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解放:弗莱雷教育思想研究

教育即解放:弗莱雷教育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琨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学
  • 弗莱雷
  • 解放教育
  • 批判教育学
  • 巴西教育
  • 教育思想史
  • 成人教育
  • 社会变革
  • 教育哲学
  • 进步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497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13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教育人文学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页数:2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教育即解放:弗莱雷教育思想研究》既是对弗莱雷教育思想的全面梳理,同时又抓住要点,以“教育即解放”为中心,提纲挈领地回应当下中国教育现实中的相关问题。弗莱雷是当代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教育思想家,他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有独到见地。

作者简介

张琨,女,197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主修教育学原理。曾发表《论弗莱雷对话教育中的哲学思想与民主实践思想》、《在沉默中爆发的解放教育行动》、《论弗莱雷解放教育的四个特征》、《论弗莱雷的希望教育哲学》等文章,现居美国。

目录

第一章 直面压迫的现实: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缘起
一、乱世的哲思
二、来自永不枯竭的源泉

第二章 被压迫者教育学:意识的解放
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解放
二、解放是一种行为
三、革命总是文化的
四、教育不是储蓄

第三章 希望教育学:教学的解放
一、希望是荒漠中的甘泉
二、希望是民主教育的摇篮
三、民主教师:希望教育的擎旗者

第四章 自由教育学:人性的解放
一、自由是人的本性
二、自由不是神话
三、人性教育是自由的此岸

第五章 实践出真知
一、横扫巴西
二、行走于他国
三、归国改革
四、成功源于理念

第六章 执前人之道,以御今之有
一、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
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三、走向对话与交往的时代
四、教育不仅仅要走向生活
结语:一个教育者的生命姿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直面压迫的现实: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缘起
一、乱世的哲思
(一)教育就是要关心人民的疾苦
保罗·弗莱雷(Freire,P.)于1921年出生于巴西。那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代,一个充满了压抑与迷惑的年代。从小就饱尝饥饿滋味的弗莱雷从童年时期开始,就决心一生与饥饿作斗争。成年后的弗莱雷不仅关注教育的问题,而且更关心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弗莱雷的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时期的巴西正处于过渡转型时期,向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迈进。新旧之间的生活方式、表现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矛盾日益突出。巴西从一个“封闭社会”逐步走出来,带着过去旧有的固执的烙印踏上新的征程,不断地寻找新的主题。在旧体系土崩瓦解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如巴西的非自治状态就引发了文化异化的主题。精英分子和群众还没有融入社会现实中:精英们凌驾于现实之上;而群众则被湮没在现实之中。精英的任务是灌输外来文化模式;群众的任务则是顺从,由精英领导,永远处于底层的位置。
而当时的教育也深受时局的影响。截至1964年为止,巴西的失学儿童大约有400万,14岁以上的文盲大约有1600万,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民主的进程。从1964年起,巴西处于军人统治时期,国家政体的改变,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年轻时的弗莱雷热爱教育,还在中学任教时,他就对语法和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扫盲识字、拼读音节训练打下了基础。他尝试着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学。弗莱雷认为一开始就要与学生进行对话,不仅要给学生讲解,而且还要激励他们进行批判地思索。
除了在学校工作以外,弗莱雷还与工会有密切的接触。弗莱雷在社会工业服务社担任主任时,便采取了民主、开放和自由的管理方式。在社会工业服务社的幼儿园和学校里,弗莱雷设法让学生和家长参加有关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他认为,和学生一起讨论就是在考虑他们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而像营养不良、童工之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学生家长的参与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弗莱雷也鼓励工人通过对话和讨论解决自己的难题。在此期间,弗莱雷直接接触了城市中的许多穷人,在与他们进行的亲切交谈中,弗莱雷了解到了他们的思想。因为童年时的苦难经历,弗莱雷深深同情并关注贫苦人的生活,并意识到教育对改变社会的重要性。这些活动使得弗莱雷将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他意识到教育就是要关心人民的疾苦,促进社会的改良。由于弗莱雷采取的是一种民主自由的管理方式,
因此受到批评而辞去此职。弗莱雷和艾尔莎结婚后,又参加到累西腓市中产阶级家庭中成立的天主教行动小组里。他们看到基督教教义和穷人生活方式的矛盾,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他们成立了一个与穷人和文盲合作的委员会。弗莱雷这一时期的工作使他对基督教神学思想的认识有了一个转折性的改变。他后来一反传统的神学思想,提出了一种“解放神学”,他反对将现实进行神化,认为基督徒的使命就是和上帝一起通过改变不公正的社会来完成创世。
……
在沉思的土地上播撒自由的种子:一部关于教育与解放的深刻探索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力量如何触及灵魂,并最终导向个体与社会解放的深邃思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教学方法或课程设置,而是深入触及教育最本质的内涵——它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如何挑战不平等的结构,以及如何赋权于那些在沉默中寻求改变的声音。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旅程,去理解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意识的觉醒,是重塑世界观、价值观,乃至生存状态的关键。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教育作为一种解放性实践的可能性。在作者的笔下,教育不再是静态的灌输,而是动态的对话;不再是权威的单向输出,而是平等主体的相互建构。这种解放性的教育,其首要任务便是帮助个体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那些限制自由、压抑潜能的结构性因素。它鼓励人们质疑既定的权力关系,审视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社会秩序,从而为打破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奠定思想基础。 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阻碍解放的根源。这可能源于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制度,那些将一部分人置于剥削和压迫地位的经济模式,或是那些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来维护现有秩序的文化力量。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帮助个体撕下蒙蔽双眼的“文化惰性”的薄纱,看清现实的复杂性与不公之处。这种“觉醒”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反思、批判与实践。 作者将详细阐述,教育如何能够成为一种“抵抗”的工具。它不是煽动性的口号,而是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让个体能够独立分析信息,辨别真伪,抵制那些试图操纵和控制他们的宣传。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将个体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使他们能够质疑权威,挑战陈规,并最终能够参与到构建更公正、更平等的社会的过程中来。 本书特别强调了“对话”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教师视为知识的唯一源泉,而学生则被动地接收。然而,解放性的教育则倡导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向的传授者与被传授者,而是共同的学习者,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共同探索世界。这种对话不仅发生在师生之间,更发生在个体与社会现实之间。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分享与讨论,个体能够看到彼此的共同点,理解差异,并最终形成集体行动的力量。 书中对“实践”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解放性的教育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必然要求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改变。学习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意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升华。这种实践可以是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可以是组织社区活动,也可以是为弱势群体发声。通过实践,个体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能将这种理解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动力,从而真正实现解放。 本书还将深入剖析,为何教育常常被用作维持现状、巩固权力的方式。当教育系统被设计来灌输特定的意识形态,培养顺从的公民,而非独立的思考者时,它就成为了压迫的工具。这种“非解放性”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抹杀个体的独特性,使其适应既定的社会角色,从而服务于现有结构的稳定。作者将细致地分析这种教育模式的运作机制,揭示其对个体自由和社??展的潜在危害。 在本书的篇章中,我们将看到教育如何能够成为一种“赋权”的力量。它赋予个体发声的勇气,赋予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当一个人不再被贫困、无知或歧视所束缚,当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并有能力去实现它们时,他们就已经走上了解放之路。这种赋权,不仅是个体层面的,更是集体层面的,它能够激发社会变革的巨大能量。 书中对“反思性实践”的强调尤为突出。解放性的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度的反思能力,能够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同时,他们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他们能够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经验,理解这些经验背后的社会原因,并从中汲取力量去改变。这种持续的反思与调整,是确保教育始终保持解放性方向的关键。 本书还将触及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不仅是知识和习俗的载体,更是权力运作的场域。解放性的教育需要审视和挑战那些具有压迫性的文化元素,同时也要挖掘和弘扬那些能够促进自由与平等的文化资源。通过对文化的反思与重塑,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摆脱文化惰性的束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更加公正的文化认同。 最后,本书将以一种充满希望的基调结束。它坚信,教育的解放力量是无穷的。尽管在追求解放的道路上会充满挑战和困难,但通过持续的思考、对话与实践,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打破束缚,实现自我,并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是对教育作为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力量的颂歌,是对那些致力于在沉思的土地上播撒自由种子的人们的致敬。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发现之旅,去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并去拥抱它所蕴含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层层递进,犹如攀登一座设计精巧的阶梯,每一步都稳固且指向更高远的目标。作者似乎对读者的认知过程有着精准的把握,他不会让任何一个关键概念在没有充分铺垫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所有的理论构建都建立在坚实的前置基础之上。特别是中间几个核心章节的组织,更是体现了作者高超的体系化思维能力。他将复杂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通过清晰的小标题和精炼的段落总结,确保读者即便在面对大量信息流时也不会迷失方向。这种严密的逻辑链条,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清晰可见,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把握作者的整体思想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以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透露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也十分出色,光滑细腻,翻阅起来非常舒适,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页一页地细读。装帧的细节处理上,比如书脊的粘合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这种精心打磨的外观,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书中的内容同样值得我们郑重对待。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一件承载着深厚思想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上,时常欣赏和翻阅。我相信,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外在来承载,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无疑是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第一时间就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尊重知识、探索思想的氛围。

评分

这本书在引用和注释的处理上,展现出一种极为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对于任何一个重要的观点或理论来源,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标注,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学术规范的尊重,也为有兴趣进一步深挖某一主题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特别欣赏它在脚注部分所做的补充说明,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简单的文献引用,而是作者对特定术语或历史背景的额外阐释,这些“题外话”极大地丰富了正文的内涵,使得读者在理解主旨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大大提升,它不仅仅是思想的传播者,更是一座知识的桥梁,连接着当前的研究与深远的学术传统。对于严肃的学者而言,这样的严谨性是不可或缺的质量保证。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就被作者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论述方式所吸引。他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生活场景切入,引出了他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抽象的学术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易于理解和消化。作者的语言风格兼具学者的严谨和思想者的激情,既有扎实的文献基础支撑,又不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在行文过程中,他常常会穿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设问,促使读者停下来进行反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对话式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单向输出的著作,而是在与一位睿智的导师进行深度交流。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无疑是本书能够持续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

整本书散发出来的那种批判性的精神内核,是它最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作者并非只是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梳理和总结,他更勇敢地挑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以一种近乎“颠覆者”的姿态,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图景提出了尖锐的反思。这种不满足于现状、敢于质疑权威的态度,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的勇气。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论点的犀利而感到醍醐灌顶,同时也会因为作者对现实弊端的深刻揭露而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这种思想的冲击力,是任何浮于表面的通俗读物所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无疑成功地扮演了一个“思想的催化剂”的角色,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以一种全新的、审视的眼光重新审视你所处的教育环境和自身的角色定位,这种深刻的触动,是阅读任何一本好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