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汉口街道详图

“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汉口街道详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萌 编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汉口
  • 老地图
  • 城市地图
  • 历史地理
  • 地图集
  • 档案
  • 民国二十七年
  • 1938年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63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3545
包装:平装
开本: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
正文语种:中文
审图号:GS(2011)1874号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口是武汉三镇之一,分别隔长江和汉江与武昌、汉阳相望,有“九省通衢”之称,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首1858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商蜂拥而入,汉口逐渐成为开放型的国际性城市。
民国时的汉口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工业繁荣,航运贸易发达,金融业昌盛,新兴教育体制成型,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沿着长江一线,各国租界从西南向东北依次排列,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等欧式建筑一应俱全。现在,这些建筑洗去了屈辱历史的尘埃,成为城市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汉口不仅是民国时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更是政治风云际会之处,著名的辛亥革命便首义于此,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至武汉,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
虽然“汉口”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已成为历史,但直到今天汉口人依然以它为自豪。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风华旧影:1938年汉口街巷图志》 一、 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缩影:1938年的汉口 1938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一年。在这烽火连天、风雨飘摇的时刻,汉口,这座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繁华都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然而,即便在战火的阴影下,这座城市的脉搏依然强劲跳动,它的街道、建筑、居民生活,都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20世纪30年代末期汉口具体的战争场景或政治事件,而是试图通过一个更加静态、微观的视角,捕捉这座城市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日常”状态。它将我们带回那个时代,去探寻每一条街道的名字、每一个街区的构成、每一处建筑的轮廓。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构成历史肌理的无数个细小单元。 1938年的汉口,是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西方租界的遗留、民族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同时,抗日战争的硝烟也开始弥漫,城市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汉口既有其固有的历史积淀,又面临着时代的巨大变迁。本书的研究,正是试图在这个交汇点上,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城市图景。 二、 寻迹街巷:城市肌理的深度解读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1938年汉口街道网络进行的细致梳理与解读。通过对当时留存下来的城市地图、档案资料、历史文献以及相关回忆录的深入挖掘,我们得以重构当时汉口各主要街区的空间布局、街道走向、地名演变以及重要建筑的位置。 街道的命名与演变: 每一条街道的名称,都蕴含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段记忆。本书将追溯1938年汉口街道命名的历史渊源,分析其背后反映的城市发展脉络、行政区划变迁、以及社会文化风尚。例如,一些街道可能以历史名人命名,一些则可能源于早期的城市规划,还有一些则可能与当时的商业活动或自然地貌相关。我们将考察这些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发生的更迭,理解它们如何反映了城市的时代特征。 街区的功能与活力: 汉口的街区并非同质化的存在,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孕育着不同的活力。本书将根据地图信息,分析不同街区在1938年的功能定位:是商业中心、住宅区、工业区、还是交通枢纽?我们将考察当时的主要商业街区,如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店、繁华热闹的集市;也会关注居住区,想象当时居民的生活场景;还会探究那些工业区的厂房与烟囱,它们是汉口经济活力的象征。通过对街区功能的分析,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当时汉口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 空间秩序与城市规划: 1938年的汉口,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城市空间秩序。本书将审视当时城市规划的特点,包括街道网络的布局、公共空间的设置、以及建筑与街道的关系。我们将分析租界时期留下的规划遗产,以及民国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努力。通过地图的尺度和比例,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技术水平。 地标建筑的印记: 城市地图不仅记录街道,更标注着重要的建筑。本书将识别并梳理1938年汉口地图上所呈现的重要地标建筑,如银行、洋行、政府机构、教堂、学校、医院、剧院、饭店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民居。虽然本书不详述这些建筑的具体历史变迁或内部故事,但通过标注其地理位置,我们可以感知这些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和影响力,它们构成了城市天际线的一部分,也是当时汉口文明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直观体现。 交通脉络的梳理: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交通则是血液的流动。本书将分析1938年汉口主要的交通脉络,包括道路、桥梁、以及可能存在的轨电车线路等。通过对交通网络的梳理,我们可以理解当时城市的人流、物流是如何组织的,以及交通便利性对城市发展起到的作用。 三、 城市故事的潜在叙述者:地图之外的想象 本书虽然以地图为核心载体,但其意图并非止于静态的地理信息呈现。地图,是凝固的历史,是沉默的叙事者。它提供了理解城市丰富内涵的“坐标”,而真正的城市故事,则隐藏在这些坐标的背后,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想象。 “看不见”的人们: 当我们凝视一张1938年的汉口地图,我们看到的只是街道、建筑、地名。然而,在那条条街道上,曾行走着无数鲜活的生命。有行色匆匆的商人,有辛勤劳作的工人,有吟诗作对的文人,有穿梭街巷的孩童,也有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存的普通市民。他们共同构成了1938年汉口街巷的“动态风景”。本书的地图,是他们活动的空间痕迹,是他们生活场景的舞台。 “听不见”的声音: 繁华的商业街区,曾回响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宁静的住宅巷弄,曾流淌着家长里短、欢声笑语;码头边,曾充斥着汽笛声、船夫的号子声。每一个街区,都曾有过它独特的“声音景观”。地图上的标识,仅仅是这些声音存在的空间指向。 “嗅不到”的气息: 沿江的江风,街头飘散的食物香气,工厂排放的烟尘,甚至某些特定区域特有的气味,都构成了城市独有的感官体验。1938年的汉口,在地图上是具体的,但在感官上,却是丰富的,而这些感官体验,地图本身是无法直接传达的。 历史的“切片”: 1938年的汉口,并非孤立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它承载着过去的印记,也预示着未来的走向。它曾经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民族工业的摇篮,是文化交流的前沿。而在1938年,它又身处战争的阴影之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提供的地图,就像一张历史的“切片”,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座城市在特定历史时刻的真实面貌,从而引发我们对更广阔历史背景的联想。 城市记忆的唤醒: 对于熟悉汉口(今武汉)的读者而言,本书中的地图或许能唤醒他们关于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那些曾经熟悉的地名、街区,在地图上重新呈现,可能会勾起关于童年、关于家族、关于城市变迁的回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锚点”,让读者能够将现代的城市认知与历史的地理空间联系起来。 四、 研究价值与读者体验 《风华旧影:1938年汉口街巷图志》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历史地理学研究: 本书为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城市空间变迁、以及历史地图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它填补了特定历史时期汉口城市空间研究的空白。 城市史研究: 通过对汉口街道肌理的细致梳理,本书有助于深入理解1938年这座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实状态,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丰富的细节支撑。 文化与记忆研究: 本书不仅是一份地理学资料,更是一份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化文本。它有助于唤醒和传承关于汉口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 读者体验: 对于对中国近代史、城市史、地图学感兴趣的读者,本书提供了深入了解1938年汉口城市面貌的绝佳机会。读者可以通过地图,进行一次沉浸式的“时空穿越”,在想象中重现那个时代的城市景象,感受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本书并非提供一段连贯的叙事,也不是一本详尽的建筑或人物传记。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通往1938年汉口城市空间的大门。通过这把钥匙,读者可以自行探索,在地图的引导下,在历史的想象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汉口故事。我们相信,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地名,都隐藏着值得品味的细节,都等待着被赋予更鲜活的生命。本书的诞生,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起点,去回顾、去理解、去珍藏那段属于汉口的风华旧影。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这本《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之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汉口街道详图,简直是穿越时空的宝藏!作为一名对近代史特别是城市发展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梦想着能有机会“亲身”走一走那个时代的街头巷尾。这本书的名字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仿佛能闻到旧时武汉的烟火气,看到车水马龙的景象。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动荡年代下的汉口,既有战乱的阴影,又有百业兴旺的勃勃生机。这张“详图”,我猜想一定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地图,它可能承载了太多历史的信息,比如那些如今已消失的街巷名称,曾经辉煌一时的商铺老店,甚至是当年人们的生活轨迹。我特别好奇,地图上会不会标注出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地,比如当时的政府机构、学校、医院,或者是文化娱乐场所?想想看,通过这张图,我或许能复原出当年人们的出行路线,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节奏和城市脉络。这不仅仅是关于地理空间的记录,更是关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生动注脚。

评分

听到“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我脑海里立刻就联想到了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叠叠尘封的旧文件,以及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而当我知道这其中的一本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汉口街道详图”时,我的兴趣更是被提到了顶点。1938年的汉口,那是一个承载着太多历史记忆的年份,既有日军侵华的阴影,又有武汉保卫战的壮烈。这张“详图”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地理图。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个时期汉口城市空间格局的细微之处,比如那些曾经存在的街巷名称,它们的命名背后可能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故事?那些如今已经被高楼大厦取代的老建筑,在地图上又以何种形式存在?我希望这张地图能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能够沿着当年的街道行走,想象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去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变迁的沧桑。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史的研究者(姑且这么说吧,虽然我只是一个对历史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认为老地图是研究城市发展变迁最直观、最生动的资料之一。《在民国》这个系列,特别是这一本关于1938年汉口街道详图,听起来就让人兴奋不已。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汉口颇感兴趣,它曾经是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1938年,这个时间点尤其特殊,抗日战争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武汉也经历了艰难的保卫战。我想象着这张详图,它或许能够帮助我勾勒出当时汉口在战时状态下的城市面貌:街道的布局是否有所调整?一些重要的军事设施或避难场所是否有所标注?商业区的活力又如何?普通市民的居住区域和生活动线又是什么样的?我迫切地想通过这张地图,去追溯那些历史的痕迹,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城市功能,去感受在巨大历史洪流中,汉口这座城市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活力。

评分

《在民国》这个系列的名字就充满了怀旧和探索的味道,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汉口街道详图”更是让人眼前一亮。1938年,那段充满战乱与抗争的岁月,汉口作为中国中部的重要城市,其城市面貌必然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我脑海中充满了好奇:这张地图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汉口?是依然繁华的商业街区,还是因为战事而改变的城市肌理?我期待它能展现出那些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商铺,那些承载着武汉码头文化特色的沿江街区,甚至是当时人们日常通勤的路线和交通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地图上是否会标注出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点,比如当时的军事指挥部、重要的公共建筑、或是曾经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区域?通过这张地图,我希望能更直观地理解那个时代汉口的城市结构,感受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这座城市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我一直对老物件、老照片、老地图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觉得它们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时代的温度。尤其是民国时期的老地图,它们不仅仅是绘制的线条和名称,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缩影的载体。这本书的定位——“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本身就充满了文献价值和收藏意义。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汉口街道详图”这个具体的指向,更是让人心生向往。1938年,正是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份,武汉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张详图又能揭示出当时汉口城市格局的哪些细节?我期待它能展现出当时各区域的功能划分,比如商业中心、居住区、工业区,甚至是一些当时新兴的区域。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那些如今已消失的里弄,那些曾经车水马龙的繁华商业街,那些默默无闻却承载着普通人生活点滴的小巷。这张地图,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那个时代汉口城市肌理的大门,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

评分

“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汉口街道详图

评分

活动买的 还不错

评分

还行

评分

“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汉口街道详图

评分

评分

用心制作的地图

评分

这个系列一共10个城市,一起买齐了,对比一下,不如学苑出版社的那个清楚,内容也有些少,不知何故。

评分

活动买的 还不错

评分

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