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難起,金兵大舉入侵,陳與義自陳留南奔,避亂襄漢,流離湖湘。建炎四年(一一三〇)被召,由湖南武岡啓行,輾轉於廣東、福建,次年夏,抵達紹興,任兵部員外郎。在這五年多的飄泊流離生活中,他目睹瞭國破傢亡的慘狀,被廣大軍民奮勇抗敵的愛國熱情所鼓舞,寫下不少忠憤激越的愛國主義詩篇,使他的作品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紹興二年(一二三一),赴南宋小朝廷的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七年,纍官至參知政事。陳與義是一個正直、愛國的士大夫,對抗擊金兵侵略、恢復中原,抱有熱切的希望,因此,在他被召委以重任的時候,是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也曾建議撫問將士,薦拔人纔。但時局的動蕩,小朝廷的苟且偷安,排斥忠良,許多愛國名臣如李綱、張浚等,都相繼遭到排擠和打擊。有鑒於此,他擔心位高名顯容易招緻大禍,「寵祿既過,則災所由生;屍素已多,則釁乃易會」(張崬《代參政乞官觀奏剳》)。同時,他又因「早衰多病」,身體勝任不瞭繁劇的政務,終經五請而罷政。他隻做瞭一年多的參知政事,就辭官迴到湖州。紹興八年(一二二八)十月二十九日逝世,年四十九。
評分中華這個叢書,務必收之。
評分當時正是王黼為相,葛勝仲也在貶黜之列,他不可能不受到牽連。這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使陳與義似夢初醒,發齣「三年成一夢,夢破說夢中」(《將赴陳留寄心老》)的無限感慨。自此他沉湎於飲酒賦詩、遊山玩水的生活裏,以排遣心中的抑鬱和不平。
評分中華這個叢書,務必收之。
評分立誌識盡天下字,發奮遍讀人間書!
評分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也推崇蘇軾、黃庭堅和陳師道。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麵,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存詞19首。曾在餘杭任太傅幕僚,後被宰相賞識,因而升遷。陳與義與呂本中有過交往,但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並未列陳與義之名。宋人也有稱他崇尚陳師道的,但多數人認為他於杜甫。元代方迴在《瀛奎律髓》中稱杜甫為江西派的"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陳與義不是江西人,作詩重錘煉,固然有與陳師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與黃庭堅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彆,不應列入江西詩派。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評分此後緋衣誰復解當年紅豆已全荒
評分“現代史學誕生於十九世紀,其孕育與發展,都是為歐洲民族主義服務的。作為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一個工具,歐洲各民族的曆史書寫取得瞭巨大的成功,但也使得我們對過去的理解變成瞭一個富有毒害的垃圾場,塞滿瞭族群民族主義的毒物,其毒性已深深滲入社會大眾的思想意識。”——Patrick Geary“現代史學誕生於十九世紀,其孕育與發展,都是為歐洲民族主義服務的。作為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一個工具,歐洲各民族的曆史書寫取得瞭巨大的成功,但也使得我們對過去的理解變成瞭一個富有毒害的垃圾場,塞滿瞭族群民族主義的毒物,其毒性已深深滲入社會大眾的思想意識。”——Patrick Geary“現代史學誕生於十九世紀,其孕育與發展,都是為歐洲民族主義服務的。作為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一個工具,歐洲各民族的曆史書寫取得瞭巨大的成功,但也使得我們對過去的理解變成瞭一個富有毒害的垃圾場,塞滿瞭族群民族主義的毒物,其毒性已深深滲入社會大眾的思想意識。”——Patrick Geary
評分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陝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齣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彆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