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

哈耶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军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政治学
  • 自由主义
  • 市场经济
  • 社会哲学
  • 奥地利学派
  • 法学
  • 公共政策
  • 思想史
  • 古典自由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0591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32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济思想家丛书
出版时间:2006-07-01
页数:1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习和研究哈耶克的理论对我们来说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哈耶克的消费者主权理论、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对市场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规律有深刻的洞见,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认识我国经济波动的规律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就现实意义来说,哈耶克对人类理性的警惕,对人为设计的规则与制度的否定,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提供了警示,我们不应当忘记哈耶克所引用的荷尔德林的名言:“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因此,《哈耶克》旨在勾勒哈耶克平实却又绚烂的学者生涯,阐释其博大深邃的经济、政治、法律思想,让读者在掩卷之后能对这位被称为“20世纪的先知”的伟大哲人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目录

1.平实却绚烂的学者生涯
1.1 求学维也纳:战火与青春
1.2 移居英伦:黄金岁月
1.3 执教芝加哥:学术转向
1.4 退隐弗莱堡:空山绝响
1.5 迟到的桂冠:诺贝尔经济学奖
1.6 最后的岁月

2.师承、友人与论敌:思想上的关联与冲突
2.1 深厚绵长的学术传承
2.2享誉世界的同侪友人
2.3 声名显赫的论战对手

3.经济学界的大师与异端
3.1 经济周期理论
3.2 消费者主权理论
3.3 异端思想:货币的非国家化

4.知识与市场:为自由市场经济辩护
4.1 经济自由主义
4.2 哈耶克的知识问题
4.3 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4.4 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否定

5.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的社会理论
5.1 自由的含义
5.2 法律与自由
5.3 自由与社会正义
5.4 自发秩序
5.5 哈耶克对于我们的意义
附录哈耶克大事年表
后 记

精彩书摘

哈耶克一生都生活在象牙塔之中,他终生都在扮演学者的角色,他的生活经历就是从一所大学到另外一所大学,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读书、教书、研究、写作,他既没有政治家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领袖风采,也没有军事家戎马倥偬、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平淡的。然而,哈耶克思想的光辉洞悉着历史的角落,穿透了现象的尘埃,他的思想和观念影响并改变着这个世界,使他的一生虽然平实却闪烁着绚烂的光芒。
1.1 求学维也纳: 战火与青舂
1899年5月8日,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yonHayek)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在他的家里,他祖父和外祖父、父亲和两个兄弟,还有他自己的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是科学家和教师,但与弗里德利希·哈耶克不同的是,他们大多是自然科学家。哈耶克家族的先辈在1789年获得贵族封号。从此,他们家族的姓氏“哈耶克”之前多了一个“冯”(von)字。哈耶克出身的家庭属于奥匈帝国的中等偏上的阶级。
哈耶克的父亲是一位有威望的市政官员,同时还是维也纳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其母亲是一位公共法教授,并曾出任奥匈国家统计局局长。少年时期的哈耶克就读于维也纳文法学校,受其父亲的影响,哈耶克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颇感兴趣。
1914年,奥匈帝国费尔迪南皇太子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第~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哈耶克15岁。1917年3月,不满18岁的哈耶克尚未完成在高级文科中学的学业就进入奥国野战炮兵部队服役,参加了野战军团。在受训7个月之后,哈耶克成为了一名军官,被派往意大利前线,经历了一年半的军旅生活,参加了一些战斗,也差点被打死。战争结束后,哈耶克带着严重的疟疾回到了家乡。
正是因为这场战争,哈耶克的兴趣由自然科学转向了社会科学。他回忆自己转向的原因时说:“我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我服役于多民族的奥匈帝国军队的经历,确实对我有决定性的影响。或多或少,我曾目睹了一个大帝国由于民族主义问题而解体。在我服役的部队里,人们讲着11种不同的语言。它迫使你去关注政治组织的问题。”在意大利打仗期间,哈耶克已开始决定要研究经济学。在战场上闲极无聊的时候,一位战友送给他一本经济学书籍,就是这样一本水平不高的关于经济学的书把他引入了经济学的殿堂。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虚构图书《星辰之谜》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书名: --- 《星辰之谜:失落文明的密码》 导言:当古老的声音再次响起 在宇宙的浩瀚背景下,人类的文明史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微光。我们仰望星空,试图从中解读出关于自身存在的答案,但真正的秘密,或许并不在遥远的未来,而深埋在被遗忘的过去。 《星辰之谜:失落文明的密码》是一部融合了硬科幻、历史悬疑与宇宙考古学的鸿篇巨制。它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跨越数万光年的探索之旅,揭示了一个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就已达到巅峰,却神秘消亡的超级物种——“织梦者”的遗产。 本书的核心驱动力,是对一个突兀出现在太阳系边缘、拒绝任何传统物理规律的巨型结构——“赫尔墨斯之环”的解析。这个直径超过冥王星轨道的环状天体,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复杂的信号,它既是科学的终极挑战,也是文明的终极邀请。 第一部分:静默的回声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近未来,一支由顶尖天体物理学家、古语言学家和密码学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考察队,在一艘名为“卡西尼之翼”的深空探测器上,首次捕获到来自“赫尔墨斯之环”的规律性脉冲。这些脉冲并非简单的无线电波,而是基于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构建的、信息密度极高的三维几何语言。 首席语言学家,冷峻而天赋异禀的艾拉·文森特博士,是解读这组信号的关键人物。她的童年便笼罩在对已故宇航员父亲留下的、充满符号的日志的痴迷之中。当她面对“织梦者”的语言时,她发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熟悉感。这种语言似乎绕过了所有已知的逻辑结构,直接与人类潜意识的深层机制对话。 考察队面临的第一个巨大障碍是能源问题。赫尔墨斯之环似乎在消耗周围星云的暗物质能量,维持着自身的稳定。通过分析环体外壳的材料构成,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名为“永恒晶格”的超稳定物质,它不仅能抵抗极端宇宙射线,还能在宏观尺度上操纵时空曲率。 第二部分:代码与创世 随着艾拉博士的团队逐步破译出基础的语法结构,一个令人震惊的叙事浮现了:织梦者文明并非死于战争或自然灾害,而是主动地选择了一种“休眠”模式。 他们将自身所有的知识、记忆和存在感,都编码进了赫尔墨斯之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据库,而是一个活性的、自我维持的“信息茧房”。 书中精彩地描绘了“织梦者”文明的哲学观:他们认为物质宇宙的熵增和不可逆性是低效且注定失败的。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纯粹意识的永恒共振”,即把整个文明的意识体转化为一个单一、不朽的量子态,从而超越时间和空间。 考察队随后找到了通往环内核心区域的“密钥”——一套隐藏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彗星残骸中的光学矩阵。当矩阵被激活,一幅跨越数百万年的全息历史影像在“卡西尼之翼”的指挥中心展开。 重点描绘部分:织梦者的技术奇迹 书中详细描述了织梦者如何掌握了“概念塑形”技术——他们能通过高度集中的意念力,直接影响基本粒子的行为模式。他们不是“建造”飞船,而是“定义”飞船;他们不是“计算”轨道,而是“要求”轨道。这种对现实的直接干预能力,使得人类当前所有的物理学定律,在他们面前都显得粗糙而原始。 第三部分:悖论与选择 然而,随着信息的深入,一个恐怖的真相逐渐显现:织梦者文明的“休眠”并非完全的和平撤离。在他们进入终极共振之前,他们曾试图将自己的意识投射到宇宙中更“年轻”的文明身上,以“修正”那些可能导致文明自我毁灭的错误——而人类,正是他们选择的潜在目标之一。 赫尔墨斯之环的核心信息,是一份包含着极端理性与绝对服从的“蓝图”。它承诺给予人类无限的知识和永恒的和平,但代价是放弃个体自由、情感波动,乃至一切不符合“织梦者最优解”的行为模式。 现在,考察队必须做出选择: 1. 启动核心协议:接受这份“礼物”,让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完美的、但被预设好的轨道,从而避免所有潜在的冲突与痛苦。 2. 摧毁环体:切断信息源,将人类文明的未来重新交还给充满不确定性但充满可能性的自由演化。 主角艾拉博士发现,她的父亲之所以在最后一次任务中失踪,正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接近这个真相,他留下的日志,其实是对这种“完美暴政”的预警。 结局:不完美的自由 在紧张的倒计时中,艾拉博士利用自己对“织梦者”几何语言的独特理解,发现了一个被刻意隐藏的“后门”——一个由最初几代织梦者留下的、关于“不完美性是生命核心价值”的哲学遗嘱。 她没有选择摧毁赫尔墨斯之环,而是输入了一段基于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恐惧与希望——构建的“混沌序列”。这段序列并非攻击信息,而是注入了“不确定性”本身。 最终,赫尔墨斯之环停止了脉冲,陷入了长久的沉寂。它没有被摧毁,但它也失去了对外界的干预能力。人类文明获得了喘息之机,但他们带回了无价的知识——关于宇宙的法则、关于物质的极限,以及关于文明的最终抉择:是追求绝对的效率与永恒,还是珍视充满风险的、真实的活着? 《星辰之谜》不仅仅是一部太空冒险,它更是一面映照人类当前社会与哲学困境的镜子。它探讨了科技的极限、理性的边界,以及在面对一个“全知全能”的诱惑时,我们应如何坚守我们最珍视的——那份无法被编码的,人类的灵魂。本书的结尾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疑问:被“拯救”的文明,是否还能称之为真正的文明?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让我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经济学和社会运行规律的传统认知。作者的逻辑缜密得令人叹服,他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细的分析框架,来探讨自由市场中自发秩序的形成与维护。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对复杂系统内在运作机制的洞察力,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个体行为,在更宏观的尺度上,如何汇聚成一种高效、适应性极强的社会结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微观互动的实验室,亲眼见证了价格信号如何如同神经系统一般,调配着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这种对“无知之知”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中央计划的天然警惕,不仅仅是经济理论上的探讨,更像是一种哲学层面的哲学思辨,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集体行动的局限性与智慧的来源。那种行文的力度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着实让人拍案叫绝,感觉每一页都充满了思想的火花,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远影响。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而不是一次轻松的短跑。它迫使我不断地回顾和修正自己过去对“公平”和“效率”的简单二元对立认知。作者巧妙地将道德判断融入到制度分析之中,展示了自由制度在维护个体尊严和促进整体福祉方面的内在一致性。那些关于“通货膨胀”和“政府干预”的论述,即便放在今天这个充满政策波动的时代,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穿透力。全书洋溢着一种对人类创造力的信心,但这种信心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建立在尊重个体权利和市场自发机制的基础之上。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报纸上的经济新闻时,多了一层审视其背后制度逻辑的深度和耐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数字波动,而是追问其背后的激励机制是否扭曲。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极其严肃且具有前瞻性的,它仿佛是一面映照着现代福利国家倾向的镜子,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权力扩张背后可能隐藏的逻辑陷阱。作者的笔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个人自由的近乎本能的捍卫,是如此坚定而富有感染力。在阅读关于社会工程学和集体主义思潮的部分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警醒。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意识形态宣传,而是基于对人类行为动机和制度演化深刻洞察的必然结论。尤其是他对“进步主义”思潮中那种傲慢的理性主义的批判,显得尤为精辟。他提醒我们,人类社会的演进往往是试错和适应的结果,而非任何自诩全知的群体所能设计和规划的。这种对“有限理性”的尊重,构成了全书最核心的价值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缓慢而有力,它不会用花哨的语言来吸引眼球,而是依靠概念的层层递进和论证的步步为营来抓住读者的心神。它对于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精神”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作者没有将企业家仅仅视为利润的追逐者,而是将其视为发现不平衡、修正错误、推动社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这种对动态过程的关注,远超出了静态均衡模型的局限性。我体会到,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感和对人类文明进步路径的关切。它不是在谈论某个具体的政策,而是在探讨一种能够持续产生繁荣和道德的社会环境应该如何维系。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资本主义本质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读时略显晦涩,但一旦适应了作者那种严谨到近乎古典的论证方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它并非那种旨在提供即时解决方案的通俗读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智力投入的经典文献。作者对历史案例的引用,并非简单的举例佐证,而是将其内化为理论推导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得抽象的原则有了鲜活的载体。我特别注意到他对“法治”与“成文法”之间微妙区别的强调,这在现代社会治理的讨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对法律作为一种稳定规则、而非权力工具的深刻理解,为理解现代社会的稳定基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立刻充满激情去改变世界的书,而是让你在沉静中反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其根基是何等的精妙与脆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