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密斯·凡·德·羅

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密斯·凡·德·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湯鳳龍 編
圖書標籤:
  • 密斯·凡·德·羅
  • 現代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理論
  • 現代主義
  • 德國建築
  • 建築史
  • 烏爾班主義
  • 極簡主義
  • 建築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38098
版次:1
商品編碼:1095961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理論研究叢書·秩序與建造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3-01
頁數:19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密斯·凡·德·羅》是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理論研究叢書——秩序與建造係列”的一本。筆者從掌控密斯建造體係之“勻質秩序”齣發,逐一探討密斯從巴塞羅那德國館到柏林國傢美術館新館其間的重要代錶作品。將勻質秩序對密斯建造體係不斷發展、提升的演進脈絡呈現齣來,從而將密斯畢生建築探索的內在奧義揭示齣來。

目錄


叢書前言
緒論:召迴秩序.
第一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尋找自我
匠人建造和貝爾拉格啓迪的“結構”
辛剋爾和貝倫斯的“古典法則”教誨
先鋒的“迷途知返”

第二章 巴塞羅那德國館的“掙紮”
流動中潛藏的勻質
勻質中無奈的異質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玻璃界麵與牆體的“同病相憐”
華服下的“豆萁相煎”

第三章 範斯沃斯住宅的“分裂”
“勻質網格”的先入為主
在網格結束的地方獲得歸屬
一片錶皮引發的平地驚雷
兩個維度和兩個方嚮的雙重分裂

第四章 剋朗樓的精神勝利和密斯的“皮一骨”博弈
網格的終極勻質
錶皮的終成正果
錶皮
轉角
皮與骨的“若即若離”
闆的“越界”

第五章 國傢美術館的完美“解體”和勻質不能承受之“重”
功能和形式均追隨建造
網格的絕對控製
“盒子”解體後的終極清晰
頂棚
錶皮
底座
永無休止的“皮一骨”思辨
“勻質”不能承受之“分隔”
結語:阿剋琉斯之踵
附:密斯建造秩序演變曆程分析錶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後記

前言/序言


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密斯·凡·德·羅 引言 在現代建築的浩瀚星空中,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無疑是最為璀璨的星辰之一。他的名字,與“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建築哲學緊密相連,他的作品,以其對比例、材料和空間關係的極緻追求,深刻地影響瞭二十世紀及以後的建築景觀。本書,《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密斯·凡·德·羅》,旨在深入剖析這位建築巨匠的創作思想、設計方法及其對現代建築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而非僅僅羅列其建築作品。我們將穿梭於他職業生涯的關鍵節點,探究其思想的演變,以及他對建築本質的永恒追問。 一、 早期探索與理性主義萌芽(1900s-1920s) 密斯的建築之旅始於德國,一個在工業革命浪潮中尋求自我革新的國度。他的早期實踐,如為他的嶽父施羅德(Alois Riehl)設計的“維萊故居”(Haus Riehl,1907),雖然帶有新古典主義的痕跡,但已顯露齣對精確比例和清晰形式的初步關注。他早期追隨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的腳步,在貝倫斯事務所工作期間,接觸到由工業化和技術進步帶來的新型建造方式和材料,這為他日後擁抱理性主義和有機生長奠定瞭基礎。 這一時期,密斯深受卡西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等先鋒派藝術傢的影響,特彆是對抽象幾何形式的探索。他開始嘗試在住宅設計中引入更開放的空間布局,打破傳統封閉的房間分隔,為日後的“自由平麵”(Free Plan)理念埋下伏筆。在1920年代的德國,社會動蕩與政治變革交織,密斯身處其中,積極參與瞭如“玻璃摩天大樓”(Glashausprojekt,1921)等一係列富有前瞻性的設計競賽。這些紙上作品,盡管未能實現,卻極大地展現瞭他對材料(尤其是玻璃)的創新運用,以及他對未來城市建築形態的 Bold 設想,即通過玻璃幕牆創造一種與環境相互滲透、模糊內外界限的“空靈”空間。 二、 現代主義的旗幟與巴塞羅那展館的象徵意義(1920s-1930s) “魏森霍夫住宅展”(Weissenhof Estate,1927)是密斯建築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他不僅是項目的組織者,也貢獻瞭自己的設計(如“菲利普斯住宅”)。這一項目匯聚瞭當時最前沿的現代建築師,成為瞭現代主義建築理念的一次集中展示。在這裏,密斯進一步深化瞭他對“自由平麵”和“開放空間”的理解,強調建築內部空間的流動性和靈活性。 而真正讓他名垂青史,並成為現代建築史上的不朽傳奇的,是1929年為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設計的德國館,即“巴塞羅那展館”(Barcelona Pavilion)。這個短暫存在的建築,卻以其近乎完美的空間構成、對材料(例如,大理石、縞瑪瑙、鍍鉻鋼材、玻璃)的精妙運用以及對光影效果的極緻把握,成為瞭現代建築的典範。它並非一個功能性的建築,而是一個對空間、形式和物質性的沉思。展館中那片由流動的牆體、靜態的水池和精心擺放的雕塑組成的“空間交響樂”,充分體現瞭密斯“少即是多”的哲學精髓。通過極簡的元素,他創造瞭無限的可能性,讓觀眾在其中體驗到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空間感受。 三、 流亡美國與“二戰”後的新篇章(1930s-1960s) 隨著納粹主義在德國的崛起,密斯·凡·德·羅被迫於1937年離開德國,移居美國。這一轉變,不僅改變瞭他個人的人生軌跡,也為美國建築界注入瞭新的活力。在美國,他接受瞭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建築學院院長一職,並在此期間,設計瞭IIT的校園規劃和一係列重要建築,如“保羅·卡明斯基化學樓”(Crown Hall,1956)和“菲爾德斯紀念教堂”(S. R. Crown Hall,1956)。 在IIT的實踐,使得密斯有機會係統地將他的建築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建造實踐。他在這裏發展瞭他的“通用空間”(Universal Space)理論,即通過清晰的結構體係和輕盈的圍護體係,創造齣能夠適應各種功能的靈活空間。IIT的建築,尤其是Crown Hall,堪稱這一理論的完美體現。它以其巨大的開放空間,無柱的內部結構,以及由鋼梁和玻璃構成的縴薄外殼,展現瞭建築的純粹性和解放性。這種“有機生長”和“結構透明”的理念,在那個工業化蓬勃發展的時代,顯得尤為契閤。 四、 標誌性作品與“少即是多”的深化 密斯在美國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範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1951)和芝加哥的“西格拉姆大廈”(Seagram Building,1958)。 “範斯沃斯住宅”是一個對居住空間與自然環境關係的極緻探索。這座坐落在伊利諾伊河畔的玻璃盒子,幾乎完全透明,模糊瞭室內與室外的界限。它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極簡的構成,將居住者置於自然之中,成為一種“棲居”的哲學宣言。建築本身的極簡形式,與周圍的自然景觀形成瞭一種微妙的對話,展現瞭人工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而“西格拉姆大廈”,則是密斯將現代主義摩天大樓理念推嚮巔峰之作。這座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建築,以其精煉的立麵、優美的比例和對材料的敏感運用,樹立瞭現代商業建築的標杆。其銅製外框和深色玻璃幕牆,在光綫下呈現齣豐富的光影變化,而建築周圍的開放廣場,則為城市空間注入瞭人性化的尺度。密斯在西格拉姆大廈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深思熟慮,從樓梯扶手到門把手,無不體現齣他對品質和精緻的追求。這種對細節的關注,正是“少即是多”哲學的延伸,即通過對每一個細微之處的打磨,最終成就整體的偉大。 五、 密斯建築哲學的核心:秩序、清晰與材料 本書將深入探究密斯·凡·德·羅建築哲學的核心要素,並不僅僅停留在“少即是多”的錶麵。 勻質的秩序(Homogeneous Order):密斯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具有普遍性的秩序,而非外在的、裝飾性的規整。他通過清晰的幾何形式、邏輯性的結構體係以及對比例的精妙控製,在建築中營造齣一種內在的和諧感。這種秩序並非僵化,而是能夠適應不同功能和環境的靈活體係。他的“通用空間”理念,正是這種勻質秩序在空間組織上的體現。 清晰的建造(Clear Construction):密斯堅信建築的誠實性,即建築的結構和建造方式應該清晰可見,而不是被掩蓋或欺騙。他傾嚮於暴露建築的骨架,讓鋼材、玻璃等材料以其本真的狀態呈現。這種對建造的清晰錶達,不僅帶來瞭視覺上的純粹感,也強調瞭建築的理性與可靠。他對於使用“標準構件”和“模塊化設計”的偏愛,也源於對建造效率和清晰度的追求。 材料的敏感性(Sensitivity to Materials):密斯對材料的理解和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不僅重視材料的物理特性,更關注其美學價值和精神內涵。大理石的紋理、玻璃的通透、鋼材的堅固,在他手中都被賦予瞭生命。他善於將不同材料進行對比與融閤,創造齣豐富的視覺和觸覺體驗。他提齣的“皮膚與骨架”的建築構成方式,也體現瞭他對材料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 空間作為體驗(Space as Experience):對密斯而言,建築的最終目的是創造一種獨特的空間體驗。他通過對牆體、地麵、天花闆的精確處理,以及對光綫、色彩、尺度等元素的控製,引導觀者的感知,創造齣一種寜靜、沉思、甚至是神聖的空間氛圍。他設計的建築,往往能夠引發觀者對自我、對環境、對存在的深刻思考。 結論 《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密斯·凡·德·羅》並非一本簡單的作品集,而是一次對密斯·凡·德·羅思想深度挖掘的旅程。本書將帶領讀者超越錶麵的形式,去理解他所追求的建築本質:一種對理性、精確、清晰以及對人類居住需求的深刻關懷。他的建築,至今仍然是現代主義的典範,並且在當今充滿挑戰的建築領域,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通過對密斯思想的梳理和解讀,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現代建築的過去,也能夠從中汲取智慧,塑造更加美好、有序和清晰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啞光紙張的觸感就讓人心情舒暢。內頁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仿佛每張圖片和文字之間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絲毫沒有擁擠感。特彆是那些建築照片,色彩的還原度極高,綫條的清晰銳利感撲麵而來,仿佛能直接觸摸到那些玻璃幕牆和鋼結構的光滑錶麵。設計上大量運用瞭網格係統,那種精確到毫米的布局,本身就體現瞭一種剋製而又嚴謹的美學態度。翻閱的過程本身就像是在體驗一種精心編排的儀式,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去細細品味每一個細節的精心打磨。即便是目錄和索引部分,也體現瞭邏輯的嚴密性,這種對形式的尊重,無疑為理解書中的主題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閱讀體驗的提升,往往始於這樣細緻入微的物性關懷,它告訴讀者,這本書的內容值得被鄭重對待。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練,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傳記,而是更像一齣精心剪輯的紀錄片。作者高明地穿插瞭大量曆史背景的鋪陳,將密斯的設計思想置於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社會劇變之中進行考察。你不會感到枯燥的曆史講解,因為每一次背景的引入都精準地服務於對某個具體設計決策的闡釋。例如,在討論他如何從包豪斯轉嚮更宏大的公共建築構思時,作者巧妙地引入瞭當時的政治氣候和材料科學的最新進展,讓讀者的理解從“他建瞭個漂亮的樓”上升到“他如何用建築迴應時代睏境”。這種深入骨髓的語境化處理,使得那些看似極簡的幾何形式背後,充滿瞭復雜的人文思考和技術博弈。讀完一部分,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解開瞭一個深藏多年的謎團。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中,帶有一種近乎哲學的沉思氣質,讀起來讓人心神寜靜,卻又暗流湧動。作者的文字節奏緩慢而精準,仿佛在精心雕琢每一個句子,以求達到與密斯建築作品相匹配的節奏感。我尤其欣賞它處理“時間性”的方式——如何在錶現建築的永恒性(如尺度、比例的普適性)的同時,又不忽略作品在特定時間點上對“此刻”的捕捉。這種平衡感貫穿始終,使得閱讀過程本身也成瞭一種對“清晰的建造”的審美體驗。它沒有煽情或誇張的辭藻,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建築藝術的深刻敬意和理性分析,足以令人掩捲深思良久,迴味無窮。

評分

全書的理論框架搭建得非常紮實,但同時又保持瞭一種迷人的彈性,避免瞭陷入僵硬的教條主義。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密斯的美學哲學是流動的、與時俱進的,而不是一套一成不變的公式。書中對於“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探討,就進行瞭多層次的剖析——從早期的技術純粹性追求,到中期對材料本真性的錶達,再到晚期在麵對特定功能需求時的策略性調整。每一種錶述下,都隱藏著對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責任和技術可能性的深刻迴應。這種動態的解讀,極大地拓寬瞭讀者對極簡主義的理解邊界,讓我開始思考,這些原則在今天,又該如何被重新詮釋和應用。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工具箱。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文獻的挖掘和引用上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絕非停留在對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進行簡單的圖解分析。我注意到作者大量使用瞭首次公開的私人信件、未發錶的設計草圖,甚至是早期學生作業的資料。這種“考古式”的挖掘工作,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這位大師早期思想萌芽階段的認識。讀到那些尚未完全定型的早期構思時,會産生一種奇妙的代入感,仿佛親曆瞭那些偉大的“頓悟”時刻。它成功地將密斯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壇偶像,拉迴到瞭一個不斷實驗、不斷自我否定的職業建築師的真實境地。這種基於一手資料的紮實論證,使得全書的論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不可替代性。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非常好 大師眼中的建築係統

評分

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密斯·凡·德·羅

評分

挺好,介紹的很細緻,就是彩圖少瞭點,不過無所謂,反正是為瞭擴充知識的。

評分

瞭解下大師,建築學的可以看下。

評分

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

技術書籍不能丟,這種書籍也得看,畢竟還是要做方案的,體會他人的作品設計思路和來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