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打动我的是它叙事的温度。作者在论述修昔底德时,那种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还原,对人物动机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政治逻辑的清晰梳理,让我仿佛亲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他笔下的伯里克利,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演说家,更是一位深谙权谋与民心的政治家,而他与斯巴达的对抗,也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两种政治理念与生活方式的冲突。转到柏拉图的部分,我被作者对“理念”的阐释所折服。他没有回避柏拉图哲学中的晦涩之处,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道理化繁为简,让我得以理解“洞穴比喻”背后关于认知与现实的深刻寓意。书中对柏拉图笔下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对那些追求真理的哲学家,以及那些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的个体,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中,徜徉于一件件思想的瑰宝之间,既能欣赏其精湛的技艺,又能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雅典的议事厅,亲耳聆听着那些关于城邦命运的激辩。作者在梳理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不仅仅关注战争的策略和结果,更着力于展现战争背后的人性挣扎与政治动因。那些对权力赤裸裸的追求,对国家利益的精打细算,以及在危机面前人性的脆弱与坚韧,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当视角转向柏拉图,那种从现实的泥沼中抽离,试图构建理想国度的宏大叙事,又给我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震撼。作者在解读柏拉图的“理念论”时,将它与他笔下人物的“形象”紧密相连,让我理解到,那些抽象的哲学思想并非脱离尘埃的空谈,而是源自对现实世界深刻的观察与反思。无论是苏格拉底的追问,还是理想城邦中各司其职的公民,都承载着柏拉图对人类理性与社会秩序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将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割裂开来,而是展现了他们思想的交织与碰撞,以及他们共同塑造了西方政治思想的独特格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一种深邃的蓝色,搭配烫金的书名,既显得庄重典雅,又不失一丝古朴的韵味。书页的纸质触感温润,翻阅时没有丝毫的廉价感,字迹清晰,排版舒适,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在阅读之前,我曾对“古希腊政治理论”这一主题抱有一定的畏惧感,总觉得它会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被其严谨而又富有逻辑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对于修昔底德和柏拉图思想的解读,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或理论,而是深入挖掘了两位思想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对“人性”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深刻洞察。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雄心勃勃的僭主,还是追求理想城邦的哲人,都仿佛跃然纸上,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被作者对战争与和平、权力与正义、个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细致剖析所打动。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西方政治思想源头的一扇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段辉煌的智慧岁月,并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诸多议题的深层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智识上的冒险,也是一次心灵上的涤荡。作者在阐释修昔底德时,展现了他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那种对权力游戏的冷峻剖析,以及对政治现实的坦诚呈现,让我感到既震撼又敬畏。他笔下的政治人物,没有完美的英雄,也没有绝对的恶徒,而是一个个在道德困境与现实压力中做出艰难抉择的真实个体。而当进入柏拉图的世界,我则被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所吸引。作者对柏拉图“城邦”构想的解读,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制度的蓝图,更是对人类理性、秩序与正义的终极追问。他通过对柏拉图笔下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他们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勇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修昔底德的现实主义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了古希腊政治思想的两条重要脉络,并揭示了这两条脉络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追求政治秩序与社会公正的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从未想过,两千多年前的雅典,那些关于民主、共和、寡头等政治形态的讨论,至今仍能引起我如此强烈的共鸣。作者在解读修昔底德时,特别强调了他对权力的冷峻观察,以及对人性中自私、贪婪、野心的无情揭露。这些特质,无论在哪个时代,似乎都从未改变。而柏拉图笔下的人物,虽然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其对正义、美德、智慧的追求,以及对个体如何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探讨,也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人”的刻画,并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而是复杂多维的,充满矛盾与张力。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窥见到古希腊人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真正让我体会到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与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深刻的连接。
评分雅典主要教给其他希腊人,要清楚权力的创造仅凭自身而非其他,还要公开和理智地思考创造权力的因素。
评分在京东买书就是方便,赞一个
评分看看吧,或许不错的。。。
评分学长翻译的,导师编的,支持之~不过国内的修昔底德著作还是得参考魏师的作品呀
评分文章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综论性质,意在概观柏拉图与神话之关系的诸多方面,建立对柏拉图神话的整体把握。第二组则贯彻语境原则,针对单篇对话中的神话个案进行细致解读。另附两篇文章,其一梳理柏拉图笔下与神话相关的语词运用,其二介绍柏拉图神话的现代研究传统。 如果说“诗”构成了理解柏拉图写作的一大迷津,那么寻求跨越这一迷津的很大一部分努力,都必须付诸对柏拉图作品中“神话”部分的解读。在研究柏拉图的神话时,更关键也更困难的,还是这样一些始终绕不过去的核心问题:柏拉图反对传统神话(荷马)是很清楚的,可他自己为什么又要重写神话?神话和对话的其他部分尤其辩证讨论部分的关系是什么?秘托斯和逻各斯这两种言辞类型的关系是什么?神话在柏拉图对话中的位置和作用究竟为何?每个神话的独特含义是什么?总而言之,这些问题都涉及究竟应该如何来解释柏拉图笔下的神话。 在《王制》的结尾处,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给他的读者讲了一个神话故事,描绘战士俄尔死后下到冥府游历一番,最后又复活过来的所见所闻。无论从结构还是意图看,这一做法的理由都颇难揣测。后来,伊壁鸠鲁的信徒科罗塞特(Coloset),专门就这个俄尔神话提出严厉批评,对柏拉图发出了如此质问: 如果你想给我们传授一种关于天上世界的概念,揭示我们灵魂的诸种状况,为什么你不用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做呢。而要用那些想象出来的人物、事件、场景,恰恰把真理的入口都弄得不纯净了,拙劣地模仿一个剧作家? 科罗塞特觉得,哲人不应该虚构故事,虚构对传授真理来说是不适宜的。西塞罗在写他的《论共和国》时,以柏拉图的《王制》为楷模,最后部分也模仿俄尔神话讲述了天学景象,不过,场景从冥府变换到了梦中。 作为代替的是,柏拉图创造了自己的神话体系(mythology)。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强调那种明显的共同神话谱系。柏拉图神话的大体框架、基本象征和主要人物都能在一些古老而熟悉的传奇和故事中找到其对应。并且,这些传奇和故事的讲述者,不管是苏格拉底还是其他一些对话者,常常都借助别人的权威来给出自己的讲述。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的神话体系还建立在他自己通过辩证法而获得的领悟上。对他来说,神话是根据意愿来塑造的故事。如此,神话并非理性的对立面。在介绍其对冥府的一种描述时,苏格拉底可以在对话中向对方说(《高尔吉亚》523a):你会把我的描述看作寓言(muthos),但我却当它是一个合理的故事(10gos)。在柏拉图的笔下,神话的确成了人类理智的一种手段。但是,神话并没有那种辩证知识内在的确定性。对于一个神话,一个人只能被说服。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人来说,坚持认为事物就如神话中描绘的那样实际存在,是不合适的,最多这只能是相似或可能(《斐多》114d)。神话“整体上说来是假的,但其中也不乏真实”,苏格拉底如此确定那些诗人们的故事(《王制》377a)。这一点对柏拉图的神话同样有效。可是,哲人必须冒险相信它,他会高兴地听这些故事(《斐多》114d;《蒂迈欧》29d)。要是不加上神话,有些哲学探究就肯定无法达到目的(《王制》614a)。
评分科罗塞特觉得,哲人不应该虚构故事,虚构对传授真理来说是不适宜的。西塞罗在写他的《论共和国》时,以柏拉图的《王制》为楷模,最后部分也模仿俄尔神话讲述了天学景象,不过,场景从冥府变换到了梦中。
评分文章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综论性质,意在概观柏拉图与神话之关系的诸多方面,建立对柏拉图神话的整体把握。第二组则贯彻语境原则,针对单篇对话中的神话个案进行细致解读。另附两篇文章,其一梳理柏拉图笔下与神话相关的语词运用,其二介绍柏拉图神话的现代研究传统。
评分还不错,力鼎原典研究
评分文章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综论性质,意在概观柏拉图与神话之关系的诸多方面,建立对柏拉图神话的整体把握。第二组则贯彻语境原则,针对单篇对话中的神话个案进行细致解读。另附两篇文章,其一梳理柏拉图笔下与神话相关的语词运用,其二介绍柏拉图神话的现代研究传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