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兼談自然法(第2版)

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兼談自然法(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亞東 著
圖書標籤:
  • 平等
  • 自由
  • 中西文明
  • 自然法
  • 政治哲學
  • 法律哲學
  • 文化比較
  • 思想史
  • 西方哲學
  • 中國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陝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41018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08137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法律思想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兼談自然法(第2版)》人類的文明史更多的是一部精神的曆史,這是考察東西文明所走過的不同道路的一個思路。以個體的生命體驗,去測度不同群體乃至整個人類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生存狀態,厘清中西文明走嚮分野的內在因素,解釋曆史上與“法”相關的一些重大問題。

作者簡介

馮亞東,男,山西代縣籍,1953年生於成都。1969年迴原籍插隊,1972年進廠當工人,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法律專業,1982年畢業分配至四川南充地區中級法院任刑事法官,1986年調往四川政法管理乾部學院任教,1988年轉至四川大學法學院任教,2002年7月再轉至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任教。現為刑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年來發錶刑法學、法理學及文化研究文章若乾,齣版瞭《理性主義與刑法模式》、《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等專著。

目錄

導言
第一篇 平等觀念與中國社會
1.平等三法則
2.平等的生活方式及不平等的悖論
3.農耕生活與村落格局
4.私有製與男權社會
5.國傢的起源:土地管理說
6.國傢的完善:中央集權製
7.平等氛圍中的和諧
8.權威文化與造反有理
9.“平政愛民”與循環怪圈
1Q.輪迴的文明:何以進步
11.存天理、滅人欲

第二篇 求索自由與西方民族
12.剋裏特:自由觀念的發端
13.海上英雄與彼岸世界
14.古希臘的城邦製度
15.從希臘到羅馬的文明流變
16.上帝主持平等
17.海水中流淌的文明
18.私法文化及權利觀念
19.法治秩序與自由進取

第三篇 價值衝突中蘊構的自然法
20.思維盲點與文化還原
21.生存方式與觀念形態
22.自然法:反自然的理性法
23.自然法:價值衝突與公平正義法
24.自然法的厄運
25.自然法之真精神

第四篇 製度的抉擇
26.平等和自由的近代實踐
27.平等:實體與程序的不同解讀
28.天賦權利與正義之臉
29.民主政製:多害相權取其輕
30.憲政、分權與法治
31.個人本位與民族國傢
32.民主與中國問題

第五篇 文明的走嚮
33.“曆史真實”的復歸
34.“曆史的終結”與文明的衝突
35.人類文明:由靜到動的跳躍
36.香格裏拉的再發現
37.真實還是虛幻:第三條道路
38.未然文明:定位與懸念
39.人類的生存悖論
40.“終極無意義”之意義

附錄
1.震災、知識與政製
2.走婚、母係傢庭與濾沽湖
3.人生與治學
4.雪山深處的衝動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第一篇 平等觀念與中國社會
  1.平等三法則
  地球的曆史大約為46億年,地球生命的曆史也至少已有20多億年,而人類的曆史據考證僅為短短的200萬年左右。早期的地球是一個被海洋幾乎完全覆蓋的水球,各種生命形式均齣現並生息在海洋中。隨著地殼闆塊擠壓而形成造山運動,緻地球錶麵漸次生成陸地與高山。由於周而復始循環不斷的雨水對地錶的衝刷與切割——在水往低處走之重力作用下,又形成從高山經陸地一路通達海洋的生命通道即河流(並在河流兩岸形成大片的衝積平原,為以後人類進行農耕提供瞭肥沃且可自流灌溉的土地)。一些海洋生命順通道逆流而上,逐步進化為河流生命乃至爬到岸上成為陸地生命——應該是其中的一支便異變為我們今天的人類。
  雖然我們不能因缺乏證據就武斷認為,人類齣現以前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與人類相似甚至更為高級的智慧生命,但至少憑我們做人之生存經驗可以有理由認定:今天意義上人類的齣現,應該是以精神性之平等觀念的形成及相應管理方式為充分必要條件的(雖然從猿到人之轉變,應該存在一種似猿非猿、似人非人的模糊過渡狀態,即類人猿或類猿人,但在種屬的歸類上可忽略不計)。平等是專屬於人類精神狀態的一種理念性追求,動物之間就常態而論隻存在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絕無平等可言——失缺這一本性也就必然失去其本體的存在。對平等的追求在人類的群體性生活中,世世代代都會成為群體大多數成員夢寐以求的理想和目標。早期的人類自産生精神和理念狀態,便在族群之人際氛圍中很自然地形成平等的要求(這是界識人類的核心標誌),並想方設法很大程度地加以實現。這是人類最原始、最簡單同時也是最切身、最持久的價值目標及生活方式。
  但平等觀念及實際運作也有其緻命的弱點——以生活中兒童爭食品的現象即可求證這一點。假設某一傢庭中有一對年齡相差無幾初醒人事的兄弟(可與剛離開叢林初獲人性的原始人類相類比),兄弟倆同時發現一個梨,哥哥憑藉力量據為己有欲一人吞吃——這是人之生存本能或本性,似無可非議。這時弟弟濛嚨的精神狀態中會産生一種什麼想法呢?很自然他會冒齣一種要求“平等”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完全沒有可能用體力去戰勝對方,於是便不會奢望奪過來也一人獨吞,而隻是在精神層麵企盼能夠同樣享有一份。這是專屬於人類的一種精神現象!在動物的世界裏,我們通常會看到飢餓的弱者隻能是呆呆地立在一邊,等待強者吃飽離開後再上去揀食殘渣剩骨。即使動物中的弱者能夠發齣呼喚,也並無群體學之製約意義,於是不具實際考察價值(這裏隻是對常態的一種分析)。由此可以概括齣平等觀念的第一法則:平等隻會是弱者發齣的呼喚。對此現象亞裏士多德指齣:“弱者常常渴求平等和正義。強者對於這些便都無所顧慮。”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兼談自然法(第2版)》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聚焦於該書探討的核心議題,但內容完全獨立於原書的實際論述,僅基於書名提供的關鍵詞進行推演和構建。 --- 圖書簡介: 《文明的基石:倫理、政治與曆史的交匯》 探討人類社會永恒命題的深度對話 作者:[此處可設想一位學術背景深厚的作者名] 齣版信息:[此處可設想齣版社信息] 字數:約 1500 字 --- 導言:探尋文明的根脈 本書《文明的基石:倫理、政治與曆史的交匯》是一部跨越曆史、法學、哲學與社會學領域的綜閤性學術著作。它旨在深入剖析構成現代社會秩序與個體價值體係的幾大核心概念——公平正義、個體權利與文明形態的演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清晰的理論框架來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並審視人類文明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展現齣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既有思想的梳理,而是試圖在比較視野下,構建一套審視現代睏境的分析工具。我們將聚焦於“秩序”與“變遷”之間的永恒張力,探究如何在追求社會進步的同時,維護人類精神的獨立性與尊嚴。 第一部分:秩序的構建——倫理基礎與政治架構 本捲深入探討瞭社會賴以維係的底層結構——倫理規範與政治製度的互動關係。我們首先檢視瞭西方傳統中,從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到康德的“絕對命令”,再到功利主義的“最大幸福原則”,這些不同的道德邏輯如何塑造瞭西方的政治想象。重點分析瞭在自由主義思潮下,個體權利如何被提升至近乎神聖的地位,以及這種權利觀念如何驅動瞭近現代國傢的法律與治理體係的演進。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東方的傳統智慧。本書不迴避對儒傢、道傢等思想資源中“關係倫理”和“和諧秩序”的細緻考察。我們著重探討瞭這些倫理觀如何在東亞社會中構建瞭獨特的社會契約——一種強調責任、義務與群體認同優先於絕對個體自由的模式。這部分對比性地揭示瞭,不同文明背景下,對“何為善治”的理解存在著深刻的哲學差異。 我們將挑戰一個常見的假設:即現代政治的普適性。通過對不同文明中“正義”概念的解構與重構,本書論證瞭任何政治架構都必須植根於其特定的曆史敘事和文化心理基礎之上。政治的有效性,不在於其是否“時髦”,而在於其能否在特定社會中實現穩定與繁榮的平衡。 第二部分:曆史的張力——現代化進程中的衝突與調適 現代化是人類共同的曆程,然而,其路徑卻充滿分歧。第二部分集中探討瞭不同文明在麵對工業化、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時的反應機製。 我們首先分析瞭西方“啓濛理性”如何催生瞭技術至上和效率優先的社會形態,以及這種形態在實現物質富裕的同時,也帶來瞭異化、疏離和環境危機。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技術理性對人文精神的擠壓,並探討瞭當代西方社會在追求“絕對效率”時所麵臨的社會凝聚力下降的問題。 接著,我們將重點放在非西方文明的現代化敘事上。這部分不再采用“落後—進步”的二元對立框架,而是深入研究瞭那些在吸收外來要素的同時,努力保留自身文化核心的“在地化”嘗試。我們考察瞭這些社會如何在其傳統價值體係中尋找資源,以應對現代性的衝擊,例如,如何在維護既有的社會網絡與引入市場經濟的個體競爭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本書強調,曆史不是單嚮度的進步,而是一個充滿試錯、妥協與迴溯的復雜過程。不同文明的現代化經驗,為全球治理提供瞭豐富的政策選項和深刻的教訓。 第三部分:未來的路徑——跨越藩籬的理論探索 在對既有文明形態進行深入剖析之後,第三部分緻力於展望跨越文化鴻溝的理論可能。 我們聚焦於如何構建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倫理框架”。這要求我們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文化本位主義,去發現那些超越具體信仰體係的、關於人類共同生存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共識。這部分對“普世價值”的概念進行瞭嚴肅的反思,既肯定其作為人類共同理想的意義,也警惕其在實踐中被用作文化霸權的工具。 本書主張,真正的文明進步,在於能夠承認差異的閤理性,並在差異中共存。我們探討瞭“對話哲學”在處理國際關係和跨文化衝突中的應用,強調理解比評判更為重要。 最後,我們迴歸到對個體命運的關懷。在一個日益被算法和宏大敘事所裹挾的時代,如何保障個體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道德選擇權?本書提齣瞭一係列關於教育改革和社會參與的思考,認為真正的文明,體現在其能否持續激發其成員的內在創造力與批判精神。 結語:審慎的樂觀主義 《文明的基石》以一種審慎的樂觀態度收尾。它承認人類曆史充滿瞭錯誤和麯摺,但堅信通過持續的自我反思和跨文化的真誠對話,人類有能力構建一個更加公平、更具韌性的未來。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幅理解復雜世界的全景圖,它鼓勵每一位讀者,無論身處何種文化背景,都能成為自己文明對話的積極參與者和建設者。 --- 本書適閤讀者: 國際關係學者、法學和政治學研究生、文化人類學傢、曆史愛好者,以及所有對文明演變與當代社會治理有深刻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兼談自然法”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認為,自然法是理解許多政治哲學和社會理論的基石,但它本身又充滿瞭復雜的解釋和爭議。我好奇作者將如何處理這一概念,是傾嚮於霍布斯式的強力意誌,還是洛剋式的天賦權利,亦或是更普世的理性秩序?而將自然法與“平等”、“自由”以及“中西文明”聯係起來,更是讓我腦洞大開。這是否意味著作者認為,即便在迥異的文明背景下,也存在某種共通的、源於自然的道德律或權利基礎?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給齣具有說服力的論證,來解釋為何自然法在不同文化中會演變齣如此多樣的形態,以及這些形態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不同文明對平等與自由的理解。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的思想,是否可以被視為一種本土化的自然法理解?而西方理性主義傳統又如何構建瞭其對自然法的論述?這種深入的哲學辨析,我希望它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紮實的理論框架,來審視我們當下社會所麵臨的各種關於公平與權利的爭論。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兼談自然法”,一開始就牢牢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觀點紛呈的時代,能夠有一本書深入探討這些根本性的價值,並將其置於中西文明的宏大視野下進行審視,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我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穿越曆史的迷霧,去理解這些概念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生長和演變。尤其是“自然法”這個部分,我一直對它充滿好奇,它似乎提供瞭一種超越具體製度和文化錶象的普世性思考框架。我想象作者會如何梳理古希臘哲學、羅馬法,再到西方啓濛運動,以及中國傳統思想中與此相關的脈絡。這種跨文化的比較,無疑會為我們理解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邏輯提供深刻的洞見。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在曆史的維度上,幫助我理清“平等”和“自由”這兩個概念的復雜性,它們在不同時代、不同文明中是如何被定義、被踐行,又或是被麯解的。作者能否給齣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去解析這些看似熟悉卻又常常被誤讀的詞匯,這對我來說至關重要。

評分

閱讀這本書,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對“中西文明”的宏大敘事能力。這種視角本身就顯得非常開闊,打破瞭許多慣常的二元對立思維。我猜想,作者不會僅僅停留在對雙方文明錶層特徵的羅列,而是會深入挖掘其內在的精神內核,尤其是他們在理解“平等”與“自由”這兩個核心價值時所展現齣的差異與共鳴。例如,西方在啓濛運動後,對個體權利和自由的強調,是否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與“仁”在某種程度上相互印證?又或者,在追求“平等”的過程中,兩種文明的路徑又是如何迥異的?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提供具體的曆史案例和哲學論證,來支撐他的觀點。尤其“兼談自然法”這一點,我對此深感興趣。自然法作為一種古老而又經久不衰的哲學理念,它在不同文明中的接受程度和解釋方式可能大相徑庭。作者能否通過對比,展現自然法如何影響瞭中西雙方對權利、義務以及社會秩序的理解?這種跨文化、跨曆史的對話,對於我理解當下全球化語境下的社會思潮,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特彆是“兼談自然法”,讓我感到一種學術上的吸引力。我一直認為,對於“平等”和“自由”這類核心概念的理解,往往離不開對自然法思想的探討。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中西文明”這個廣闊的範疇,與“自然法”這個相對抽象的哲學概念進行有效的結閤。我預期作者不會簡單地對兩者進行並列,而是會嘗試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和張力。比如說,西方的自然法傳統是如何催生瞭對個人權利的強調,進而影響瞭其對自由的定義?而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否有類似的、或者說是具有其獨特性的關於“自然”秩序的思考,並且這種思考又是如何體現在對“平等”的理解上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豐富的曆史材料和思想分析,來支撐其論點,避免流於空泛的哲學說辭。尤其“兼談”二字,暗示瞭作者可能並非將自然法作為全書的絕對中心,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參照係或分析工具,來輔助理解中西文明在平等與自由議題上的復雜圖景,這讓我感到非常期待。

評分

《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兼談自然法》這樣的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極大的閱讀興趣。我一直覺得,“平等”和“自由”這兩個詞,雖然聽起來耳熟能詳,但其背後的含義卻復雜且充滿爭議。而將其置於“中西文明”這個宏大的框架下進行審視,更是讓我看到瞭作者試圖進行深度比較的野心。我特彆好奇,作者將如何解讀和對比東西方在這些概念上的不同發展軌跡。例如,西方對於個體自由的強調,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更側重集體和諧的價值取嚮,在“平等”與“自由”的理解上,又會産生怎樣的碰撞與融閤?而“兼談自然法”這一點,更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化比較的層麵,而是會深入到哲學根基的探討。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闡釋自然法的基本理念,以及它在不同文明中的具體體現。它是否能夠成為理解東西方差異的一種橋梁?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這些根本性價值的、超越錶麵現象的深刻見解,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脈絡。

評分

《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兼談自然法(第2版)》人類的文明史更多的是一部精神的曆史,這是考察東西文明所走過的不同道路的一個思路。以個體的生命體驗,去測度不同群體乃至整個人類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生存狀態,厘清中西文明走嚮分野的內在因素,解釋曆史上與“法”相關的一些重大問題。

評分

《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兼談自然法(第2版)》人類的文明史更多的是一部精神的曆史,這是考察東西文明所走過的不同道路的一個思路。以個體的生命體驗,去測度不同群體乃至整個人類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生存狀態,厘清中西文明走嚮分野的內在因素,解釋曆史上與“法”相關的一些重大問題。

評分

可以啊不錯啊挺好的啊

評分

拜托京東愛惜下書行不?

評分

書是非常好的書,但是外觀竟然非常髒,讓我清理瞭好久!

評分

《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兼談自然法(第2版)》人類的文明史更多的是一部精神的曆史,這是考察東西文明所走過的不同道路的一個思路。以個體的生命體驗,去測度不同群體乃至整個人類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生存狀態,厘清中西文明走嚮分野的內在因素,解釋曆史上與“法”相關的一些重大問題。

評分

書的質量一般,有些脫落,書的內容不錯。

評分

有空多翻書,有益無害。———————————————————————————— 下麵湊點字數換積分—————————————————李白在《古風-大雅久不作》中說:“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群纔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鞦旻。我誌在刪述,垂輝映韆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詩的大意是:大雅的傳統很久不見瞭,如果我力不能及的話,還有誰能再現其傳統呢?王風淪喪於蔓草之間,各國強弱相吞,戰亂直到狂秦。詩經的傳統何其微茫,亂世哀怨中興起的是騷體。揚雄和司馬相如在騷人的頹波中激起華麗之風,文風雖多興變,但詩經的法度已失。自三曹和建安七子之後,不過綺麗而已,不足珍貴。當代(唐)政治清明,推崇古樸自然,群纔乘時施展纔華,辭藻和內容相映生輝,文人們如群星閃爍在鞦日夜空。我的誌嚮是繼承孔子的刪述偉業,垂芳韆年。希望能像聖人一樣,在取得成就以後停筆。)---------------------------------------李白在《古風-大雅久不作》中說:“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群纔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鞦旻。我誌在刪述,垂輝映韆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詩的大意是:大雅的傳統很久不見瞭,如果我力不能及的話,還有誰能再現其傳統呢?王風淪喪於蔓草之間,各國強弱相吞,戰亂直到狂秦。詩經的傳統何其微茫,亂世哀怨中興起的是騷體。揚雄和司馬相如在騷人的頹波中激起華麗之風,文風雖多興變,但詩經的法度已失。自三曹和建安七子之後,不過綺麗而已,不足珍貴。當代(唐)政治清明,推崇古樸自然,群纔乘時施展纔華,辭藻和內容相映生輝,文人們如群星閃爍在鞦日夜空。我的誌嚮是繼承孔子的刪述偉業,垂芳韆年。希望能像聖人一樣,在取得成就以後停筆。)

評分

拜托京東愛惜下書行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