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周敦颐合称“北宋五子”,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並汲同时,也有以陸九洲为代表的理学别派代表的理学别派兴之对峙。
内页插图
目录
胡宏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代序)
贴校说明
知言
天命
修身
阴阳
好恶
往来
仲尼
文王
事物
纷华
一气
义理
大学
复义
汉文
中原
古诗
题上封寺
送友人归荆南
简彪漠明
西林寺廓然堂有怀
和江子玉二首
圃景大吟呈伯氏
寄题向伯元敦止堂
云月
南山郎事
题杨氏猗猗阁
苍天
演魏武诗
题谈氏濯缨亭
观建安七子诗
小圃将成
送琏老
水心亭
同伯氏还乡
桃源行
独坐
律诗
梅花呈孙奇父诸公
题友人养素轩
春日郊行
和韩叔夏碧泉
题法轮寺
郭氏嘉山亭
湘中馆
和范公授
呈伯氏兼简彦达先生
和伯氏
水石
碧泉九日有感
吴承远讥登山
和王师中
和人
谒虞帝祠
别昊卫道
别全当可
……
绝句
书
杂文
中具棠
台王大纪论
释疑孟
附碌一
附碌二
附碌三
附绿四
精彩书摘
若干职,定置若干员,于今在官者,按实功罪,诛赏必行。任官称职者,使久于其位:恶已彰者,编之于民,终身不齿;志气不立、事业不修者,皆赐罢;其有学行未成者,归之于学。庶几官约事省,为政有经,民听不惑,而危亡可救矣。或者以为行此之政,则必大致烦扰。
夫人心焉金人豫贼驻才,岂不殆哉!臣痛之曰:夫国之所恃而上之所保者,亿兆之心也。若夫士大夫乘君子之器而为小人之行者,乃生民之蠹,固之贼耳。汰而黜之,则得民心。所去者寡,而所安者众;所去者奸恶,而所安者良善。计道义,权轻重,则所为失人心者,乃在彼而不在此矣。
昔纣为天下逋逃主,以有亿兆夷人,而武王以三千人灭之。纵使仇敌得吾逋逃之士,是皆不忠不孝商纣夷人比耳一一,逋足为吾取胜之资也。苟或恐惧,动于浮言,不黜衰敝之士,则衰敝之政不更,而衰敝之俗不革。乱不息'威不震,而讨逆复仇之兵未易举矣。
廷日引月,下陵上替三一。陛下春秋鼎盛,明并日月,威若雷霆,乃行小不忍,而弃大谋,高拱以成土崩之祸,生好雄心,臣窃为陛下惧焉。
臣闻尧授舜以天下,其付托丁宁之言曰:「聚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夫众所愿者,饱食暖衣,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而已。后体元而仁覆天下,则弃得所愿而归戴之;后不体元,为政不仁,无以保天下,则民择仁厚而归之。其心岂有常也:故大禹力平水土,拯民之垫,以有天下;桀不能守,灭德作威,而民归于商;稷降播种,以救民饥,至文、武而有天下;幽、厉不能守,肆行暴虐,民归于五伯。此已然之明验也。
本朝宗祖厚养天下,当时父老蒙恩被泽者已死已亡。后来子孙自王安石为政,崇尚掊克,与民争利,狱讼繁滋,民不得安息。加以庸邪继轨,合宦握兵,求便其私,不为国计,肉修宫室,治苑囿,外拓边疆,筑城立栅常赋不充,移易经费;经费不充,始有横敛;横敛不充,公私俱匮,天下力竭财尽。虽有感恩戴德之私,迫于威虐,如火销膏,祖宗之泽日益斩矣。故金人未动,而方贼已称兵于江表,羣盗已充斥于太行。及其内侮,民无杀敌保家之志,望风奔溃,乘时焉盗,发其乱心,侥幸富贵以偷安,须臾远近继起,连年未定。然则民心果有常,而祖宗之泽果可恃乎,陛下亦自强于为善可也。
往中原时,国家全盛,提封万里,乡邑聚落,财物阜丰,所在百姓以亿计,犹不能堪上命。以及败乱,迨今地益狭隘,皆寇盗剽掠之余,贼杀之残也。生者流离,死者暴露,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怨恨愁痛,感伤和气。故长星互天,日食地震,川腾海溢,雷电雨雹,愆时失序,木水竹枯三一,灾异荐臻。陛下郎位,厉精求洽,九年于兹,若之何民犹未安而天犹未应乎?
臣深探其本,盖陛下体元之功末加焉。是以听善不明,择善不审,执善不固'官人失贤,行政失理,虽有爱民之心,屡下宽恤之诏,而有司壅遏。大命不能承流宣化,实惠不施于民,诛之如禽兽,取之如渔。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理学丛书:胡宏集》的书籍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书籍内容,且不包含任何AI生成的痕迹,避免重复提问,并力求自然流畅。 《理学丛书:胡宏集》—— 探寻宋明理学的核心脉络与胡宏的独特贡献 《理学丛书》系列,旨在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理学发展脉络,而《胡宏集》作为其中的一册,则将我们引入南宋时期一位极其重要的思想家——胡宏的思想世界。胡宏,字仁和,又字渊明,世称“五峰先生”,是南宋时期继北宋五子之后,开启宋明理学新篇章的关键人物。他的思想,不仅承接了北宋理学的精髓,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对理学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阐发,为后世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胡宏集》并非一部简单的生平事迹汇编,而是力图通过收录胡宏的代表性著作、重要论述片段以及历代学者对其思想的评介,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全面的胡宏思想图景。通过研读本书,我们不仅能深入了解胡宏“天地之学”、“君臣父子之学”等核心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更能体察其“致曲”之学在伦理道德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其“无功利”思想在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层面的深远意义。 一、 溯源与开新:胡宏思想的历史定位 胡宏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理学蓬勃发展,却因靖康之变而遭遇重大挫折的时期。北方士人南渡,带来了文化的断裂与思想的重塑。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宏肩负起重振儒学、重塑道统的历史使命。本书将首先通过引介部分与胡宏思想源流相关的文献,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北宋理学大家之间的传承与演变。胡宏在继承“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性即理”的本体论等基本理学框架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宋初政治现实的挑战,以及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如何安顿身心、实现价值的现实困境。 本书收录的文献,将重点展现胡宏如何从“天地之学”出发,将宇宙的生成与人类社会秩序紧密结合。他强调“天地万物,本一气所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君臣父子”等社会伦理关系作为“人伦之本”。这与北宋理学侧重于“性即理”的本体论不同,胡宏更侧重于将本体论的功夫落实在具体的人事之中,尤其是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建。这种转向,既是对时代危机的回应,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儒者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二、 核心概念的精深阐发:以“致曲”与“无功利”为核心 本书的重点,在于深入解读胡宏思想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他思想体系的基石,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致曲”之学: 胡宏的“致曲”之学,是对“格物致知”的深化与拓展。他认为,“致知”不仅在于认识事物的道理,更在于将这些道理“推衍”并“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这里的“曲”字,意指事物的细微之处、人情世故的复杂性、以及个体道德修养的具体环节。胡宏强调,真正的“致知”就是要深入到这些“曲”的地方,体察其微妙之处,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天理的普遍性原则,贯彻到这些具体的“曲”境之中。本书将通过分析胡宏关于“求仁”、“求义”等论述,展现他如何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可行的实践路径。例如,他对“孝”、“弟”等基本伦理的论述,就充满了对人情世故的细腻体察,以及如何在具体的家庭互动中实践孝悌的指导。 “无功利”思想: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功利”往往被视为道德的对立面,但胡宏对“功利”的理解,更为精妙。他并非简单地否定一切功利,而是强调作为士人,应当以“天理”为追求的最高目标,而非世俗的“功名利禄”。“无功利”的核心在于“专一”,即专心致志于道德的修养与天理的实现,而不被外在的得失所干扰。他认为,当一个人真正以“无功利”之心去行事时,反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功”。这种思想,是对儒家“见利思义”的进一步发挥,强调了道德动机的纯正性对于实现真正价值的重要性。本书将通过胡宏对君子品德的塑造、以及对个体安身立命之道的论述,来呈现其“无功利”思想的丰富内涵。 三、 政治伦理与社会关怀:从“君臣父子”到“民惟命是” 胡宏的思想,在政治伦理和社会关怀方面,也展现出其独到的视野。他将“君臣父子”视为“人伦之本”,并认为这是理解整个社会秩序的关键。他的“天地之学”最终落脚于如何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 本书将收录胡宏关于“治国”的论述,以及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观察与批评。他强调君主应当以“仁政”为根本,以“民心”为依归。他对于“民惟命是”的理解,并非简单的民本主义,而是将民生的福祉与政治的合法性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一个合乎天理的政治,必然能够带来社会的安定与人民的幸福。 此外,胡宏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将通过引介部分宋明理学大家对胡宏思想的评价,以及明代王阳明等心学集大成者如何吸收与发展了胡宏的“致曲”之学和“无功利”思想,来展现胡宏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理解胡宏,不仅是理解南宋理学的一扇窗口,更是理解宋明理学整体发展脉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四、 编排与阅读: 《胡宏集》在编排上,力求科学合理,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书籍将按照胡宏思想的逻辑脉络进行组织,可能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总论与引介: 对胡宏的生平、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的整体评价进行概述。 本体与宇宙论: 阐述胡宏关于“天地之学”的论述,揭示其宇宙观。 心性论与道德实践: 重点解读“致曲”之学,展现其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实践中的应用。 政治伦理与社会治理: 探讨胡宏关于“君臣父子”以及治国理政的观点。 思想传承与评价: 收录历代学者对胡宏思想的评介,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严谨而又不失流畅,既尊重原文的古朴,又力求易于现代读者理解。对于一些难懂的概念,可能配有必要的注释,以辅助阅读。 结语: 《理学丛书:胡宏集》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遗产的一次重要梳理,更是为当下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宋明理学核心思想、体悟中国传统智慧的宝贵机会。通过研读胡宏的思想,我们不仅能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能从中汲取关于如何安顿身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理解社会秩序的深刻洞见,从而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与道德的指引,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书将是所有对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以及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