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被誉为“意大利当代的巴尔扎克”,与卡尔维诺、翁贝托·埃科齐名
★意大利当代文学三杰:莫拉维亚、卡尔维诺、夏侠
★多部小说被搬上荧幕,由德西卡、戈达尔、贝托鲁奇等电影大师执导
★意大利文学高奖斯特雷加奖得主,当代新写实主义小说大师
有志于从事戏剧创作的里卡尔多·莫尔泰尼为博得妻子埃米丽亚的爱,违背自己的意愿,为电影制片人编写电影脚本,以尽快获得金钱,满足妻子的物质欲求。可是,当他满足了妻子的欲求时,妻子却已不再爱他,并对他表示出嫉妒的鄙视。里卡尔多痛苦万分,而当他决定放弃编剧工作,不再依附于制片人时,妻子却又对他的决定嗤之以鼻。夫妻之间在情感上的无法沟通,造成了难以填平的鸿沟。小说通过一对夫妻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1907-1990)是举世瞩目的意大利二十世纪划时代小说家。他在毕生创作的近十八部长篇小说和十二部短篇小说集中,剖析了人的绝望感和忧虑,探讨了人的社会存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否定理性至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凸现了道德和行为、目的和手段、生存自由和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的理想和现实的迥然不同。他认为:“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现代人怎么变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是目的了。”他的小说故事性强,有多部被拍成电影。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很少遇见这么固执这么自信的作家。
——苏童
我偏爱的(意大利当代作家)是莫拉维亚,他是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
莫拉维亚只是纯然置身事外,观看现实的表象,避免做任何深层的诠释,而故事时间却在静谧中被延长,让人可以细细品尝这个不纯粹、冷漠世界的片刻优雅。
——(翻译名家)倪安宇
第一章
如今我可以肯定地说,婚后头两年,我与我妻子的关系很和美。我是想说,那两年之中,我们深厚和融洽的感情是带有某种朦胧的色彩的。说得白一点儿,在那种处境中的人,头脑比较简单,对任何事情都不做分析判断,对所爱的人只是一味地爱,顾不上加以品评。总而言之,当时埃米丽亚在我眼里是十全十美的,我觉得我在她眼里也是这样。或许是我也看到了她的缺点,她也同样看到了我的缺点,但由于爱情产生的一种神秘的嬗变力量,双方的缺点在对方的眼里不仅是可以宽容的,甚至是可爱的,缺点也成了优点了,尽管那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优点。不管怎么说,我们相互都没有什么看法:因为我们彼此相爱。这个故事想要讲述的是在我还一如既往地爱着埃米丽亚,对她没有任何成见时,她是如何发现了,或者说是自以为发现了我的某些缺点,因而就开始对我有了成见,不再爱我了。
……
从纯粹的“故事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它的优点在于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群体生活状态的百科全书式的细致展现,你几乎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那种特定环境下的生活压力。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背景构建上的严谨态度,值得所有人称赞,这使得整个故事拥有了无比坚实的基础。然而,故事本身的推动力在中间部分明显减弱,情节的起伏不够跌宕,有些关键转折点显得铺垫不足,像是突然从一条小溪跳到了湍急的河流,让人措手不及。更具争议性的是,全书的结局处理得非常开放,与其说是“留白”,不如说是“戛然而止”,似乎将最后的解释权完全交给了读者,这让人既感到一丝释然,又有一种意犹未尽的失落感。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展现特定社会横截面的学术研究报告与文学叙事的结合体,而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精彩故事”。
评分说实话,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适应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它完全不走寻常路,时间线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角色的视角也频繁地在不同人物之间跳跃,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耐心。有时候,我甚至需要对照着之前读过的内容,才能将散落的线索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起初让我感到挫败,仿佛在迷宫中打转找不到出口。然而,随着情节的深入,我开始领悟到作者的用意——这种结构本身就是对书中探讨的某个主题的有力呼应,它迫使读者像修复一件古老的文物一样,亲手去重建故事的完整性。这种主动参与感是很多传统叙事作品无法提供的。书中对社会边缘群体的描摹尤为尖锐和写实,他们没有被美化,他们的痛苦、挣扎和偶尔闪现的希望都被毫不留情地暴露出来,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并开始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舒适区。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作品,虽然我得承认,这本书的某些情节和人物塑造方式让我感到有些困惑,但总体来说,它成功地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细腻,每一个细节,从城镇的布局到人物的服饰,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叙事节奏的把握也相当巧妙,时而如同涓涓细流般缓缓铺陈,引人入胜地勾勒出时代背景的宏大图景;时而又陡然加速,在关键冲突爆发时给予读者强烈的冲击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书中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每个人物都在道德的灰色地带挣扎,他们的动机和选择往往出人意料,迫使读者不断地反思自己对“对”与“错”的固有认知。不过,我也认为,在某些支线故事的处理上,作者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结尾的处理略显仓促,留下了一些本可以更深入挖掘的潜在主题,这让人感到一丝美中不足。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并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持续引发思考的佳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情感层面上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强度是我近期阅读经历中少有的。作者对于描绘角色内心深处的恐惧、欲望和无法言说的情感,有着一种近乎残忍的精准度。那些细腻入微的心理活动被剖析得体无完肤,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被看穿”的感觉,仿佛作者能直接窥见自己灵魂深处的阴暗角落。这种极致的心理描写,使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缺陷的个体。不过,这种高浓度的情感体验也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消耗心神,我发现自己需要经常停下来,做几次深呼吸,才能继续前行。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去承受那些复杂、沉重甚至有些令人不适的情感重量。对于寻求轻松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对于渴望深度情感交流和自我反思的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次近乎“洗礼”般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和独特的语感,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幅色彩浓郁、笔触大胆的油画。作者似乎对语言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控制欲,每一个名词的选用、每一个动词的搭配,都精准地服务于他想要营造的氛围。我尤其欣赏其中那些充满了象征意义的意象,它们如同暗语一般散落在文本的各个角落,等待着敏锐的读者去解码。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享受故事,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冒险,需要不断地去揣摩字里行间隐藏的深意。当然,这种高度风格化的表达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力量。对于追求流畅、直白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显得有些沉重和晦涩。但对于我这种沉迷于文字游戏和哲学思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它挑战了我的阅读习惯,并最终给予了我丰厚的回报。
评分这次优惠力度还是可以的,译林的书这个力度绝对值得入手。
评分莫拉维亚作品,很好读的小说,推荐。
评分以白菜价购买的好书,好开心。
评分发货时间也太慢了,下单后足足等了半个月,才发货
评分悲剧,倒也真实
评分最近在京东买了许多书和生活用品,优惠活动很多,物流很快很给力,全家人都十分满意
评分书非常好,很喜欢,值得推荐!
评分苏童好像很推崇莫拉维亚
评分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