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清末丁日昌:《持靜齋藏書紀要》二捲(莫友芝代撰),《持靜齋書目》四捲
評分9.明徐 :《紅雨樓書目》七捲(集部最有特色。多著錄通俗文學作品)
評分“釣底”所用浮子,以雁翎孔雀翎為最佳,二者莖圓體輕,精確乃無匹。今市售釣具者,翎皆方莖,體特重,感動遲緩,不能確知魚吞餌狀,然視日人所製為種種形狀者,則猶覺彼善於此。一日在北海公園觀釣,釣者二人,持魚竿皆精美,浮子頻動,頻掣而久不得魚。浮子長可四寸,徑分許,棱然作奇觚,一用日人木製,澤以彩繪,色殷紅,望之若塔狀,魚方吞,浮子已搖蕩,既搖蕩則又寂然,久又動,搖蕩如故,則又寂然,若是屢,卒不可掣。釣者於法頗精,能視浮子之動,而知魚吞入與否。今見浮子之搖蕩為未曾吞入,故不掣,而旁觀者可兩句鍾,浮子搖蕩已十數,終未吞,而釣者固未知浮子之彩繪易為魚見,欲吞驚逸,卒莫得也。吾不忍其無所獲,告之故,易以白色形小之鳥翎浮子,連有獲,浮子之關乎釣有如是。
評分友人言:北海公園靜心齋前“戲白魚”,所獲頗多,但其地多蘆草,時為黑魚、黃鱔所睏。“戲白魚”須長竿,長竿之竹葦皆精,遇黑魚或鱔,十九損摺。猶憶往年垂釣時,用四截“蹺竿”,竿為數十年前物,下二截之竹與上二截之葦,殷紅成一色,溫潤有光。以生絲係鈎,餌青蝦,入水誘白魚,竿長而精,魚之巨細,吞之淺深,由竿傳之手握處,若目見,故所獲多而巨。方狂喜,遇巨吞,力遲而凝重,吞之力自鈎而傳之絲,自絲而竿而傳之手,兩手為之戰,舉目視竿尖,尖為魚掣,反傾伸入水,自以為非黑魚即黃鱔,此竿將為所損,不敢輕為掣也。疾起立,執竿逆退徐徐而撤其竿,魚欲左,竿隨之左,魚欲右,則反摺竿而右隨之,一任魚之力脫,不為強掣,
評分21.清中後期汪士鍾:《藝蕓書捨宋元本書目》(著錄宋元善本最多,五百馀種)
評分31.民國劉承幹:《嘉業堂藏書誌》四捲(繆荃孫等代撰)
評分《自怡悅齋藏書目錄》
評分本人是圖書館工作者,因為工作原因,一直關注古籍,以前在學校時也看些經典書目題解和各大公私館藏書目介紹等書,目前看的這本書是郝潤華先生和侯富方兩位女先生花費許多心力,反復稽核,於宇內徵求的中國古籍書目提要,較此前看過的其他或專精、或廣泛的古籍圖錄、目錄等書,資料性和可藉鑒性均有提高;除傳統的公私藏書、高校藏書外,兩位先生還從書目的書目這一角度力圖統納跟古籍這一文獻載體相關的其他,讀此書可觀20世紀以來書的聚散和愛書人奔走尋覓、積沙成塔的艱辛。花瞭一星期,看瞭約100頁,總體而言,此書的學術參考價值較高。適閤高校、公共圖書館和藏書者收藏,另外此書也有些瑕疵,如時限截至至2009年,給人的看法是此書於新齣之書有所遺漏。
評分6.清於敏中、彭元瑞:《天祿琳琅書目》正編、後編(乾隆、嘉慶兩個時期編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