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電子與通信類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LTE基礎原理與關鍵技術

高等學校電子與通信類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LTE基礎原理與關鍵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召華 編
圖書標籤:
  • LTE
  • 移動通信
  • 無綫通信
  • 通信原理
  • 4G
  • 無綫接入技術
  • 通信工程
  • 電子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6238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06818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1
字數:53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3GPP標準組織在2004年底啓動瞭其長期演進(LTE)技術的標準化工作,於2008年12月正式發布瞭LTER8版本,定義瞭LTE的基本功能;於2009年底完成R9版本;預計在2011年左右完成Rl0版本。基於上述背景,《高等學校電子與通信類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LTE基礎原理與關鍵技術》係統介紹瞭LTE係統設計、物理層關鍵技術、組網技術以及R9/Rl0中的最新協議進展。《高等學校電子與通信類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LTE基礎原理與關鍵技術》內容包括:LTE發展曆史、係統基本參數、空中接口OFDM/MIMO多天綫關鍵技術、LTE組網策略、R9雙流BF技術、R10中上下行MIMO技術發展等。
《高等學校電子與通信類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LTE基礎原理與關鍵技術》內容新穎,可供廣大從事移動通信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並可作為從事相關課題研究的師生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LTE概述
1.1 LTE簡介
1.1.1 LTE啓動背景
1.1.2 LTE技術特點
1.1.3 LTE標準進展
1.1.4 LTE産業進展
1.1.5 LTE頻譜劃分
1.1.6 LTE係統架構
1.2 LTE基本需求
1.3 LTETDD/FDD協議綜述
1.3.1 下行傳輸方案
1.3.2 上行傳輸方案
1.3.3 層2技術
1.3.4 FDD和TDD的差異
1.4 LTE與HSPA、WiMAX對比
1.4.1 調製技術
1.4.2 ARQ機製
1.4.3 資源調度機製
1.4.4 網絡結構
1.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LTE物理層協議
2.1 物理層概述
2.1.1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號
2.1.2 時隙結構與物理RE
2.2 上行物理信道與調製
2.2.1 上行物理共享信道
2.2.2 上行物理控製信道
2.2.3 上行參考信號的産生
2.3 下行物理信道與調製
2.3.1 下行物理信道的通用結構
2.3.2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2.3.3 物理多播信道
2.3.4 物理廣播信道
2.3.5 物理控製格式指示信道
2.3.6 物理HARQ指示信道
2.3.7 物理下行控製信道
2.3.8 參考信號的生成
2.3.9 同步信號
2.4 復用與信道編碼
2.4.1 通用過程
2.4.2 上行傳輸信道與控製信道
2.4.3 下行傳輸信道與控製信道
2.5 物理層過程
2.5.1 上行功率控製
2.5.2 下行功率分配
2.5.3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相關過程
2.5.4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相關過程
2.6 物理層測量
2.6.1 UE或E-UTRAN測量的控製
2.6.2 E-UTRA的測量能力
參考文獻

第3章 LTE中OFDM技術
3.1 0FDM基礎
3.2 LTE中的0FDM
3.3 LTE下行性能分析
3.3.1 下行抗多徑分析
3.3.2 下行抗高速移動分析
3.3.3 下行固定頻偏估計與補償技術分析
3.4 LTE上行性能分析
3.4.1 上行發射方式分析
3.4.2 上行抗多徑乾擾分析
3.4.3 上行抗高速移動分析
3.4.4 上行固定頻偏估計與補償技術分析
3.5 LTE中上、下行OFDM技術對比
3.6 LTE中OFDM參數選取
參考文獻

第4章 OFDM信道估計
4.1 導頻圖案的選擇
4.1.1 LTE下行導頻圖案的選擇
4.1.2 LTE上行導頻圖案的選擇
4.2 導頻位置信道估計方法
4.2.1 LS算法
4.2.2 MMSE算法
4.2.3 SVD-MMSE算法
4.2.4 基於降噪處理LS信道估計
4.3 數據位置信道估計
4.3.1 綫性插值算法
4.3.2 二次多項式插值算法
……
第5章 OFDM同步
第6章 LTE係統小區搜索
第7章 無綫信道模型
第8章 LTE多天綫技術
第9章 LTE主要物理信道性能
第10章 LTE隨機接入技術
第11章 LTE校正技術
第12章 OFDM峰均比
第13章 LTE組網技術
第14章 LTE-A技術進展

前言/序言


LTE基礎原理與關鍵技術 本書聚焦於4G移動通信的核心技術,深入淺齣地剖析瞭LTE(Long Term Evolution)係統的關鍵原理和技術實現。 引言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用戶對移動通信速率、容量和業務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3G時代雖然滿足瞭基礎的數據通信需求,但其速率和時延已無法跟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增長的業務需求。在此背景下,國際電信聯盟(ITU)提齣瞭IMT-Advanced(即4G)的願景,旨在提供比3G高齣數倍的峰值速率和更低的業務時延,以支持高清視頻、雲服務、實時遊戲等下一代移動應用。LTE作為當前全球應用最廣泛、技術最成熟的4G標準,已經構建起強大的移動通信網絡,支撐瞭數以億計用戶的日常通信和海量數據傳輸。 理解LTE係統的核心技術,不僅對於從事移動通信領域的研究、設計、開發和運維的工程師至關重要,對於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學生而言,更是掌握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基礎的必修課。本書正是基於這一需求,係統地梳理和闡釋瞭LTE係統的關鍵技術,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易於理解的學習平颱。 第一部分:LTE係統架構與關鍵技術概述 在深入探討具體技術細節之前,首先需要對LTE係統的整體架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1.1 LTE係統架構 LTE係統采用瞭扁平化的網絡架構,顯著簡化瞭傳統的移動通信網絡結構,降低瞭網絡時延。其核心網絡(Evolved Packet Core, EPC)與接入網(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緊密結閤,實現瞭高效的數據傳輸和靈活的網絡管理。 E-UTRAN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這是LTE係統的無綫接入網,主要由基站eNodeB(evolved NodeB)組成。eNodeB集成瞭原3G網絡中NodeB和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的功能,負責用戶終端(UE, User Equipment)的無綫接入、資源調度、測量報告等。eNodeB之間通過X2接口互連,用於快速切換和數據轉發。 EPC (Evolved Packet Core): 這是LTE係統的核心網,是一個純IP的包交換網絡,主要由以下幾個關鍵網元組成: MM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負責移動性管理,如用戶注冊、鑒權、跟蹤區更新、切換控製等。 S-GW (Serving Gateway): 負責用戶麵數據的路由和轉發,並作為終端在切換過程中連接到其他網絡(如WLAN)的錨點。 P-GW (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 負責IP地址分配、QoS(Quality of Service)策略執行、與外部分組數據網絡(如互聯網、企業內網)的互連。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是用戶數據庫,存儲用戶的簽約信息、鑒權信息、位置信息等。 PCRF (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 負責策略和計費規則的控製,根據網絡策略和用戶簽約信息,為數據流提供QoS和計費控製。 1.2 LTE關鍵技術概述 LTE的齣現標誌著移動通信技術的一次飛躍,其高性能的實現離不開一係列創新性的關鍵技術。本書將重點介紹以下幾個方麵: 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與 SC-FDMA (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作為LTE的物理層核心技術,OFDMA和SC-FDMA實現瞭對頻譜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對高速數據傳輸的支持。 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利用多天綫技術,顯著提升無綫傳輸的容量和頻譜效率。 自組織網絡 (Self-Organizing Network, SON): 簡化網絡部署、優化和故障排除,降低運營維護成本。 載波聚閤 (Carrier Aggregation, CA): 將多個相鄰或不相鄰的載波聚閤起來,以提供更高的用戶速率。 高級調度技術: 針對不同業務的QoS需求,實現靈活高效的資源調度。 網絡切片 (Network Slicing): (在LTE的演進版本,特彆是LTE-Advanced Pro以及5G中更為突齣,但在LTE的設計理念中已有所體現)為不同應用場景提供定製化的網絡服務。 第二部分:LTE物理層關鍵技術詳解 物理層是無綫通信的基石,LTE在物理層的設計上進行瞭革命性的創新,以滿足高速率、低時延的需求。 2.1 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是一種多址接入技術,將整個通信信道劃分為大量的正交子載波,每個用戶可以占用一部分子載波進行數據傳輸。其主要優勢在於: 抗多徑乾擾能力強: 通過將高速數據流分割成多個低速數據流,並在子載波上傳輸,大大縮短瞭符號的傳輸時間,從而減小瞭符號間乾擾(ISI)和符號間 जेव्हा(ICI)。 頻譜效率高: 子載波之間的正交性避免瞭保護間隔,提高瞭頻譜利用率。 靈活的資源分配: 可以根據用戶的信道條件和業務需求,靈活地為用戶分配不同數量的子載波。 2.1.1 OFDMA的實現 子載波間隔與符號長度: LTE采用瞭多種子載波間隔(15kHz、7.5kHz等),對應不同的符號長度。更小的子載波間隔意味著更長的符號長度,從而增強瞭對多普勒效應的抵抗能力,有利於移動性。 子載波調製: LTE支持多種調製方式,包括QPSK、16QAM和64QAM,甚至更高階的調製方式(如256QAM在LTE-Advanced中引入),以適應不同的信道條件,最大化數據吞吐量。 循環前綴 (Cyclic Prefix, CP): 為瞭進一步剋服多徑效應,OFDMA符號會添加一個循環前綴,它復製瞭符號的最後一部分並加在符號的前麵。這使得符號在接收端可以看作是一個周期信號,通過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的性質,可以消除符號間乾擾。LTE定義瞭標準CP和擴展CP,以適應不同的網絡部署和場景。 OFDM調製與解調: 在發送端,數據經過信道編碼、速率匹配後,被映射到QAM星座點,然後將數據符號通過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轉換到時域,並添加循環前綴後發送。在接收端,則進行相反的操作:去除循環前綴,通過FFT轉換到頻域,進行信道估計和均衡,然後進行解調和信道譯碼。 2.2 SC-FDMA (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是LTE下行鏈路中OFDMA的補充,主要用於LTE上行鏈路。它在OFDMA的基礎上引入瞭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預編碼,使得每個用戶的頻譜占用形式更接近單載波信號,從而降低瞭用戶終端的峰均功率比(PAPR)。 PAPR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高PAPR意味著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峰值功率很高,這會給終端的功放帶來更高的要求,增加功耗,並可能引起非綫性失真。 SC-FDMA的優勢: 較低的PAPR可以降低功放的要求,從而節省終端的能耗,延長電池續航時間,並允許使用更高效的功率放大器。 SC-FDMA的實現: SC-FDMA的基本思想是在OFDMA的IFFT之前,先對調製後的數據進行DFT變換。這樣,每個用戶的信號在頻域上看起來是連續的,而不是OFDMA那樣分散的子載波。 2.3 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技術通過在發送端和接收端采用多個天綫,利用空間維度來提升數據傳輸的容量和可靠性。 多天綫配置: LTE支持多種MIMO配置,包括2x2、4x4等,即發送端和接收端的天綫數量。 MIMO的工作原理: 空間復用 (Spatial Multiplexing): 在同一時間、同一頻率資源上,通過多條空間信道獨立傳輸不同的數據流,從而成倍地提升瞭數據速率。 分集增益 (Diversity Gain): 通過在多個天綫上發送相同的數據,即使某個天綫的信號質量不佳,也可以通過其他天綫接收到的信號恢復數據,提高瞭傳輸的可靠性。 波束成形 (Beamforming): 通過調整不同天綫的發射功率和相位,將信號能量集中到特定方嚮,從而提高瞭信號的信噪比,並能減少對其他用戶的乾擾。 2.3.1 MIMO在LTE中的應用 下行鏈路: LTE下行鏈路廣泛采用MIMO技術,特彆是空間復用(如2x2 MIMO、4x4 MIMO)和發射分集。 上行鏈路: LTE上行鏈路也支持MIMO,但由於終端天綫數量和功耗的限製,通常以發射分集為主,如單層MIMO(Single Layer MIMO)。 MIMO與OFDMA/SC-FDMA的結閤: MIMO技術與OFDMA/SC-FDMA的結閤,使得LTE能夠實現極高的頻譜效率和數據速率。 第三部分:LTE上行鏈路關鍵技術 LTE上行鏈路的設計也同樣精巧,以滿足用戶上傳數據、語音等需求。 3.1 SC-FDMA (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如前所述,SC-FDMA是LTE上行鏈路的核心技術,其低PAPR特性對於終端設備至關重要。 3.2 上行鏈路資源調度 LTE上行鏈路的調度比下行鏈路更為復雜,因為它需要處理來自多個用戶的、瞬時産生的、且可能具有不同業務需求的請求。 PDCCH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下行鏈路的控製信道,承載著調度信息,告知用戶在何時、何地可以使用上行鏈路資源。 SRS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用戶終端定期發送的聲音參考信號,用於基站估計上行鏈路信道狀態,從而進行更精確的調度和信道均衡。 上行鏈路HARQ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在上行鏈路中也實現瞭HARQ機製,用於錯誤檢測和糾錯,提高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3.3 乾擾管理 上行鏈路由於是多個用戶同時發送信號,因此乾擾是主要問題。 上行鏈路功率控製: 基站會根據用戶的信道質量、距離等因素,動態調整用戶的上行鏈路發射功率,以保證信號能夠被正確接收,同時避免對其他用戶造成過大乾擾。 上行鏈路乾擾協調 (Uplink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UL-IC): 采用策略來減少基站之間的上行鏈路乾擾。 第四部分:LTE核心網(EPC)與數據傳輸 EPC是LTE數據傳輸的“大腦”,負責用戶數據的路由、切換以及與外部網絡的連接。 4.1 EPC網元功能詳解 MM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用戶注冊與附著: 用戶設備接入網絡時,MME負責處理注冊和附著流程。 移動性管理: MME跟蹤用戶的位置,處理用戶在不同小區間的切換。 尋呼 (Paging): 當有來電或數據需要發送給空閑狀態的用戶時,MME會發起尋呼。 鑒權與授權: MME與HSS協同完成用戶身份鑒權和授權。 S-GW (Serving Gateway): 用戶麵數據轉發: S-GW是用戶麵數據的匯聚點,負責將來自eNodeB的數據包轉發到P-GW,或將來自P-GW的數據包轉發到eNodeB。 移動性錨點: 在用戶切換過程中,S-GW充當移動性錨點,確保數據流的連續性。 P-GW (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 IP地址分配: P-GW為用戶分配IP地址,使其能夠接入外部IP網絡。 QoS策略執行: P-GW根據PCRF的策略,對數據流進行QoS的控製和管理。 與外部網絡的互連: P-GW連接互聯網、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等外部網絡。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用戶數據庫: HSS是LTE網絡的中央用戶數據庫,存儲用戶的所有信息。 鑒權與授權: HSS為MME提供用戶鑒權信息。 PCRF (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 策略控製: PCRF根據網絡策略和用戶簽約信息,動態生成QoS和計費規則。 與P-GW協同: PCRF將生成的規則傳遞給P-GW,由P-GW執行。 4.2 LTE數據傳輸流程 數據傳輸流程(下行): 用戶數據從P-GW經過S-GW,再到eNodeB,最後通過無綫接口傳輸到用戶終端。 數據傳輸流程(上行): 用戶數據從用戶終端齣發,通過無綫接口傳輸到eNodeB,再經過S-GW,最終到達P-GW。 移動性管理中的數據流: 在用戶切換過程中,S-GW會根據MME的指示,將數據流導嚮新的eNodeB,保證服務的連續性。 第五部分:LTE的關鍵技術擴展與演進 LTE係統在不斷演進,以適應日益增長的網絡需求和新興業務。 5.1 載波聚閤 (Carrier Aggregation, CA) 載波聚閤是LTE-Advanced的核心技術之一,它允許用戶設備同時聚閤兩個或多個載波(component carriers)進行數據傳輸,從而顯著提升用戶峰值速率。 聚閤方式: CA可以聚閤連續的載波(contiguous CA)或不連續的載波(non-contiguous CA)。 聚閤帶來的效益: 提高用戶下載和上傳速率,改善用戶體驗。 CA的挑戰: 需要終端設備支持多載波接收,並對射頻和基帶處理能力提齣更高要求。 5.2 更高階的調製與編碼方案 隨著信道條件的改善和技術的進步,LTE不斷引入更高階的調製和編碼方案,如256QAM(在LTE-Advanced Pro中)等,以在良好的信道條件下獲得更高的頻譜效率。 5.3 Massive MIMO 和 Beamforming 的初步應用 在LTE-Advanced Pro階段,也開始探索Massive MIMO(大規模多輸入多輸齣)和更先進的波束成形技術,為未來的5G奠定基礎。 5.4 自組織網絡 (Self-Organizing Network, SON) SON技術旨在自動化網絡配置、優化和故障排除,以降低網絡運營商的運營維護成本,並提高網絡性能。 SON的功能: 包括自動配置(AC)、自動優化(AO)和自動修復(AR)。 SON的意義: 應對日益復雜的網絡環境和海量的設備接入。 結語 本書係統地梳理瞭LTE係統的核心原理和關鍵技術,從物理層到核心網,從基本原理到技術演進,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入的LTE技術知識體係。掌握LTE技術,不僅是理解當前移動通信現狀的基石,更是展望未來通信技術發展的有力支撐。本書旨在幫助讀者紮實掌握LTE的基礎知識,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移動通信領域或從事相關技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挑戰與驚喜並存,每一次啃讀都像一次思維的“大爆炸”。 坦白講,作為一名非專業背景的讀者,我對LTE技術最初的認知僅限於“速度快”這個模糊的概念。然而,這本書讓我深切體會到瞭“基礎原理”的重要性。它並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技術細節,反而以一種深入淺齣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算法和協議,一層層剝開,展現在我麵前。我花瞭大量的時間去理解那些關於OFDM、MIMO、調度算法等章節。起初,麵對那些公式和符號,我確實感到一陣眩暈,仿佛置身於一片技術迷霧之中。但每一次的反復閱讀和思考,都像一次思維的“大爆炸”,讓我豁然開朗。我開始明白,LTE之所以能夠實現高速率、低時延,背後凝聚著多少智慧和汗水。尤其是在學習MIMO技術時,多天綫的設計原理以及如何利用空間復用來提升容量,讓我贊嘆不已。作者在講解這些核心技術時,總能恰到好處地引用一些實際的工程應用案例,這大大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我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場景聯係起來。這種“苦盡甘來”的學習體驗,雖然過程艱辛,但收獲的知識卻無比紮實,讓我對LTE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也讓我對通信工程師們所付齣的努力充滿瞭敬意。

評分

初探LTE世界,心潮澎湃,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未來通信的大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而專業的味道,金屬質感的光澤仿佛預示著LTE技術如鋼鐵般堅固可靠的通信基礎。拿到手後,翻開第一頁,便被那清晰的排版和嚴謹的邏輯所吸引。雖然我並不是電子通信專業的科班齣身,但憑藉著對新技術的好奇心,我還是毅然決定開始這段探索之旅。書的開篇就為我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LTE願景,讓我看到瞭它如何從理論走嚮實踐,如何一步步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從最初的2G、3G的演進,到LTE的橫空齣世,作者娓娓道來,條理清晰,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引領著我在復雜的通信世界裏穿梭。我尤其喜歡其中對LTE係統架構的詳細介紹,那些關於基站、核心網、用戶設備之間的交互流程,即便初次接觸,也能在圖文並茂的講解下,逐漸建立起一個清晰的認識。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技術術語,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形象,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通信節點。我仿佛能看到數據信號在空氣中傳遞,感受到網絡連接的每一次脈動。這本書就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讓我看到瞭一個由無數技術細節支撐起的、高效、智能的通信未來。

評分

未來通信的基石,細節之處盡顯功力,讓人不禁遐想無限。 閤上這本書,我腦海中縈繞的,是LTE技術構建的那個高效、互聯的通信未來。從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寫過程中傾注的心血。每一個技術點的闡述都力求精準,每一個圖錶的繪製都用心良苦。那些關於LTE係統性能優化的討論,讓我看到瞭工程師們是如何在實際部署中不斷追求極緻的。尤其是一些關於網絡切片、邊緣計算等前沿技術在LTE基礎上的演進和應用,更是讓我對未來的通信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我仿佛看到瞭無人駕駛汽車在5G網絡下精準定位,看到瞭遠程醫療在低時延通信下得以實現,看到瞭物聯網設備如繁星般點亮城市。這本書不僅僅是LTE技術的介紹,更像是一份關於通信行業發展趨勢的預測和解讀。它讓我看到瞭,LTE作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移動通信的核心技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對於電子通信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LTE的基礎原理和關鍵技術,無疑是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這本書就像是一塊精密的齒輪,精準地嵌入瞭未來通信係統的宏偉藍圖之中,讓人不禁感嘆其細節之處盡顯功力。

評分

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還是山”,這是一次認知升級。 最初接觸LTE,我可能停留在“看山是山”的層麵,知道有個東西叫LTE,速度很快。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進入瞭“看山不是山”的階段,我開始看到那些復雜的原理、晦澀的術語,甚至有些迷失方嚮,感覺技術世界深不可測。但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沒有讓我止步於此。作者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我一步步解開技術謎團。我開始理解,那些曾經讓我睏惑的術語,其實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和應用場景。當我再次迴顧前麵學過的章節時,那些復雜的概念開始變得清晰,我能夠將它們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最終,我感覺自己進入瞭“看山還是山”的境界,但此時的我,已經不再是那個對LTE一無所知的“山”,而是那個理解瞭山巒起伏、溪流奔騰的“山”。這種認知上的升級,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一個稍微能理解LTE奧秘的“參與者”。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塑造,它教會我如何去分析問題、如何去理解技術背後的邏輯,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撥雲見日,技術革新背後的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完美融閤。 閱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僅僅是羅列技術名詞和公式,更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技術革新和産業進步的宏大敘事。它讓我看到瞭LTE技術是如何孕育而生,又是如何成為支撐現代社會數字化的關鍵力量。作者在探討每一項關鍵技術時,都會將其置於整個通信演進的背景下進行分析,讓我能夠理解這些技術齣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例如,在講解LTE的頻譜效率提升時,我看到瞭無綫通信領域工程師們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實現更高效的數據傳輸。而當書本深入到具體的調度機製和資源管理時,我又被那些精妙的算法所摺服。那些關於如何公平有效地分配無綫資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多樣化的業務需求的設計,著實讓我驚嘆於人類智慧的精妙。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通信技術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個細微的創新點匯聚而成的。每一次技術的升級,都背後有著龐大的研發團隊和嚴謹的工程實踐。它讓我看到瞭,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代碼和電路,更是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對未來通信場景的精準預判。

評分

不錯哦哦!!!!!!!!

評分

基礎內容,協議概論,沒有自己特色

評分

全新正版。。正在看。。

評分

當時人類對植物中揮發齣的香氣已很重視,聞到百花盛開的芳香時,便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和香氣帶來的快感,於是就將花、果實、樹脂等芳香物質奉獻給神,四溢的香芬能引領人到達完美的宗教境界。因此,上古時代就把這些有香味的物質作為敬神明、祭祀、清淨身心和喪葬用,後來更逐漸用於飲食、裝飾和美容上。在夏商周三代,對香粉胭脂就有記載,張華博載“紂燒鉛锡作粉”,《中華古今注》也提及“胭脂起於紂”,有雲,“自三代以鉛為粉,秦穆公女美玉有容,德感仙人,肖史為燒水銀作粉與塗,亦名飛雲丹,傳以笛麯終而上升”,可見脂粉一類産品早在三代已使用。春鞦以後,宮粉胭脂在民間婦女中也開始使用。阿房宮賦中“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描寫宮女們消耗化妝品用量之巨,以及描寫熏香的使用,令人嘆為觀止。《齊民要術》記有胭脂、麵粉、蘭膏與磨膏的配製方法。

評分

評分

[SM]這本書的印刷質量是非常不錯的,很喜歡,而且價格相對來說很實惠,可謂物美價廉,無論是裝訂方式,還是發貨包裝個人感覺都是很不錯的.[BJTJ]買之前還特意看瞭一下編輯推薦,本來還有點猶豫,看到這麼多名人都喜歡[ZZ]寫的[SM]也就打消瞭我的猶豫.簡單的看瞭下[NRJJ],我發覺我已經喜歡上它瞭,尤其是書中的一段[SZ],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意猶未盡.

評分

導師需要做MIMO方麵的項目所以買瞭一本,貨物很新,封麵漂亮,紙質和印刷都是一流水平,看著很舒服,書的內容很詳盡,基本把LTE的標準介紹清楚瞭,有的還有原理介紹,是初學者做LTE項目必備的一本自學教材,我們教研室很多人都買瞭,非常不錯,給個好評

評分

導師需要做MIMO方麵的項目所以買瞭一本,貨物很新,封麵漂亮,紙質和印刷都是一流水平,看著很舒服,書的內容很詳盡,基本把LTE的標準介紹清楚瞭,有的還有原理介紹,是初學者做LTE項目必備的一本自學教材,我們教研室很多人都買瞭,非常不錯,給個好評

評分

很實用的書,質量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