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04]6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原《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总平面防噪设计
4 住宅建筑
4.1 允许噪声级
4.2 隔声标准
4.3 隔声减噪设计
5 学校建筑
5.1 允许噪声级
5.2 隔声标准
5.3 隔声减噪设计
6 医院建筑
6.1 允许噪声级
6.2 隔声标准
6.3 隔声减噪设计
7 旅馆建筑
7.1 允许噪声级
7.2 隔声标准
7.3 隔声减噪设计
8 办公建筑
8.1 允许噪声级
8.2 隔声标准
8.3 隔声减噪设计
9 商业建筑
9.1 允许噪声级
9.2 室内吸声
9.3 隔声标准
9.4 隔声减噪设计
附录A室内噪声级测量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1.0.1建设各类民用建筑,应考虑噪声控制。噪声控制应从建筑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并贯穿所有设计阶段。并宜有噪声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设计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各种交通工具和用于民用建筑的机械、设备都越来越多,使得噪声源不断增多;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型轻质建筑材料,使得民用建筑的隔声降噪能力减弱。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民用建筑内的噪声干扰问题日益突出,要求降低噪声、改善声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在建设民用建筑时,必须将隔声减噪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解决民用建筑内的噪声干扰问题应该从规划设计、单体建筑内的平面布置、选择建筑围护结构以及减小、控制建筑设备的振动、噪声等方面采取措施,并且应该在各个设计阶段就加以考虑。许多隔振、减噪措施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或要求建筑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若设计时不预留,则这些措施将难以实施。如果建筑建成后再来解决噪声问题,不仅所需的经费可能比在设计阶段就考虑解决噪声问题要多很多,而且还受到许多已不可改变(因建筑已建成)的建筑条件限制,而难以达到最佳降噪效果。
较大、较重要的民用建筑中的噪声控制方面的工作量大、要求高,由专业噪声控制工程师来负责这项工作,将使民用建筑的噪声控制效果更加有保证。
1.0.2本规范主要针对住宅、学校、医院、旅馆、办公建筑及商业建筑等六类建筑中的噪声控制作了规定。对于学校、医院、旅馆、办公建筑中的会议室、教室等房间,在控制其中噪声的同时,兼顾了控制混响时间,以保证语言清晰。
……
前言/序言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04]6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原《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在编制本规范过程中,编制组根据近年来收集到的对各类民用建筑噪声、隔声、吸声方面的意见,综合考虑民用建筑的现状、人们对各类民用建筑的声学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建筑声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9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平面防噪设计、住宅建筑、学校建筑、医院建筑、旅馆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室内噪声级测量方法等。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是:
1.增加了对办公、商业两类建筑隔声、减噪设计的内容。
2.对部分室内允许噪声级标准、隔声标准的最基本要求,向比较严格的方向作了适当的调整。
3.室内允许噪声级的标准值,原规范中是开窗条件下的标准值,本规范中是关窗条件下的标准值。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有关资料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建筑物理研究所,邮编:100044)。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内容概述 一、 规范的编制背景与目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环境中的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造成了显著影响。民用建筑作为人们日常起居、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其隔声性能直接关系到居住者的舒适度。传统建筑施工往往对隔声设计重视不足,导致室内声环境质量参差不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解决建筑噪声问题,保障民用建筑的室内声环境质量,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在深入调研国内外隔声技术、相关标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本规范旨在为民用建筑的隔声设计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技术依据,明确隔声设计的原则、要求和方法,推动隔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最终实现改善民用建筑室内声环境、提升居住舒适度的目标。 二、 规范的适用范围与基本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等民用建筑的隔声设计。它涵盖了建筑构件的隔声、建筑内部的隔声以及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隔声等多个方面。 本规范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保障健康: 隔声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减少噪声对听力、睡眠、情绪和工作学习的干扰。 2. 科学严谨,技术可行: 隔声设计应基于声学原理和科学的计算方法,确保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可靠、有效的。 3. 经济合理,因地制宜: 在满足隔声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经济效益,根据建筑类型、使用功能和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隔声措施。 4. 全面系统,综合考虑: 隔声设计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建筑的整体出发,考虑各种声源、传声途径以及建筑材料和构造的隔声性能,进行综合设计。 5. 标准先行,规范引导: 通过制定明确的隔声标准和设计要求,引导建筑行业提升隔声设计水平,促进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的发展。 三、 规范的主要内容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内容详实,涵盖了从声学基本概念到具体设计要求的各个层面。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术语与符号 本章对规范中涉及的声学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如隔声量、计权隔声量、空气声隔声、撞击声隔声、噪声级、混响时间等,并规定了相关符号的使用。这为规范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2. 隔声设计的基本要求 本章阐述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的总则性要求,包括: 隔声评价指标: 规定了不同类型民用建筑、不同功能房间的空气声隔声、撞击声隔声的隔声评价指标限值。这些指标是衡量建筑隔声性能是否合格的依据。例如,住宅中不同房间之间的隔墙、楼板以及外墙等,都需要满足相应的隔声标准。 声源控制: 强调了在源头控制噪声的重要性,例如对设备机房、通风空调系统等噪声源的隔声处理。 传声途径控制: 提出了控制声音传播途径的策略,包括构件隔声、缝隙密封、管道隔振等。 吸声与降噪: 阐述了在室内空间进行吸声处理,以降低混响声和背景噪声,改善室内声环境。 3. 建筑构件的隔声设计 这是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构件的隔声设计方法和要求: 墙体隔声: 空气声隔声: 针对不同墙体材料(如砖墙、混凝土墙、轻质隔墙等)和构造(如单层墙、双层墙、填充隔声材料的空腔墙等),提供了详细的隔声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例如,对于双层墙,需要考虑墙板的质量、空腔的尺寸和填充的隔声材料对隔声量的影响。 撞击声隔声: 重点针对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提出了铺设隔声垫层、浮筑楼板等构造措施,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和设计建议。 楼板隔声: 空气声隔声: 规定了楼板空气声隔声的设计要求,并提供了不同楼板构造的隔声量估算方法。 撞击声隔声: 这是楼板隔声设计中的关键,详细阐述了减少上层活动产生的撞击声向下的传播的措施,如采用隔声垫层、地毯、浮筑楼板系统等。 门窗隔声: 门: 针对不同功能的房间门(如卧室门、入户门、设备房门等),规定了不同隔声等级的要求,并提供了门扇、门框、密封条等关键部位的设计要点。 窗: 重点关注了外窗的隔声性能,根据建筑所处的声环境区域,规定了不同隔声等级的窗户要求,并提供了不同玻璃、窗框、密封等的设计原则。 管道与设备隔声: 管道隔声: 针对给排水管道、通风管道等可能产生的噪声,提出了管道的隔声罩、隔声包覆、隔振器安装等措施。 设备隔声: 规定了对空调机组、水泵、电梯等设备进行隔声处理的要求,包括设置隔声间、隔声罩、减震基础等。 4. 建筑内部隔声设计 本章关注建筑内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声隔离,以及室内空间自身的声学特性: 功能房间的隔声: 明确了不同功能房间之间(如卧室与起居室、卧室与厨房、教室与办公室等)的隔声要求,确保各房间的使用互不干扰。 公共空间的隔声: 针对楼梯间、走廊、大堂等公共空间,提出了相应的隔声要求,避免其噪声影响相邻房间。 吸声设计: 提供了室内吸声材料的选择、用量计算以及布置原则,用于降低室内混响时间,改善语音清晰度和减少背景噪声。例如,在会议室、影剧院、教室等场所,合理的吸声设计对于提高其使用功能至关重要。 5. 建筑与外部环境隔声设计 本章侧重于建筑对外部噪声的防护,以及建筑对外部环境的噪声影响: 外墙、屋顶和楼板的隔声: 规定了外围护结构(外墙、屋顶)和底层楼板的隔声要求,以减少外部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等对室内环境的侵扰。 建筑设备噪声外传控制: 强调了建筑设备(如空调外机、冷却塔等)产生的噪声不得对周边环境造成扰民。 建筑声学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提及了建筑隔声设计应与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工业企业布局等相协调,共同营造良好的城市声环境。 6. 隔声设计实例与计算方法 本规范还可能包含一些典型的隔声设计案例,以及详细的隔声量计算公式和图表,为设计人员提供实际操作的指导。例如,针对不同构造的墙体或楼板,可以根据其材料的密度、厚度、结构形式等参数,通过公式或软件进行隔声量的计算,从而判断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7. 附录 规范的附录部分通常会包含一些补充性的信息,如各种建筑材料的声学性能参数表、隔声量计算的辅助图表、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目录等。 四、 规范的意义与价值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提升我国民用建筑的声环境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保障人民健康与生活品质: 有效降低建筑内的噪声水平,为居民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减少噪声对听力、睡眠、情绪及学习工作效率的负面影响。 促进建筑行业技术进步: 推动隔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使建筑材料、构件和施工工艺不断创新,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引导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发展: 隔声性能是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本规范的实施将有力推动这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 规范市场行为: 为隔声设计和施工提供明确的技术标准,有助于规范市场行为,减少因隔声设计不当而产生的质量纠纷。 提升国家形象: 良好的建筑声环境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本规范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城市宜居水平和国际形象。 总之,《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是一部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重要技术文件,它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居住和生活空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