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东汉的豪族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东汉的豪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联陞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东汉
  • 豪族
  • 学术
  • 名著
  • 中华文明
  • 社会
  • 政治
  • 文化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76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428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三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东汉的豪族》一书是著名史学家杨联陞的论文集,以历史类为主,而历史类中又以其最擅长的经济史为主。其中《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东汉的豪族》作为其早期代表作,此次收入为1949年后在内地首次再刊。杨联陞曾师从陈寅恪,又在美国学习并长期任教,其治学风格兼具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所长。他的著述既注重宏观,又关注微观,以小窥大,以点观面,读后经常带给读者学术思路上和现实观察上的诸多启发。本书除了收入历史论文外,还收入了杨联陞语言学方面的多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学术造诣。此外,杨联陞的书评素为圈内外所称道,本书此次也收入了他的一些书评。

内页插图

目录

东汉的豪族
国史上的女主
汉武帝始建年号时期之我见
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
二十四史名称试解
原商贾——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序
传统中国政府对城市商人的统制
从《四民月令》所见到的汉代家族的生产
中唐以后税制与南朝税制之关系
与曾我部静雄教授论课役书
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
打像为誓小考
“龙宿郊民”解
五、十新解
中国围棋数法变更小考
中国语文札记
汉语否定词杂谈
道教之自搏与佛教之自扑
《道教之自搏与佛教之自扑》补论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关于唐宋商业的两本书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集录》评介
寺田隆信《山西商人の研究》评介
《道光咸丰光绪大婚事记》——致陶希圣先生函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读后
杨联陞先生学术年表(蒋力)
《东汉的豪族》杂谈(蒋力)

精彩书摘

第二次是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即第一次党锢前六年①。平羌名将皇甫规入朝。规在边时曾奏免交通宦官的贪污官吏。入朝后宦官徐璜、左倌向他求财货,他不肯给。宦官也诬他以罪,输作左校。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上书为他申冤。恰巧遇赦。又算成了功。第一次党锢时因被害的都是天下名士,皇甫规耻于自己未得参与。上书称自己是党人,就以太学生曾营救他为证。但皇帝正需要他对付羌人,竟自放过不理(《后汉书》卷九五《皇甫规传》)。
但这两度禁锢中太学生遭难的似乎不多,大概是太学生领袖郭太(林宗)、贾彪(伟节)为人都很谨慎,所以太学生没有大举起来做运动。也许是他们所追宗、所敬佩的人都遇了害,自己不敢出头。也许与陈蕃同入承明门死难的八十余人里有太学生,不过数目不算多。
太学生虽然没有举动,心里总是不平。这情形宦官也知道。窦太后从陈、窦遇难,就被软禁。到此是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太后忧病而死。不久,有人在朱雀阙上写“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后汉书》卷一○八《曹节传》)。诏书搜捕,结果太学生被系的千余人,这是太学生受了一次大牺牲,作了党祸的结尾。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三国史学新论 丛书主编: [此处可填写一位权威学者的姓名,例如:张维华教授] 本书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位资深学者的姓名,例如:李明德 教授] ISBN: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拟的ISBN号,例如:978-7-100-XXXX-X] 定价: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拟的价格,例如:128.00 元] --- 内容简介:穿越烽火,重塑认知——三国时代的社会、政治与军事图景 本书系“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最新力作,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却又极度复杂的转型期——汉末至三国鼎立时期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与军事变革。作者李明德教授,深耕魏晋南北朝史数十年,凭借其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史学洞察力,旨在超越传统演义叙事的窠臼,以现代史学研究的视野,对这一关键历史阶段进行一次深刻而系统的重估。 本书并非对已知史实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在宏观框架下,对核心问题进行微观的、精细的考辨。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三大部分,共计十四章,层层递进,相互印证,共同构建起一幅立体、丰满的三国图景。 第一部分:权力结构的碎裂与重塑——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割据的逻辑 本部分着重探讨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体系的瓦解过程,分析了权力真空如何催生出新的社会政治力量。 第一章:灵帝末年的“党锢”遗绪与士人阶层的政治异化 本书首先追溯了东汉后期政治斗争的深层原因。不同于以往将焦点集中于宦官与外戚的循环斗争,本书深入分析了儒家士人阶层在面对体制腐败时的心态变化。我们探讨了“党锢之祸”对士人政治参与热情的抑制与扭曲,以及他们如何从体制内的改良者,逐渐转变为体制外的批评者乃至颠覆者。通过对《后汉书》、《三国志》中相关人物传记的细读,揭示了部分名士在政治选择上的摇摆与挣扎,为后续地方豪强崛起提供了思想土壤。 第二章:州牧制度的再审视:中央权威的稀释与地方势力的固化 州牧制度是东汉末年地方权力失控的关键机制。本书详尽梳理了汉灵帝、汉殇帝时期州牧设置的初衷、实际运行中的权力膨胀及其对国家统一的负面效应。重点剖析了州牧如何利用监察权、军权和财政权,逐渐摆脱朝廷的控制,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不同于简单地将州牧视为“军阀”的萌芽,本书将其视为一种适应地方混乱局面的“应急治理结构”,探讨了其在初期稳定地方治安方面的复杂作用。 第三章:献帝初年的政治博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复杂性 曹操挟天子东进是三国历史的标志性事件。本章超越了对曹操个人雄才大略的赞颂,而是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进行考察。我们分析了董卓势力被清算后,中央权力真空的特点,以及曹操集团在政治合法性建构上的努力。特别引入了“儒家政治伦理”与“权谋现实主义”的张力分析框架,探讨了曹操如何巧妙地平衡两者,在维护汉室名义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军事联盟。 第二部分:社会生态的剧变——人口迁徙、经济重构与宗族势力的崛起 三国时期不仅是军事的角力场,更是社会结构经历剧烈洗牌的熔炉。本部分关注社会基层与经济层面的深刻变动。 第四章:汉末大乱与人口流动的地理学分析 本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分析了汉末至赤壁之战前的人口主要迁移方向。通过对《三国志》注引文献中关于流民、坞堡的记载进行量化梳理,我们勾勒出中原地区人口向荆州、益州以及北方相对稳定区域的迁移路径。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如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经济平衡,为日后荆州与益州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关键的人力与资源基础。 第五章:坞堡经济的兴起与土地制度的碎片化 在中央权力衰微的背景下,地方豪强和宗族势力凭借武力自保,形成了以坞堡为核心的防御性经济单元。本章深入分析了坞堡的组织结构、生产模式以及与周边小农的依附关系。它探讨了这种半自治的土地占有和生产形态,如何在客观上瓦解了东汉以来推行的均田或受制于官府的土地制度,为后世门阀地主制度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第六章:区域性士族的文化资本与政治动员能力 本书将重点放在了区域性大家族(如荆州的蒯氏、荀氏,益州的士族)的“文化资本”上。他们如何通过经学传承、宗族网络和地方声望,将分散的民众有效地组织起来,并转化为具有战斗力的政治资源,是理解三国地方政权稳定性的关键。我们探讨了文化话语权在权力转换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战争形态的演进——从传统军制到新兴军事力量的融合 三国时期的军事实践是其社会结构变迁的直接体现。本部分侧重分析军事制度和战术层面的创新与演变。 第七章:汉末卫戍军制的崩溃与募兵制的盛行 本书详细分析了东汉末年州郡兵(卫戍军)体系如何因腐败和缺饷而彻底瓦解,以及曹操、孙权等人如何大力推行以短期服役、高额报酬为特征的募兵制。重点研究了这种制度对士兵忠诚度、军事效率乃至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深远影响。 第八章:曹魏的屯田制度:军事后勤与国家控制的创新结合 屯田制度是曹操集团稳定北方、支撑长期战争的基石。本章不仅介绍屯田的经济效益,更着重分析其军事后勤的战略意义。我们考察了屯田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它如何有效地将流民和无主土地转化为直接服务于军需的生产要素,是早期国家重建的典范。 第九章:江东水军的生态基础与战略部署 针对孙吴政权,本书专门辟章节讨论了其依托长江中下游的地理优势,建立的独特水军体系。从造船技术、兵员选拔(着重分析了地方氏族在水军精英培养中的作用),到在赤壁、夷陵等关键战役中的战术运用,展现了江东军事力量的专业化和本土化特征。 第十章:赤壁之战前的外交与军事联盟的动态平衡 赤壁之战常被视为英雄史诗,但本书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区域)政治视野下。通过对孙刘联盟的建立过程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了诸葛亮、周瑜等人的外交策略,以及曹操在战略误判和内部不稳(如荆州降附势力的整合困难)等多重因素下的必然败局。 第十一章:三国鼎立时期边境的冲突与和议:非战争时期的战略博弈 鼎立形成后,战争并未停止,但其形态转为长期、有限的冲突与边界条约的试探。本章分析了曹魏与孙吴、蜀汉在淮河、汉水流域的长期对峙,以及双方在外交上互相承认对方合法性,以求内部稳定和资源整合的策略。 第十二章:蜀汉的“北伐”:军事行动的政治意图与社会动员的极限 本书对诸葛亮北伐的评估更为审慎。我们认为,北伐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种维护蜀汉政权合法性和凝聚力的政治仪式。通过分析粮道维持的难度、益州内部对长期战争的消耗承受力,本章探讨了蜀汉政权在资源有限性下的战略困境。 结语:三国遗产与后世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三国时代留给后世的结构性遗产,包括军屯与屯田制度的后续影响、士族政治的固化趋势,以及中央集权在应对大分裂时期所展现出的制度创新与局限。 --- 本书特色: 1. 重资料考订: 依托《三国志》、《三国志注》(裴松之注)及新出土简牍文献,对传统史料中的模糊记载进行了严谨的辨析和订正。 2. 多学科视角: 引入社会学、地理学和军事理论分析框架,力求对传统史学问题给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3. 结构宏大,论证精微: 既有对权力格局演变的宏观把握,又不乏对具体事件和制度细节的深入挖掘。 本书是研究三国史、魏晋南北朝史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军事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它将引领读者以全新的视角,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 作者简介: 李明德教授,著名历史学家,XX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已出版《汉末的权力网络》、《晋代门阀研究》等多部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著。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宗旨: 本丛书致力于遴选和出版建国以来,在中国史学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代表性和持久影响力的经典学术专著,力求展现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最高水准,为后学者提供坚实的学术阶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丛书”时,本以为会看到一篇立意高远、横跨两汉的宏大叙事,但读完后,感觉它更像是一系列分散的个案研究拼贴而成。每当一个家族的故事似乎要发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时,叙事就会戛然而止,转而介绍另一个地域、另一个家族的相似情况。这种“见树不见林”的写作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理论高度始终未能被真正建立起来。东汉的豪族现象,本质上是中国古代地方精英阶层兴衰史的一个缩影,它关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中央权威的衰落与重建。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强大的理论模型,来解释为什么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些地方势力会集体性地爆发,并最终导致王朝的倾覆。但书中更多的是对史料的细致梳理,而非对历史驱动力的深刻洞察。它提供了大量关于“他们是谁”和“他们做了什么”的材料,却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他们为何如此”的答案,这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停留在资料汇编的层面,未能达到“名著”应有的思想高度。

评分

这本书在聚焦东汉豪族时,似乎对女性角色的忽视达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程度。在以宗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中,女性,尤其是豪族中的主母和寡妇,往往扮演着维系财产、管理内部事务甚至影响家族政治决策的关键角色。我原以为,既然是探讨“豪族”这个庞大的社会实体,作者会对这些隐藏在幕后的力量有所着墨。然而,书中对女性的提及,大多仅限于生育或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难道东汉时期的豪族,其内部运行机制真的可以完全将半边天排除在外?例如,一个大家族的财产继承和管理,在男性继承人缺席或年幼时,往往会由有能力的女性来代理,这种代理权的行使,无疑是对传统权力结构的一种张力体现。期待在这类学术名著中,能看到对性别史观的引入,以更全面地描绘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男性政治家和士大夫的舞台。

评分

从材料的广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这一点毋庸置疑。书中引用的不少地方志和私人著述,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让我看到了教科书上看不到的鲜活细节。然而,这种广度似乎也带来了深度上的不足。很多时候,作者似乎满足于“记录”了某个现象的存在,而非深入“分析”其成因和影响。比如,在描述东汉豪族对教育和儒学的推崇时,这本书提到了他们如何将子弟送往京师求学,但对于这种教育投资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政治资本,以及这种文化霸权是如何维持的,分析得不够透彻。我更想知道,当中央的教育资源逐渐枯竭时,地方豪族是否已经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教育体系,从而彻底脱离了对朝廷的依赖?这种微妙的权力转移过程,这本书只是轻轻拂过,仿佛担心深入探究会触及到某个禁区。总而言之,它像一本详尽的目录,列出了很多值得深究的条目,但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主线来串联这些信息,形成具有震撼力的历史论断。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说实话,有些过于古典和学院派了,读起来颇费力气。那种夹杂着大量引文和注释的写作方式,虽然保证了材料的扎实性,但却牺牲了故事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我努力想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是在探讨一些地方性政治操作和人物关系网时,但那些复杂的称谓和相互之间的微妙制衡,让非专业读者感到压力山大。我希望阅读历史著作时,能有一种被引导、被讲述的感觉,而不是像在啃一本厚重的史料汇编。例如,作者在阐述某个豪族领袖的崛起时,引用了大量的碑铭文字,这些文字固然是珍贵的原始材料,但如果能配以更具解释性的白话梳理,将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我感觉自己像个考古学家,必须自己动手清理每一块石头上的苔藓才能看清文字,而不是一个在导游带领下欣赏历史遗迹的游客。对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与大众的可读性,是这类丛书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评分

《东汉的豪族》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被时间尘封的古代庄园,虽然我期望在其中能找到一些关于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更深刻洞见,但坦白地说,这本书更多地停留在对一些著名家族的表层介绍上,缺乏对“豪族”这一概念更本质的剖析。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深入挖掘这些家族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构建,以及他们在政治光谱上的动态变化。比如,东汉中后期,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他们与中央朝廷之间的张力是如何一步步加剧的?书中对于豪族如何利用宗族网络、土地兼并以及对地方士人的垄断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论述,显得有些单薄。我总感觉,作者描绘的更像是一幅静态的肖像画,而不是一个动态的社会演进过程。例如,关于他们如何应对黄巾起义这种大规模社会动荡,以及起义后他们如何在权力真空地带迅速扩张,这些关键的转折点,书中的分析往往一笔带过,留给我很多意犹未尽的感觉。真正理解一个阶层如何塑造历史,需要更细致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框架支撑,而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

评分

正版图书,国学经典。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历史沉淀,精品收藏

评分

大促期间买的,本次价格普遍偏贵,活动加券也还是比较贵,希望京东以后活动力度能大一些!

评分

是正版,是杨联升先生的论文集,个人觉得杨先生所描述的豪族和两晋时期的门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单纯看作一种承接关系还是有点问题

评分

经典著作,商务名品,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评分

非常经典的学术著作,东汉的豪族,很多人都引用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历史沉淀,精品收藏

评分

不错? ?(?¯???¯???)?”不错? ?(?¯???¯???)?”很不错!

评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这套书慢慢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