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为了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交叉与重叠内涵,提升他们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要求而进行的。
内容简介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问题,主要在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状况的基础上,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理性的文化适应及行为选择,最终达到对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统一。在总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成效和不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对策。
作者简介
徐柏才,男,汉族,湖北鄂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研究”、“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研究”、“当前全国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近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独著和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大学生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民族院校改革与管理研究》、《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近十部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曾被评为“全国民族院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湖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内页插图
目录
导 言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的缘起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的方法与特点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的内容
五、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部分 民族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章 民族认同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国内外民族认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第二节 民族认同的内涵与层次
第三节 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功能
第二章 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传统与现实价值
第一节 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传统
第二节 中华民族认同的现实价值
第二部分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调查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调查方法及分析
第四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同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研究的理论假设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的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地域认同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地域认同研究的理论假设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地域认同的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地域认同的比较研究
第六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理论假设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
第七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研究的理论假童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的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的比较研究
第三部分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行为发展
第八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自尊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自我概念
第三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自我实现
第四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成就动机
第九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
第一节 文化适应及其相关的概念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认同的文化适应
第三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社会支持
第四部分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教育对策
第十章 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教育对策
第一节 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教育方法
第三节 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教育载体
第四节 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教育环境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多重维度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理论构想
第四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方略
附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附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调查问卷发放原则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009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指出:“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学校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复杂,民族和宗教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
《身边的角落,心底的回响: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群体认同建构》 序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交织的世界,文化的洪流在此汇聚,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在这个充满变迁的时代,理解并探讨个体与群体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可能被忽视,却又在社会肌理中扮演着独特角色的群体时,研究的价值便愈发凸显。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群体,而是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角,审视“认同”这一复杂而深刻的现象,试图揭示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生成机制、演变轨迹及其个体与社会层面的多重意涵。 第一章:认同的维度与辩证——理论的基石 本章旨在为深入理解群体认同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出发,梳理“认同”这一核心概念的演变历程。首先,我们会探讨不同学派对认同的界定,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自我认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中对身份同一性的强调,以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对主体性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分析。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认同的多元维度。这不仅仅包括基于血缘、地缘、语言、宗教等传统意义上的群体划分,更延伸至基于共同经历、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网络等更为精细和动态的维度。我们将区分“先赋性认同”(如种族、民族)与“自致性认同”(如职业、兴趣社群),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张力。 此外,本章还会重点考察认同的辩证特性。认同并非静态不变,而是处于持续的生成、协商与重塑之中。我们将引入“他者化”的概念,分析外部视角如何影响个体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知;探讨“边缘化”与“中心化”对认同建构的塑造作用;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在地化”(glocalization)现象如何展现认同的适应性与创新性。理论框架的构建,旨在为后续章节的实证分析和案例探讨提供清晰的分析工具和批判性视角。 第二章:文化交汇的场域——多元背景下的身份流转 本章将以更为具体的文化场景为切入点,探讨多元文化背景如何成为群体认同形成与变迁的重要场域。我们将关注那些历史上或现实中,不同文化群体发生交融、碰撞、共存的社会空间。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移民社群的身份适应: 探讨移民群体在迁徙过程中,如何维系原有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如何学习、适应并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分析他们在“母国文化”与“移居国文化”之间进行的身份协商,以及由此产生的“跨文化认同”或“融合认同”。 边疆地区的文化互动: 考察在地理位置特殊的边疆或地带,不同民族、文化群体长期共存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分析在此类环境中,群体间的交流、互鉴、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边界模糊或重塑现象。 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重塑: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流动,不同背景的个体汇聚于城市空间。本章将分析城市这一“万花筒”式的社会场域,如何打破原有的地域性或血缘性限制,促使个体基于新的社会关系、职业网络、消费习惯等重塑身份认同。 网络空间的身份构建: 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为个体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身份表达和社群构建平台。本章将探讨虚拟社区如何成为群体认同的新载体,以及网络行为、话语方式如何影响个体现实身份的感知。 通过对这些多元文化场域的深入剖析,本章旨在说明,认同的生成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嵌入在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并受到环境互动机制的深刻影响。 第三章:认同的表征与实践——文化符号的解码 群体认同的显现,离不开一系列可见的表征和可感的实践。本章将聚焦于构成群体认同的文化符号及其社会实践,通过解码这些符号,理解群体如何构建和传递其身份。 语言与叙事的力量: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的载体。本章将探讨特定语言或方言在维系群体认同中的作用,以及通过共同的叙事、神话、历史传说等,如何塑造集体的身份认知和情感联结。 物质文化的印记: 服饰、饮食、居住空间、艺术品等物质文化,往往是群体身份最直观的体现。本章将分析这些物质符号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区分群体、强化归属感方面的作用。例如,某些服饰的款式、颜色,特定的饮食习惯,独特的建筑风格,都可能成为辨识和认同的标志。 仪式与节庆的凝聚力: 共同的节日、庆典、仪式活动,是群体情感共鸣和身份确认的重要场合。本章将探讨这些集体性实践如何通过重复性的符号表演,加深成员间的认同感,并向外部世界传递群体的信息。 习俗与规范的约束力: 传承下来的习俗、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不仅塑造着个体的行为方式,也构成了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分析这些无形或有形的规范如何引导成员的归属感,以及当外部文化冲击现有习俗时,所引发的认同危机与调整。 本章强调,群体认同的建构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通过具象的文化符号和日常的社会实践得以实现和巩固。这些表征与实践,既是群体内部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其在多元社会中得以被识别和理解的媒介。 第四章:认同的挑战与协商——冲突、融合与变迁 在现实的社会互动中,群体认同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而是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并需要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协商与变迁。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动态过程。 外部压力与内部张力: 宏观的社会经济变迁、政治环境变化、主流文化的强势影响,都可能对特定群体的认同构成外部压力。与此同时,群体内部也可能因为代际差异、价值观分歧、利益冲突等产生内部张力。本章将分析这些内外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群体的认同稳定性。 身份的边界与模糊: 在多元文化交汇的环境下,不同群体之间的身份边界并非总是清晰可见。本章将探讨“混血”、“跨文化交流”、“身份模糊”等现象,分析它们如何挑战传统的二元对立式身份认知,并催生新的认同模式。 认同政治的博弈: 群体认同的形成与维系,常常与政治诉求紧密相连。本章将分析“认同政治”的运作机制,包括群体如何通过动员、联合,争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权益,以及这些博弈过程如何重塑和影响群体认同。 个体选择与集体归属: 在现代社会,个体对自身认同的选择空间似乎日益增大。然而,集体归属感依然是重要的心理需求。本章将探讨个体如何在追求自主性的同时,与所属群体建立情感联结,以及当个体选择与集体归属产生冲突时,所面临的困境与应对。 认同的消逝与新生: 某些群体认同可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淡化甚至消逝,而新的认同形式又可能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应运而生。本章将审视这种认同的生命周期,并思考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动因。 本章旨在揭示,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充满动态、张力与协商的过程。它既有坚守与传承,也有调整与创新,并在不断的互动与博弈中展现出其复杂的生命力。 结语 《身边的角落,心底的回响: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群体认同建构》一书,试图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探索“认同”这一人类社会普遍而深刻的议题。通过理论的梳理、多维度的考察与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勾勒出群体认同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生成图景,理解其表征与实践的丰富性,并把握其在挑战与协商中的动态变迁。本书并非为某个特定群体代言,而是希望借由对不同群体认同的研究,引发读者对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社会的更深层思考,理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塑造我们、连接我们的文化力量,并最终认识到,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里,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认同,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