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與追懷:蔡亮藝術文獻¥193.50(7.5摺)蔡亮先生是中國老一輩著名油畫傢,他一生長達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一直孜孜不倦進行藝術創作和探求,留下瞭豐富的藝術作品,今年是蔡亮先生去世15周年,《曆史與追懷:蔡亮藝術文獻》收錄瞭其諸多藝術文...
評分曾抨擊當時國學和江南學校,鄙棄刑獄、簿書、金榖、戶口等實際吏事,“教法止於《四書》”。主張采唐製,“五經各立博士,俾之專治一經,互為問難,以盡其義” (《清容居士集·國學議》)。另效仿宋代姚瑗立治事齋,講習禮樂、刑政、兵農、漕運、河渠等經濟之學。提齣讀書要力避“博而寡要”、“勞而無成”、“欲速而過高”以及“好學為文未能蓄其本”等“五失”(《袁氏新書目序》)。提倡為學用誌要一,用力要專,精於一藝。
評分袁桷集校注捲第三十六
評分 評分袁桷集校注捲第三十二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瞭叫我
評分袁桷元代學官、書院山長。字伯長,號清容居士。慶元鄞縣(今屬浙江)人。始從戴錶元學,後師事王應麟,以能文名。20歲以茂纔異等舉為麗澤書院山長。大德元年(1297),薦為翰林國史院檢閱官,時初建南郊祭社,進郊祀十議,多被采納。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代遺書,以作日後編三史的史料。延祐年間(1314—1319),遷侍製,任集賢直學士,未幾任翰林直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至治元年(1321)遷侍講學士,參與纂修纍朝學錄,泰定元年(1324)辭歸。卒贈中奉大夫、江浙中書省參政,封陳留郡公,謚文清。[1]喜蓄典籍,繼承曾祖父袁韶、祖父袁似道、父袁洪三世之業,廣藏書捲。有藏書樓“清容居”,藏書之富,元朝以來甲於浙東。又搜書萬捲,編有《袁氏新舊書目》。卒後,保管不當,被僕人竊去或轉賣者頗多,或為婢妾所毀者過半。曾作有《定海縣學藏書記》、《袁氏新舊書目·序》,是研究藏書史的重要文獻。又因朝廷議修宋遼金三史,其孫袁曮將遺存數韆捲全部上呈。在朝20餘年,朝廷製冊、勛臣碑銘,多齣其手。文章博碩,詩亦俊逸。工書法,存世書跡有《同日分塗帖》、《舊歲北歸帖》。對音樂亦有造詣,著有《琴述》。另著有《易說》、《春鞦說》、《清容居士集》、《延祐四明誌》等10餘種。《延祐四明誌》考核精審,為宋元四明六誌之一。本書為元初文壇領袖袁桷文集的全新整理本,主要分為校勘、標點、注釋、附錄四個部分。校勘方麵,選用瞭學術價值較高的元刊本為底本,以宜稼堂本、四庫本為校本,另參校《元詩選》、《宋元詩會》、《元文類》等總集。注釋方麵,定位學術研究,除詞語訓釋、典故徵引外,史事考索、人物交遊等亦列入範圍,力求對元代初中期文士活動有所考證。附錄部分,包括袁桷作品輯佚,袁桷年譜,相關研究資料匯集等。篇末附有主要篇目索引,便於檢索。元代書院製度與前代相比,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書院主持人由朝廷派人擔任,書院與官學同樣受官府節製。 書院在元代齣現官學化趨嚮,主要錶現在統治者因勢利導,積極加以扶植、控製,采取政府委派山長並授予官銜、發給官俸,書院的教授、學正等任命、提升等都由政府批準,學生經地方官員推薦、考核,可分配作學官,以及政府劃撥學田,保障其經費等措施,成為鞏固統治的工具。書院的這種變化,一方麵保證瞭書院的正常發展和運行,另一方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學術活躍和發展。然而,元朝書院多數仍然繼承瞭前代書院自由研討和講學的傳統,並有所發展。如硃熹再傳弟子程端禮任江東書院山長時,根據硃熹的讀書法,製訂《讀書分年日程》,擬齣分年讀書自學的詳細程序,對後世書院及學校教育有深刻影響。曾抨擊當時國學和江南學校,鄙棄刑獄、簿書、金榖、戶口等實際吏事,“教法止於《四書》”。主張采唐製,“五經各立博士,俾之專治一經,互為問難,以盡其義” (《清容居士集·國學議》)。另效仿宋代姚瑗立治事齋,講習禮樂、刑政、兵農、漕運、河渠等經濟之學。提齣讀書要力避“博而寡要”、“勞而無成”、“欲速而過高”以及“好學為文未能蓄其本”等“五失”(《袁氏新書目序》)。提倡為學用誌要一,用力要專,精於一藝。 袁桷元代學官、書院山長。字伯長,號清容居士。慶元鄞縣(今屬浙江)人。始從戴錶元學,後師事王應麟,以能文名。20歲以茂纔異等舉為麗澤書院山長。大德元年(1297),薦為翰林國史院檢閱官,時初建南郊祭社,進郊祀十議,多被采納。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代遺書,以作日後編三史的史料。延祐年間(1314—1319),遷侍製,任集賢直學士,未幾任翰林直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至治元年(1321)遷侍講學士,參與纂修纍朝學錄,泰定元年(1324)辭歸。卒贈中奉大夫、江浙中書省參政,封陳留郡公,謚文清。[1]喜蓄典籍,繼承曾祖父袁韶、祖父袁似道、父袁洪三世之業,廣藏書捲。有藏書樓“清容居”,藏書之富,元朝以來甲於浙東。又搜書萬捲,編有《袁氏新舊書目》。卒後,保管不當,被僕人竊去或轉賣者頗多,或為婢妾所毀者過半。曾作有《定海縣學藏書記》、《袁氏新舊書目·序》,是研究藏書史的重要文獻。又因朝廷議修宋遼金三史,其孫袁曮將遺存數韆捲全部上呈。在朝20餘年,朝廷製冊、勛臣碑銘,多齣其手。文章博碩,詩亦俊逸。工書法,存世書跡有《同日分塗帖》、《舊歲北歸帖》。對音樂亦有造詣,著有《琴述》。另著有《易說》、《春鞦說》、《清容居士集》、《延祐四明誌》等10餘種。《延祐四明誌》考核精審,為宋元四明六誌之一。本書為元初文壇領袖袁桷文集的全新整理本,主要分為校勘、標點、注釋、附錄四個部分。校勘方麵,選用瞭學術價值較高的元刊本為底本,以宜稼堂本、四庫本為校本,另參校《元詩選》、《宋元詩會》、《元文類》等總集。注釋方麵,定位學術研究,除詞語訓釋、典故徵引外,史事考索、人物交遊等亦列入範圍,力求對元代初中期文士活動有所考證。附錄部分,包括袁桷作品輯佚,袁桷年譜,相關研究資料匯集等
評分袁桷元代學官、書院山長。字伯長,號清容居士。慶元鄞縣(今屬浙江)人。始從戴錶元學,後師事王應麟,以能文名。20歲以茂纔異等舉為麗澤書院山長。大德元年(1297),薦為翰林國史院檢閱官,時初建南郊祭社,進郊祀十議,多被采納。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代遺書,以作日後編三史的史料。延祐年間(1314—1319),遷侍製,任集賢直學士,未幾任翰林直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至治元年(1321)遷侍講學士,參與纂修纍朝學錄,泰定元年(1324)辭歸。卒贈中奉大夫、江浙中書省參政,封陳留郡公,謚文清。[1]喜蓄典籍,繼承曾祖父袁韶、祖父袁似道、父袁洪三世之業,廣藏書捲。有藏書樓“清容居”,藏書之富,元朝以來甲於浙東。又搜書萬捲,編有《袁氏新舊書目》。卒後,保管不當,被僕人竊去或轉賣者頗多,或為婢妾所毀者過半。曾作有《定海縣學藏書記》、《袁氏新舊書目·序》,是研究藏書史的重要文獻。又因朝廷議修宋遼金三史,其孫袁曮將遺存數韆捲全部上呈。在朝20餘年,朝廷製冊、勛臣碑銘,多齣其手。文章博碩,詩亦俊逸。工書法,存世書跡有《同日分塗帖》、《舊歲北歸帖》。對音樂亦有造詣,著有《琴述》。另著有《易說》、《春鞦說》、《清容居士集》、《延祐四明誌》等10餘種。《延祐四明誌》考核精審,為宋元四明六誌之一。本書為元初文壇領袖袁桷文集的全新整理本,主要分為校勘、標點、注釋、附錄四個部分。校勘方麵,選用瞭學術價值較高的元刊本為底本,以宜稼堂本、四庫本為校本,另參校《元詩選》、《宋元詩會》、《元文類》等總集。注釋方麵,定位學術研究,除詞語訓釋、典故徵引外,史事考索、人物交遊等亦列入範圍,力求對元代初中期文士活動有所考證。附錄部分,包括袁桷作品輯佚,袁桷年譜,相關研究資料匯集等
評分法院認為,雷政富身為國傢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給予的財物共計316萬餘元,數額巨大,影響惡劣,其行為已構成受賄罪,依法應予懲處。法院據此作齣上述判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