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中期著作》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的繼續。早期著作的五捲本於1972年完成與早期著作相同,中期著作的各捲按照年代順序齣版,並且是精心校勘的版本。齣版的各捲是現代語言協會美國作傢版本中心的版本,加蓋有該中心“認可文本”的印章。
《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包含15捲:每捲400至600頁,總共有7152頁,收錄瞭杜威在該時期除通信之外的所有作品。
文本的校勘原則和程序
評分文本說明
評分跟傳統的經驗論相比,杜威對“經驗”一字的涵義之解釋亦有不同,顯見杜威所謂經驗,並不完全像一般經驗主義者所強調的“純粹是指個人的認知”。從杜威的觀點,經驗的內涵,除瞭認知的意義以外,尚有其它的性質在內,諸如吾人感受到的喜悅、苦痛、作為等。經驗是個體在環境中,對某一情境的整體反應;故杜威在經驗的解釋上,拋棄瞭一般哲學傢之誤認經驗是認知的形式。就如同我們送一個至親好友離國遠行,我們對此一情境的經驗感受,不僅僅止於認知到好友的遠行,我們的經驗裏,還包括瞭諸多的感受與情愫,以及送行過程中的種種行為;這些經驗特質,不為一般哲學傢注意。杜威的經驗的涵義,因為附上瞭生物與環境的彩色,故其立論至為顯著而特殊。
評分杜威收錄於《創造性智慧》中的文章《哲學復興的需要》,可能是杜威這捲作品中最廣為人知的。當霍勒斯·M·卡倫早在1913年嚮杜威提齣編一本題為“實用主義態度”論文集的想法的時候,杜威並沒有全部接受這個意見;杜威寫信給卡倫說:“我並不喜歡搞什麼確定的派係,我認為實用主義的精神與敞布一些觀念——宣傳一些觀念是相悖的。”不過,早在1913年,杜威就開始考察將在那個文集中成為核心問題的觀點,當然,這個文集包含瞭其他一些著名學者的文章,比如A·W·摩爾、J·H·塔夫茨、霍勒斯·卡倫、喬治·米德、博伊德·博德、亨利·沃爾格瑞夫·斯圖亞特、哈羅德·查普曼·布朗。1913年,杜威寫信給博德說,他想要寫的是“關於哲學的本質,以及如果實用主義哲學傢將他的概念忠實地應用於自身,這些概念將會對哲學産生什麼影響”。從這一原初的動機齣發,可以理解杜威文章中那個重要的評述:“當哲學不再成為處理哲學傢提齣的問題的工具,而成為一種由哲學傢為解決人類問題而培育齣來的方法時,哲學纔實現瞭自身的復興。”
評分索引
評分符號列錶
評分對“經驗”的概念加以辨識,是瞭解杜威哲學理論的一個必經門路。照杜威的看法,經驗是一個單一、動態、而為完整的有機整體。經驗並不是可以割裂的,經驗是相關的,不僅與産生經驗的情境相關,而且,經驗自身就是一個綿延不絕的發展曆程。經驗在發生的先後順序上是相關的,不僅是相關,而且是繼續不斷地成長。這種經驗的涵義,乃是因為杜威認為個體是存在於環境之中,是對環境加以作為(Doing);而環境對於個體所加之作為,定會有所反應,此一反應,杜威稱之為“施為”(Undergoing)。人類在改造環境,或者主動地適應環境時,如築堤開渠,人類不僅對環境有所作為,同時環境對人類亦提供瞭可耕之田,或增加瞭收獲等,這就是環境對吾人的一種施為。此種作為與施為之間的交互活動,就是吾人經驗所由産生的來源。
評分譯後記
評分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