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套装共3卷)》是第一部中国电影的文献资料选编,所选资料始于1949年,止于1979年。众所周知,这三十年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鼎盛时期,电影被视为重要的宣传工具。因此,要研究这三十年电影的基本性质、发展变化及其与新时期电影的关系,就不能只限于电影本身。
《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套装共3卷)》所选资料,以电影界的政治运动、文艺/电影政策、电影题材规划、电影工作者在政治运动中的表现等方面为重点;在种类上以故事片为主,包括1958年以及此后兴起的纪录性艺术片或艺术性纪录片。
《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套装共3卷)》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三卷。第一卷:自1949年至1955年;第二卷:自1956年至1965年;第三卷:包括两个时间段,一是“文革”十年(1966-1976年),二是“文革”结束后的三年(1977-1979年)。之所以将“文革”后三年的有关资料收入,是因为这三年是新旧交替的时期,其间制订的有关文件或发表的有关文章与“文革”十年电影和“文革”前十七年的电影关系密切,对研究建国后二十七年的电影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第1卷)》
前言
1949年
电影政策献议
为审查制度送终
制片人怎样迎接新使命
——看上海的电影业
从演员们的希望看上海的电影业
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节录)
国统区进步的戏剧电影运动
目前电影艺术的做法
[附]史东山先生的先见之明
关于“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问题
在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扩大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个文艺创作问题的争论(节录)
1950年
故事片从无到有的编导工作
文化部关于电影业五个暂行办法
谈谈美帝电影的“艺术性”
——上海通讯
中央文化部关于电影工作的报告(节录)
1951年
编导《武训传》记
加强党对于电影创作领导的决定
电影工作的领导等问题
文化部1950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1951年计划要点(节录)
为创造新的英雄典型而努力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节录)
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
[附一]胡乔木同志否定对《武训传》的批判
[附二]没完的结尾(节录)
我对《武训传》所犯错误的初步认识
[附]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
从《武训传》谈到电影创作上的几个问题
武训历史调查记
[附一]赵国璧同志谈当年调查武训其人其事的一些情况
[附二]武训与宋景诗(节录)
[附三]批判武训的产物——《宋景诗》(节录)
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
——电影《武训传》批判
从《武训传》的批判检讨我在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工作
[附]《武训传》事件始末
从《武训传》讨论中看电影批评工作问题
——加强电影批评的严肃性、战斗性和群众性
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改造思想
——11月24日在北京文艺界整风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演
在文学艺术界开展整风学习
拥护文艺界整风学习
认真检查自己的思想
我认识了我的错误思想
电影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常委会)纪录
关于国营电影的审查问题(节录)
苏联电影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影响和帮助
——庆祝“苏联影片展览”开幕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第2卷)》
《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第3卷)》
精彩书摘
第三,是表现人物。一定的阶级人物代表着一定的阶级社会形态,我们国营厂的作品,既然是表现新国家中的轰轰烈烈的事件,因此其中人物,不但要能够表现他们高度的思想性、高尚的民族品格,而且在形象上要选择健美的、活泼愉快的,过去在一般文艺创作里更多的注意到表现吃苦耐劳方面,所以出现人物的形象多属愁眉苦脸、黄皮瘦弱。我们描写旧统治之下的情形确实是这样,但今天不同了,因为落后的事实已经逐渐成为过去,新的、美的、有生气的人物已经大批涌现于我们面前了,我们应该肯定这些人物是我们电影要表现的人物。我们的编剧、导演、演员们应当加紧去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能深刻地表现出才好。
4.编导合作问题电影这个集体艺术它本身就包含着一个合作问题——思想的、艺术的、技术的。在摄制期内还包含着组织的、作风的、领导与被领导等的合作问题。这许多问题中间,编导的合作是第一关的合作,并比其他的导演与演员、导演与组员以及其他工作部门的合作还要困难,而且电影的编导合作关系比起话剧的编导合作关系究竟要复杂得多。
编导的合作关系问题,有人看作纯粹的一个人事问题,这是不对的,作为一个人事问题去处理是不能打开疙疸的,编导合作之好处,基本出发点是求得对一个作品的内容思想有统一认识并要求提到同一水平上。所以里面包含的有艺术思想、阶级观点、政治认识、生活素养、趣味不同等等的争论。争出结果,就是认识已获一致,矛盾由此基本上消灭,最后就相互谅解了。争不出结果,就是两人思想未获一致。
以往我们看到,一个编剧他在写作时间既有半年之久,所以,他对于所描写该事件或人物的了解与爱好因而有了深切的基础;导演偶然接过剧本之后立刻欲表现全剧的事物和掌握作者的意图就感觉十分生疏。因此我们建立了一种制度,就是在摄制前,导演参加编剧写文学剧本的过程,于此时期内导演可以尽量提出自己的理想,同时也尽量理解编剧者的意图,余下时间导演又能根据剧情的需要开始研究问题,体验生活。这种制度已能减少编导合作上之若干困难,不过这不等于问题之完全解决。
……
前言/序言
中国电影史专题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沿(1949-1979) 精选书目导读与深度解析 本套书旨在梳理和深入剖析1949年至1979年间,中国电影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创作实践、理论探索、产业发展及社会影响。它并非对该时期所有文献的简单汇编,而是基于对海量原始资料的系统筛选与提炼,构建起一套结构严谨、视角多元的研究框架。全书共三卷,侧重于不同维度对这一复杂历史阶段进行解码。 --- 第一卷:光影铸魂——意识形态与主流叙事的确立(1949-1965) 聚焦内容: 本卷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夜,电影如何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与文化建构核心工具的角色转变。它详细考察了“十七年电影”的创作母题、美学范式以及审查机制的形成过程。 核心章节解析: 一、电影机构的重塑与管理体系的建立: 详述了从旧有电影制片厂的接管、改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管理机构(如文化部电影局)的设立过程。重点分析了第一次全国电影工作会议、第二次全国电影会议等标志性事件对行业方向的决定性影响。内容涵盖了人事调动、技术引进与国产化进程,以及初期对于“学习苏联经验”的实践与本土化调整。 二、革命历史题材的范式化探索: 深入剖析了早期革命历史片(如《白毛女》《桥》等)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视听语言上如何确立“无产阶级英雄模式”。研究了如何通过银幕形象塑造“新人”,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与阶级斗争的必然性。特别关注了对北方生活、农村面貌的初步影像化表现。 三、十七年喜剧与日常生活影像的张力: 不仅关注宏大叙事,本卷还专门辟出章节探讨了这一时期出现的城市题材轻喜剧、劳动模范故事片(如《劳动者之歌》系列)以及对民族地区风貌的描摹。通过分析这些影片如何处理社会转型期的个体情感、人际关系与集体目标的协调,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处理“日常”问题时的微妙平衡术。 四、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向: 梳理了1950年代中期,围绕“十七年电影”的美学争议,例如“主题先行”与“生活真实”的争论。展示了当时电影评论界如何依据党的方针,对新片进行定调与导向,以及由此催生出的“向工农兵学习”的创作运动。 --- 第二卷:非常时期的影像——“文革”十年(1966-1976)的极端实践 聚焦内容: 第二卷专注于“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电影生产被极度压缩,并最终服务于“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政治目的。本卷的价值在于,它系统性地梳理了“样板戏电影化”的全过程,并探究了非主流影像(如地下记录片和民间幻灯片)的隐秘存在。 核心章节解析: 一、样板戏的“全面占领”: 详细记录了京剧、芭蕾舞剧等舞台艺术如何被改编为彩色电影,占据全部银幕资源的过程。研究了这些电影在摄影技术、舞台调度向电影语言转化的具体技术细节,以及如何通过近景特写、音乐渲染等手段强化人物的“神化”效果。剖析了《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影片中,对革命英雄形象的符号化和脸谱化处理。 二、电影制片厂的停摆与重组: 记录了主要电影单位在特定时期的停工、人员下放、领导班子的被迫解散,以及创作人员在政治高压下所承受的压力和创作困境。通过对当时内部文件的考察,还原了中央对电影内容审查的极端化趋势。 三、非主流与民间影像的微光: 尽管主流叙事被垄断,本卷仍努力搜集和分析了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少数影像资料,包括部分工厂、部队内部为特定政治活动拍摄的非公开发行纪录片,以及在特定背景下流传的民间幻灯片和手工图册,这些为理解彼时社会信息流动提供了侧面证据。 四、电影艺术语言的僵化与异化: 分析了在单一叙事模式下,电影叙事节奏的拉长、人物内心世界的抽离,以及对摄影机运动和剪辑手法的限制,是如何导致艺术表达趋于扁平化、教条化的。 --- 第三卷:转折与回归——粉碎“四人帮”后的电影复苏(1977-1979) 聚焦内容: 本卷是研究中国电影从“文革”的泥淖中挣扎而出,重新找回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时段的实录。它关注了思想解放的浪潮如何迅速反映到银幕之上,以及“伤痕电影”等新思潮的涌现。 核心章节解析: 一、拨乱反正与创作主体的回归: 记录了中央对文艺政策的重新调整(如“双百方针”的重申),老一辈电影人的重新启用,以及对“文革”时期错误政策和冤假错案进行反思的初步尝试。分析了电影主管部门如何为被批判的影片和平反。 二、伤痕与反思的先声: 重点研究了1977年至1979年间,出现的一批直接或间接触及“文革”创伤的影片(如早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探讨了这些影片如何在坚持主旋律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揭示人性扭曲和家庭悲剧,标志着电影对个体经验和历史真相的关注重返银幕。 三、类型片生产的恢复与试验: 在严肃题材之外,本卷也展现了类型片,如科普片、儿童片以及开始尝试引入侦探、悬疑等元素的初期探索。分析了如何通过引进和学习国外电影技术(尤其在彩色胶片运用和同期录音方面),为1980年代的电影大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四、对未来走向的预示: 考察了1979年前后,对香港、海外电影进口的初期尝试,以及由此带来的叙事风格、服装道具、摄影灯光等方面的视觉冲击,这些都预示着中国电影即将全面拥抱更广阔的电影世界。 --- 本书价值定位: 本套书的特点在于其文献性与分析性的结合。它不仅仅是作品年表,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电影权力结构、审美规范、技术实践和社会心理的深度田野调查。通过对政策文件、创作手记、审查记录和影片文本的多重交叉比对,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扎实、多维、去意识形态化解读该段历史的坚实基础。它全面涵盖了从极左思潮主导到思想松动、艺术复苏的完整周期,是理解中国现代电影发生学不可或缺的系统性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