠痒痒引起的强烈生理刺激(特别是强度过大或频率过密)从而想要不顾一切地从中逃离。当孩子说“停止”却被成人忽视的时候,他们的绝望以及失控的感觉会加剧。
● 感到愤怒 挠痒痒使孩子感到生气,因为这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也超过了他们的控制范围。当他们要求停止却被忽视,或旁观者觉得这一切滑稽可笑时,他们会感到格外的气愤。
● 感到被侵犯和不被尊重 挠痒痒让孩子感到被侵犯和不被尊重。这是侵入,是对身体和个人空间的侵犯。这和我们教育孩子身体是属于个人的是相违背的。
● 控制问题 过度挠痒痒可能导致一些控制方面的问题。孩子尝试找到一种方法来处理或排解这种失控的感觉。孩子可能会转而控制自己以获得心理补偿。父母不一定能经常发现或得出这种联系,但这确实有可能存在。
● 破坏关系 对孩子来说,挠痒痒妨碍了一段原本积极的关系的建立。一旦挠痒痒的行为被允许发生或继续,孩子可能会以从这段关系中退缩来应对,正如凯尔在这个故事中所计划做的那样。
从父母的角度看问题
● 观念始终如一 父母要尽力教孩子区分什么是良性的触碰,什么是不良的触碰。要告诉他勇于拒绝那些令自己不舒服的行为。如果允许挠痒痒发生,就会和上面的观念相违背。
● 明确权利 “身体属于你自己!如果你不愿意,没人有权挠你痒痒或碰你。”凯尔的妈妈这样说。父母提供这类清晰的声明可以帮助孩子将这些观念内化,这也提高了孩子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说不的可能性。
● 与年龄相称的干涉 父母针对不合适的肢体行为进行干预,所采取的行动应该与孩子的年龄阶段相称。凯尔的妈妈是这样进行干预的,她说“我们今晚去把这些再一次告诉他吧。”让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当然很好,但来自父母的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这也告诉孩子,“我对这个问题是很认真对待的。我们将确保这一切将会结束。”
● 父母意识 无论孩子是否能主动把事情告知,父母都应该介入。凯尔能够让他妈妈知道什么事困扰了他,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当孩子遇到类似情况时,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的不快并阻止这些行为,即便孩子很少或并没有直接表露出不愉快。
● 尴尬困境 父母有义务保护孩子,即便这可能将父母置于当面得罪亲友的尴尬境地。如果父母能主动干预,孩子将受益匪浅并获得安慰;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孩子会怨恨父母。
● 抵触和避重就轻 父母不能因为挠孩子痒痒的人的说辞而不采取行动,例如“你太夸张了,挠痒痒不过是无害的玩笑。”讨厌的触碰不是“无害的玩笑”,必须被阻止。
● 孩子控制的权利 父母要遵循孩子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好的或舒服的,什么是不好的或冒犯的。在其他方面(比如纪律,家庭琐事的决定),父母要尝试控制,但孩子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对什么感觉是良好的或是令人不快的有决定权。
● 伙伴间的挠痒痒 基于前述同样的原因,发生在兄弟姐妹和同龄人间的挠痒痒也是有问题的。
● 其他肢体行为 还有其他一些像挠痒痒一样看似无害的行为。例如扭打,特别是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或者在不同性别朋友之间,甚至在其中一方被迫参与的情况下发生的扭打。对孩子来说,扭斗可以在短时间内升格为暴力和过于刺激的行为,它具有前述所有的害处。总之,任何会让孩子感觉不愉快和被侵犯的肢体行为都应该避免,如过度的或对该年龄段不适合的亲密行为,对私密身体部位的触碰、挠痒痒、扭打等。
关于作者
玛西.阿博夫(Marcie Aboff),是多部儿童图书和故事的作者,居住在新泽西。
关于插图作者
凯瑟琳.加特纳(Kathleen Gartner),是一位画家和设计师,居住于纽约。
关于点评者
简.阿农吉亚塔(Jane Annunziata),心理学博士,一位在弗吉尼亚州麦可林市执业的临床心理学家,专为儿童和家庭提供服务,同时也著有数部反映儿童及其父母问题的书和文章。
关于译者
福气,网校网名惜福,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毕业,曾任人民网科技记者,现为一岁女孩的母亲,热爱孩子,痴迷教育。最不能抗拒的一个词:妈妈。
关于萧愚家庭教育网校
成立于2009年,是学习型父母的在线大学,在籍学生逾千人。课程包括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建有儿童思维发展、儿童阅读、儿童数学、德育、学习困难等多个研究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一个比较完备的家庭教育学习与研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由妈妈级、爸爸级译者担当,用知识与爱心铸就高品质图书。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往往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却发现我们其实有着很多不为大人所知的烦恼,也曾经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许我们在无助中度过了很多岁月,但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如此。也许我们是稀里糊涂地长大的,也还长得不错,但我们的孩子应该更加享受成长的过程。我们的父母在他们所知所能的范围内已经尽了他们的努力,今天,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努力。
曾经的小孩子成为父母,尤其是成为从事出版工作的父母之后,首先想做的就是奉献出一套帮助孩子成长的书:让孩子更勇敢地面对恐惧、焦虑、害羞等成长中的困惑,让孩子更顺利地走过上幼儿园、上学、交友等所有人生中的第一次。
我们也了解任何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可能给孩子的威胁,所以,我们磨去了书的尖角,采用亚光的封面……
但愿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曾经的烦恼可以成为笑谈,因为身边有父母、有书相伴。
我家宝贝刚满三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也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的年纪。作为家长,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管理情绪的书籍。偶然间翻到了这套《关怀成长中的心灵》,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了。 首先,这套书的画面风格太舒服了!色彩柔和,充满了童趣,而且每个角色的表情都画得特别细腻,宝贝一看就爱不释手。我最喜欢的是,它里面的故事都非常生活化,讲的都是宝贝平时可能会遇到的情景,比如和小伙伴玩玩具时抢来抢去,或者因为爸爸妈妈没有立刻满足他的要求而大哭。 更重要的是,这套书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生气”或者“要听话”,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孩子理解情绪的来源,以及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有一册讲的是一只小熊因为想要一个玩具,但妈妈说不可以,于是他非常生气,不停地跺脚。书里没有批评小熊,而是让小熊自己去思考,为什么妈妈不让他玩,最后他发现这个玩具可能不安全,并且学会了和妈妈沟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我觉得特别棒。 这套书不仅仅关注情绪管理,更在悄悄地培养孩子的品格。比如,有一册讲的是一个小兔子因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零食给生病的小鸟,结果小鸟越来越虚弱。后来小兔子良心发现,赶紧把零食送给小鸟,小鸟也慢慢好起来了。这个故事让宝贝明白了分享的意义,也学会了关心他人。我觉得,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懂得关怀和付出,对他们未来的成长非常有益。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内容设计非常贴合三到六岁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需求,画面精美,故事有趣,而且教育意义深刻。它不仅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品格。我真心觉得,这是每个有三到六岁孩子的家庭都应该拥有的优质绘本。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棒了!我家小宝今年四岁,正是情绪多变、小矛盾不断的年纪。我之前也买过几本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但总觉得不够深入,或者语言太过于成人化,孩子听着有点吃力。直到偶然看到了这套《关怀成长中的心灵》,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 首先,这套书的画面色彩非常柔和、温暖,一点都不刺激,孩子一看就觉得很放松。插画风格也很细腻,人物表情刻画得特别到位,无论是开心、难过、生气还是委屈,都清晰可见,让孩子很容易就能辨认和理解。而且,故事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讲的都是他们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比如和小伙伴分享玩具时的争执,或者因为得不到想要的而感到沮丧。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孩子“不要生气”、“要分享”,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孩子去理解情绪的来源,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其中一册讲到小兔子因为不小心弄坏了朋友的积木而感到内疚,但书里并没有直接批评它,而是让它学会了如何去弥补,如何去道歉,最后得到了朋友的原谅。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教会了他们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完每本书,我都会和小宝一起讨论,问问他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或者他觉得书里的小主人公为什么会那样做。这些讨论不仅加深了他对故事的理解,也让他开始主动思考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现在,小宝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不像以前那样只会哭闹,而是会尝试用语言表达,或者告诉我他需要抱抱。这让我觉得,这套书真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建立了积极的情绪认知和健康的人格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平时接触的孩子比较多,对于如何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健康的性格,一直是我工作的重点。最近我偶然看到这套《关怀成长中的心灵》绘本,就购买了一套,想在班级里进行试用。 坦白说,在教育领域,我见过太多“空有其表”的绘本,但这套书却让我眼前一亮。首先,它的画面质量非常高,色彩运用大胆却不刺眼,线条流畅,人物形象设计生动可爱,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每一页的插画都充满了细节,能够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观察和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最让我赞赏的是,这套书的内容设计非常贴合3-6岁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孩子“你应该怎样”,而是通过一个个寓意深刻、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引导孩子主动去思考和探索。比如,其中一册讲述了小兔子的烦恼,它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做错事情,但是通过故事的发展,它学会了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且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种正向引导的方式,对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非常有帮助。 而且,这本书在培养孩子的“情商”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它教会孩子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比如,在关于“合作”的那一册里,几个小动物因为各自固执己见,无法完成一项任务,直到它们学会了倾听彼此的想法,并且互相协作,才最终取得了成功。这种通过故事情境,让孩子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到有效的沟通技巧,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性格形成的影响。这套《关怀成长中的心灵》绘本,以其精美的画面、贴近生活的故事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无疑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份关怀,一份对孩子心灵成长的美好期许。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孩子成长教育的家长,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孩子建立良好性格的书籍。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少,但很多都流于表面,讲一些大道理,孩子听了似懂非懂,效果并不理想。而这套《关怀成长中的心灵》系列,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 这套书的编排设计非常巧妙,每一册都聚焦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个重要主题,比如如何处理挫败感,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如何建立自信心。它并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灌输,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孩子生活经验的精彩故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举个例子,在关于“挫败感”的那一册里,主人公小猴子尝试了很多次都未能成功地爬上高高的树枝摘到美味的果子,他一度非常沮丧,想要放弃。但是,故事并没有让他就这样失败下去,而是通过他一次次的尝试,以及得到其他小伙伴的鼓励,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和成长。这种循序渐进、充满正能量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 更让我欣赏的是,这套书在塑造孩子品格方面,不仅仅是关注“情绪管理”,而是将“性格培养”融入其中。它不仅仅教孩子如何表达情绪,更教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有责任感、乐于助人的人。比如,在关于“关怀”的那一册里,小兔子看到小刺猬因为冬天寒冷而瑟瑟发抖,主动分享了自己的温暖小窝,并且和小刺猬一起度过了寒冷的夜晚。这种无私的分享和对他人的关怀,在故事中被描绘得如此自然而美好,相信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这套书以其精美的插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成功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健康的性格。对于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的家长来说,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的优秀读物。
评分我最近给家里的小侄子入手了这套《关怀成长中的心灵》,小家伙今年五岁,正处于一个好奇心爆棚、同时也是情绪非常敏感的年龄段。说实话,我之前对绘本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但看到这套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内容和设计吸引住了。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套书的每一册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心灵成长指南”。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像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窗口。比如,有一册讲的是小猫咪因为自己的颜色与众不同而感到自卑,不敢和其他小猫一起玩。书里没有直接告诉它“你要自信”,而是通过它在一次意外中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能力,赢得了大家的赞赏,让它渐渐明白,自己的独特之处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种通过故事引导孩子自我接纳和建立自信的方式,我觉得非常巧妙。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稚嫩可爱,完全符合三到六岁孩子的认知水平。没有复杂的句子,也没有生僻的词汇,读起来朗朗上口,小侄子听得很投入。关键是,故事里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能够引发孩子的共鸣。比如,他最近就对“分享”这个概念有些抵触,看到里面关于小熊因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而惹得朋友伤心,最后又因为学会了分享而重新获得友谊的故事,他若有所思,回家后竟然主动和我分享了他最喜欢的奥特曼玩具。 我还特别喜欢它在培养孩子“同理心”方面的设计。有一册讲的是小松鼠因为不小心弄坏了鸟妈妈的巢穴,感到非常内疚,然后想办法帮助鸟妈妈重新建造了一个更漂亮的巢穴。这个故事让孩子明白,别人的感受也很重要,犯了错误要勇于承担,并且尽力去弥补。这种引导孩子从自身出发,去理解他人情绪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是培养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格的关键。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设计非常用心,内容也很贴合孩子的成长需求,不仅能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情绪,更能从小培养他们健康的性格,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评分吾消费京东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人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贾!!!!
评分不错 孩子很喜欢 价格便宜
评分很好很好 内容很有教育意义 家长最好先看一遍 文字比较多 理解了大意以后再和孩子亲子阅读比较好 套装三本平装书纸质很好 也很实惠哦
评分很不错的绘本,质量好,送货快
评分和朋友一起买的,关于情绪管理的书一下买了好几本,这本的字数有点儿多。不过内容很好。京东活动力度太大,每次都止不住的买买买。
评分书收到了,非常棒,宝宝也很喜欢,送同学,朋友,家人真是太方便了,京东直接送达,省心省力时省力,以前去书店买,现在全部改京东了。
评分书不错!真心的不错.支持京东!希望儿子能在绘本中有一个很好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适合三岁小孩看 质量不错 特别是不要告状 除非是大事 写的特别好。我自己都看笑啦
评分很好的书 希望小孩喜欢 能学会很多 很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