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國際知名畫傢、作傢、演講傢。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傢、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傢、聖文森學院副教授。
齣版膾炙人口的中英文著作百餘種,全球發行量近1億冊,包括《螢窗小語》《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我不是教你詐》《愛不厭詐》《以詐止詐》《把話說到心窩裏》等,在世界各地舉行畫展三十餘次,在中國大陸捐建希望小學四十所。創作的原則是:感動彆人之前,先感動自己;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處世的原則是:敲自己的鑼,打自己的鼓;不負我心,不負我生。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第1篇 生而有惑:超越纔能成功
第2篇 年輕人為什麼該吃苦(一)
第3篇 年輕人為什麼該吃苦(二)
第4篇 年輕人為什麼該吃苦(三)
第5篇 超越戀母情結
第6篇 超越空間的藩籬(一)
第7篇 超越空間的藩籬(二)
第8篇 超越時間的藩籬 (一)
第9篇 超越時間的藩籬(二)
第10篇 “抱”“負”相隨:超越自己纔能成功
第11篇 創造自己,肯定自己
第12篇 成功始於定位
第13篇 超越讀書苦
第14篇 熱狗與冷貓
第15篇 精神好瞭再說
第16篇 戰勝壓力
第17篇 良知不能妥協
第18篇 彆被手機控製瞭
第19篇 為時間留點白
第20篇 奉獻的樹
第21篇 考試與作弊
第22篇 考場不是刑場
第23篇 如果孩子早戀
第24篇 大男人?大女人?小學生
第25篇 作文一點也不難
第26篇 人生處處有文章
第27篇 寫作的五大元素 (一)
第28篇 寫作的五大元素 (二)
第29篇 隻要格物,就能緻知
第30篇 跟著眼睛走
第31篇 廢話少說
第32篇 小時瞭瞭,大未必佳
第33篇 不補習也能很棒!
第34篇 懂得割捨,纔能成功
第35篇 單親又如何?
第36篇 人生拖不得
第37篇 逼你成功
第38篇 學得活,記得牢
第39篇 用故事幫助記憶
第40篇 用看電影的方式背書
第41篇 跟陶淵明迴傢
第42篇 把仇人變成貴人
第43篇 誰是真天纔
第44篇 天纔製造機
第45篇 神童與神話
第46篇 你也可以是天纔
第47篇 尊重彆人就是尊重自己
第48篇 少抽一口煙吧!
第49篇 最真實的友愛
第50篇 疼疼爸爸媽媽吧!
第51篇 有行動的愛,纔是真愛
第1篇
生而有惑:超越纔能成功
連山雀、黑猩猩都好學,我們人類當然更會學習。因為學習是生存的要件。要生存,要活得好,就得學。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就因為我們有更強的學習力,更懂得超越自己。
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每個生物到這世界上來,都要不斷地超越。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植物要超越——不幸生在陰影裏的植物,會想盡辦法,往有光綫的地方長。就算長在不錯的環境,還是會想盡辦法,譬如長齣絨毛,讓種子能隨風飛到遠方。再不然長齣甜美的果實,吸引動物來吃,好把它的種子帶到遠處散布。還有些種子成熟的時候會爆開,啪的一下子,被彈射到遠處。它們這樣做是為什麼?因為要繁衍、要超越,要超越原先生長的環境,要超越空間對它們的約束。
各種動物也在不斷超越。我在紐約的傢,後麵是一片湖,湖裏的大雁常來跟我玩,甚至跟著我在街上散步。奇怪的是,到瞭一定的時候,它們就要遷徙。它們如果留下來,我會喂好吃的餅乾麵包,還能提供地方給它們避寒,它們何必飛走呢?因為它們要超越。好像有個來自上天的聲音,到時候,會對它們說:該走瞭,到你們的下一站去。於是,可能在某個深夜,空中傳來雁唳,它們在黑夜裏起航瞭,航嚮很遠很遠的地方。
談到遠航,人類纔真愛遠航。如果人們隻因為看到遠處的土地不錯,搬過去,還沒什麼稀奇。但為什麼世世代代的人類,要不斷遠航?很早以前,人們還不會建造大船,但是就算用蘆葦編成船,我們的祖先也要航行到遠方。大海是多麼無情、多麼不可測啊!是什麼力量,使他們離妻彆子,航嚮那不可知的遠方?是不是因為好奇,天生有探險的欲望,想看看地平綫和海平綫的另一邊,會是什麼樣子?
這種好奇、探險,要走齣去,不以現況為滿足,不以已知的為滿足,要挑戰環境、挑戰自己,就是超越。也可以說每個人天生就要超越自己。
可不是嗎?我們從精蟲階段,就拼命遊泳,要超越彆人,更彆說誕生之後瞭。你以為剛生下的小奶娃沒什麼力量嗎?喂娃娃吃母乳的媽媽一定都有感覺:“天哪!這小傢夥八成是餓死鬼投胎的,他吸得我直疼!”就算你是爸爸,白長瞭兩個奶頭,裏麵沒奶,沒辦法喂你孩子,但當你給孩子洗澡的時候,也一定能感覺到。小鬼躺在洗澡盆裏,因為緊張,他的兩隻手會亂抓,抓住澡盆的邊或大人的手。那力量大極瞭!甚至讓娃娃兩隻手抓住你的兩根手指,然後你往上拉,小娃娃能跟著你的手指坐起來。對瞭!你還可以觀察小動物,好多剛生下的小動物,譬如無尾熊、獼猴,會抓著媽媽的毛皮不放,就算媽媽在樹上跳來跳去,小寶寶也不會掉下來,可見那些新生的小東西,手上的力量有多大。
人類更不用說瞭,娃娃每天都在超越自己。你不要他翻身,他也要翻身;你不要他坐起來,他也要坐;你不準他爬,他還是要爬;不準他站,他非站不可。而且,他站瞭之後還要往前踏齣步子、學習走路。就算摔傷瞭,他還是非走不可。而且走不夠,還要跑。這一切的一切,錶示瞭什麼?錶示他不以原先的自己為滿足,錶示他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是天性!你不準他超越,他還是非超越不可。
或許有人會說,那隻是走跟跑,至於學習就不一定瞭,有些孩子天生好學,有些天生不好學。這麼說的人又錯瞭!孩子學說話,隻是因為你教他叫爸爸、叫媽媽、叫爺爺奶奶,他纔學會嗎?你去看看那些沒人管、沒人教的孩子,就算學話慢一點,後來是不是也能說得很好?誰教他們瞭?沒有人刻意教,是他們自己在學。
所以彆以為小奶娃不懂事,他們其實總在看、在聽、在學。他們甚至連走都不會,站還站不起來,就已經會算數瞭。有個實驗:給小奶娃看五隻小兔子,然後把小兔子藏進一個大盒子,先放齣一隻,小奶娃看看那隻,跟著又轉嚮大盒子,等下一隻齣現。下一隻放齣來,小奶娃還等,等第三隻。直到第五隻齣現,小奶娃纔不再盯著大盒子看。錶示他們小歸小,心裏可有數。
或許有人要講,等到上學就不一樣瞭,有些孩子天生愛念書,有些天生不好學。這也錯瞭!不信您找《 夏山學校 》( Summerhill ) 這本書來看看。英國教育傢尼爾( A.S. Neill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把一群孩子放在夏山學校裏,給孩子非常大的自由。孩子可以待在教室裏上課,也可以齣去玩,沒人管,沒人罵。起初好多頑皮孩子都溜齣去瞭( 不!應該說不是溜,是大搖大擺走齣教室 ),但漸漸地,孩子又紛紛迴到教室。
為什麼迴來?因為他們要學習。因為學習是生物的天性。我在《 世說心語2——劉墉教育秘笈 》裏提過,英國的藍山雀這種鳥,會學習開奶瓶,而且一隻教一隻。不久前還有生物學傢拍到黑猩猩拿著樹枝渡河的照片,它們居然用樹枝試探水深。據生物學傢猜,那黑猩猩可能是跟人類學到的。
連山雀、黑猩猩都好學,我們人類當然更會學習。因為學習是生存的要件。要生存,要活得好,就得學。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就因為我們有更強的學習力,更懂得超越自己。第2篇〓
年輕人為什麼該吃苦( 一 )
這個時代跟上個時代不同,甚至應該說今天跟過去人類經曆的韆萬年都大大不一樣瞭。上一代不能因為自己曾經挨過餓、吃過苦、逃過難,就非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受那樣的罪。
年輕人為什麼該吃苦?相信這是許多年輕朋友常想的一件事。最起碼,總有年輕朋友問我這個問題,尤其那些生長在富裕傢庭的。他們會說:“我爸我媽教我辛苦讀書,說這樣將來纔能有錢,住漂亮的大房子。可是,我爸我媽隻有我這一個孩子,他們又口口聲聲說將來他們的錢和房子都是我的,這不是夠瞭嗎?大不瞭他們省著點花,多留給我一點,何必逼我去吃苦呢?”
我在美國的華人朋友,甚至會為孩子小時候該不該吃苦辯論。有人引述古人的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認為孩子應該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另一派則認為過去的食糧不足,生活艱難,比較有可能遭遇這種苦日子。但是今天,資源充足,交通便捷,政府又有效率,甚至世界各國會彼此支持,孩子一輩子也不會挨餓。難道做父母的還非讓他們挨餓受凍嗎?搞不好,餓齣胃病,凍得重感冒呢!
我自己也為孩子小時候該不該吃苦,有過一番矛盾。記得當我兒子小時候,有一天我種菜施肥,要他幫忙。他大概嫌做肥料的牛糞臭,伸著兩根指頭拿東西,唯恐把手弄髒瞭。我當時火大極瞭,說:“‘四體不勤,五榖不辨’,長大怎麼可能有成?”接著就把牛糞和稀泥和在一塊兒,命令兒子把兩隻手插在裏麵。
可是後來我檢討:自己那樣做,是不是錯瞭?今天我要求孩子四體要勤,沒錯!但是還一定得“辨彆五榖”嗎?如果他不務農,從事的是工業科技,他不能辨彆五榖又如何?隻怕“五榖不辨”那句話得改成“計算機不通”。照這麼說,反而是我這個對計算機不靈光的人,難有成就瞭。
最後我得齣結論,就是,這個時代跟上個時代不同,甚至應該說今天跟過去人類經曆的韆萬年都大大不一樣瞭。上一代不能因為自己曾經挨過餓、吃過苦、逃過難,就非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受那樣的罪。
隻是,不吃那些苦,並不代錶年輕人不必吃苦。而應該說,新時代的新人類,要吃新時代的苦。今天要學習的東西比古人多,因為不再隻是讀聖賢詩書,而是有一輩子讀不完的書;今天要麵對的挑戰也比古人大,因為不再隻是科舉考試,而是有一輩子考不完的試。
提到考試,相信這是學生們最痛恨的。我小時候也一樣,當時聽說颱灣最棒的一所中學,有個學生到瞭高三,突然宣布拒絕高考(他甚至因此得到瞭個稱號——“拒絕聯考的小子”),我真是佩服極瞭。我一嚮功課很不怎麼樣,從高二就罵颱灣的聯考製度。還在校刊發錶過一篇文章,題目是《 總有一天我要站在彩虹上 》,在文章裏,我以很狂的語氣說:“……我要寫詩,我要作畫,我要的是什麼都不在乎,像你們嗎?像XYZ嗎?像煎乾的靈魂嗎?凡我將來不需要的,滾他的蛋!你去眷戀那路旁的小草花吧!在路上你可以裝扮得非常漂亮,但是你可彆走過在那遠處屬於我的大玫瑰園喲!那會令你臉紅的!”
怎麼樣?夠狂吧?文章發錶,不但同學罵,連我畢業之後,還有人見到我就罵。問題是,我真拒絕高考瞭嗎?我沒有!在高考前的一個半月,我突然發現那是我無法不麵對的挑戰,於是開始狠狠地K書。大概因為用腦過度,雖然上床睡覺的時候已經是深夜,卻沒辦法睡著,不得不吃安眠藥。起初吃四分之一顆,後來吃半顆、四分之三顆、一顆,最後吃到一顆半。安眠藥的說明講,吃瞭之後不能立刻睡,必須等藥效發作再躺下,我就坐在那兒等,隻覺漸漸天搖地動,桌子都好像船似的要漂走瞭。躺上床,更是天鏇地轉。問題是等一下不鏇轉瞭,隻有翻身的時候,又是一陣眩暈。眩暈完,又很清醒。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失眠的經曆,尤其當第二天要上班、上課,前一夜失眠,真是心慌,而且愈心慌愈睡不著。我那時候,隔一下點亮燈看看,三點瞭;再隔一陣,再看看,四點瞭!急得滿身大汗,用棉被把頭包起來,心想,缺氧就能睡著瞭,可是還睡不著。我甚至狠狠打自己的頭,心想,打暈就睡著瞭,可是還睡不著。窗外微微亮瞭,小鳥開始叫,我氣得真想飛齣去把小鳥都掐死:“你們那麼早起來吵什麼啊?”這時候,我母親起來瞭,發現我還醒著,急瞭,說:“考什麼大學?彆考瞭!彆考瞭!考不上又怎麼樣?不上大學又怎麼樣?命重要!不要念瞭!”
她的這番話讓我想起大概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她帶我去醫院看一位病危的老奶奶。老奶奶把我叫到床邊,用冰冷的手拉著我說:“劉墉啊!乾嗎用功啊?人生何必呢?好疼啊!”我不懂老奶奶的意思,纔齣醫院就問我媽:“為什麼那老奶奶說不必用功、好疼啊?”當時我媽媽沒答,啪!給我一巴掌:“彆聽她的,迴去好好用功!”( 這下子,我懂瞭,真是好疼啊! )
我也記得小時候有一迴不好好做功課,我母親把我的作業本兒抓過去,刷!刷!刷!刷!撕成一堆碎片,一邊撕一邊罵:“不要念瞭!不要念瞭!”
問題是,我高考前失眠,母親說的“不要念瞭”,跟以前我小時候她說的“不要念瞭”,為什麼感覺上有那麼大的不同?
她叫我彆念瞭,我是不是就不念瞭?連我媽都說我可以不用考瞭,我還要不要考?為什麼年輕人一定要吃苦?第3篇
年輕人為什麼該吃苦(二)
我是“駱駝”,將成為“獅子”,就算每個人叫我不必努力、不必衝,我也要努力、要拼命!
我至今保存著一本書,它是我初中二年級的時候買的,算來到現在已經有四十六年瞭。封麵都掉瞭,紙不但黃,而且變成咖啡色,一翻就要碎瞭。但我一直保存著它、帶著它,因為它是對我影響最深的書,而且由我十三歲,影響到今天。
我初中的時候,颱北的交通還很不方便,雖然學校離傢並不太遠,還是得坐兩班車纔能到。轉車的地方是書店街,我也總去逛書店。我沒錢,很少看架子上的新書,多半在書店門口翻那些髒瞭破瞭或賣不掉的“風漬書”。除瞭便宜,那些堆成小山似的風漬書還有個好處,就是我可以把手往下伸,用觸感找書,如果摸到書邊整整齊齊,抽齣來很可能還挺新,真是價廉物美,好像摸彩中奬瞭。
有一天,我又往底下摸,摸到這本,封麵印瞭個大鬍子,書名是《 蘇魯支語錄 》,作者是尼采,不知何方神聖。翻開來看裏麵,好像詩,一句一句讀得通,卻看不懂。再查價錢,便宜極瞭!想必沒人要。愈沒人要我愈好奇,就買瞭迴來。
雖然這本又叫《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的書寫得挺深,但我那時候記憶好,居然背下不少。像尼采說:“人生是汙穢的川流,要想容納這川流,而不失其潔淨,人必須成為大海。”又像是“人是一根繩索,架於禽獸與超人之間,下麵是無底的深淵,那是危險的過渡,危險的徵途,危險的迴顧,危險的戰栗與停止”。更有意思的是書裏說:“你們由爬蟲進化到人類,你們裏麵許多地方還有爬蟲。有個時期你們是猿猴,但是今天人模擬任何猿猴還是猿猴。”
至於書裏對我最有啓發的,是尼采說:“人們哪!我教你們精神的三變,精神如何變成駱駝,駱駝如何化為獅子,獅子又怎樣變成嬰兒。”尤其當我高中看瞭王國維《 人間詞話 》裏說的“人生三境”之後,對比之下更有瞭很大的領悟。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人生三境”。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學問大事業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然後他引用古人的詞句,形容那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個階段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個階段是: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當時想,尼采的“精神三變”和王國維的“人生三境”不是很像嗎?第一境,西風一下子把樹葉全凋零瞭,一個人孤孤單單地走上高樓,望嚮遠方的天涯路,不是好像可憐的駱駝,走嚮一望無垠的沙漠嗎?然後我想,人生的什麼階段是駱駝?會不會正是自己的那個年歲,一堆作業、一串考試,好大壓力。每天苦讀的孩子都是駱駝,都是麵對一片蕭條,沒人幫得上忙,隻能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可憐蟲。
還有尼采說的“獅子”,不是人生的第二境嗎?想想!獅子多強壯啊!想必那些經過一番辛苦,終於突破萬難、闖齣一片天下的人,都像獅子。也都像王國維形容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可不是嗎?如果我考上大學,就神瞭,我要搞社團、交女友,正是“衣帶漸寬終不悔”。就算不為女朋友“消得人憔悴”,也要為事業拼搏,有一番成就。隻有這樣,前麵的辛苦纔不會白費!
至於尼采說的“嬰兒”階段,不是王國維講的“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嗎?當一個人風塵僕僕幾十年,漸漸老瞭,消磨瞭年輕時的銳氣和火氣,覺得是非成敗轉頭空,驀然迴首,纔發現人生不過如此,道不遠人,就在身邊。
我把這“精神三變”和“人生三境”想瞭又想,還找瞭《 哲學概論 》之類的書看。知道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進步、努力精進,好比學佛的人希望經過不斷輪迴,最後成佛。這跟尼采說“人生是汙穢的川流,要想容納這川流,而不失其潔淨,人必須成為大海”是一樣的道理。
進一步想,尼采說“人是一根繩索,架於禽獸與超人之間”,其意思是我們由爬蟲進化到猿猴,由猿猴進化到人類,世世代代不斷努力,就好像由禽獸的這一側走嚮超人的那一側。這當中隻要稍稍放鬆,天生的弱點和人性的醜陋就會呈現。這跟基督教講的原罪不是又有些相通嗎?
正因如此,當我高三接近高考,辛苦得不得瞭,甚至母親都不忍,叫我不要拼命瞭的時候,我沒聽她的話,堅持拼下去。因為我知道“駱駝”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階段是人生必須經過的。讀書不是為瞭彆人,是為自己。駱駝當然要走嚮沙漠的下一站,年輕人當然要奔嚮人生的戰場。
我那時也想,以前母親逼我讀書,當我不用功,她會打我罵我、撕我本子,為什麼我真要高考瞭,她反而不再要求我,甚至拉著我,叫我撤退?
我想通瞭,因為我小時候,她還年輕,她自己在人生的“獅子”階段,年輕的爸爸媽媽,多半都是“獅子”,比較會逼孩子。相對的,我考大學的時候,老母已經六十歲,她一天天老去,一天天縮小,看著兒子一天天強壯,眼看要飛瞭,反而想把孩子抓住。老小孩兒!老小孩兒!她成瞭嬰兒,到瞭驀然迴首、是非成敗轉頭空的境界,當然不會再要求我。
但我是“駱駝”,將成為“獅子”,就算每個人叫我不必努力、不必衝,我也要努力、要拼命!因為年輕人該吃苦!不是彆人叫我吃苦,是我自己應該吃苦,否則,我就枉做年輕人,白來瞭這個世界!第4篇
年輕人為什麼該吃苦(三)
正因為年輕,所以我們要把握這衝力,把握這浪漫,多看多學,以不辜負上天賜給我們的青春。
我二十八歲時,曾有畫作,畫的是王維的《 送彆 》詩意——“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聞,白雲無盡時。”我很喜歡這首詩,在美國大學教書的時候,還特彆翻譯給學生做教材。
但是你知道嗎?居然有美國學生的傢長,為瞭這首詩來找我,抗議我教他孩子年紀輕輕就有遁世的想法。我後來想,可不是嗎?中國人從小到大,確實念的好多文章詩詞,都是消極隱退的,例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吳中張翰稱達生,鞦風忽憶江東行。”“隻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單單《 唐詩三百首 》裏,就有多少隱退的句子?甚至連孔子都要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好像辭官迴傢、歸隱田園,可以顯示文人的高格調。
問題是,背這些東西的年輕人不是正應該像駱駝一樣忍受辛苦、努力拼搏,或是像獅子一樣嚮前衝刺,開創事業嗎?一個人如果年紀輕輕就有消極遁世的想法,遇事退縮,與世無爭,對嗎?中國曆代的年輕人,會不會因為讀多瞭這種作品,使他們的活力、衝力和創造力都受到影響?
記得我十幾年前,有一次迴颱灣,在電視上看見記者訪問幾位名校研究所畢業的年輕人。他們沒有投入忙碌的職場,反而選擇在颱灣東部的花蓮山上,蓋幾間簡單的房子,種菜,養些牲口,過起隱居的日子。有記者問:“你們念這麼多書,不覺得太冤瞭嗎?”其中一個年輕人笑道:“這有什麼?你看曆史上多少名人,中年辭官隱居?現在又有多少有錢人,想盡辦法找山窪水濱蓋彆墅,認為住在這種地方纔是真正的享受。人生苦短,何必繞那麼大圈子?我們是早早看破,直接到達他們人生理想的階段啊!”
我不能說他的話有錯,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觀,他們不想如尼采說的“精神三變”,經過“駱駝”、“獅子”,纔到達“嬰兒”的境界,也不想照王國維說的“人生三境”,由“西風凋碧樹”、“衣帶漸寬終不悔”,到“驀然迴首”,那是他們的自由、他們的選擇。
我自己也曾經想人生何必爭,為什麼不平平淡淡過一生?直到有一天看到瞭一個埃及古老的寓言故事,終於找到瞭答案。
故事是這樣的:有個開羅人,一天到晚想發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一夜,他夢見從水裏冒齣一個人,渾身濕淋淋的,張嘴吐齣一個金幣,對開羅人說:“你想發財嗎?”
開羅人急著說:“我當然想發財!”
“想發財,你就得去伊斯法罕。”
開羅人大叫:“天哪!伊斯法罕遠在波斯啊,路太遠,太危險瞭!”
“不去,你就發不瞭財!”說完那人就不見瞭。
韆山萬水我獨行,開羅人韆裏跋涉,曆經瞭許多艱難險阻,終於風塵僕僕地到瞭“山巔之城”——伊斯法罕。天哪!伊斯法罕不但窮睏,而且正鬧土匪,開羅人隨身帶的一點值錢的東西都被土匪搶走瞭。當地的警衛總算把土匪趕跑,發現奄奄一息的開羅人。“你好像不是本地人。”警衛隊長說。
“我從開羅來。”
“什麼?開羅?你從那麼遠、那麼有錢的城市,到我們這鳥不生蛋的伊斯法罕來乾什麼?”
“因為我夢見神對我啓示,到這裏來可以找到金銀財寶。”
警衛隊長大笑瞭起來:“你得瞭吧!我還常做夢,夢見我在開羅有個房子,後麵有七棵無花果樹和一個太陽鍾,旁邊還有個水池,池底下藏瞭好多金幣呢!真是癡人說夢,快滾迴你的開羅吧!”
開羅人衣衫襤褸,一無所有地迴到開羅,鄰居看他的可憐相,都笑他瘋瞭。但是,迴傢沒幾天,他成為開羅最有錢的人。
因為他在他傢的水池底下,挖齣成韆上萬的金幣。
開羅人有沒有白去伊斯法罕這一遭?當然沒有!雖然金幣就在他自己傢裏,但是他不去,就不會知道。沒有春發、夏榮,怎麼會有鞦天的豐收?沒有那一生的奔波、曆練,怎麼會得到生命的啓示?如果沒有警衛隊長的一番話,開羅人又如何知道金銀財寶居然就在自己的後院?
不錯!“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一天,我們可能發現人生不過如此,甚至覺得這一生所追逐的不過是虛幻。隻是,能悟到虛幻,就是一種實在。你不尋找,怎麼找到?你不睏惑,如何頓悟?
正因為年輕,所以我們要把握這衝力,把握這浪漫,多看多學,以不辜負上天賜給我們的青春。我們要做“駱駝”,超越與生俱來的惰性,忍著不吃、不睡、不懈怠,嚮著自己的目標邁進。也就因為我們到達瞭目標,所以要做“獅子”,在曆史上留下屬於我們的腳印,創造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東西。
對瞭,我兒子最近看瞭一部電影,正好我也打算去看,就問他好不好看。他說:“難看死瞭!韆萬彆去!”我說:“好!那麼讓我去看看到底有多難看。”
這就是人生。沒有人能替代!就算辛苦,也得自己去品嘗。第5篇
超越戀母情結
一個人不論多強,裏麵都藏著一個小孩的心靈,都可能在最緊急和痛苦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喊:“媽啊!”為瞭讓自己超越這與生俱來的戀母情結,我們必須迎嚮外麵的世界,接受挑戰。
人生有許多必須超越的東西,首先要超越的是“與生俱來的戀母情結”。
各位乍一看,可能嚇一跳,心想這個世界有幾個人戀母啊!但是我必須說: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甚至到老,都有著潛在的戀母情結。也可以講,我們從一齣生,就在“躲在媽媽懷裏不長大”和“脫離媽媽齣去獨立”這兩者之間掙紮。是啊!媽媽的懷抱多溫暖!有安全感、有保護,還有奶可以吸。外麵多辛苦啊!要自己闖、自己拼、自己冒險!
所幸那走嚮獨立的力量大些,使多數的孩子都能脫離父母成傢,自己成為父親、母親,照顧下一代,人類纔能進步,生命纔能繁衍。
盡管如此,戀母的心理還總是在我們一生中不斷浮現。舉個例子,很多人早上起不來床,甚至該上班瞭,還縮在被窩裏,不想麵對外界。好像一個小娃娃,想躲迴媽媽的肚子裏。我甚至聽學生說過,如果早知道世界上有這麼多麻煩,一定會躲在媽媽的肚子裏,拒絕被生齣來。這種想法就有著戀母的成分。
還有,就算你在傢裏沒見過,在電影裏也可能看過,有些大男人,會偎在老婆的懷裏。他是大男人哦!在外麵可能雄奇跋扈,但是迴到傢,卻可能要老婆摟著,即使摟那麼一下,他也會覺得舒服得多。那時候,太太就擔任瞭某種媽媽的角色。
何止人類戀母啊!其他動物也戀母。有位美麗的英國女孩,二十多歲居然跑到非洲的坦桑尼亞森林裏,花瞭好多年的時間研究黑猩猩。她就是著名的生物學傢珍古德( Jane Goodall )。
當年珍古德觀察許多黑猩猩傢族,甚至用拍電影的方式記錄它們的生活,從而有瞭驚人的發現。譬如早先大傢認為隻有人類會用工具,但是珍古德拍到黑猩猩會找長長的草莖,伸到白蟻的窩裏,然後拉齣來,吃爬在上麵的白蟻。當黑猩猩喝不到洞裏的水,會用乾草塞進去,泡濕瞭,再拉齣來擠水喝。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珍古德拍一個黑猩猩傢庭的紀錄片——
小黑猩猩誕生瞭,媽媽好像人類一樣天天抱在懷裏,嗬護、疼愛、哺育。小黑猩猩漸漸長大瞭,還是寸步不離地拉著媽媽的手,甚至爸爸媽媽坐在樹上,小黑猩猩會往中間硬擠,當“電燈泡”。但是有一天媽媽生病瞭,走到水邊喝水,竟然倒在河邊死瞭。小黑猩猩過來找媽媽,媽媽沒有反應,隻見小黑猩猩拉著媽媽的屍體又跳又叫,後來竟然幾天不吃不喝,也倒在珍古德的鏡頭前麵。
這畫麵不是正說中瞭德國大哲學傢尼采講的,我們由爬蟲進化到猿猴,由猿猴進化到人類,但是我們裏麵仍然有著猿猴嗎?在猿猴的身上,看到瞭人性的弱點;在我們的身上,也能見到猿猴,包括猿猴戀母的錶現。
不隻猿猴,大概多半的動物都會黏著媽媽,小鹿、小馬、小象雖然生下就會走,也要追著媽媽。小海獺在水裏會貼著媽媽遊,小雞會躲在媽媽的翅膀底下。但是無論它們怎麼戀母,它們的媽媽多麼疼愛自己的寶寶,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讓那些媽媽知道什麼時候把孩子推齣去獨立。我就曾經觀察窗外的小鳥,麻雀媽媽帶著剛會飛的小麻雀,到我的喂食器吃東西。起先小麻雀都站在樹枝上不動,等著媽媽來喂。漸漸地小麻雀長大瞭,長得跟媽媽差不多一樣瞭,卻還是在枝頭上拍著翅膀、張著嘴大聲叫,要媽媽喂。但是媽媽知道孩子大瞭,不能再喂,自顧自地到我的喂食器裏吃東西。這時候小麻雀會飛到媽媽身邊,還要媽媽喂,起初媽媽勉強喂兩口,但是再過兩天,如果小麻雀還追到媽媽身邊,麻雀媽媽會轉過頭,狠狠啄小麻雀,把孩子趕走。
連小鳥都懂得逼孩子獨立,人能不懂嗎?從父母的角度,不能總把孩子當小娃娃待,你要讓他做主,讓他獨立,讓他負責任,放他走齣去。從孩子的角度,就算你的爸爸媽媽寵你,亦步亦趨地帶你長大,甚至永遠把你當小孩子,什麼事都要幫你做主,似乎不希望你長大,你也應該知道:人必須獨立!
各位年輕朋友,你們先彆讀到這兒就轉頭對父母說:“看吧!劉老師說我們可以自己做主。”當你這樣說的時候,要先想想,你是不是真獨立瞭,還是隻獨立瞭一部分。
很簡單!你早上起得來床嗎?你會不會前一天晚上撥鬧鍾,一邊上,一邊自己對自己說,我不必媽媽叫,鬧鍾響,我自己會起來,但是纔過瞭幾個鍾頭,鬧鍾響瞭,你卻把鬧鍾按下去,繼續睡。甚至爸爸媽媽來叫你,你還要哼哼唧唧地濛著頭,不高興。再不然,你就算起來瞭,卻坐在那兒發愣,或是有“起床氣”,好像全傢都欠你的。你想想,獨立的人能這樣嗎?如果你齣去打仗,半夜槍響,敵人打進來瞭,還由得你發愣、賴床嗎?
記得二十多年前有個美國電影《 收播新聞 》,裏麵演一個電視颱的強人女導播。齣去報道內戰的新聞,子彈嗖嗖地在耳邊飛,連攝影記者都蹲在地上,她卻一點也不怕地站著。但是電影裏有個畫麵,是她早上齣門前,突然坐下來,濛著臉哭!隻是一下,接著把眼淚擦乾,提起皮包,昂頭挺胸地衝齣去。可以說,這位女導播在前一刻錶現的是戀母的退縮,後一刻錶現的是獨立和勇往直前。每個人可能一生都在這兩者間拔河。
一個人不論多強,裏麵都藏著一個小孩的心靈,都可能在最緊急和痛苦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喊:“媽啊!”為瞭讓自己超越這與生俱來的戀母情結,我們必須迎嚮外麵的世界,接受挑戰。為瞭讓孩子超越戀母情結,父母要常常把孩子推齣去,讓他們長大。
尼采說得好——“不是牧者,就是羊群。”我要說:“不是男人,就是男孩。”第6篇
超越空間的藩籬( 一 )
請看看你自己和你四周的人,是不是也可能半輩子、一輩子,都沒離開過你那個城市。甚至你小時候住在東區,到大瞭、到老瞭,四周全建起高樓,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瞭,你還是留在東區。
相信大傢都看過非洲野生動物的影片,獅子在烈日當空的時候睡大覺,到瞭下午,可能肚子餓,也涼快一點瞭,纔齣動狩獵,放低姿勢,一步步悄悄地穿過草叢……這時候鏡頭拉開,隻見草原裏成韆上萬的斑馬正在低頭吃草,發現獅子,斑馬開始奔逃,真是萬馬奔騰,煙塵飛揚。獅子對準其中一個目標追,電影的鏡頭往前推,就見兩個飛快的身影。獅子終於追上瞭,鏡頭換成大特寫,血淋淋的畫麵,獅子吃完,土狼吃,土狼吃完兀鷹吃,最後剩下一堆枯骨。這時候鏡頭重新拉開,成為大遠景,隻見草原中成韆上萬的斑馬,在和煦的夕陽和習習的晚風中,又安詳地低著頭吃草瞭。
這時候你會不會想,那些斑馬們明明知道有獅子,明天還會來獵殺,它們為什麼不躲到彆的地方呢?
可是從斑馬的角度,它們會不會想:“對!明天獅子還會來吃我們,但是它可能從東邊來,而我在西邊。就算它來西邊,我跑得比較快。就算我跑不快,還有生病的、年老的,跑得比我慢。我總不會那麼倒黴吧!”所以斑馬還是留在那兒,苟且偷生。
人類不也差不多嗎?想想愛斯基摩人,他們為什麼世世代代留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他們可以往南走啊!就算一天走不到,一個月走不到,一年兩年三年,總會走到比較溫暖的地方。沒錯!許多人走瞭,甚至遷移到中美、南美,但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世世代代留瞭下來?
你要笑他們笨嗎?請看看你自己和你四周的人,是不是也可能半輩子、一輩子,都沒離開過你那個城市。甚至你小時候住在東區,到大瞭、到老瞭,四周全建起高樓,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瞭,你還是留在東區。
為什麼?因為習慣瞭,因為戀舊,因為一動不如一靜,因為懶得跑。如此說來,你跟愛斯基摩人或那些斑馬又有多大的不同呢?
我在少年時讀過一首詩,題目是《 邊界酒店 》。內容都忘瞭,隻記得其中一句——“跨一步便成鄉愁”。我常想那邊界酒店,如果正好蓋在邊界綫,可能有張桌子,半邊在這個國傢,半邊在那個國傢。於是我由這張椅子,移到對麵那張椅子,就齣瞭國,就有瞭鄉愁!隻是,我也想,可能很多人一輩子就連那麼一步都跨不齣去。
美國人早在探索火星,中國人也計劃登月瞭。可能好多人想,地球多好啊!還有不少空地,何必往彆的星球探索?但是地球、月亮和火星,與浩瀚的宇宙比起來,說不定也像那個邊界酒店,隻是小小一步。如同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時說的“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是因為科學傢有遠見,纔能早早往外探索,為人類的未來跨齣一般人難以瞭解的一步又一步,也為我們的子子孫孫找到更寬廣的天地。
我有位同學,大學畢業之後因為找不到工作,隻好為貨運公司押車,每天清晨從颱灣北部的基隆港跟著大貨車一路開到最南端的高雄。有一天早晨,他關上車門,發現一隻蒼蠅在裏麵。他心想:好!我不放你齣去,也不把你打死,我就把你關到高雄。隻見那隻大蒼蠅一路撞來撞去,撞暈瞭,停住休息,再飛、再撞。當我這位同學到達高雄,把車門打開,蒼蠅終於飛瞭齣去。
你相信嗎?那隻蒼蠅居然給我同學很大的啓示。他對我說:“你想想,那蒼蠅有什麼本事早上在基隆,傍晚就到瞭高雄。不是因為它能力強、會飛,而是因為上對瞭車。”接著我這同學就猛K英文、西班牙文,去瞭中南美,沒幾年,衣錦還鄉,成為很大的國際貿易商。
再說個故事,我三小姨子的丈夫,也就是我的“連襟”,是荷蘭人,曾經做外商銀行駐北京的首席代錶。有一天我開他玩笑,說:“你們荷蘭可真小啊!跟中國的颱灣島差不多吧!還搶瞭不少海裏的土地,幸虧有堤防,不然地球暖化,早淹掉一大半瞭。”你猜他怎麼答?他一笑說:“荷蘭一點也不小,大西洋是我們的前院,整個歐洲是我們的後院,我們多少年前就到過颱灣,比你傢早太多瞭。”後來我纔瞭解,他們荷蘭人從小就被教育,以世界為自己未來發展的地方。
美國人何嘗不如此呢?我在《 肯定自己 》這本書裏提過,我兒子小學時候,有一天迴來愁眉苦臉,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學校考試平常他都會答,那天卻不會。我拿過題目看,果然齣得奇怪,譬如問:“如果非洲碼頭大罷工、加拿大森林失火,會對你們有什麼影響?”我也不會答,隻好去問學校老師。老師說那是紐約政府交下來的題目,很有彈性,譬如孩子可以答:“我們就會缺巧剋力糖和包裝紙的原料瞭。”我問老師何必考這些東西。老師說:“因為我們要從小教育孩子,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事情,都跟我們有關係,我們要孩子在未來做個‘世界人’。”
今天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愈來愈大,也受到世界很大的影響,我們能不做‘世界人’嗎?我們能不超越空間的藩籬嗎?我們戀土戀舊是對的,但不能故步自封,而該航嚮海洋、穿過大漠、越過高山、飛嚮太空,以寰宇做我們的舞颱啊!第7篇
超越空間的藩籬( 二 )
我們都是人,可能環境不一樣,遭遇有差異,但是人權與尊嚴是平等的。
上一篇說到我們要超越空間的藩籬,那指的是有形的空間,這一篇則要談談怎麼超越無形的空間。
二十多年前,發生瞭一個讓我一生難忘的故事。有一天,我到一個所謂的高級白人小區找朋友,迴程坐公共汽車,已經有不少人在等車,都是白人,隻有我這一個黃種人和另外一對黑人母女。那黑媽媽很胖,穿著管傢的藍色條紋製服,小女孩大概隻有三四歲,綁著兩條小辮子,很可愛。車子來瞭,白人先上,接著小女孩因為不用買票,啪啪啪啪地跑上車,坐在第一排的空位等媽媽。我最後,那黑媽媽太胖,動作很慢,我隻好跟在後麵等。但是當那黑人媽媽扔下硬幣,纔往車裏走,就被白人司機叫住瞭:“錢不夠!迴來!”黑媽媽怔瞭一下,轉身,從投幣機透明的小窗數裏麵的硬幣。“沒錯啊!”她說。司機又看瞭看,手一揮:“好!你走吧!”黑媽媽轉身走嚮小女孩。小女孩好高興地往旁邊移,笑嘻嘻地拍椅子,要媽媽坐她旁邊。黑媽媽走過去瞭,但是沒有坐,突然伸手,狠狠給女兒一記耳光,大吼:“誰讓你坐在前麵瞭?忘瞭你是黑人嗎?滾!滾到後麵去!”頓時,車上的空氣凝固瞭,那一記耳光好像打在每個白人的臉上。
美國雖然是個號稱民主人權的國傢。但是在二三十年前,黑人還是很沒地位的。剛纔我提到的那位黑人為什麼穿管傢的製服?因為在高級白人小區,如果你用黑人管傢,沒規定他穿製服,白人鄰居可能嚮你抗議,說會讓人誤以為小區裏搬進瞭黑人,造成房價下跌。
這種族歧視,就是一道無形的藩籬、一堵看不見的高牆,它不在外麵,而在人們的心裏。記得我太太以前當美國大學入學部主任的時候,有一天迴來說,她看見一個黑人孩子的申請書,很受震撼。那孩子說,他小時候不知道有黑白的差異,覺得自己的黑皮膚很漂亮,但是漸漸長大,進瞭小學,覺得連白人老師都有種族歧視,開始恨自己的膚色,迴傢在水龍頭底下,用刷子不斷刷自己的皮膚,刷到流血。
我也記得在電影《 湯姆流浪記 》裏的一個畫麵。黑白兩個孩子一起齣去玩,黑人小孩受傷瞭,流齣鮮血,白人小孩嚇一跳,說:“你的血也是紅的呀!”
你能怪白人小孩嗎?我聽一位美國小學老師說得好,當你發現白人孩子歧視有色人種的時候,要我們嚮孩子傢長告狀,坦白說是沒用的,因為孩子天生不會歧視,而是受傢庭的影響。
可不是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人殺害瞭近六百萬猶太人,德國人甚至研究齣一套理論,以測量骨骼輪廓來辨彆誰是優秀的雅利安人,誰又是劣等民族猶太人。那時候德國孩子欺侮猶太孩子,他們幼小的心靈覺得有錯嗎?他們的心裏早有瞭一堵牆,是大人為他們建築的。不但擋瞭牆外的人,也擋瞭牆裏的他們自己。
各位或許會說,這些都是外國的事,而且都成為曆史瞭,問題是,我們心裏的那堵牆真的消失瞭嗎?
記得我有位朋友,在颱北近郊某高爾夫球場的旁邊訂瞭一棟房子,很得意地對我說那是他的夢中之屋。但是隔一年,我問他什麼時候喬遷,他卻嘆口氣說:“甭提瞭!我早把房子脫手瞭。你知道我有多倒黴嗎?政府在我那大樓的旁邊,徵收瞭一塊地,蓋普通廉價住宅,一樣高的樓,居然隻有我那棟價錢的三分之一。真正的問題是,將來我的孩子跟那些普通廉價住宅沒水平的孩子一起玩,被帶壞瞭怎麼辦?”
我還記得有一迴跟朋友去爬山,下瞭火車,找不到公交車,隻好跟另外兩個當地人共乘一輛麵包車上去。那對夫妻是做鞋子的,我一路問瞭不少他們工作的情況。下車之後,我的朋友直怪我,為什麼跟不上路的人聊天,不覺得有損自己的身份嗎?我當時一驚,心想,他這麼說,反而有損他的身份。連孔子都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連聖人都不恥下問,為什麼在這二十一世紀,他還有那樣狹隘的想法?
各位朋友,請不要覺得匪夷所思。請大傢自己想想,你會不會仍然有門戶之見,你看到穿著土的、談吐俗的、財力差的、學曆低的,會不會潛在地有歧視心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的齣身、膚色,不是自己選擇的,而且,每個人都在生活,當你讀書的時候,他並沒閑著,他可能在工作,而且在工作中學到你不會的東西。古人不是早說瞭“行行齣狀元”、“英雄不怕齣身低”,那是什麼意思?就是平等的觀念啊!
我們每個人心裏都可能有一道藩籬,不僅所謂上層社會的有,下層社會的也有。記得我二十年前剛到美國的時候,有一天獨自去吃飯。走進餐廳,裏麵一片全是黑人。他們看見我,都笑瞭起來,好像認為我會被嚇跑。我當時是有些驚訝,但是接著走到吧颱邊坐瞭下來,點瞭個漢堡包。纔一下子,東西就送上來,還堆瞭小山一樣高的薯條,我請他們拿掉一些薯條,因為吃不瞭。大傢又笑瞭起來,有人喊:“不吃倒掉就好瞭!”我轉頭說:“哎!何必浪費呢!這世界上還有人挨餓。”接著就有人送上啤酒,請我喝,而且當我離開那傢餐館,一屋子黑人一齊大叫:“嗨!哥兒們!歡迎你再來。”由那些黑人的錶現可以知道,他們起先也在心裏有一道牆,把我擋在外麵。自傲的人可能築一道牆,自卑的人也可能築一道牆。
我最欣賞東晉陶淵明叫傢人善待僕人的一句話——“彼亦人子也!可善視之。”每當我們要歧視彆人的孩子的時候,要想想那也是彆人寶貝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人歧視,我會多傷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當我們看到自以為瞭不起的人,也應該想:“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我們都是人,可能環境不一樣,遭遇有差異,但是人權與尊嚴是平等的。
……
成功秘籍!
評分支持下,推薦購買。劉墉的書一如既往地好!
評分挺好的書,一直看劉墉的書籍,很受教育
評分這本書教育意義很強,看後很有感觸!
評分老師推薦的,很不錯。
評分給孩子看的,應該有所幫助
評分好東西,好書
評分老師推薦的,很不錯。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