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对照多个历史版本精心编校,查漏补缺
特别收录图书插画大师、岭南画派名家卢延光、蒙复旦等手绘插画近千幅,弥补大陆梁羽生武侠小说无插画之憾,具有收藏和阅读价值
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写书名,印装精美,具有历史感和艺术性
谈武侠小说,不能不谈梁羽生,不能忽略他在平淡中飘溢出来的独特韵味。就新派武侠小说而言,古龙是小字辈,金庸是后行一步的人,梁羽生则是时间上的“大哥大”。正是由于他无意闯入武林,才造成了壮观的文化景致——武侠热。梁羽生文学功底很深,言辞优美,描写生动,文中大量运用诗词,独树一帜。只是在情节上的描写稍逊与金庸与古龙,但其作品仍很值得一读,不愧为三大宗师之一。《梁羽生作品集:龙凤宝钗缘(套装上下册)》为“梁羽生小说全集”中的一本,分上下两册,道尽“龙凤宝钗风雨缘,一片柔情断侠肠”。
内容简介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上接《儿女英雄传》以来的侠义小说和民国旧武侠小说,开创新派武侠文学;下启金庸、古龙的一片天地。他这样评价自己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金梁并称,一时瑜亮”。梁金并世之时,曾主张“侠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品德的化身”,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金庸更将之提升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梁羽生小说以实在的文史知识和古代诗词见称。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常常将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小说回目意境深远,对仗精巧,情节推展明显具有怡荡有致的韵律感,叙事中也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其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他的武侠作品,每一部都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小说情节构置巧妙、稳厚绵密。有人认为梁羽生小说的缺憾在于“乏味”二字,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梁先生始终保有一种“正统”文人的姿态。梁先生自己也说:“可能我也犯过“离奇”的毛病。但我的作品中“离奇”不是主流,不是我的风格”。一起来翻阅《梁羽生作品集:龙凤宝钗缘(套装上下册)》吧!
梁羽生文学功底很深,言辞优美,描写生动,文中大量运用诗词,独树一帜。只是在情节上的描写稍逊与金庸与古龙,但其作品仍很值得一读,不愧为三大宗师之一。《梁羽生作品集:龙凤宝钗缘(套装上下册)》为“梁羽生小说全集”中的一本,分上下两册,道尽“龙凤宝钗风雨缘,一片柔情断侠肠”。
作者简介
梁羽生(1924~2009),本名陈文统,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人。1949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生前任职于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他博闻多见,涉猎甚广,对历史颇有研究,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也很深,还下得一手好棋,写过不少棋评。
在梁羽生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影响广泛,五十多年来,在海内外读者中历久不衰。从1954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在香港《新晚报》上连载开始,直到1984年宣布“封笔”。其中,《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是他的代表作。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自成一家,不落俗套。他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精彩书评
“《梁羽生——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慨平生》”
——羊城晚报
“《名家插画重现梁羽生经典作品》”
——晶报
“《看或不看,武侠就在那里?》”
——山东商报
“《奇正相生讲述政治童话-评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
——新华书目报
“《梁羽生作品集》插画完整版本全新上市”
——新浪读书
“《(朗声插画版)梁羽生作品集》全新上市”
——网易读书
“《梁羽生作品集》再推朗声插画版”
——新华书目报
——中国图书商报
目录
第一回 客路忽闻闺阁讯 良宵初访玉人来
第二回 情天却有疑云布 身世方知爱意生
第三回 无奈芳心遭误解 忍教好梦总成空
第四回 自有雄心图大业 只凭一剑斗群豪
第五回 无敌神鞭逢敌手 多情红粉访情郎
第六回 异议交腾推首领 同声明应属何人
第七回 海外异人图霸业 中原豪杰定雄盟
第八回 剑气纵横同御侮 芳心历乱起疑猜
第九回 云开月现真情露 镜破钗分悔意生
第十回 群钗初识江湖险 财色相招恶寇来
第十一回 自恨身非男子汉 可怜辜负美人恩
第十二回 相见争如还不见 多情却似反无情
第十三回 鸾飘凤泊情何忍 虎斗龙争气正豪
第十四回 石破天惊传恶耗 云开月现露真情
第十五回 丐侠临终遗重托 英雄中伏遇娇娃
第十六回 岂有明珠投贼窟 忍挥宝剑闯情关
第十七回 湖海有心随侠士 荒林抱愧对红妆
第十八回 瓜田纳履嫌难避 道畔凝眸敌意生
第十九回 张冠李戴疑云起 诽语流言意自伤
第二十回 有心求偶情难表 无意相逢恨更多
第二十一回 何堪覆雨翻云手 总是牵肠挂肚情
第二十二回 丐帮问罪惊豪侠 魔女惩凶救爱徒
第二十三回 客路飘蓬孤客恨 京华倾盖两情欢
第二十四回 利令智昏悲失足 祸生腋肘最伤心
第二十五回 巧设奸谋锄异己 难全忠苦将军
第二十六回 英雄会上来疯丐 比武场中识玉人
第二十七回 假凤虚凰留笑柄 真心实意化疑云
第二十八回 铁掌歼仇心大快 金章传旨事离奇
第二十九回 公主飞车传圣旨 将军赠马助英豪
第三十回 佳婿难求悲侠女 柔情何托走殊乡
第三十一回 心慈貌丑成良伴 计毒言甘设网罗
第三十二回 意欲牵牛随织女 心图逐鹿负红颜
第三十三回 识破奸谋知鬼魅 曾经患难见真情
第三十四回 古堡伏兵开战幕 荒山仗义救魔头
第三十五回 救命药成催命药 无情剑遇有情人
第三十六回 移爱作仇诬侠士 将恩为怨是奸雄
第三十七回 喜有师兄来破阵 且擒祸首戏魔头
第三十八回 妙计惩凶助情侣 仁心纵敌劝元戎
第三十九回 侠义胸怀饶败寇 娇娃掌力骇凡夫
第四十回 异国鏖兵伤大将 荒山伏甲困英雄
第四十一回 破空挥刀怜弱女 横空飞索救英豪
第四十二回 翰海风砂埋旧怨 空山烟雨织新愁
第四十三回 难辨恩仇心事涌 未明善恶巧言多
第四十四回 太惜宗师偏护短 怒挥宝剑荡妖氛
第四十五回 覆雨翻雨淆黑白 含沙射影害英豪
第四十六回 是非真伪应分辨 友敌恩仇总惘然
第四十七回 双侠被擒逢旧友 群雄聚会定新盟
第四十八回 挥剑自惊亲众叛 举棋翻误霸图空
第四十九回 灾祸频来遇魔女 死生与共劫情郎
第五十回 莽莽乾坤谁作主 茫茫恩怨此从头
第五十一回 且作沙弥权礼佛 何来使者动屠刀
第五十二回 翠袖香消留一脉 玉钗缘缔证三生
精彩书摘
“我这支是龙钗,她那支是凤钗,这龙凤宝钗本来是一对的。“我是她的丈夫,她是我的妻子,我们这夫妻名分,是一出生就定了的。“唉,但我怎么对她说呢,莫不成我一见她就说:我是你的丈夫。所以我现在找你来了!不成,不成,这话儿我说不出口,她听了也会骂我是个狂徒。我又从没见过她,怎知她欢不欢喜我,要不要我这个丈夫?“唉,这种羞人的事真是难办,但是我父母的遗命,我不去也不成!“她知道了这件事么?倘若是已经知道了,那还好办,我就叫她拿出凤钗来和我的一对,这两支宝钗是一式一样的。可是对了之后又怎么说呢?嗯,我真傻,那时候还用说吗?不说她也该明白了。“但以后又怎么样呢?我没有胆量说,难道她就有胆量说:对了,那么咱们今后是夫妻了?“夫妻是注定了要在一起的,从早到晚,都要对着的。她的脾气怎样?我会欢喜她吗?“唉,倘若她不知道这件事,那又怎办?我要硬着头皮给她说这对龙风钗的故事了,故事说完了,我才告诉她:我就是故事里那个男孩子,你就是那个女孩子。但是,我是一个陌生人,她肯耐烦听下去吗?听了,之后又肯相信吗……“唉、唉、唉——总之、总之是伤脑筋!”段克邪捧着一支玉钗,在客店的小房间里走来走去,心事有如乱麻,不时地发出自言自语。他今年已经是十六岁了,安史之乱,反复了好几次,前后经过了八年,现在也终于平定了。像母亲一样照顾他的夏姨(南霁云的妻子夏凌霜)说战乱已过,他又已经成年,所以就打发他上潞州来了。因为他的未婚妻,正是潞州节度使薛嵩的养女。听夏姨说,这薛嵩霸道得很,严禁家人泄露他养女的身世,因此只怕他的未婚妻子,事到如今,还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所以段克邪是去会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未婚妻子,而且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的未婚妻子!十五六岁正是初懂人事,见到异性就会面红的年纪。何况是要他单人匹马去会从未见过面的未婚妻!所以他越近潞州,心里就越发慌乱,羞怯、好奇、兴奋、盼望……种种情绪,交错心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当真足“伤透了脑筋”!就正在段克邪“伤透脑筋”的时候,忽地有一股异香从窗子透进来,他本来已经有点隐隐作痛的脑袋,这时更突然间沉重起来,昏昏欲睡。段克邪暗地叫声:“不好!”这刹那问,他忽地想起日间遭遇的一件事情,有一个短须如戟的粗豪汉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一直在背后跟着他,在路上他不便施展轻功,他故意放慢脚步时,那汉子也放慢脚步,他加快一点那汉子也亦步亦趋。段克邪一身武功,虽然怀疑那汉子是个坏人,却也未曾将他放在心上,不过,终是觉得有点讨厌,后来,待到路上没有其他行人的时候,段克邪就故意显露一点功夫,一掌劈下一株粗如儿臂的树枝,用来挑包袱,那汉子就不见了。
……
前言/序言
《龙凤宝钗缘》:一段缠绵悱恻的江湖情仇,一曲荡气回肠的武侠传奇 在浩瀚的武侠小说长河中,梁羽生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视角,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江湖英雄与侠义故事。《龙凤宝钗缘》,正是他笔下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部作品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活饱满的人物、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吸引了无数读者,并被奉为武侠文学的经典之作。 宏大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龙凤宝钗缘》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它巧妙地将虚构的江湖恩怨融入到真实的历史洪流之中。故事的开端,便将读者置于一个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时代。朝廷的暗流涌动,江湖的派系纷争,以及隐藏在幕后的神秘势力,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背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各路英雄豪杰粉墨登场,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曲悲欢离合的江湖史诗。 小说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主人公们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出身显赫的贵族之后,有的是身怀绝技的江湖侠客,有的是心怀叵测的野心家。他们之间,或因情,或因仇,或因义,或因利,而卷入一场又一场的命运漩涡。亲情、友情、爱情,在江湖的腥风血雨中,被反复考验、摧残,又在磨砺中升华。梁羽生先生尤其擅长刻画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笔下的角色,绝非脸谱化的善恶对立,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弱点,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龙凤呈祥,宝钗寄情——情感纠葛的细腻描摹 《龙凤宝钗缘》的标题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龙凤”象征着天造地设的良缘,也暗示着男女主人公之间那份注定却又充满波折的情感。“宝钗”则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也寄托着主人公对爱情的期盼与守护。小说中,主人公们的情感线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男主人公,往往是一位身世成谜,身怀绝技,却又怀揣着某种执念的侠客。他的一生,或许都围绕着一个目标而奋斗,而这个目标,往往与他所爱之人息息相关。女主人公,则可能是一位身世飘零,却又聪慧善良,带着一身傲骨的女子。她与男主人公的相遇,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或许是机缘巧合,但一旦相遇,便注定了两人之间纠缠不清的命运。 梁羽生先生在描绘爱情时,摒弃了过于浓烈的煽情,而是将情感融入到江湖的闯荡、恩怨的化解之中。爱情的萌芽,可能是在一次并肩作战中产生的默契,可能是在一次生死攸关的危难中相互扶持,也可能是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惊鸿一瞥。而随着剧情的深入,这份感情又将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误会、别离、第三者的介入、甚至是对立的阵营。主人公们为了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在极端环境下淬炼出的爱情,显得尤为动人心魄,也让读者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加珍惜那份纯粹的情感。 武林恩怨,家国情怀——侠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作为一部武侠小说,《龙凤宝钗缘》自然少不了精彩绝伦的武功描写和惊心动魄的江湖恩怨。梁羽生先生的武功描写,以写实为主,注重招式的变化和内力的运用,力求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刀光剑影,拳脚相加,每一次的对决都充满了张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刀光剑影之中,紧张刺激。 然而,梁羽生的武侠世界,绝不仅仅是打打杀杀。在他笔下,江湖恩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矛盾。或是门派之间的权力斗争,或是个人恩怨的不断延续,或是对某种不公正制度的反抗。而主人公们的侠义行为,也并非仅仅是为了个人恩怨,更多的是为了匡扶正义,伸张正义,维护江湖的和平与安宁。 更值得一提的是,《龙凤宝钗缘》中也融入了家国情怀的元素。在动荡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主人公们在江湖中的闯荡,有时也是为了报效国家,抵御外敌。这种将个人英雄主义与家国责任相结合的写法,使得小说的格局更加宏大,也赋予了“侠”更深刻的时代意义。梁羽生先生通过塑造这些心怀家国的侠客,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 文化底蕴,诗词意境——文学性的独特魅力 梁羽生先生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巧妙运用,诗词歌赋、典故传说,信手拈来,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龙凤宝钗缘》中,那些穿插其中的诗词,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与情节、人物的情感紧密结合,起到了烘托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例如,当主人公陷入悲伤之时,一句恰到好处的诗词,便能将读者带入更深的意境;当主人公意气风发之时,一句豪迈的诗句,便能激发出读者内心的热血。这些诗词的引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学性,也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梁羽生先生的语言风格也独具魅力。他的文字,时而清新淡雅,时而雄浑壮阔,时而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无论是角色的喜怒哀乐,还是内心的矛盾挣扎,都能被他描绘得入木三分。这种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使得《龙凤宝钗缘》不仅仅是一部情节跌宕的小说,更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学作品。 经典永流传,影响深远 《龙凤宝钗缘》作为梁羽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凭借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荡气回肠的江湖恩怨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为后来的武侠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这部作品所传递的侠义精神、家国情怀以及对真挚情感的追求,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温《龙凤宝钗缘》,能够让我们暂时抛开烦恼,沉浸在那个充满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的江湖世界,感受那份久违的感动与激励。 《朗声名家插画版》的出版,更是为这部经典之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精美的插画,生动地再现了书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形象,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获得视觉上的享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魅力。这部作品,无疑将继续在文学的殿堂中闪耀,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永恒的经典。