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LTE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

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LTE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召华 编
图书标签:
  • LTE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原理
  • 4G
  • 无线接入技术
  • 通信工程
  • 电子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23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81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1
字数:5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3GPP标准组织在2004年底启动了其长期演进(LTE)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于2008年12月正式发布了LTER8版本,定义了LTE的基本功能;于2009年底完成R9版本;预计在2011年左右完成Rl0版本。基于上述背景,《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LTE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系统介绍了LTE系统设计、物理层关键技术、组网技术以及R9/Rl0中的最新协议进展。《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LTE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内容包括:LTE发展历史、系统基本参数、空中接口OFDM/MIMO多天线关键技术、LTE组网策略、R9双流BF技术、R10中上下行MIMO技术发展等。
《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LTE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内容新颖,可供广大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并可作为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师生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LTE概述
1.1 LTE简介
1.1.1 LTE启动背景
1.1.2 LTE技术特点
1.1.3 LTE标准进展
1.1.4 LTE产业进展
1.1.5 LTE频谱划分
1.1.6 LTE系统架构
1.2 LTE基本需求
1.3 LTETDD/FDD协议综述
1.3.1 下行传输方案
1.3.2 上行传输方案
1.3.3 层2技术
1.3.4 FDD和TDD的差异
1.4 LTE与HSPA、WiMAX对比
1.4.1 调制技术
1.4.2 ARQ机制
1.4.3 资源调度机制
1.4.4 网络结构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LTE物理层协议
2.1 物理层概述
2.1.1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
2.1.2 时隙结构与物理RE
2.2 上行物理信道与调制
2.2.1 上行物理共享信道
2.2.2 上行物理控制信道
2.2.3 上行参考信号的产生
2.3 下行物理信道与调制
2.3.1 下行物理信道的通用结构
2.3.2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2.3.3 物理多播信道
2.3.4 物理广播信道
2.3.5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2.3.6 物理HARQ指示信道
2.3.7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2.3.8 参考信号的生成
2.3.9 同步信号
2.4 复用与信道编码
2.4.1 通用过程
2.4.2 上行传输信道与控制信道
2.4.3 下行传输信道与控制信道
2.5 物理层过程
2.5.1 上行功率控制
2.5.2 下行功率分配
2.5.3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相关过程
2.5.4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相关过程
2.6 物理层测量
2.6.1 UE或E-UTRAN测量的控制
2.6.2 E-UTRA的测量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章 LTE中OFDM技术
3.1 0FDM基础
3.2 LTE中的0FDM
3.3 LTE下行性能分析
3.3.1 下行抗多径分析
3.3.2 下行抗高速移动分析
3.3.3 下行固定频偏估计与补偿技术分析
3.4 LTE上行性能分析
3.4.1 上行发射方式分析
3.4.2 上行抗多径干扰分析
3.4.3 上行抗高速移动分析
3.4.4 上行固定频偏估计与补偿技术分析
3.5 LTE中上、下行OFDM技术对比
3.6 LTE中OFDM参数选取
参考文献

第4章 OFDM信道估计
4.1 导频图案的选择
4.1.1 LTE下行导频图案的选择
4.1.2 LTE上行导频图案的选择
4.2 导频位置信道估计方法
4.2.1 LS算法
4.2.2 MMSE算法
4.2.3 SVD-MMSE算法
4.2.4 基于降噪处理LS信道估计
4.3 数据位置信道估计
4.3.1 线性插值算法
4.3.2 二次多项式插值算法
……
第5章 OFDM同步
第6章 LTE系统小区搜索
第7章 无线信道模型
第8章 LTE多天线技术
第9章 LTE主要物理信道性能
第10章 LTE随机接入技术
第11章 LTE校正技术
第12章 OFDM峰均比
第13章 LTE组网技术
第14章 LTE-A技术进展

前言/序言


LTE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 本书聚焦于4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的关键原理和技术实现。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用户对移动通信速率、容量和业务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3G时代虽然满足了基础的数据通信需求,但其速率和时延已无法跟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在此背景下,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了IMT-Advanced(即4G)的愿景,旨在提供比3G高出数倍的峰值速率和更低的业务时延,以支持高清视频、云服务、实时游戏等下一代移动应用。LTE作为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4G标准,已经构建起强大的移动通信网络,支撑了数以亿计用户的日常通信和海量数据传输。 理解LTE系统的核心技术,不仅对于从事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运维的工程师至关重要,对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掌握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的必修课。本书正是基于这一需求,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了LTE系统的关键技术,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易于理解的学习平台。 第一部分:LTE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概述 在深入探讨具体技术细节之前,首先需要对LTE系统的整体架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1 LTE系统架构 LTE系统采用了扁平化的网络架构,显著简化了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结构,降低了网络时延。其核心网络(Evolved Packet Core, EPC)与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紧密结合,实现了高效的数据传输和灵活的网络管理。 E-UTRAN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这是LTE系统的无线接入网,主要由基站eNodeB(evolved NodeB)组成。eNodeB集成了原3G网络中NodeB和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的功能,负责用户终端(UE, User Equipment)的无线接入、资源调度、测量报告等。eNodeB之间通过X2接口互连,用于快速切换和数据转发。 EPC (Evolved Packet Core): 这是LTE系统的核心网,是一个纯IP的包交换网络,主要由以下几个关键网元组成: MM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负责移动性管理,如用户注册、鉴权、跟踪区更新、切换控制等。 S-GW (Serving Gateway): 负责用户面数据的路由和转发,并作为终端在切换过程中连接到其他网络(如WLAN)的锚点。 P-GW (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 负责IP地址分配、QoS(Quality of Service)策略执行、与外部分组数据网络(如互联网、企业内网)的互连。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是用户数据库,存储用户的签约信息、鉴权信息、位置信息等。 PCRF (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 负责策略和计费规则的控制,根据网络策略和用户签约信息,为数据流提供QoS和计费控制。 1.2 LTE关键技术概述 LTE的出现标志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一次飞跃,其高性能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创新性的关键技术。本书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与 SC-FDMA (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作为LTE的物理层核心技术,OFDMA和SC-FDMA实现了对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高速数据传输的支持。 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利用多天线技术,显著提升无线传输的容量和频谱效率。 自组织网络 (Self-Organizing Network, SON): 简化网络部署、优化和故障排除,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载波聚合 (Carrier Aggregation, CA): 将多个相邻或不相邻的载波聚合起来,以提供更高的用户速率。 高级调度技术: 针对不同业务的QoS需求,实现灵活高效的资源调度。 网络切片 (Network Slicing): (在LTE的演进版本,特别是LTE-Advanced Pro以及5G中更为突出,但在LTE的设计理念中已有所体现)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 第二部分:LTE物理层关键技术详解 物理层是无线通信的基石,LTE在物理层的设计上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以满足高速率、低时延的需求。 2.1 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是一种多址接入技术,将整个通信信道划分为大量的正交子载波,每个用户可以占用一部分子载波进行数据传输。其主要优势在于: 抗多径干扰能力强: 通过将高速数据流分割成多个低速数据流,并在子载波上传输,大大缩短了符号的传输时间,从而减小了符号间干扰(ISI)和符号间 जेव्हा(ICI)。 频谱效率高: 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避免了保护间隔,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灵活的资源分配: 可以根据用户的信道条件和业务需求,灵活地为用户分配不同数量的子载波。 2.1.1 OFDMA的实现 子载波间隔与符号长度: LTE采用了多种子载波间隔(15kHz、7.5kHz等),对应不同的符号长度。更小的子载波间隔意味着更长的符号长度,从而增强了对多普勒效应的抵抗能力,有利于移动性。 子载波调制: LTE支持多种调制方式,包括QPSK、16QAM和64QAM,甚至更高阶的调制方式(如256QAM在LTE-Advanced中引入),以适应不同的信道条件,最大化数据吞吐量。 循环前缀 (Cyclic Prefix, CP): 为了进一步克服多径效应,OFDMA符号会添加一个循环前缀,它复制了符号的最后一部分并加在符号的前面。这使得符号在接收端可以看作是一个周期信号,通过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的性质,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LTE定义了标准CP和扩展CP,以适应不同的网络部署和场景。 OFDM调制与解调: 在发送端,数据经过信道编码、速率匹配后,被映射到QAM星座点,然后将数据符号通过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转换到时域,并添加循环前缀后发送。在接收端,则进行相反的操作:去除循环前缀,通过FFT转换到频域,进行信道估计和均衡,然后进行解调和信道译码。 2.2 SC-FDMA (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是LTE下行链路中OFDMA的补充,主要用于LTE上行链路。它在OFDMA的基础上引入了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预编码,使得每个用户的频谱占用形式更接近单载波信号,从而降低了用户终端的峰均功率比(PAPR)。 PAPR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高PAPR意味着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峰值功率很高,这会给终端的功放带来更高的要求,增加功耗,并可能引起非线性失真。 SC-FDMA的优势: 较低的PAPR可以降低功放的要求,从而节省终端的能耗,延长电池续航时间,并允许使用更高效的功率放大器。 SC-FDMA的实现: SC-FDMA的基本思想是在OFDMA的IFFT之前,先对调制后的数据进行DFT变换。这样,每个用户的信号在频域上看起来是连续的,而不是OFDMA那样分散的子载波。 2.3 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技术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多个天线,利用空间维度来提升数据传输的容量和可靠性。 多天线配置: LTE支持多种MIMO配置,包括2x2、4x4等,即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天线数量。 MIMO的工作原理: 空间复用 (Spatial Multiplexing): 在同一时间、同一频率资源上,通过多条空间信道独立传输不同的数据流,从而成倍地提升了数据速率。 分集增益 (Diversity Gain): 通过在多个天线上发送相同的数据,即使某个天线的信号质量不佳,也可以通过其他天线接收到的信号恢复数据,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 波束成形 (Beamforming): 通过调整不同天线的发射功率和相位,将信号能量集中到特定方向,从而提高了信号的信噪比,并能减少对其他用户的干扰。 2.3.1 MIMO在LTE中的应用 下行链路: LTE下行链路广泛采用MIMO技术,特别是空间复用(如2x2 MIMO、4x4 MIMO)和发射分集。 上行链路: LTE上行链路也支持MIMO,但由于终端天线数量和功耗的限制,通常以发射分集为主,如单层MIMO(Single Layer MIMO)。 MIMO与OFDMA/SC-FDMA的结合: MIMO技术与OFDMA/SC-FDMA的结合,使得LTE能够实现极高的频谱效率和数据速率。 第三部分:LTE上行链路关键技术 LTE上行链路的设计也同样精巧,以满足用户上传数据、语音等需求。 3.1 SC-FDMA (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如前所述,SC-FDMA是LTE上行链路的核心技术,其低PAPR特性对于终端设备至关重要。 3.2 上行链路资源调度 LTE上行链路的调度比下行链路更为复杂,因为它需要处理来自多个用户的、瞬时产生的、且可能具有不同业务需求的请求。 PDCCH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承载着调度信息,告知用户在何时、何地可以使用上行链路资源。 SRS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用户终端定期发送的声音参考信号,用于基站估计上行链路信道状态,从而进行更精确的调度和信道均衡。 上行链路HARQ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在上行链路中也实现了HARQ机制,用于错误检测和纠错,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3 干扰管理 上行链路由于是多个用户同时发送信号,因此干扰是主要问题。 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基站会根据用户的信道质量、距离等因素,动态调整用户的上行链路发射功率,以保证信号能够被正确接收,同时避免对其他用户造成过大干扰。 上行链路干扰协调 (Uplink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UL-IC): 采用策略来减少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干扰。 第四部分:LTE核心网(EPC)与数据传输 EPC是LTE数据传输的“大脑”,负责用户数据的路由、切换以及与外部网络的连接。 4.1 EPC网元功能详解 MM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用户注册与附着: 用户设备接入网络时,MME负责处理注册和附着流程。 移动性管理: MME跟踪用户的位置,处理用户在不同小区间的切换。 寻呼 (Paging): 当有来电或数据需要发送给空闲状态的用户时,MME会发起寻呼。 鉴权与授权: MME与HSS协同完成用户身份鉴权和授权。 S-GW (Serving Gateway): 用户面数据转发: S-GW是用户面数据的汇聚点,负责将来自eNodeB的数据包转发到P-GW,或将来自P-GW的数据包转发到eNodeB。 移动性锚点: 在用户切换过程中,S-GW充当移动性锚点,确保数据流的连续性。 P-GW (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 IP地址分配: P-GW为用户分配IP地址,使其能够接入外部IP网络。 QoS策略执行: P-GW根据PCRF的策略,对数据流进行QoS的控制和管理。 与外部网络的互连: P-GW连接互联网、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等外部网络。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用户数据库: HSS是LTE网络的中央用户数据库,存储用户的所有信息。 鉴权与授权: HSS为MME提供用户鉴权信息。 PCRF (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 策略控制: PCRF根据网络策略和用户签约信息,动态生成QoS和计费规则。 与P-GW协同: PCRF将生成的规则传递给P-GW,由P-GW执行。 4.2 LTE数据传输流程 数据传输流程(下行): 用户数据从P-GW经过S-GW,再到eNodeB,最后通过无线接口传输到用户终端。 数据传输流程(上行): 用户数据从用户终端出发,通过无线接口传输到eNodeB,再经过S-GW,最终到达P-GW。 移动性管理中的数据流: 在用户切换过程中,S-GW会根据MME的指示,将数据流导向新的eNodeB,保证服务的连续性。 第五部分:LTE的关键技术扩展与演进 LTE系统在不断演进,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和新兴业务。 5.1 载波聚合 (Carrier Aggregation, CA) 载波聚合是LTE-Advanced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允许用户设备同时聚合两个或多个载波(component carriers)进行数据传输,从而显著提升用户峰值速率。 聚合方式: CA可以聚合连续的载波(contiguous CA)或不连续的载波(non-contiguous CA)。 聚合带来的效益: 提高用户下载和上传速率,改善用户体验。 CA的挑战: 需要终端设备支持多载波接收,并对射频和基带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2 更高阶的调制与编码方案 随着信道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LTE不断引入更高阶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如256QAM(在LTE-Advanced Pro中)等,以在良好的信道条件下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 5.3 Massive MIMO 和 Beamforming 的初步应用 在LTE-Advanced Pro阶段,也开始探索Massive MIMO(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和更先进的波束成形技术,为未来的5G奠定基础。 5.4 自组织网络 (Self-Organizing Network, SON) SON技术旨在自动化网络配置、优化和故障排除,以降低网络运营商的运营维护成本,并提高网络性能。 SON的功能: 包括自动配置(AC)、自动优化(AO)和自动修复(AR)。 SON的意义: 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和海量的设备接入。 结语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LTE系统的核心原理和关键技术,从物理层到核心网,从基本原理到技术演进,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LTE技术知识体系。掌握LTE技术,不仅是理解当前移动通信现状的基石,更是展望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撑。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扎实掌握LTE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移动通信领域或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这是一次认知升级。 最初接触LTE,我可能停留在“看山是山”的层面,知道有个东西叫LTE,速度很快。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我开始看到那些复杂的原理、晦涩的术语,甚至有些迷失方向,感觉技术世界深不可测。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没有让我止步于此。作者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解开技术谜团。我开始理解,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术语,其实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应用场景。当我再次回顾前面学过的章节时,那些复杂的概念开始变得清晰,我能够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我感觉自己进入了“看山还是山”的境界,但此时的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对LTE一无所知的“山”,而是那个理解了山峦起伏、溪流奔腾的“山”。这种认知上的升级,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稍微能理解LTE奥秘的“参与者”。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未来通信的基石,细节之处尽显功力,让人不禁遐想无限。 合上这本书,我脑海中萦绕的,是LTE技术构建的那个高效、互联的通信未来。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倾注的心血。每一个技术点的阐述都力求精准,每一个图表的绘制都用心良苦。那些关于LTE系统性能优化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是如何在实际部署中不断追求极致的。尤其是一些关于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在LTE基础上的演进和应用,更是让我对未来的通信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仿佛看到了无人驾驶汽车在5G网络下精准定位,看到了远程医疗在低时延通信下得以实现,看到了物联网设备如繁星般点亮城市。这本书不仅仅是LTE技术的介绍,更像是一份关于通信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解读。它让我看到了,LTE作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LTE的基础原理和关键技术,无疑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就像是一块精密的齿轮,精准地嵌入了未来通信系统的宏伟蓝图之中,让人不禁感叹其细节之处尽显功力。

评分

挑战与惊喜并存,每一次啃读都像一次思维的“大爆炸”。 坦白讲,作为一名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我对LTE技术最初的认知仅限于“速度快”这个模糊的概念。然而,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基础原理”的重要性。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反而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算法和协议,一层层剥开,展现在我面前。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那些关于OFDM、MIMO、调度算法等章节。起初,面对那些公式和符号,我确实感到一阵眩晕,仿佛置身于一片技术迷雾之中。但每一次的反复阅读和思考,都像一次思维的“大爆炸”,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明白,LTE之所以能够实现高速率、低时延,背后凝聚着多少智慧和汗水。尤其是在学习MIMO技术时,多天线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利用空间复用来提升容量,让我赞叹不已。作者在讲解这些核心技术时,总能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实际的工程应用案例,这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场景联系起来。这种“苦尽甘来”的学习体验,虽然过程艰辛,但收获的知识却无比扎实,让我对LTE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也让我对通信工程师们所付出的努力充满了敬意。

评分

拨云见日,技术革新背后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完美融合。 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和公式,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技术革新和产业进步的宏大叙事。它让我看到了LTE技术是如何孕育而生,又是如何成为支撑现代社会数字化的关键力量。作者在探讨每一项关键技术时,都会将其置于整个通信演进的背景下进行分析,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技术出现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例如,在讲解LTE的频谱效率提升时,我看到了无线通信领域工程师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而当书本深入到具体的调度机制和资源管理时,我又被那些精妙的算法所折服。那些关于如何公平有效地分配无线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业务需求的设计,着实让我惊叹于人类智慧的精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通信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个细微的创新点汇聚而成的。每一次技术的升级,都背后有着庞大的研发团队和严谨的工程实践。它让我看到了,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代码和电路,更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通信场景的精准预判。

评分

初探LTE世界,心潮澎湃,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未来通信的大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专业的味道,金属质感的光泽仿佛预示着LTE技术如钢铁般坚固可靠的通信基础。拿到手后,翻开第一页,便被那清晰的排版和严谨的逻辑所吸引。虽然我并不是电子通信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凭借着对新技术的好奇心,我还是毅然决定开始这段探索之旅。书的开篇就为我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LTE愿景,让我看到了它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如何一步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最初的2G、3G的演进,到LTE的横空出世,作者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在复杂的通信世界里穿梭。我尤其喜欢其中对LTE系统架构的详细介绍,那些关于基站、核心网、用户设备之间的交互流程,即便初次接触,也能在图文并茂的讲解下,逐渐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技术术语,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形象,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通信节点。我仿佛能看到数据信号在空气中传递,感受到网络连接的每一次脉动。这本书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看到了一个由无数技术细节支撑起的、高效、智能的通信未来。

评分

写的非常好,深入,对协议理解非常深刻

评分

快递师傅很给力,赞

评分

评分

导师需要做MIMO方面的项目所以买了一本,货物很新,封面漂亮,纸质和印刷都是一流水平,看着很舒服,书的内容很详尽,基本把LTE的标准介绍清楚了,有的还有原理介绍,是初学者做LTE项目必备的一本自学教材,我们教研室很多人都买了,非常不错,给个好评

评分

我国最早批量生产的化妆品——“胭脂”,古时称为“燕脂”,因战国时期燕国大量生产的红色脂肪物的化妆品而得名。因含有天然香料,当时的化妆品被称为“香妆”,这个称呼在秦代传人日本,至今日本人仍把化妆品称作“香妆品”。屈原在《离骚·九歌》中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的词句,并多次提到各种香料,以此喻指人和事,诗中还提到一种囊——“佩帏”,庄子有“桂也食故斧伐之”,苏秦“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书经·君陈》有“至治馨香”之句,《诗经·周颂》有“有铋其香”之篇等,说明我国在几千年前已大量使用香料。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我国已开始生产炷香。唐代以前,有将龙脑和郁金等用于墨、金箔、蜜蜡等加香的配方。五代时有茉莉油和桂花油的应用记载。宋朝苏轼有“风来蒿艾如熏”的佳句。到了明朝,李时珍着《本草纲目》中已有专辑“芳香篇”,系统地叙述各种香料的来源、加工和应用情况。我国各民族自古以来都有用精油植物提醒、避邪、逐秽、驱蚊、去瘟疫的传统习惯。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人们大量熏燃艾蒿之类的香料植物,有的地方则将菖蒲、青蒿等插在门上祛邪。

评分

关于信道模型的书太少,本书也是略有介绍!

评分

快递师傅很给力,赞

评分

[SM]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是非常不错的,很喜欢,而且价格相对来说很实惠,可谓物美价廉,无论是装订方式,还是发货包装个人感觉都是很不错的.[BJTJ]买之前还特意看了一下编辑推荐,本来还有点犹豫,看到这么多名人都喜欢[ZZ]写的[SM]也就打消了我的犹豫.简单的看了下[NRJJ],我发觉我已经喜欢上它了,尤其是书中的一段[SZ],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意犹未尽.

评分

公元前3500年的埃及皇帝晏乃斯的陵墓于1987年被发掘,其中精美的油膏缸内残留的巧克力色香油的膏质仍散发着幽幽的香气,似是树脂或香膏,如今仍可在英国博物馆或埃及开罗博物馆见到。僧侣们可能是主要的采集、制造和使用香料者,埃及法老们的尸体用香料防腐可保留至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