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工艺之道》阐述了何为工艺之美、何为正宗的工艺、工艺如何被人们误解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是柳宗悦先生很早的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日本至今保留着鲜明的民族传统与手工技艺,柳宗悦先生功不可没。他提出“民艺”的概念,努力改变人们崇尚美术而轻视工艺的倾向,认为工艺蕴藏在民众之间,民众的无心之美、自然的加护是美之源泉,而非个人艺术家的天才创造,工艺之美必须与用相结合,必须具有服务意识。柳宗悦先生的阐述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仍然不失其价值。透过他的视角,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 柳宗悦 著作 徐艺乙 译者 柳宗悦(1889—1961),日本有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19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在研究宗教哲学、文学的同时,对日本、朝鲜的民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开始对之收集、整理、研究。于大正十五年(1926)与富本宪吉(1886—1963)、河井宽次郞(1890—1966)、浜田庄司(1894—1978)联名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1936年创办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1943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出版有《柳宗悦全集》等著作。1957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 本书是昭和二年(1927)四月由《大调和》杂志5从创刊号至翌年的正月号分九次连载的以《工艺之道》为题的论文集录。编辑时已经对次序做了更改,所有的文章都进行了订正和增补,从而使各篇之间有了更进一步的有机联系。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种略带粗粝却又充满匠心独运的纹理,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的色彩搭配,没有那种张扬的浮夸,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的深色调,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富有历史感的氛围。翻开内页,纸张的选取也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考量的,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不仅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减少了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一页的文字都仿佛拥有了温度,而不是冰冷的油墨堆砌。装订工艺更是没得说,每一页都缝合得极为牢固,完全不用担心散页的问题,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反复翻阅和做标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甚至连书脊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细节的执着,那种微微凸起的线条感,让它在书架上独树一帜,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流水线上的普通产品,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忍不住花了好长时间去欣赏它,光是这种物理上的体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物件,让人在使用过程中充满了仪式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慢下来”这件事情的深刻洞察和坚定倡导。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崇尚速成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犹如一剂清醒剂,它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短视”和“急功近利”对真正创造力的扼杀。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佐证,阐述了真正的价值往往诞生于漫长而专注的打磨之中,那些看似浪费时间的基础练习和反复尝试,恰恰是构建深厚根基的必要环节。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快速成功,而是在教你如何拥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过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转变,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从关注“什么时候能完成”,转向关注“这个过程中我是否投入了百分之百的专注和敬畏”。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比任何具体技巧的学习都要来得更为珍贵和深远,它影响的将是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任何挑战时的底色。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勉强读完了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坦白说,它的文字密度和思想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复杂概念极度简化,又将简单事物剖析到骨髓的能力。尤其是在阐述那些关于“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时,他并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分析,而是大量穿插了极具画面感的比喻,仿佛我正亲眼目睹一位经验老到的工匠,在面对一块顽石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和智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留白”艺术的那一章节,作者对“不完美中的完美”这一观点的论述,着实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精湛技艺就是追求零瑕疵,但这本书却引导我去思考,那些看似无意间的“错误”或“遗漏”,或许才是赋予作品独特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要求读者必须慢下来,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合上书本,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印证和体会,绝非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快餐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章节之间像是被生硬地拼凑起来,而是有着一种天然的、呼吸般的过渡。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叙事的节奏感,从宏观的哲学基础,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技术层面,再拔高到对时代精神的理解,整个脉络清晰得令人赞叹。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我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很熟悉的领域,经过作者的重新组织和梳理,也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比如,在谈论传统工具的使用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工具的种类和功用,而是深入挖掘了工具与使用者之间那种近乎共生的关系,强调了“人手之感”对于最终产出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每读完一个大的部分,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而不是“读完了,好像也没懂什么”的空虚感。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时而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讲述他一生的经验,那种沉稳和克制,带着一股子历经千帆后的淡然;但下一秒,它又可以像一位充满激情的年轻评论家,用锐利的语言直指行业弊病,充满了挑战和思辨的色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其他思想家或历史事件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能力,但这种引用绝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好地支撑他自身的论点,让每一句话都显得有理有据,言之有物。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忍不住停下来,对着那些精准而富有韵律的句子默默念诵了好几遍,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欣赏一首被打磨得近乎完美的诗歌。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保持了极高的文学性,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知识与美感的桥梁。对于那些追求文字质感的读者来说,光是品味这些句子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的书籍
评分还不错的书籍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的书籍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的书籍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