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听了叔叔的话,张华再也不敢乱开局长的门了,只是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去敲一次门。奇怪的是,他整整敲了一天,里面始终没有一点回应。难道李局长摆空城计,他根本不在里面?
快下班的时候,张华忍不住在局长的办公室门口拨打他的手机,嘿,通了,办公室里就响起了手机的铃声:李局长确实在里面!
张华赶紧走远点,免得通话时被局长发现他是在门口打的电话。出人意料的是,手机通后,却久久没有人接听。张华索性打了一次又一次,可一直打到手机发热,也听不到李局长的声音。
李局长到底在办公室里干什么?难道他真的正在和女人做事,连手机都懒得接了?怪不得前几天他让人在办公室里隔出一个小间,还弄了一张小床进去,说是要在办公室午休。看来午休是假,和情人幽会才是真的。
张华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猜测是对的,就继续往下猜:李局长会和哪个女人在里面呢?张华很快就想到了文印室的刘雪莲。刘雪莲是大院里长得最漂亮的女孩,张华心里一直喜欢她,有事没事就到文印室和她套近乎,可刘雪莲对张华爱理不理的,反而对年近半百的李局长热情得很。最近,张华发现刘雪莲和李局长经常在一起,有一次去公园,张华还看见他们坐在角落里笑得很开心。
想到李局长和刘雪莲在一起,张华的心就像针扎似的痛。第二天,依然看不到李局长,他办公室的门也依然关着。张华特意到文印室去看一看,发现刘雪莲没有来上班。莫非李局长和刘雪莲还在办公室里鬼混?张华故意又站在门口打李局长的手机,果然,办公室里又一次响起了手机的铃声。张华恨得咬牙,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就拼命拨打李局长的手机,他想,搅得那对狗男女不得安宁才好。但不管张华怎样拔打,那边依然没有人接听。
张华的叔叔发现侄儿一个劲地打手机,就问他给谁打电话。张华说:“给李局长,他就在隔壁的办公室里,可不知道为什么,他老是不接手机。”叔叔沉下脸说:“他不接,就是不喜欢你打。你怎么拼命打?这比闯门还糟糕。你到底还想不想在单位待下去?”
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张华当然不愿失去。想到工作,他终于不敢打李局长的手机了,也不敢再去敲门,只有等李局长自己出来。
李局长还没出来,他的妻子却打电话来了。李局长的妻子说,她丈夫昨晚一夜未归,打手机也不接,她不知道丈夫出了什么事,都快急死了,所以特意问问单位的人,看见她丈夫没有。电话是张华的叔叔接的,他捂住话筒,向侄儿核实李局长是否真的在办公室里。张华贴着叔叔的耳朵悄悄说:“姓李的八成是和刘雪莲在里面鬼混。”
张华的叔叔略想一下,就对着话筒说:“李局长出差去了,因为走得急,忘了告诉您。您放心,他这两天就回来。”张华听得目瞪口呆,叔叔却轻松自如,好像他刚才说的是百分之百的真话。
……
前言/序言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是一本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微型小说创作精华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以精选的篇目,力图勾勒出中国微型小说在近一个世纪里的发展脉络,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时代印记。 卷首语:微小之处见宏大 微型小说,以其极度的精炼和浓缩,在方寸之间容纳天地。它不是对长篇的删节,而是以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捕捉生活中的瞬间,洞察人性的幽微,映射时代的变迁。中国微型小说,自诞生以来,便与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寻常事紧密相连,它以朴实无华的笔触,描绘着时代的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起伏,记录着社会转型期的喜怒哀乐,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情感和智慧。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系列,力求以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梳理和呈现中国微型小说的发展历程。而第八卷,作为这一系列的收官之作,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前几卷的延续和升华,更是对近百年来微型小说创作的一次全面回顾和总结。本卷的选篇,侧重于那些在艺术上独具匠心,在思想上具有深刻洞察,在情感上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作品。我们期望通过这些精选的篇章,让读者领略到中国微型小说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多元风格和创新探索,感受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卷内精华:时代剪影与人性光辉 本卷精选的作品,犹如一帧帧定格的时代剪影,又如一颗颗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珍珠。它们或许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玑,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与个体觉醒: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生活的巨变。这一时期的微型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价值观的碰撞与重塑,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挣扎与追寻。许多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迷茫与奋斗,他们在物质条件的改善中,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传统与现代的权衡,对情感的坚守与失落。这些故事,充满了时代的烙印,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勇于变革的精神风貌。 例如,一些作品通过描写下岗工人、个体户、返乡青年等群体,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在时代转型期所经历的阵痛与希望。那些关于家庭变迁、情感纠葛、梦想追求的故事,在简短的篇幅中,却能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作者们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时代变迁中的细微之处,将宏大的社会变革浓缩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情节之中。 乡土中国的变迁与人情冷暖: 尽管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乡土中国始终是中国微型小说创作的沃土。本卷收录的作品,继续深入挖掘乡土中国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传统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以及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一些作品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以及依附于这片土地上的淳朴民风。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作者们笔下的乡村,既有令人留恋的旧时风情,也有面临挑战的现实困境。那些关于土地的眷恋,关于亲情的维系,关于邻里关系的变迁,以及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隔阂与疏离,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面貌,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浓郁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都市生活的浮世绘与精神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生活成为了微型小说创作的另一个重要舞台。本卷中的都市题材作品,描绘了现代都市人丰富而又充满压力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繁华背后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这些作品常常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都市的霓虹闪烁,也揭示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疏离,情感的脆弱,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迷失。从职场中的尔虞我诈,到情感中的分分合合,再到精神层面的孤独与焦虑,作者们用微型小说的独特视角,将都市生活的种种侧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或许关注一个加班的白领,一个在拥挤地铁里疲惫的身影,一个在虚拟社交中寻找慰藉的灵魂,每一个细微的描写,都折射出都市生活的真实图景和普通人的心路历程。 人性的多棱镜与哲思的闪光: 微型小说最擅长的,莫过于在极短的篇幅内,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本卷的作品,不乏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哲学思考。 作者们通过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故事,挖掘出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深刻人性。有善良与自私的交织,有勇敢与怯懦的并存,有智慧与愚昧的博弈。这些作品,不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也不吝啬歌颂人性的光辉。它们像一面面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各种光彩,引发读者对自身和他人的深入思考。 一些作品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选择与挣扎,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斗争。这些故事,往往在结尾处留下意味深长的空间,让读者在合上书页后,仍然久久回味,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以小见大,以微见著,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传递着深刻的哲理和对生命的感悟。 艺术探索与风格创新: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不仅在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元,在艺术风格上也展现了微型小说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轨迹。 本卷的作品,既有继承传统叙事手法的经典之作,也有勇于突破、追求形式新颖的实验性篇章。从写实主义的细腻描摹,到象征主义的意境营造,从结构上的巧思布局,到语言上的精雕细琢,都体现了微型小说艺术的多样性。 一些作品在情节设置上出人意料,结局常常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另一些作品则注重氛围的渲染,以诗意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作者们在有限的篇幅内,运用各种文学技巧,力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结语:传承与展望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的问世,不仅是对中国微型小说百年历程的一次梳理和总结,更是对未来创作的一次启示。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读者认识和喜爱微型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微型小说,作为文学的“微缩景观”,在方寸之间展现着广阔的天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映射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深刻的思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微型小说将继续繁荣发展,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触动人心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学宝库增添更多闪耀的篇章。 本书的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都承载着时代的温度与人性的厚重。我们相信,阅读这些微型小说,将是一次充满发现与感悟的旅程,它会让你在短小的篇幅中,体验到人生的百味,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会引发你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愿《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能成为你案头常备的一本佳作,在每一个闲暇的时刻,为你带来阅读的愉悦和精神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