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东西文化放浪行:林语堂

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东西文化放浪行:林语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世军,厉向君 著
图书标签:
  • 林语堂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传记
  • 思想史
  • 文化交流
  • 中国文化
  • 西方文化
  • 文学史
  • 幽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279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07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9
字数:1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世纪的中国人能成为世界性作家学者的我认为只有林语堂一人
  ——林海音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东西文化放浪行:林语堂》的写作,起因于学缘和投缘。我们两位作者是大学期间的师兄弟,研究和阅读的兴趣同在现代文学。几十年来交往甚密,研究方面多有合作。而最终让我们选择林语堂先生的,是他的文化成就和人格魅力。在我们看来,林语堂是一位真实、热情、充满正能量的文化使者,更是一位幽默、睿智的生活智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跋涉者:早期的文化熏陶与追求
第一节 牧师的儿子
第二节 从上海到北京
第三节 婚姻与爱情
第四节 留学与回归

第二章 弄潮者:深刻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第一节 加入《语丝》社
第二节 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第三节 把半个北大搬到厦大
第四节 从仕途到归途

第三章 守望者:丰富的文化载体与活动
第一节 《论语》前期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一)
第二节 《论语》前期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二)
第三节 《人间世》、《宇宙风》创刊及其他
第四节 向外围人介绍中国文化

第四章 传播者:海外的文化建树与影响
第一节 蜚声世界文坛的作品
第二节 海外抗战宣传家门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理想家
第四节 文学创作的丰收
第五节 尽力工作,尽情享乐
第六节 筹建南洋大学

第五章 牧归者:独特的文化标杆与价值
第一节 叶落归根
第二节 声誉愈隆的世界著名作家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在对妻子的忠诚和尊重、对家庭的责任感方面,林语堂一生是无可指责的,但这不等于说他内心没有矛盾和痛苦,更不等于他是目不斜视的理学家。在20世纪初期,婚姻和爱情,正是一批新文化运动者常常议论的话题,是被看做反封建还是遵循传统的社会问题之一。有许多人,结婚后离婚找寻有情人,实现美梦和理想人生。徐讦就曾经过林语堂说:“我非常敬佩你与胡适之那样对待太太的忠诚。”徐讦深受尼采、叔本华的影响,认为妻子好像沙漠旅行者肩上的一个包袱,晚上露宿时没有它简直不行,但白天走路要带着它上路,却是非常累赘而又讨厌。所以徐讦曾多次结婚离婚。林语堂听了徐讦对自己这样的评价,并不高兴,因为他非常轻视那种迂腐的旧道德,他对妻子廖翠凤的忠诚建立在相互信赖相互爱慕的基础之上。在林语堂看来,爱情和婚姻是两个概念,结了婚还用浪漫的爱去充盈家庭生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婚姻里寻觅浪漫情趣的人会永远失望”,“不追求浪漫情趣而专心做良好而乐观的伴侣的人却会在无意中得之”,家庭生活就是夫妻在相互信赖、相互喜爱、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注意使用一种容忍、理解的艺术。佛教“八苦”中有一种叫“爱别离”,说的是相爱的双方终不能在一起;还有一种苦叫“怨憎会”,说的是两个不爱的人终不能不在一起。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在不满足中充分体会人生的真实和滋味才是最有意味的,也是最靠得住的。
  婚姻是饭,爱情是点心。我们现代人的毛病就出在将爱情和婚姻弄颠倒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中国人渐渐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婚姻观: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没有错。问题是有了爱情,婚姻就一定幸福吗?那些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家庭,生活了一段时间又发生裂变的也不在少数。林语堂的婚姻做出了另一回答:美满的婚姻当然离不开爱情,但并不是传统的婚姻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爱情。先婚姻后恋爱的例子,历史上并不少。问题的关键是,夫妻要忍耐与包容、要阴阳互补取长补短,只有这样,婚姻才会给夫妻双方带来无穷乐趣,才会幸福美满。
  ……
《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系列其他分册导读 本丛书旨在梳理和记录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史上那些在文化、学术、艺术、社会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的生平轨迹与精神世界。作为该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推出了多位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传记,每一本都力求深入挖掘传主一生的复杂性、其思想演变的脉络及其对时代产生的独特贡献。 以下将详细介绍本丛书中除林语堂先生之外,其他重点推出的几部传记分册的内容侧重与核心价值: --- 一、《觉醒的灵魂: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激荡》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者之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传记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特别是留学日本期间接触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经历切入,详细描绘了他如何从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 重点章节深入分析了他在《新青年》杂志上所掀起的“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论战,探讨了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彻底批判,以及对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作用。本书不仅梳理了他在政治上的起伏,更着重描绘了其思想的艰难演变——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到晚年对苏俄道路的反思与质疑。传记力求展现陈独秀作为一位“永远的批判者”的形象,他既是历史的推动者,也是历史的局限者,其一生是中国现代化探索中矛盾与挣扎的缩影。传记中收录了大量未曾公开发表的书信片段和友人回忆,以还原其性格中刚烈而孤独的一面。 核心价值: 深入理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复杂性,重估“激进主义”在国家重建历史中的作用。 --- 二、《科学与救亡:李四光与中国地质学的奠基》 内容概述: 本书讲述了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李四光先生的传奇一生。传记详述了他早年在日本学习机械工程,后毅然转攻地质学的决策过程,以及他如何在留学英国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在世界地质学界崭露头角。 本书的重点在于解析李四光如何将尖端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他受命在国内考察矿产资源,为国家的战时工业和战后重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支撑。书中详尽描述了他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的学术历程,解释了这一理论如何成功指导了中国石油和自然资源勘探工作,并描绘了他晚年为国家培养大批地质人才的教育事业。传记特别突出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以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坚韧不拔的实践精神。 核心价值: 展现科学精神与民族责任感的完美结合,揭示了中国现代基础科学从零开始建立的艰难历程。 --- 三、《弦歌不辍:马一浮与宋明理学的现代延续》 内容概述: 本传记聚焦于晚清民国时期重要的国学大师、国学大师之一的马一浮先生。本书的叙事线索围绕着他在传统学术(尤其是宋明理学)与现代教育体制之间的艰难平衡展开。 传记详细记录了马一浮在民国初年对传统学术遭遇“打倒孔家店”浪潮的应对,他如何坚持“以义理为体,以考据为用”的学术主张,力图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为中国传统文化寻得一条可行的现代转型之路。重点篇章分析了他在抗战期间随同中央大学西迁的艰辛岁月,以及他在重庆主持中国文化书院,致力于培养承载中国文化精神的下一代学子的努力。本书不仅梳理了他在《易学》、《朱子学》等领域的精深造诣,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儒者,在动荡时代中坚守文化主体性的文化担当。 核心价值: 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在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时的自我调适与生命力,是研究民国国学史的珍贵文献。 --- 四、《笔墨的抵抗:鲁迅与现代文学的精神地图》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周树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与他独特的战斗姿态。传记不满足于对鲁迅作品的简单解读,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立体、更具矛盾性的鲁迅形象。 传记从他早年弃医从文的根本动因入手,分析了“立人”思想如何贯穿其一生创作。重点分析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他与当时其他文化流派(如创造社、新月派)之间激烈的论战。本书特别关注鲁迅后期如何将笔锋对准国民性的批判与社会现实的解剖,探讨了其杂文的社会功能与思想穿透力。此外,本书也详尽描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组织者、翻译家和出版人的多重身份,揭示了他如何以有限的资源,构建起一个坚韧不拔的左翼文化阵线。 核心价值: 展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度、广度及其对民族灵魂的拷问,是理解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史不可或缺的一环。 --- 五、《科学的民主者:胡适与自由主义的艰难道路》 内容概述: 本传记全面梳理了胡适先生从早年留学美归国到晚年致力于推动民主与科学的历程。本书着重探讨了胡适如何将实用主义哲学引入中国,并试图以温和渐进的方式推动社会改革的努力。 传记详细记述了他在白话文运动中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如何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精神。核心部分集中于抗战时期胡适担任驻美大使的经历,分析了他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取援助,并阐述了他在战后对中国政治走向的深刻忧虑。本书细致地展现了胡适作为一位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在国共两党力量不断壮大、自由主义空间日益受限的时代背景下,所承受的巨大政治压力与精神困境。传记力图平衡地评价其学术成就与政治实践中的得失,展现其“好为人师”与“温良恭俭让”外表下,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执着与无奈。 核心价值: 考察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衰轨迹,理解温和改良路径在激进变革时代的困境与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四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收藏着来自东方与西方的宝贵思想。林语堂先生,这位“捧着一本中英文书,吃着一碗中式面条”的文化巨人,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东西文化放浪行”。我惊叹于他能够如此自如地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切换,并且能够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它们。书中关于他如何在西方传播中国哲学和文学的章节,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魅力。他不仅仅是翻译者,更是阐释者,他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他也从西方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文化融合,并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内在的消化与重塑。林语堂先生做到了这一点,他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哲学。

评分

一 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一个思想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林语堂先生,这位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份温润与智慧的学者,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他笔下的文字,既有深厚的东方底蕴,又闪烁着西方现代的光芒。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亲眼见证了东西方文明如何在思想的浪潮中相互激荡,又如何最终成就了林语堂先生独特的个性和思想体系。我被他那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句抱中西文学”的气度深深吸引。他不是简单地模仿或照搬,而是以一种开阔的胸怀,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既能被西方理解,又不失东方神韵的表达方式。书中的许多段落,都让我深思,他如何能够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保持一份超然与豁达,用幽默和智慧化解生活的困境,用笔尖描绘出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这种跨越文化的洞察力,以及他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游刃有余,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夹缝中,寻找自我,定义价值的。

评分

五 这本书如同一杯醇厚的美酒,在品味的过程中,让我逐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涵。林语堂先生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一种跨越文化的连接,而他的“东西文化放浪行”,更是将这种连接演绎得淋漓尽致。我被他那种“不随波逐流,自有其道”的独立精神所折服。在那个国情复杂、思想激荡的年代,他能够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用一种特有的幽默与智慧,书写自己的生命篇章。书中对他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关系的探讨,让我对“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不是盲目排斥,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比较、去借鉴、去发展。他让人们看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如此广阔,可以如此包容。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林语堂先生一生的回顾,更是对一种积极、开放、融合的文化精神的赞颂。它激励着我去思考,如何在当今这个更加多元化的世界中,保持自我,同时又能拥抱世界。

评分

三 我怀着一种好奇又敬畏的心情,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了林语堂先生的生命画卷。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以一种颇具文学性的语言,勾勒出一位充满魅力的文化巨匠的形象。他的人生,仿佛就是一曲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协奏曲,时而激昂,时而舒缓,却始终充满了和谐与力量。书中关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的论述,以及他如何将西方学术思想融入中国语境的探索,都让我耳目一新。他不是那种故步自封的守旧派,也不是那种全盘西化的激进者,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搭建起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我尤其欣赏他那种“生活的艺术”的追求,他将哲学、文学、生活融为一体,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阐释深刻的道理。书中的一些片段,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坚韧与乐观,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品味。这本传记,与其说是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不如说是展现了一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

评分

二 不得不说,翻开这本书,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林语堂先生的人生,简直就是一部生动的“东西文化放浪行”。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他的思想融合了东方儒家的含蓄内敛与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书中所描绘的他,绝非书斋里的老学究,而是一位真正“走出去”的文化大使。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他与西方知识界交往的描写,他如何用流利的英文、幽默的谈吐,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赢得了西方世界的尊重和喜爱。这不仅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书中对他与鲁迅、胡适等同时代人物的比较,也让我对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画像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各自的思想主张,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钟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彷徨、追求与坚守。林语堂先生身上体现出的那种“为我所用”的文化智慧,以及他积极拥抱世界、又不忘本源的态度,至今仍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