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二、交通网络--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空间平台
第一章 传说与考古材料中先秦时期中国与世界的接触
第一节 中国古籍关于远古西方的记载
第二节 西方古籍关于早期东西方交往记载的追溯
第三节 关于“中国文化西来说”
第四节 中国同朝鲜、日本的早期文化联系
第五节 中国同东南亚的早期文化联系
第六节 亚历山大东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中外接触和交流
第一节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对立和交流
一、匈奴兴起前欧亚草原上的文化
二、由带具服饰看文化交流
三、匈奴与东、西交流的草原之路
第二节 月氏西迁与贵霜文化
一、月氏西迁
二、贵霜文化
第三节 两汉通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二、东汉经营西域
三、匈奴西迁与民族大迁徙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上斑斓多彩的西域文明
第五节 佛教传入中国
第六节 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一、秦汉时代与朝鲜半岛的交往
二、秦汉时代与日本的交流联系
第七节 秦汉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文化联系
第八节 南海之路初通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中西陆路交流的发展
一、丝绸之路上的东罗马文物
二、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开通与交流
三、南北朝中国与萨珊波斯的交流往来
四、中外技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二节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第三节 中亚粟特商胡来华
第四节 拜火教与祆神
第五节 东亚的汉字文化圈
一、魏晋南北朝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三、汉字汉文在越南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海交通
第七节 纵横驰骋的骑马游牧民族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一、国际环境的新变化
二、隋朝中外关系的发展
三、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局面
四、唐末五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低迷
第二节 隋唐时期中外交通的主要路线
一、中外陆路交通的发展
二、中外海上交通的发展
第三节 隋唐时期中外人员流动与文化传播
一、隋、唐时期的外国侨民
二、中国人到海外
三、唐末五代西北民族迁徙及其历史影响
第四节 外来文明与隋唐社会生活
一、“三夷教”与外来宗教的大发展
二、域外科学技术的传人
三、外来艺术的流行
四、外来货币
五、外来植物与动物
六、外来文明影响下的唐代社会生活
第五节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
一、唐代文化西传
二、造纸术的西传
三、隋唐时代东亚文化交流的新发展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中外陆路交通
一、宋朝的中西陆路交通
二、辽朝对外关系的发展
三、西夏对外关系的发展
四、金朝对外关系的发展
五、蒙元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
第二节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二、繁荣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三、宋元时期的诸蕃水道
四、考古发现的环中国海宋元沉船
第三节 宋元时期中外人员流动
一、宋元时代中国人的国外游历
二、蒙古西征与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三、“住蕃”与“唐人”
四、宋元时代外国人人华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外来文明
一、外来物质文明
二、中国的犹太人和犹太教
三、宋元时代的外来科技
四、宋元时代的外来工艺技术
五、宋元时代的外来艺术
第五节 宋元时期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
一、瓷器外销
二、丝绸的外销
三、三大发明的西传
四、中国书籍在东亚的传播
五、程朱理学在东亚的传播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一、明初的中西陆路交通
二、朝贡贸易与郑和下西洋
三、华人下南洋
四、明朝后期的开闭关之争与清前期的闭关锁国
第二节 中西初识与礼仪之争
一、西方航海贸易势力的东进
二、清代来华的西方使团
三、西方教士来华及其活动
四、中西初识
五、礼仪之争
第三节 明清时期传人中国的西学
一、天文历法
二、数学
三、物理学与机械工程学
四、地理学
五、生物学
六、医药学
七、西洋建筑
八、绘画
九、音乐
第四节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
一、汉籍西传欧洲
二、欧洲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欧洲
四、明清时期中国典籍的东传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中外物质文明交流
一、丝绸、瓷器的外销
二、茶叶远销欧美
三、明清时期输入中国的“西洋奇器”
四、来自美洲的农作物
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本书吸引,纯粹是因为对“丝绸之路”这个主题的兴趣。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他不仅仅关注了陆上丝绸之路,也同样深入挖掘了海上交通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比如香料贸易、瓷器外销以及海军的远航活动,这些都成为了不同文明间交流的重要通道。书中对这些交流的具体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货物本身,到运输工具,再到参与贸易的人群,都仿佛历历在目。让我尤其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文化交流简单地视为单向的输送,而是强调了其互动性和复杂性。他详细阐述了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深远影响,如汉字、儒家思想、典章制度等,但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在某些时期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科学技术、天文历法、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这种辩证的眼光,打破了我过去对文化交流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认识到,文化的进步往往是建立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基础之上的。书中的案例选取也十分丰富,从佛教的传播到伊斯兰文明的东渐,再到后来的西方传教士东来,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互联的。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互鉴史。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他不仅仅关注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关注了那些微小的、日常的交流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最能反映出文化交流的真实面貌。例如,书中对古代商人随身携带的商品清单的分析,对不同地区服饰、饮食习惯的比较,对外国乐器在中国宫廷的引进与改造的描述,都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构成了文化交流的丰富肌理。作者还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发生在丝绸之路、海上贸易、边疆往来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它让我认识到,我们今天的许多文化成果,都凝聚着不同文明的智慧和贡献,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文化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有条理,作者的逻辑也非常清晰,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晦涩难懂。他从宏观的地理格局入手,描绘了陆上和海上两条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然后深入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区域的交流细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述具体文化交流案例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他不仅仅关注了物质层面的交流,比如商品、技术、艺术品,更关注了精神层面的交流,比如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等。书中对佛教东传过程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在中国以及周边地区的传播与演变,有非常详尽的论述,这让我对佛教文化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此外,作者对中医药、天文历法、造纸术、印刷术等中国古代科技对外传播的描述,也让我感到非常自豪。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够客观地分析这些文化交流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相互影响,以及在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文化形态。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作者在梳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史实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交流背后的动力机制、传播途径以及深远影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文化”的定义和理解非常开阔,他不仅仅将文化视为高高在上的艺术、哲学,更是将日常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都纳入了文化交流的范畴。书中关于古代中外服饰、饮食、节日习俗等方面的交流,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考古证据,展现了这些微小的文化元素是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融合,并最终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他还深入探讨了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文明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对文化交流的全面和立体解读,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的没得说,纸张的手感厚实而温润,墨色清晰,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书的内容会是那种引人入胜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其中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所吸引。作者在梳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脉络时,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到佛教东传的宏大叙事,再到不同文明间的技术、艺术、思想碰撞,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剖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展现了文化交流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意义。比如,在讲述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他们学习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学习对日本社会、政治、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日本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标识。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读者不仅看到了文化的传播,更感受到了文化融合与再创生的生命力。此外,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显得游刃有余,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智者,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聆听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以及对不同文化之间互鉴共荣的美好愿景。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文化交流”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总觉得是单方面的“学习”或“引进”。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更加宏观和辩证的视角,揭示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他清晰地梳理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模式,包括和平的贸易往来、宗教的传播、技术的引进,甚至还有冲突与融合。书中的案例丰富多样,从西亚的玻璃技术传入中国,到中国丝绸、瓷器风靡西方,再到伊斯兰文明对中国天文学、数学的影响,每一个例子都阐述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文化交流简单地描述为“征服”或“被征服”的过程,而是强调了不同文明在交流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甚至是对自身文化的重塑。比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就是经历了一个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这种对文化交流“双向奔赴”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对于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作者的叙述方式,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大众的通俗性,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扎实的知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时的清晰条理。他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按照地理区域、时间段落、交流内容等多个维度进行划分,使得原本可能庞杂的信息变得井井有条。比如,他在分析陆上丝绸之路时,会细致地勾勒出这条贸易路线上的不同节点,以及在这些节点上发生的文化融合现象。当他讨论海上贸易时,又会着重强调港口城市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在内容上,书中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宗教信仰(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入与演变),到科学技术(如天文学、医药学、农业技术的交流),再到艺术哲学(如雕塑、绘画、文学、思想的相互影响),几乎囊括了古代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医药对外传播的章节感到好奇,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医药在古代如何走向世界,并在其他文明中产生影响,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道。作者不仅对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涵盖了中国与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互动。他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勾勒出古代文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肯定了中华文明的贡献,也承认了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描写,非常生动。当时的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僧侣,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作者通过对这些历史场景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古代中国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他也客观地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自身发展的影响。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对话与互鉴的深刻启示录。
评分这本《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带给我的惊喜,是它在学术严谨性之外,还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和故事性。作者在梳理史实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展现交流背后的人物故事和情感联系。他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冰冷的符号,而是通过细致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往来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使者、商人、僧侣、艺术家,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勇气和智慧,以及他们在异域他乡所经历的艰辛与喜悦。比如,书中对玄奘西行取经的描写,不仅仅是记录了他跋涉千里的过程,更深入地刻画了他坚定的信仰、超凡的毅力和面对困难时的智慧,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位伟大的文化使者身上的精神力量。又如,对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的描述,也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西方人,是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去理解、去记录那个时代的中国。这种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让那些遥远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化交流的成效时,所展现的深邃洞察力。他不仅仅关注了物质层面的交流,如技术、商品、艺术品等,更关注了精神层面的交流,如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并对这些交流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深刻揭示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动态性”。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文化交流,容易陷入一种“输出”与“输入”的简单二元思维,但这本书却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展现了文明之间是如何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塑造、相互影响,最终走向融合与发展。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所谓的“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标签,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往往显得过于简单和片面。许多被我们认为是“本土”的文化元素,其实都经历过漫长的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过程。例如,书中关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原封不动地被接受,而是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文化融合。同样,中国的一些技术和思想,在传播到海外后,也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种对文化交流过程的动态审视,让我对“文化”的理解有了更深的维度。
评分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十分有用的一本书。
评分四、明朝后期的开闭关之争与清前期的闭关锁国
评分第四节 拜火教与祆神
评分第三节 隋唐时期中外人员流动与文化传播
评分三、匈奴西迁与民族大迁徙
评分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评分四、地理学
评分第三节 中亚粟特商胡来华
评分五、程朱理学在东亚的传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